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技术融合视角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性向探索性创新转型路径研究
2012-12-21余菲菲李宗泽
余菲菲,张 颖,李宗泽
(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文化与技术融合视角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性向探索性创新转型路径研究
余菲菲,张 颖,李宗泽
(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但从长期来看,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偏重于开发性创新,造成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之间的失衡,使其难以抵御恶劣的国际金融环境,阻碍了其持续发展。如何促进其由开发性创新向探索性创新转型,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文化与技术融合的视角切入,综合运用技术战略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与动态能力理论,构建“产业领域关联—企业主体合作—资源要素整合”的理论框架,借鉴美国迪斯尼公司探索性创新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特点,总结出新技术带动文化产业、文化需求推动技术革新与技术要素与文化创意协同三条创新转型路径。
科技型中小企业;探索性创新;开发性创新;文化与技术融合;转型路径
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是自主创新的主力军。然而,自2008年以来受到恶劣的金融环境影响,近期在江苏和浙江相继出现中小企业“扎堆倒闭”的现象。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过分关注既有产品和技术领域,注重对现有产品和工艺的改进,单一选择或过度陷入“开发性创新”,造成了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之间的失衡,削弱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自主性”。2009年、2011年国务院与科学技术部先后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科学技术部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因而,如何促使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由开发性创新向探索性创新转变,进而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目标实现的重大问题。
就探索性创新与开发性创新之间平衡的研究来看,在国内,除了李剑力[1-2]之外,大多数国内学者对此前沿问题并没有给予重视。而从国外的研究来看,自从March那篇标志性的文章[3]刊出之后,探索与开发就逐渐主导了组织学习和技术创新的研究。2003年,Benner和Tushman明确提出开发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4]。当Gupta,Smith and Shalley2006年在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发表题为“The interplay betwee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的一文[5],首次指出平衡探索性创新与开发性创新的重要性之后,近五年围绕探索性创新与开发性创新之间平衡的研究就开始丰富起来。目前,国外大多学者集中从组织的角度切入,认为组织的灵活性是实现探索与开发之间平衡的关键,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来平衡探索和开发之间的关系,将组织划分为半孤立的分组织来实现平衡[6-11]。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就如何平衡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及平衡的内在机理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探讨组织的“二元性”或“灵活性”对探索性创新与开发性创新之间平衡的作用。因此,对于规模小,管理层级少且资源紧张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如何促使其由开发性创新向探索性创新转变,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就需要组织视角之外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处于大变革时期,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充分融合新技术,将文化和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单单有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可以成为科技型企业探索性创新的关键突破口。目前就文化产业与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国内学者们普遍认为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之间存在双向互动关系,即科技创新支撑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文化产业的内在需求也成为科技创新的动力与源泉,两者之间协同循环发展[12-14]。而就文化创意与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胡晓鹏认为与技术创新相比,文化创意是一种更为高级的竞争性资源,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意具有强烈的互动性,即技术创新是文化创意大规模发展的推动力;而文化创意是决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15]。而从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来看,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十分明显。例如,在英国,政府十分注重开发创意,认为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并将“创意”定义为具有原创性的技术和发明。但从现有的研究来看,文化与科技之间关系的研究大都是从产业层面的一般性理论探讨,还停留在一般概念性的描述,对于文化与科技之间通过什么方式、什么途径进行融合,以及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内在过程并没有深入地阐述清楚。
探索性创新与开发性创新在目标、结果、知识基础、来源、组织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16]。要实现开发性创新向探索性创新的转变,就必须改变创新目标、创新来源、知识基础以及市场领域。因而,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会有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改变其创新目标,促进产品进入新的市场领域,拓宽知识基础的宽度,拓展其创新视野。综上所述,借助于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从文化与技术融合的新视角切入,探寻规模小、管理层级少、且资源紧缺的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如何从开发性创新转向探索性创新,既具有较高的理论创新意义,又可以指导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还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极具现实意义。
2 相关内涵解析与案例分析框架的构建
