APP下载

从美德视域构建现代人的幸福伦理观

2012-12-22黄履香

党政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伦理观现代人美德

黄履香

从美德视域构建现代人的幸福伦理观

黄履香

现代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往往丢弃了美德,迷失了方向,陷入了幸福误区,产生了形形色色错误的幸福伦理观。现代人构建正确的幸福伦理观应是一个不断追求美德、实践美德的过程,是追求奉献与享受统一、物质与精神协调、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全面幸福的过程,也是提高道德素质、塑造高尚品格、实现人生价值、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

美德;幸福;幸福伦理观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直接受伦理价值观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现代人因忽视道德追求,失去美德而感到精神空虚、迷茫苦闷、压抑焦虑,虽然物质生活丰富,却并不觉得幸福。所谓美德(virtue),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美好的品德”〔1〕,即善的品德、优秀的品德。自古希腊以来,哲学先圣就认为美德与幸福关系密切,并产生了有益论、阻碍论和同一论之争。〔2〕哲人们对美德与幸福关系的争论为人类追寻幸福之路作了非常宝贵的探索,其中最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是美德可以让人生活得更幸福。现代美德伦理学家赫斯特豪斯认为:“美德是人类为了幸福或兴旺或生活得好而需要的一种品质特征。”〔3〕沃尔森在对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进行描述时认为美德可以促进幸福:“美德是人的一种特征,拥有这种特征有利于促进人的幸福。”〔4〕哲学家们对美德有利于幸福、可以促进人的幸福的科学认识为幸福伦理观的构建指明了方向。幸福伦理观就是人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要求。本文从美德视角出发构建幸福伦理观,使现代人在美德追求中走出幸福误区,生活得幸福美好。

一、美德缺失与幸福迷失

二十世纪以来,科技的进步使工具理性盛行,功利伦理大行其道。与此同时,价值理性被打入冷宫,美德伦理遭到忽视而逐渐失落,导致现代人“个性缺失、道德衰退和精神贫乏,生存环境急剧恶化”。〔5〕现代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丢弃了美德,迷失了方向,陷入了幸福误区,产生了形形色色错误的幸福伦理观。

1.享乐型幸福伦理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幸福就是享受生活,应及时行乐,把“物质第一,享乐至上”当作人生的信条。在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的驱使下,他们贪图享乐,追求时尚,精神空虚,企图以舒适、奢华、糜烂的物质生活麻醉自己,在吃喝玩乐中寻求刺激。为了满足无穷的享受欲望,他们抛弃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自强的民族美德,毫不顾及自身消费能力,追求高端消费,穿、戴、用样样均要世界名牌,成了月光族、负翁族、啃老族,甚至傍大款、钓富婆、当二奶、做情妇,丧失尊严,失去自我,严重破坏家庭幸福,败坏社会风气。

2.敛财型幸福伦理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幸福就是拥有无尽的物质财富,占有无穷的有形资产。他们为富不仁,奢侈浪费,迷恋金钱,梦想一夜暴富,是极端的物质主义者。为了满足不断膨胀的私欲,丢弃了责任感和道德良心,不择手段,损人利己,不惜牺牲长远利益以满足眼前利益,损害他人利益或共同体利益以中饱私囊。近年来,豆腐渣工程、苏丹红、增塑剂、毒奶粉、毒馒头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引发“道德滑坡”、“道德危机”,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失调,个体焦虑不安,幸福感下降。〔6〕

3.权力型幸福伦理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幸福就是拥有权力和社会地位,能够呼风唤雨,发号施令,随心所欲。他们迷恋权位,左右逢迎,长袖善舞,为了升迁,不择手段,毁谤、陷害竞争对手;手握重权却不为民做实事,大搞政绩工程,甚至贪污腐败,以权谋私,不但没有造福百姓,还大大增加了百姓的负担,令人民痛苦不堪,怨声载道。

