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建设中的误区及应对之策
2012-12-21王武彬李勇华
□ 文/王武彬 李勇华
编 辑 王清颖 wangqy1012@gmail.com
近年来,新兴媒体飞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信息传播格局,但在这一过程中,只有破解迷思、走出误区,才能有效抢占新兴媒体阵地,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信息传播力、话语掌控力和舆论引导力。本文针对当下新媒体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出六大误区并提出应对之策。
误区之一:因循守旧,错失机遇
迷思:“我现在过得很好,为什么要投入精力开拓新业务”
现有业务如日中天,市场占有率高,收入利润丰厚,产业似乎仍有上升空间,为什么要费神费力、承担风险去做开疆扩土的事情?这是很多行业领先者的惯常思路。事实上,平静中暗蕴危机,因循守旧往往会错失机遇。特别是在新媒体领域,技术变革是浪潮式的,创新是颠覆式的,划时代的技术进步甚至有可能淘汰和消灭整个产业,何况单一一家企业或机构。而这样的科技浪潮频度越来越高,威力越来越大,不可小觑。一个机构如果不能把握时代潮流,乘势而起,就难逃黯淡前景甚至有消亡之虞。以柯达为例,这家胶片时代的霸主,曾主宰着全球影像市场。虽然早在1975年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拥有大量先进的数字成像技术,却因为沉浸在成功的光环之下,无法舍弃胶卷销售这一最大利润来源,没有充分重视数码时代的到来而大力发展数字业务。等到柯达眼看胶片利润急转直下,2003年宣布停止投资胶片业务的时候,数码领域已是佳能、尼康、富士的天下。错误的趋势判断和固执的市场战略迫使柯达走上了破产之路。
从媒体发展来看,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打破了产业间的藩篱,使媒体产业和电信、互联网、消费电子等相关产业交汇融合,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图景。技术驱动之下,国内外相关企业和媒体机构共同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难题,而传统媒体所受到的冲击尤为猛烈:由于新的媒体形态层出不穷,影响力日异扩大,导致传统媒体受众分流,发行量和收视率下降,广告份额骤减,陷入被动局面。以美国报业为例,在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竞争中丢失了大量阵地,逐步丧失了主动权,不少报业公司已经远远落后于数字时代的发展潮流。正如皮尤研究中心“卓越新闻”项目研究报告所指出的那样,“新闻业反应迟钝,在企业文化上拘泥于内容制造而不是工程开发,结果发现在产业塑型方面,自己只是追随者而不是领导者。”
应对:清醒认识形势,形成发展共识
对传统媒体而言,新兴媒体冲击不是将来时,而是进行时,缓冲和调整的时间非常有限。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必须看清趋势,抓住机遇,把握潮流,因时而动。要通过各种手段增强全体人员危机意识和发展意识,拓宽视野,增强共识,凝聚力量,积极主动、迅速果断地投入到新兴媒体建设中去,这样才能于危机来临之际应对自如,才能真正把握新兴媒体方向,更好地履行信息化条件下做好舆论引导的职责。
误区之二:盲目跟风,脱离实际
迷思:“竞争对手都已经有所行动,我们也要抓紧上马”
每一枚硬币都有双面,抓住机遇、趁势而上的另一面可能是无视风险、盲目跟风。市场风云变幻,机会转瞬即逝,看到众多竞争对手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很多人难免都有加快跟上的冲动,但需要警惕的是:大家都在做的并不代表就是正确的事情。虽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推崇“快鱼吃慢鱼”的法则,但是,如果没有对市场格局的细致分析,没有对自身情况的准确把握,没有对未来趋势的冷静判断,在急迫之下盲目跟风、匆忙上马,只能南辕北辙,除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不必要的损耗外,更可能付出无法挽回的机会成本。以二维码技术为例,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媒体推出相关产品或服务,但往往不了了之,沦为噱头。类似所谓“创新”占用了真正有价值的尝试所需的精力,得不偿失。
同时,抢先一步也并不一定意味着占据主动。新媒体领域高度活跃,容易诞生各种崭新的“概念”或“模式”,但由于未经试错,难免泥沙俱下。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很多所谓创新价值不高,即便是具有美好前景,也可能因为生不逢时,如市场还不成熟,或者用户难以接受,或者产业链条无法支撑,从而以失败收场,超越时代的概念和模式往往会使“先驱”变成“先烈”。以“E国”为例,作为我国最早的电子商务网站之一,在2000年就提出了“一小时网络送货”的概念,但由于当时我国物流业尚不发达,配送成本高,最终难以支撑,以失败告终。
应对:不惟新、不惟快,建立宏观战略,准确把握时机
对传统媒体而言,在发展新媒体时往往较少引入风险投资,试错成本大多需要自己承担,因此更需大胆设想、小心论证。在发展新媒体过程中,面对市场压力,要注意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自身的优劣势,基于所拥有的资源,对各种模式和产品的可行性充分论证,在机会和陷阱并存的市场中找准自己的坐标,在媒体演进的进程中调整好自己的步伐。