2.1 文化与技术融合的内涵解析
与以往的研究只从产业层面来理解文化与技术之间的融合不同,本文将从产业、企业与资源这三个层面来挖掘文化与技术融合的内涵。
首先,从产业领域层面来看,科技与文化产业领域的融合,是指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将现有的产品和技术伸向文化产业,把握城市、区域乃至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探索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型技术和产品。其次,从企业主体层面来看,文化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合是指文化企业将产品创新的内在需求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领域进行渗透,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将其创新成果向文化产品进行集成与应用。最后,从资源要素层面来看,将文化视为一种文化创意资源。在产品创新的过程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入挖掘所在城市、区域乃至国家的文化资源,提出绝妙的文化创意,结合技术创新的手段,将文化创意由无形的头脑中构想转变为文化型科技产品或技术。
2.2 文化与技术融合视角下开发性创新向探索性创新转型的理论分析
根据上述对“文化与技术”融合内涵的解析,本文认为文化与技术的融合将有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将新技术产品拓展至文化产业,吸收不同文化企业的创新需求,获取异质性知识,整合文化创意资源,拓展创新知识基础。
总结国内外技术战略的代表观点,学者们一致认为由于技术资源的特殊性,在企业中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扮演着企业战略的核心角色,可以引导企业甚至是产业的发展。因此,以技术战略理论为理论根基,既有助于分析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又有助于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技术或产品向文化企业的集成应用。
首先,从产业层面来理解“文化与技术”之间的融合,重点强调了新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引领作用,可以有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向文化产业领域更深、更广的拓展。
其次,从企业主体合作来看,现代文化企业及其文化产品及服务的创新都依赖于科技创新,而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也需要持续技术创新并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或改进创新方向。因而,把握各省市地区文化企业产品创新的内在需求,使之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领域或技术革新方向融合起来,将会大大拓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来源。
最后,在产品创新的过程中,与技术资源相比,文化创意是一种具有黏性、高附加值且难以复制的竞争价值很高的资源。引入资源基础理论与动态能力理论,可以帮助本文分析文化创意要素与技术要素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内在整合的过程。
综上所述,以技术战略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与动态能力理论为理论基础,本文提出“产业领域关联——企业主体合作——资源要素整合”的理论框架,将有助于探究文化与技术融合视角下开发性创新向探索性创新转型路径 (见图1)。
图1 “文化与技术”融合的内涵及理论框架
3 国外文化科技型企业探索性创新的成功经验借鉴
3.1 个案选取与问题设计
美国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离不开其对各种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如网络传输、数字化、通讯卫星、数字电视等高新技术。美国沃特·迪斯尼(Walt Disney)公司是享誉世界的娱乐企业,开创并主宰了一个全新的卡通企业领域。迪斯尼公司以创新理念起家,打造了举世无双的“欢乐帝国”。因而,归纳并总结美国迪斯尼公司探索性创新的经验是极具价值的。在案例资料收集与分析的过程中,将重点关注以下三个问题:①它们是如何利用挖掘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向当地文化产业拓展,进而探索出新型技术与产品?②它们会选择与哪些技术型企业进行合作,合作目的、方式和结果如何?③它们在新产品开发的过程中,文化创意要素与技术要素是如何整合,又是如何将文化创意转变为文化型科技产品?
3.2 迪斯尼公司探索性创新路径的案例分析
(1)市场领域的改变,新技术向文化产业的渗透。
在迪斯尼世界,理想的实现靠的是创新精神和新奇创意。在沃特·迪斯尼奉行的理念的指引下,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以迪斯尼公司的动画产品为例,自1928年到1942年期间,沃特·迪斯尼把动画片转变成一种全新的艺术,利用科技手段创造了由故事、声音和色彩三者完美结合的艺术体。1928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全部有声对白动画片《蒸汽船威利号》,从此米老鼠这一著名动画人物真正开始走向世界;1932年,沃特·迪斯尼推出第一部以彩色电影摄影机制作的名为《花与树》的卡通影片,由于采用了新的摄像技术,大获成功。1937年,《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成为美国第一部大型动画片。1940年,《幻想曲》是第一部使用动画摄制机拍摄的动画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电视技术的普及,电视机进入百姓家庭。迪斯尼公司抓住发展动画业的良好时机,制作了大批适应电视技术要求的、符合电视观众需求的动画片,并使其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大众娱乐节目,如1956年迪斯尼推出的世界第一部宽银幕动画片《贵夫人和流浪汉》。
近年来,迪斯尼公司执著于三维电脑动画技术创新上,在《狮子王》、《玩具总动员》等等轰动一时的卡通片上,将电脑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迪斯尼动画片厂每年都会推出新片,在年度大片中都会融合当今世界最新的数字技术[17]。
(2)创新来源的拓展,文化企业与技术企业的多重合作。
近十年来,迪斯尼公司除了与媒体公司、电影公司等文化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之外,还尤其注重与全球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技术型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
为了拓展并提升娱乐服务,迪斯尼公司先后与多家通信公司进行合作,以提升消费者的娱乐体验。例如,2003年7月,为了开发面向手机的电子游戏,迪斯尼公司同几家无线通信公司和手机制造商谈判,要求基于《怪物公司》和《亚特兰蒂斯:失落的帝国》等迪斯尼公司拍摄的电影作为游戏主要内容,通过建立一种无线娱乐服务,去吸引欧洲和美国的无线通信运营商向各自的用户转售这种服务。又如,2004年2月,迪斯尼公司和世界最大的软件制造商微软公司共同开展一项合作协议,为手机、个人电脑、数码电视用户提供全方位的娱乐项目服务。两家公司还对能够通过互联网进入各个家庭的电影片断等数字化内容进行改进,以提高质量,增强安全性。迪斯尼和微软的合作正是将迪斯尼的制作优势和微软的技术和市场优势相结合起来的体现。
为了引领整个电影业,2005年,迪斯尼公司的发行机构和Access综合技术Christie/AIX分部签订了一个具有突破性意义的非独家协议。迪斯尼公司是第一个签约为Christie/AIX的数字系统提供内容的大电影公司,推出了采用Christie DLP放映机和Dolby服务器的Disney Digital 3D。
2011年8月,迪斯尼电影公司与欧特克 (Autodesk)签署了XGen技术许可协议,双方协力为数字娱乐创作用户提供创新的动画与视觉效果技术。
(3)知识基础的改变,整合文化创意和技术资源。