二、幸福伦理观的基本要求

上述几种错误的幸福伦理观是建立在功利主义、物质主义和利己主义伦理价值观之上,对幸福缺乏科学的认识,视幸福为感官享乐和物质享受,追求的是短暂、肤浅的快乐,以及由感官刺激产生的瞬间满足感。科学的幸福伦理观追求的幸福是基于自身付出、努力实现价值目标后获得的充实、快乐、愉悦的情感体验,是持久、稳定、积极、健康的满足感,是奉献与享受、物质和精神、个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全面幸福。因此,幸福伦理观要求处理好奉献与享受、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

1.奉献与享受相统一

幸福作为主观的情感体验是个体价值目标实现后产生的满足感,因此幸福是奉献与享受的统一体,需要主体努力付出后才能获得满足感继而产生快乐、喜悦、满意等幸福美好情感。就客观而言,作为幸福主体的人有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离不开社会存在,包括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各种社会关系,必须通过辛勤劳动创造一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满足人类衣、食、住、行以及各种社会活动的需要。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满足是幸福的客观基础,是现代人生存、发展、实现人的价值的物质保证,并直接制约和影响精神生活幸福。在人的现实活动中,有各种精神生活,如宗教、哲学、艺术等,人们通过发挥自身聪明才智不断创造出丰富的精神产品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使精神生活幸福。因此,奉献是享受的基础,享受美好幸福生活应以辛勤劳动为前提。

享乐主义者单纯追求享受,把奉献与享受分离,将幸福建立在享受的基础之上,不愿辛苦付出,只想快乐享受。这必将坐吃山空,导致社会整体幸福破灭,个人幸福丧失。欧美一些高福利国家享乐主义盛行,不少人不劳而获,靠国家救济补贴,衣食无忧,最终导致国家负债累累,濒临破产边缘,失去国际竞争力,国民失业率急剧上升。因此,奉献与享受是相互统一的,幸福之花需要辛勤的汗水来浇灌,每个个体都应积极劳动,努力创造丰富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为幸福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和丰富的精神食粮,才能品尝到幸福的甘露,由此产生的满足、甜美、充实、快乐、骄傲、自豪等幸福情感才更加真实、强烈、持久。正如歌曲《劳动最光荣》所唱“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

2.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协调

“刚来家里,连口热茶都没喝,就忙着到地里干活,真是怪不好意思的!”一师四团十五连结亲户吐来克·布萨克与一师医院管永虎副院长一边往屋里走一边不停地说道。

人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真正的幸福应是二者均得到恰当的满足,协调发展,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全面幸福。物质生活幸福是人生存、发展的物质保障,是在基本的生理需要和感官欲望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人的基本生理需要比较容易满足,而且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多的物质刺激也难以带来快乐和满足感,相反还会危害身体健康,令人痛苦。如过饱会造成胃痛,营养过剩会导致糖尿病等。但人的感官欲望却不断膨胀,永无止境,而生态资源、社会资源却不能无限增长,欲望无限与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充满竞争性:“某人占有它们越多,剩给其他人就越少”〔7〕。这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始终处于紧张对立状态,令人焦虑不安。因此,单纯以物质生活幸福为人生价值目标将很难得到满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物质生活比较幸福,但由于一些人片面追求物质幸福,忽视精神幸福,从而感到精神空虚,压抑焦虑,幸福感下降。

