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悟文化名人特色采写

2012-12-21韩金祥

中国记者 2012年5期
关键词:文化名人谭盾张海迪

□ 文/韩金祥

(作者是吉林日报社记者)

作者对影响自己成长的老艺术家们始终怀揣着一份特殊情感。体会是:采访要做有心人。且看作者如何做“有心人”。

文化名人报道历来受到媒体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名人不断涌现,人们习惯将德艺双馨常青树式文化名人称为老艺术家。为此,我十分珍惜每次与其交流的机会,随着这些文章的见报,同行们风趣地说我把“旧貌”换了“新颜”。

□ 图1为作者正在同表演艺术家祝希娟针对采访拍摄的画面征求意见。

□ 图2为在采访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主创人员时,作者将采访笔录拿给维族演员“阿米尔”“三排长”签字。

严肃话题变家常聊天

一般情况下,老艺术家们都是德高望重,有个性、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他们在接受采访时,往往不会顺着记者的思路转,很多时候会发生出人意料的情况。这时,将采访时的主动性掌控在自己手里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多次对他们的采访,笔者感悟到将严肃话题变成家常式聊天往往可以带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内容。2009年岁尾,在一次大型活动中,笔者再次坐在了八十多岁高龄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先生旁边。一见面,老人家就直言不讳地告诉笔者,该讲的都讲过了,有的事我都不知说多少遍了……我没多说什么而是与他聊起了东北的变化。当谈到《夜幕下的哈尔滨》时,他主动讲起了在这座城市当亡国奴受日本侵略者凌辱的苦难,以及如何演话剧的往事……我突然接过话茬反问:“您演了这么多年话剧,就没有出错的时候?”这句话勾起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上世纪60年代,李默然先生到北京民族文化宫演出一台反映阿尔巴尼亚人民反对德国法西斯斗争的话剧——《渔人之家》,他在其中扮演老渔民。一天,田汉先生来看戏,看完后走上舞台和大家见面,说了很多鼓励的话,给了他很多褒奖,大家都很激动。但回到住地,院长就悄悄告诉他说:“默然同志呀,田汉先生给你提了一个意见,你在台词当中念了一个白字。”他当时一愣,院长告诉他把“酗酒”的“酗”念成了“凶”。他就想:“我从记事的时候起,老人们就是讲的凶酒啊。”查了字典结果发现确实念了白字。“因为他给我挑的是一个错字,这让我一生对事业不敢稍有懈怠。从那以后,凡是接到任何一个剧本,遇到拿不准、念不准的字我都要去查字典,都要去问问别人,从此再没出现过错字。”这种一丝不苟的学习之风,恰恰是其成为德艺双馨艺术家的魂,也是当今社会亟待提倡的精神。 于是笔者将这段聊天内容搬到纸上,题为《一字之师“影响一生”——访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

挖掘人物背后深层次的内涵和历史价值

事先做好功课,提问不人云亦云,这也是成功采访文化名人的一个关键。 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慕名参加央视一个品牌栏目活动时对著名作家张贤亮先生的访谈。许多记者问张先生的身世、生平等等,问答多有重复。笔者开门见山地向他请教 “关于文学作品的真实性问题”。 张先生眼前一亮,笑着迎过来连声说:“这个问题提得好。”于是向笔者讲述了自己在创作之路上始终恪守的座右铭——“说真话”。他说,巴金在《随想录》第三集《真话集》中说:“我受了卢梭的忏悔录的影响,我要说真话,要爱真理、爱正义、爱祖国、爱人民、爱人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巴老的这三个字很快在我国一批新时期作家当中产生波澜,受到了感召。张贤亮还向笔者讲起了他收藏巴金《随想录》手稿本这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都是以往采访中从未涉及的话题。很快我写的相关报道与读者见面。

选好角度是关键

2010年初,在对著名画家冯大中的采访时,记者另辟蹊径,避开艺术创作这条主线,而从另一侧面迂回聊他一生的成长经历,以及这位东北汉子与虎的不解之缘……从中筛选出有别于其他艺术家的亮点,于是在《画坛猛虎冯大中》一文中开篇这样写道:“他是唯一没有经历过正规美术学院教育,而载入《中国美术全集》的当代画家。成名后面对诸多诱惑和邀请,他却选择留在了家乡本溪。他说自己的优点是执着,缺点是太执着。他就是画坛猛虎——冯大中。”另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采访张海迪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事迹后,如果把她写成“铁人”张海迪、自强不息的张海迪的话,已无特色。经过多次思考,我最终确定了《轮椅叫她三分矮 她叫人生步步高》的标题,这里的“矮”与“高”对比,形象鲜明地突出了张海迪的“身残”与“志坚”,抓住了读者目光,也起到了很好宣传效果。

具有感染力的文字

通常来说,对人物的描写是用白描手法,讲述人物最普通、最朴实、最有意义的故事,这样既真实又易懂。但最难把握的是如何将艺术手法融入到文章中。如我在《谭盾:来自心灵深处的音乐》一文中曾这样写道:“一次偶然的机会,谭盾读到了李白的诗“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当国庆六十周年临近时,他灵感忽至。他发现祖国大地上的每一块石头和每一寸土地的声音都不一样,就像这片土地上的千千万万的人民一样,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一块石头都有自己的声音。于是谭盾饱含深情地说:我向祖国借一片土地,借台湾的土地,借香港的土地,借大陆的土地,把这些不同的土搅拌在一起做一件陶乐器,让它发出中国大地的声音……”这样采用戏剧性结构,有情节、有铺垫、有高潮,通俗易懂地将整篇文章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阅后精神振奋难以忘怀。

猜你喜欢

文化名人谭盾张海迪
韩国汉诗中的齐鲁文化名人形象研究
文化名人与淮扬菜
圆的意味——解析谭盾之《圆》
文化名人
———刘训毅
张海迪:在婚姻里诗意漫步33年
张海迪:在婚姻里诗意漫步33年
如何演绎谭盾《八幅水彩画的回忆》
拉琴人的不同选择
共青团中央宣传关于深入学习张海迪,开展“当代青年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讨论的通知
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