误区之三:惯性思维,拍头决策
迷思:“以前就是这么做的”“做出来肯定有人用的,这么做肯定能赚钱”
发展新媒体就要尊重新媒体的发展规律,跳出做传统媒体的思维框架。新媒体业是信息传播技术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其生产传播流程、受众心理体验、市场拓展策略、经营管理思路等,与传统媒体相比独特性、差异性特征显著。新旧媒体差别如此之大,可一些传统媒体在发展新媒体时却很难摆脱路径依赖,往往从传统媒体特性出发,依照惯性思维作出判断、设计产品,两者间难免产生矛盾。这也就是业界经常提到的“基因论”。事实证明,“旧瓶装新酒”的做法是行不通的,简单移植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流程、舆论引导手段、市场开拓模式,其结果往往是四处碰壁。此类案例屡见不鲜。以电子版报纸为例,上世纪末开始出现的“报纸上网”模式,沿袭纸质报纸的展示形态,没有考虑传播介质和用户习惯的变化,因而历经十余年仍然形同鸡肋,而门户网站则拿着低廉或免费的内容迅速实现超越。
发展新媒体还要尊重市场和用户的选择,把握受众需求。新媒体时代,接收信息的受众、群众,已经变为用户、消费者,掌握了信息选择的主动权。这就要求在发展新媒体过程中必须更加贴近市场、贴近用户。如果在决策时靠拍脑袋上了再说,而不是在业务开展和产品设计之初,就想好用户在哪里、市场在哪里;如果在谋划时仅凭一些简单的市场动态展开空想和臆想,而不是通过调研、分析、测评等基于数据做出科学的判断;如果在产品设计中仅仅把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挂在口头,而不是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贯穿始终,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市场、赢得用户,传播力和影响力就更是无从谈起。以移动终端上的客户端为例,近年来国内很多传统媒体都开发了自己的移动客户端产品,投入了大量财力和人力,然而,总体看来,由于产品定位和内容建设与市场需求、用户习惯相距甚远,多数产品乏人问津或被下载后搁置不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应对:尊重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形成科学的工作流程
▲ 2012年4月17日,第十九届北京国际广告新媒体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展示交易会举行。(王京生/摄)
对传统媒体而言,发展新兴媒体时必须扭转观念、勇于创新、善于学习,才有可能打破迷思,找到受众的需求点,找到撬动用户和市场的支点。要尊重新兴媒体发展规律,摆脱对传统媒体时代的“习惯”和“常识”的依赖,从战略规划到产品设计,从用户调研到市场拓展,让科学精神贯穿整个工作流程。
误区之四:缺乏耐心,揠苗助长
迷思:“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实现盈利、做出成效”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领域的拓展要两个效益并重,除了要提升社会效益外,也要追求经济效益,要讲究投入回报,没有明确盈利预期的事情要避免去做。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超越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揠苗助长。新媒体业遽起造富的情况很多,但新媒体也有其生命周期,一项新业务开设之后,需要给予充分时间耐心培养,通过不断积累用户、树立品牌、占领市场,最终获得成功。因此,传统媒体在谋求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要循序渐进,尽量避免逾越。如果一开始就设立不切实际的盈利路线图,确立难以实现的利润目标,可能会打乱正常的发展步伐,对业务成长的伤害极大。稍有成绩就杀鸡取卵、遇到困境就另谋他途、迫近临界点却半途而废,也都是缺乏耐心的典型症状,结局往往是功亏一篑,非常可惜。以Myspace为例,这个网站被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高价收购以后,在盈利压力驱使下,铺天盖地的广告、不顾用户体验的应用开发和对用户数量的盲目追求导致其日渐衰落,六年内市值缩水5.4亿美元,可以说虽然抓住了社交网络的开端,却最终由于急功近利失去了未来。
▲ 2012年4月19日,共青团新媒体和文化成果交流展览会在北京开幕。(李方宇/摄)
应对:合理制定发展规划,耐心培育、扶持成长
对传统媒体而言,在新媒体方面的比拼并不都是短跑。起跑的领先至关重要,但耐心也必不可少,一场长跑下来往往是“剩者为王”。因此应当克服短视心理,放远目光。目标的设定要合理,经营的心态要平稳,鼓励尝试,宽容失败,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误区之五:随意扩张,片面求大
迷思:“趁热打铁,做到第一”“占领全产业链”
新媒体的大多数细分市场存在马太法则,市场份额呈“60-20-20”或“50-30-20”的分布形态,往往是少数几家公司占据着绝大多数市场份额。而新媒体业又是资本密集的产业,在喧嚣和浮躁的资本市场的推动下,催生了市场参与者求第一、求速度的心态,经常走进以下两个误区。