迪斯尼公司包括主题乐园与度假区部门、传媒部门、影视制作部门和消费品部门这四大部门。这四大部门都是迪斯尼公司创意的引擎[18]。
在迪斯尼公司的创意机制中,独具匠心的文化创意和分工细密的专业技术成为一对交互作用的要素。迪斯尼公司执著于技术的研发与革新,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使用,从黑白片到彩色片的过渡,再到电脑技术应用于动画创作,保证了创意机制的终端——产品得以实现,而技术的不断革新,也使得更多更丰富的创意不断涌现。新颖技术与文化创意的交互作用才使迪斯尼公司在文化产业领域始终保持领先的地位。
4 科技型中小企业转型路径归纳
结合上述理论分析与美国迪斯尼公司的案例研究,借鉴国外文化科技型企业创新成功的经验,归纳出新技术带动文化、文化推动技术、技术-文化协同这三条“文化与技术”融合视角下的开发性创新向探索性创新转型的基本路径。本文将进一步从产业、企业和资源三个层面,结合开发性创新向探索性创新转型的具体要求,深入探讨上述三条创新转型基本路径的实现过程 (见图2)。
图2 文化与技术融合视角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性创新向探索性创新转型路径
4.1 新技术带动文化产业路径
科学技术成为各省市地区核心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尤其在IT行业中,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着力研发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可以与文化产业无缝对接,拓展出网络视听、网络出版、三维动画等一系列崭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文化的传播速度,使其内容更加丰富。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出的新技术或产品,应该向区域乃至全国文化产业进行拓展,使其向更深、更广的空间发展。例如,将IT通信技术拓展至出版业,结合传统新闻资源优势,促进了新兴媒体的发展,目前仅江苏手机报用户已超过220万。因而,直接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出的新技术或新产品渗透到各类文化产品生产、传播等环节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催生出新的文化科技产品和新颖性技术,还可以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拓展区域乃至国家的文化产业领域与范围。常州环球动漫嬉戏谷正是新技术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
通过新技术引领与带动文化产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有的创新成果可以寻找到了崭新的市场领域,结合当地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会有助于及时修正创新领域或改变研发方向,使其创新出的新技术或新产品更具新颖性和独特性。
4.2 文化需求推动技术革新路径
技术持续的改进和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如何去革新技术,选择哪个领域或方向去创新是所有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巨大难题。现代文化产业的核心强调的是创造文化产品,而不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要求通过科技将人的创意、想法和才智变为现实。因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改进和创新的方向可以通过挖掘现代文化企业产品及服务创新的内在需求,通过与国内外文化企业之间的合作,将文化企业产品创新要求以及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与技术创新方向及内容充分地糅合起来。例如,方正电子是一家著名的文化科技企业,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技术创新,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中文报纸编排系统等技术与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到近年来数字版权保护系统、数字播控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广泛用于数字出版、数字印刷、数字广电等领域的新技术的研发。近年来,面对网络出版、跨媒体传播的新要求,方正电子立足自主开发的核心技术,聚焦传播领域,为各类媒体和信息发布者提供技术、产品和全面的解决方案,使公司业务全面拓展到整个传播领域。
因而,通过及时把握文化企业产品创新的内在需求,可以拓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视野,以文化企业产品及服务创新的需求为技术革新的起点,吸取奇妙的创新构想,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探索崭新的技术和产品。
4.3 技术要素-文化创意协同路径
在产品创新过程中,企业需要整合内外部各种资源以创新出新产品。文化创意要素是具有高附加值且难以复制的资源,它会因每个国家或地区文化资源情况的差异而迥然不同。因而,各省市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充分地将技术资源和文化创意有机地整合起来,将会改变技术创新的知识资源基础,获取异质性知识,促进其向探索性创新转变。
5 小结
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开发性创新向探索性创新转型有助于实现“探索-开发”之间的动态平衡。文化与技术融合应该从产业、企业和资源这三个层面去理解,不仅仅是新技术向文化产业的应用,还包括科技型企业与文化企业之间的合作,在产品创新过程中对文化创意要素的整合。
文化与技术融合视角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性创新向探索性创新转型的基本路径,包括新技术引领文化、文化推动技术以及文化与技术协同。其中,①新技术带动文化产业路径是指将新技术或产品向文化产业领域进行拓展,体现了市场领域改变;②文化需求推动技术革新路径是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来源于文化企业或产业发展的需求,体现了创新来源改变;③文化创意与技术资源协同路径是指将文化创意资源与技术资源在产品创新过程中整合,体现了创新知识基础的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类型以及合作企业状况都有所差异,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结合自身技术创新的实际特点,并根据所在区域不同的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文化企业创新需求,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性创新向探索性创新的转型路径。
[1]李剑力.探索性创新、开发性创新及其平衡研究前沿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3):23-29.
[2]李剑力.探索性创新、开发性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整合研究模型及理论假设[J].经济经纬,2010(3):105-109.
[3]March J.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71-87.
[4]Benner M.J.,M.L.Tushman.Exploitation,exploration,and process management:the productivity dilemma revisited[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3,28(2):238-256.
[5]Gupta A.K.,Smith K.G.,Shalley C.E..The interplay betwee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49(4):693-706.