精神幸福是基于人的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后产生的。精神需求由人的社会性决定,是人的本质属性的体现,基于物质、名利、权势等现实利益的物质追求不能满足个体对爱、归属、自尊、自我实现等精神需要。“最稳定和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敬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外在的名声、声望以及无根据的奉承之上。”〔8〕通过爱他人,为别人付出,维护共同体利益,必要时甚至牺牲金钱、名利、声望等物质利益来获得他人的尊重与社会的认可,才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产生安全、自尊、自信、快乐、喜悦、幸福等美好情感体验。精神生活幸福体现了人的精神境界与道德追求:在付出中收获充实、助人中感到快乐、诚信中增进自信、奉献中体验自豪。因此,追求精神生活幸福将会抑制物欲,使个体内心平衡,知足常乐,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幸福。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即使不富有,物质生活水平不是很高,但因为对物质要求比较低,他不但没有唉声叹气,愁眉苦脸,感到不幸福,反而主动关心他人,帮助有需要的人,并以此感到满意、充实、自豪、幸福、快乐。相反,对物质要求很高的人,物欲强烈,即使富可敌国,物质生活非常幸福,还是拼命工作、紧张忙碌,永不知足,并且顾虑重重,焦虑不安——不是担心有人图谋财产,就是害怕竞争对手把生意抢走,总是绞尽脑汁算计他人,很难产生满足、快乐、轻松、平静、惬意等幸福感。因此,符合人性需要的幸福是物质与精神相协调,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全面幸福。通过丰富人的精神生活,陶冶思想情操,加强道德建设,提高人的道德品质不仅有利于促进精神生活幸福,而且能较好地控制物欲膨胀和利己主义增长,使人知足常乐,幸福常存。

3.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须和谐

个人幸福是社会幸福的目的,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让每个社会成员心情舒畅、安居乐业,幸福生活。但个人幸福离不开具体的社会存在,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各种社会关系,经济、政治、文化制度都制约着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因此社会幸福是个体幸福的基础,为个人幸福提供发展平台,只有社会幸福才能最终实现个人幸福。社会幸福的实现源于每个个体充分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努力奉献,在必要时甚至要牺牲个人幸福。如新民主主义革命志士冒着生命危险,在枪林弹雨中寻求救国救民真理,推翻了愚昧、落后的封建制度,建立了民主、平等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科研工作者坚守清贫,物质生活匮乏,单调乏味,孤独寂寞,但无怨无悔,刻苦钻研,默默奉献,提高了人类科技水平,发展了生产力。他们牺牲了自己的个人幸福,但提高了社会幸福水平,为他人幸福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条件。

追求个人幸福应以社会幸福为前提,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起来。享乐主义者、物质主义者及权利主义者把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割裂开来,片面追求个人幸福,为了满足个人幸福而损人利己,损害他人幸福,使社会焦虑情绪弥漫,令人惶恐不安。而贫富差距的拉大、为富不仁、官员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等现象更令人愤愤不平,紧张对立情绪上升,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幸福受到危害,并直接影响个人幸福,让现代人陷入幸福危机。身为领导干部,掌握了丰富的社会资源,社会影响力较大,应以社会幸福为先,个人幸福为后,兢兢业业为社会谋福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清正廉明,以权为民,用权为公,才能让百姓放心、安心、舒心,提高社会幸福水平。因此,追求个人幸福应兼顾社会幸福,不能为了个人幸福损害他人及社会幸福,同时社会也要尊重个体发展需要,不断改革创新,为个人幸福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促进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和谐发展。

由此可见,奉献与享受相统一是在来源上为幸福提供保障,是幸福的基础,要求主体在辛勤劳动,努力奉献的基础上进行享受;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相协调是在结构上对幸福进行优化,要求个体摒弃片面追求物质的幸福观,重视精神幸福,以提高幸福质量;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和谐则是在深度、广度上为幸福创造条件,要求主体兼顾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在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发生矛盾时,自觉牺牲个人幸福,以促进社会幸福。

三、构建幸福伦理观的基本路径

1.坚守诚信美德,树立诚实劳动,勤劳致富的幸福观

诚信是立世之本,是为人必备的美德,个体诚实守信才能获得良好的信誉,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精神怡悦、幸福快乐。同时,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金钥匙,市场主体诚实劳动,才能赢得良好声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充分发挥个体潜力,创造最大的社会财富,在实现个人幸福的同时促进社会幸福。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一些人片面追求物质幸福和个人幸福,急功近利,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他们抛弃了诚信,投机取巧,造假卖假。频频爆发的瘦肉精、地沟油、毒奶粉、毒馒头等恶性事件,令人提心吊胆,安全感尽失,幸福感下降。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决定了人的利己性,并使利己主义得到肯定、鼓励,然而不讲信用,损人利己,过度的利己主义将会破坏社会信誉,毁灭社会幸福和个人幸福。由于个别企业诚信缺失,使中国制造蒙羞,失去了美誉度,被视为劣质产品,丧失了市场竞争力,廉价出口却频频受阻,遭遇反倾销大棒,恶劣的竞争环境令不少企业难以维系,被迫倒闭,大量工人失业,使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损失巨大,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均受到重创。