一种是不计产出地盲目扩张,抢占市场份额。“烧钱”确实能够迅速带来用户、流量和收入,但这种泡沫式的发展缺乏扎实的根基,往往不可持续,容易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倒,如资金链、供应链断裂或者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等等,通常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以PPG为例,这家国内较早涉足B2C电子商务的公司由于找到了崭新的市场,高歌猛进,风头很劲。为了维持旺盛的增长势头,他们开始借助外来资本和广告进行发展大提速,可在广告投放中并没有遵循广告经济效益的规则,虽然投放大量资金进行高密度、全方位的广告传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却并不匹配,最终导致无法支付高额广告费用成为其崩溃的起点。团购网站热则是另一个典型的案例,国内互联网业从跟风模仿美国Groupon网站模式到“百团大战”再到团购退潮,只用了短短一年多时间,期间各大团购网站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广告几乎无处不在,然而很快就无力维持,不健康的市场竞争不仅摧毁了单一的企业,也危害了整个产业。
另一种是好大求全,四面出击。为了扩充产品链条而拉长战线,四面出击最后往往会变成四处树敌。一方面牵扯精力,耗费资源,错失深耕主业的机会;另一方面跳出自己业已占领的优势地带,面临巨大的风险。以盛大盒子为例,盛大作为一家成功的网络游戏公司,其首席执行官陈天桥于2004年出于转型的考虑,力排众议,投入千名工程师研发盛大盒子,希望通过这一硬件产品将用户娱乐中心从电脑转移到电视上来。然而,盛大当时并不具备硬件制造方面的知识储备,已有资源基础不足,已有用户相关性不高,产品技术细节不够完美,最终冷清收场。
应对:避免好大求全,专注优势领域
对传统媒体而言,应当根据自身实际,谨慎选择重点发展的领域,并适当扩展。而不能放眼市场,觉得遍地都是机会,觉得什么都能做,并由此大铺摊子。传统媒体应专注内容优势,深入挖掘潜力,围绕这一核心基础,从产品、技术、渠道、终端、品牌等多个角度提供充分支撑并进行自然延伸。
误区之六:轻视合作,忽略协调
迷思:“谁都可以分新媒体一杯羹”“规模大就是好”
传统媒体的新兴媒体建设,是一个普遍的矛盾联系与运动发展的过程,必须妥善处理好外部环境与内部关系。可是,一些媒体机构却往往因为缺乏大局观念,盲目自大,或者本位主义做怪,走进单兵作战或内部消耗的误区,导致对外合作不够、内部协调不力,陷入发展困境。
一方面,新媒体业是一个产业链全面竞合的领域,传统媒体、电信企业、IT企业、互联网公司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进入这个领域,彼此之间在不同方面互有优劣,必须取长补短。因此,合作、开放、共赢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当前各种跨行业跨领域的“联盟”“开放平台”的陆续出现就是例证。而在传统媒体领域,媒体习惯于统揽内容生产、发行等各项工作,对合作的重视度不足,因此在新趋势下容易陷于被动。以新闻阅读软件为例,在GoogleNews、Flipboard等聚合阅读类的服务先后兴起并吸引了大量用户的时候,传统媒体大多还固守自己的内容优势,没有在行业内部进行横向合作,从而在落败于互联网门户的教训之后,再次将内容的控制权和用户阅读的界面拱手让给技术公司。
另一方面,当公司或机构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就容易出现“大公司病”,突出的表现有:多重领导,决策速度慢,市场反应迟缓;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内部损耗严重,重复建设;业务多样、疏于管理;缺乏凝聚力,人才流失。这些并不是新媒体业独有的现象。但是,由于新媒体领域讲究创新、比拼效率,因此,大公司病一旦发生,就更加致命。以联想为例,2000年借着互联网概念市值暴增,开始以FM365为起点进军互联网,希望打造联想电脑网络接入、FM365门户网站平台、证券教育等增值服务垂直网站三点一线的信息服务格局,然而,由于垂直网站“分家单过”、接入部门各自为政等内部协调的问题,最终梦断互联网并一蹶不振,至今仍是一家“卖硬件的公司”。另以微软中国为例,MSN Messenger作为在全球具有众多用户的产品,曾经在中国市场上占领白领人群,和QQ分庭抗礼,但由于技术研发方向被微软总部控制,针对中国市场的本地化考虑并不多,而微软层级过多,大多数职能都必须在微软的全球体系里层层上报审批,效率低下,终于节节败退。
应对:加强外部合作,重视内部协调
对传统媒体而言,一方面应该加强外部合作。这既包括同产业的横向整合,也包括跨产业的纵向联合。目前央视CNTV已经和中国移动、腾讯、百事通等进行了跨领域的战略合作并已有实质性项目,而凤凰新媒体、南方报业集团等新兴的媒体机构也都在和传统媒体、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等进行广泛合作。对于传统媒体来说,除了移动运营商等固有的合作伙伴,需要在更广阔的空间内拓展合作资源,实现共赢。同时,应当重视内部协调,要通过顶层设计,力争让不同媒体形态、不同职能部门、不同层级机构在新媒体建设过程中减少内耗、合力发展。目前,人民日报社选择了《人民日报》负责传统媒体而人民网负责新媒体的模式,南方传媒集团采取了鼓励各自子报先行发展再根据情况整合的模式,但究竟哪种效果更好,尚无定论。在内部协调方面,还应当通过考核和激励引导创新、保持活力,建立和维护通畅的沟通渠道、提高效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