[6]He Z.L.,Wang,P.K..Exploration vs.exploitation: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ambidexterity hypothesi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4,15:481-494.
[7]Dovev Lavie,Lori Rosen Kopf.Balancin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alliance form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2006,49 (4):797-818.
[8]Gilsing V.,B.Nooteboom.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innovation systems:the case of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J].Research Policy.2006,35(1):1-23.
[9]Andriopoulos C.,M.W.Lewis.Exploitation-exploration tensions and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managing paradoxes of innov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2009,20(4):696-717.
[10]Raisch S.,J.Birkinshaw,et al..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Balancing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 for sustained performance[J].Organization Science,2009,20(4):685-695.
[11]Fang C.,J.Lee,et al.Balancin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through structural design:the isolation of subgroups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 2010,21(3):625-642.
[12]徐俊,丁烈云.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06,(3):17-21.
[13]常莉.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4):25-28.
[14]解学芳.论科技创新主导的文化产业演化规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58-65.
[15]胡晓鹏.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意: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的思考[J].科学学研究,2006,(1):125-129.
[16]Jansen J.J..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s:A multiple 2 level study of absorptive capacity,exploratory and exploitative innovation,and performance[D].Erasmus University,Rotterdam,2005.
[17]江若尘.迪斯尼的制胜之道[J].科学发展,2010,(7):103-113.
[18]徐丹,张梓轩.童话王国的创意之举——迪斯尼公司创意机制研究[J].电视研究,2008,(4):73-75.
[19]张珠容.米老鼠的第一声“怒吼”[J].思维与智慧,2010,(23).
The Transition Routes of Technological SMEs from Exploitative to Explorative Innovation:Based on Culture-technology Integration Perspective
Yu Feifei,Zhang Ying,Li Zongze
(School of Business,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1100,China)
Technological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China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However,technical innovation activity of technological SMEs in China emphasis much on exploitative innovation,and result in imbalance between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and explorative innovation,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resist ba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environment,and even hinders SM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refore,how to stimulate to transform from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to explorative innovation is obviously important.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by integrating the theory of technological strategy theory,dynamic competency theory and resource-based view.Draw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American Walt Disney corporate explorative innovation,this paper summarizes three transition routes:new technology promote cultural industry,cultural needs driv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co-evolution of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creative idea.
Technological SMEs;Explorative innovation;Exploitative innovation;Culture-technology integration;Transition routes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先发式学习、供应链网络关系对采用新技术的影响研究”(2011B09614),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网络关系及组合变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平衡开发性创新与探索性创新的影响研究”(12YJC63027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文化—技术’融合视角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转型路径与对策研究”(12CGL010)。
2012-03-13
余菲菲 (1983-),女,江苏南京人,管理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
F276.3
A
(责任编辑 胡琼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