马克思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相互利用关系,“每个人为另一个人服务,目的是为自己服务;每个人都把另一个人当作自己的手段互相利用。”〔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人们信守承诺,等价交换。每个个体在逐利过程中必须坚守诚信才能赢得市场信誉,有了信誉就意味着获得了市场的通行证,在市场竞争中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现代人构建幸福伦理观应发扬诚实守信美德,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勤劳致富,以利他引领利己,摒弃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思想,通过勤奋工作创造优质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利人利己,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和谐统一。

2.弘扬节俭美德,养成绿色消费习惯

亚里士多德把幸福等同于节俭,视节俭为高尚的事情,“幸福就是具有中等的外部供应,而做着高尚的事情,过着节俭的生活”〔11〕。把幸福等同于节俭的幸福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应成为现代人高尚的道德操守,构建幸福伦理观应大力弘扬节俭美德,养成绿色消费习惯,形成科学、合理、适度消费的幸福观,以取代奢侈浪费的享乐主义物质幸福观。

在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今天,许多人抛弃了节俭美德,追求时尚,尽情享受,为了满足无穷的消费欲望,即使负债累累也在所不惜。然而,人们在追求物质丰裕、享受奢侈、铺张浪费的时候,环境却被污染,生态遭到破坏。例如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不断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一座座城市将在海底世界中沉睡;过度放牧使土地沙漠化越来越严重,不少地区曾经草肥水美,天清水蓝,现在却寸草不生,江河干涸,黄沙漫漫,遮天蔽日。地球母亲在人类过度享乐、尽情狂欢中不断痛苦挣扎、抗争——海啸怒吼,飓风袭击,地震此起彼伏,自然几近崩溃。

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现代人需要重拾节俭美德,摒弃过度消费的享乐主义幸福观,养成绿色消费习惯。绿色消费是享受有度、资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首先,要树立人与自然互为主体的观念,消除自然是人类奴仆的错误认识,尊重自然规律,自觉保护地球,一切消费行为都从是否有利于生态环境出发,促进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其次,要杜绝“用过即扔”的一次性消费行为,使用健康、环保、可循环利用的消费材料,避免造成“白色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再次,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消费结构。既要适当消费物质产品,满足个体生存、发展的物质需要,促进物质生活幸福,更要加大精神产品消费比例,丰富精神生活,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幸福和谐。最后,要厉行节约,提倡适度消费,反对攀比、炫富、铺张浪费以及毫无节制的享乐消费,自觉地把自己的消费行为纳入自然生态系统大循环之中,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

3.加强道德修养,塑造高尚品格

品格作为个体道德品质的规定性,是个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高尚的品格是个体美德稳定、集中的体现,是个体诸美德的集合体,为幸福伦理观提供动力保障,确保人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一如既往地坚持美德追求,实现美好幸福生活。“品格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动力之一。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最高形式的体现,它能最大程度地展现出人的价值。”〔12〕传统儒家非常重视道德修养,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德治,实现百姓安居乐业、社会井然有序的幸福生活。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会从天而降,需要通过培养美德获得,“幸福不是神的赠礼,而是通过德性,通过学习和培养得到的”〔13〕。因此,现代人构建幸福伦理观应不断加强道德修养,以增进美德,塑造高尚的品格,促进人的幸福和自由全面发展。

