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传媒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2-12-22刘墨

新东方 2012年1期
关键词:广大群众大众化大众

刘墨

现代传媒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刘墨

在分析现代传媒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功能和作用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利用现代传媒的观念优势、技术优势、传播优势,搭建马克思主义研究、宣传的新平台,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渠道,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知和认同,并转化为自觉思想和行动指南。

现代传媒;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现代传媒的诞生与发展,为我党提出的当今马克思主义“三化”带来了新的冲击与挑战。以现代传媒为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和实践功能之所在,笔者试就这个问题谈点浅陋的看法。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在广大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提升和发展自己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深奥和抽象到通俗和具体,由被少数理论工作者和精英理解掌握到被广大民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它是一个复合概念,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上就是通过宣传教育和理论传播,让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真正为广大群众所认知,并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从而转化为广大群众的自觉思想和实践方式,成为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武器。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为广大群众所认知。理论的宣教和普及是广大群众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本途径。这就要求我们选择有效的宣教、普及方式,探寻现代化的传播技术,采取理论灌输方式的组织化和非组织化、统一化和分层化、传统化和现代化、典型性和非典型性、定期性和日常性的辩证综合运用,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背景和科学内涵真正被广大群众所认知、所理解。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为广大群众所认同。要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被大众接受和认同,一要态度亲和大众,努力提高理论对大众的亲和力。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大众化就是我们的思想感情要“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1]。只有做到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二要有源于大众和服务大众的内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改革开放中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武装群众,指导实践。因此关心群众的现实生活,反映群众的现实需要,回答现实问题,清除群众的种种社会疑虑和理论困惑,化解群众存在的问题以及为群众排忧解难,保障群众的基本利益,让群众在自身利益得到满足和自身需要中体验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从而赢得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同。三要形式适合大众。源自大众的理论,只有采取适合大众的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走通俗化、具体化、民族化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文化特色结合起来,运用通俗易懂和简化的语言,才能使广大群众看得清、听得懂、学得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最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转化为人民大众自觉的思想和生活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关键和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只有广大群众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才能确证和展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程度。本质上讲“大众化”终究是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原则、思维原则内化为人民大众的精神指针,并变成人民大众身体力行的现实力量,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最大影响和最大指导作用。

二、现代传媒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重大作用

现代传媒是区别于传统传媒的一种新的传播手段的媒体。它借助于全球性的新技术革命,以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数字传播技术为驱动,主要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网络媒体。现代传媒所拥有的观念优势、技术优势、传播优势使人类传播方式产生了革命性飞跃,成为信息传递、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因此,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现代载体,搭建马克思主义宣传研究的新平台,对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义重大。

(一)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空间

现代传媒无论在规模、结构还是功能上都大大大优于传统媒体,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使全社会的关联度得以加强,各地区、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都能通过现代传媒实现信息沟通和共享。现代媒体广普及、广受众,更具大众化的特质,是沟通我国各地区各城市甚至全世界的网上桥梁。借助现代传媒这一优势,对拓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阵地,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现代化理论传播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率

媒体的理论宣传具有与新闻一样的共同性特征:一是真实性,二是时效性,三是导向性,四是通俗性。特别是现代传媒“快捷性、共享性”的特征,不但增加了信息传递的数量,更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在时效上,现代传媒以秒计算的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快于广播电视时代以时计算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于报纸时代以日计算的信息传播速度。现代传媒新鲜、快捷、时尚的传播机制,可以在第一时间将党的理论政策进行上传下达;在第一时间帮助人民群众解读国内外重大的信息,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在第一时间帮助人民群众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因此说,我们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念在人民群众中的自发传播,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舍现代传媒不可!

(三)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质量

传统媒体,例如报纸、广播、电视,是单维的直线的平面媒体,它与现代传媒的“双向互动”“多点互动”的特点完全不同。现代传媒是一种以“交流”“沟通”“互动”为内涵的“传播”,给人们提供了真诚对话、感情交流、信息互换的手段,它更形象、更生动、也就更具渗透力。网民们不但是传播内容的消费者,更是传播内容的创造者和提供者。这种信息传播机制,大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运用这种双向互动模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普及,不但能够激发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而且能在不断地互动反馈中搜集、整理、优化信息,从而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能接近人民的生活实际,更能被人民认知、认同和接受。

三、以现代传媒为载体,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当今科技的飞跃发展,使现代传媒已成为我们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知识传播、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渠道。

(一)加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网站群的建设,进一步熟悉现代传媒技术

要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致力建设一批内容丰富,具有教育、服务、娱乐功能的红色网站,多视角、全方位、个性化地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整合、优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资源,使之成为公众互动的平台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窗口。并建立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相关内容的信息库,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配合以先进的技术,以便需要时取用。但由于基于新的信息技术建立起的信息传播方式,有着自身的许多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重视现代传播手段的综合运用和创新,对新技术必须高度地关注并及时掌握。要认真研究其传播特点和规律以及受众的心理,积极参与现代传媒制度的构建,主动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

(二)组建专职网络理论队伍,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实效性

因为现代传媒专业性强,科技含量大,所以需要一批既具备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较强研究能力,又能够紧跟信息科技发展前沿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当今社会,现代传媒已成为社会思潮和舆论的传播器,它的信息传播自由度高,甚至一些虚假信息和不准确的信息也都得到传播。加之使用互联网的人群极为复杂,互联网几乎使我们的思想政治领域成为“不设防”的阵地,某些出于意识形态斗争需要的敌对势力用极其隐蔽性的方式来传播虑假信息,以反对马克思主义,干扰其在群众中的传播。面对这一复杂形势,需要理论的正确引导与支持。因此打造一支出类拔萃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宣传、普及的网络理论队伍,在各宣传网站以宣讲、讨论、答疑等各种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舆论引导,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缺少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各级理论工作者为完成这一使命,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坚持党性原则,深入到群众之中,概括并升华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了解群众对现实理论的新期待,把握正确的理论导向,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有针对性地进行解惑、释疑,消除失真信息和虚假信息的负面影响,在各种社会思潮的激荡中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发掘公众中的积极因素,发挥民间学术团体在网络舆论中的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发生很大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形成和浮现出“舆论精英”,他们以现代传媒为手段,在社会上积极传播各自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政治主张,意图影响社会舆论,引领社会思潮[2]。我们要积极发现和培植其中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先进分子,努力发挥他们在网络舆论中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对于迅速发展起来的民间各种马克思主义学术团体,也要积极扶植和正确引导,使之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阵地,并充分发挥他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积极作用。

(四)高度重视网络语言、手机语言的塑造,构建中国式的大众话语表达形式

现代传媒技术和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平台,而有效的传播话语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直接工具和理论的载体。要以现代传媒为载体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得在塑造网络语言上下功夫,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语言说中国话。首先要高度重视并了解人民群众日常工作与网络话语的关联,并积极使用和塑造网络话语,以减少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障碍。其次要善于学会运用群众语言,使理论走近大众、贴近网民、贴近生活和实际,以满足群众文化心理习惯与心理需求。决不能因为网络语言规范性、准确性、严肃性程度较低就忽视了对它的严要求,否则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就会出现信息干扰和失真等问题。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2]王一程.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知识分子与“舆论精英”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09(1):40.

A81

A

1004-700X(2012)01-0061-03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基于新媒体技术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0JD710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共海南省委党校)

猜你喜欢

广大群众大众化大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大众ID.4
上汽大众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大众化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帐篷银行
治疗产后受风的秘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