首先,要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明确美德追求。美德是具体的、历史的范畴,不同时期、不同共同体对美德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传统儒家主张“仁、义、礼、智、信”,亚里斯多德强调“勇敢、诚实、慷慨、正义”等美德,当代中国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要求。“八荣八耻”既批判继承了中华民族美德,又积极吸收了市场经济的优秀道德,体现了当代中国伦理道德的先进性。作为一般群众,应在严格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弘扬“八荣八耻”,积极实践“诚实守信、勤劳节俭、友爱互助、平等正义”等时代美德,提高伦理道德追求水平,以形成优秀的品格。但作为社会精英,应有更高的道德追求,为社会幸福作更大的贡献。如领导干部应具有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意识,自觉追求知难而进、开拓创新、居安思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优秀政治道德,积极弘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等高尚道德,廉洁自律,杜绝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形成清正廉明、勤政爱民、忧国忧民的高尚品格。先富起来的人应乐善好施、助人为乐,自觉抵制名利金钱等物质利益诱惑,勇于牺牲自我利益,以先进帮后进、先富带后富,最终消灭贫穷,走向共同富裕,使现代人共享安定祥和、富足美好的幸福生活。

其次,要端正道德动机,主动调整伦理价值目标,把功利伦理单纯追求物质幸福的价值目标转变为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相结合,摒除过度享受的享乐主义幸福观和自私自利的个人幸福观,主动弘扬时代美德,将奉献与享受、物质生活幸福与精神生活幸福、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统一起来,知足常乐。

再次,要激发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良心、仁爱精神与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感和进取心,形成自强不息、自尊自信、开拓进取的优秀品格,使个体奋发有为,积极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追求小我幸福与物质生活幸福中增进大我幸福和精神生活幸福。

最后,要加强道德实践,培养个体顽强的道德意志。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一只燕子造不成春天,一个白昼的、一天的和短时间的德性,也不能给人带来幸福和至福。”〔14〕美德需要人在道德实践中长期的、反复的锤炼。个体应主动将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要求,并把这种自觉要求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在道德生活中积极实践诚实守信、勤劳节俭、友爱互助、公平正义、无私奉献等美德,增强腐败抵抗力和自控力,形成顽强的道德意志和高尚的品格,自觉抵制物质利益诱惑,在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发生矛盾时,主动牺牲个人幸福,增进社会幸福。

总之,现代人构建幸福伦理观是一个不断追求、不断实践美德的过程,是追求奉献与享受统一、物质和精神协调、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全面幸福的过程,也是提高道德素质、塑造高尚的品格、实现人生价值、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29.

〔2〕黎良华.美德与幸福:有益、阻碍抑或同一〔J〕.齐鲁学刊,2011,(3):62-66.

〔3〕Rosalind Hursthouse.OnVirtueEthic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29.

〔4〕Gary Watson.On the Primacy of Character.Stephen Darwall(ed.)inVirtueEthics.Malden,MA:Blackwell Publishing Company,2003.235-236.

〔5〕秦越存.美德与人的存在〔J〕.道德与文明,2009,(6):65-68.

〔6〕朱隽.钱多了,焦虑就没有了吗?〔EB/OL〕.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1-08/18/c_121874575.htm

〔7〕〔9〕〔美〕麦金太尔.追寻美德〔M〕.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242,287.

〔8〕〔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程朝翔译,华夏出版社,1987.52.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9.

〔11〕〔13〕〔1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28,16,12.

〔12〕 〔英〕塞缪尔·斯迈尔斯.品格的力量〔M〕.宋景堂,等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1.

〔责任编辑:陈学明〕

D648

A

1008-9187-(2012)03-0033-05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学科共建项目“现代化进程中广东人的素质提升研究——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08GA-04)

黄履香,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广东 广州 510440。

猜你喜欢

伦理观现代人美德
诚实是美德
育人以“礼”·传承美德
现代人是怎样挖煤的
现代人的避难所
美德威:让学习音乐更简单
智珠
浅析董仲舒“五常”伦理观及其当代意义
浅析董仲舒“五常”伦理观及其当代意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主义伦理观的反思
从红色和白色看中日两国的伦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