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心新闻”的操作范式与策划要领——以《南国早报》为例

2012-12-21甘伟珊

中国记者 2012年5期
关键词:南国信源字典

□ 文/刘 洪 甘伟珊

(作者分别是: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南国早报》副总编辑、南国早报网总编辑)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多年来,《南国早报》就“爱心新闻”的策划、采写与报道,从办报战略高度给予重视,使之成为同步报道的独家新闻、动态新闻和悬念新闻,取得了读者喜爱、领导满意、业界好评的社会效果。同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爱心新闻”操作范式,即:“竖起耳朵捕信源—→深思熟虑谋策划—→同步跟进做报道—→公开透明讲诚信”。

所谓“爱心新闻”是指媒体对社会各界献爱心行为的报道。古今中外有关社会献爱心的报道时常见诸媒体。从1886年美国报纸为安置自由女神像发起的捐款,到“九·一八事变”后《大公报》为东北抗日联军的募捐;从世界各国读者自发为“阿富汗少女”(《国家地理杂志》1985年6月封面人物)捐款,到2008年各地为汶川地震灾民募捐等等,数不胜数。这类新闻可以统称为“爱心新闻”。媒体在报道这类新闻时,基本上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先有事实发生,然后再采访,以一种静态方式和读者见面。有的事后再做一些追踪报道,或者花絮之类的补充。

多年来,《南国早报》就“爱心新闻”的策划、采写与报道,从办报的战略高度给予重视,使之成为同步报道的独家新闻、动态新闻和悬念新闻,取得了读者喜爱、领导满意、业界好评的社会效果。

经过多年摸索、实践和总结,《南国早报》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爱心新闻”操作范式,即:竖起耳朵捕信源—→深思熟虑谋策划—→同步跟进作报道—→公开透明讲诚信。

竖起耳朵捕信源

是否拥有权威、独家和一手信源,是衡量一家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舆论领导力和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通常情况下,媒体所获信源并不是第一手的,失去了时间上的天然优势,这一点对地方媒体尤甚。如何后发制人?如何在别人基础上独辟蹊径做得更出彩、更具可读性?应该是地方媒体不能懈怠的焦点。在《南国早报》策划的系列“爱心新闻”中,有的就是后发制胜的案例。如“爱心字典”系列报道。

2010年10月,《读者》刊载一则感人故事:在宁夏支教的吴恒发现班里的孩子因使用盗版字典而被误导,之后他在自己的朋友圈发起了“一本正经计划”——向他支教的三合中学的学生捐献正版字典。故事的结局很好,在网友帮助下,问题解决了。

盗版字典在全国,尤其是在贫困山区,因其价格低廉,有一定市场。但是粗制滥造的质量,错漏百出的释义,不知误导了多少求知的童心。如果简单地异地复制类似援助,很难产生更大效果。最多也就是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字典问题。从新闻报道角度来说,它已经不具备信源应有的第一性的特征。如何让“爱心字典”既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又在更大范围内解决学生的实际需要?“一本字典”还有深挖的价值吗?这些问题引起了大家的讨论。

深思熟虑谋策划

“新闻策划”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诞生以来备受争议,单是定义已有20多种。其实,新闻策划本无罪,且看因何而用之。

所谓新闻策划,是指在尊重新闻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媒体的特性,将新闻价值最大化。新闻策划是否成功的评判标准可从两头来看:出发点是否以“公”为要义,最后的实践效果是否对“公”有利。新闻策划其实是意识对客观的能动反映,它产生的效果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效果,也有经济效果。一篇成功的策划报道,无疑会产生相当大的社会效果。

就上述的“字典”来说,《南国早报》在获得这条信源之后,觉得这里面仍有文章可做。经派记者调查采访后发现,情况比想象的还要严重,做好“字典”策划,既可以帮助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进一步提高报纸的影响力,同时也为建设和谐社会尽一份媒体的责任。

然而,要想在一条众所周知的“旧闻”里策划出新意,绝非轻而易举的事。现在的策划应该具有互动性(媒体与读者)、参与性(记者与读者),以及社会的监督性(读者全程参与)。何况多年来,《南国早报》对“爱心新闻”的策划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读者参与的范式,每次活动都有一个鲜明的主体,抓住主要矛盾,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在“爱心字典”的策划中就确立了“一本字典托起山里娃希望”的主题。于是,一个公开透明、读者参与、追踪报道的策划方案形成了。

也有人担心,媒体搞这种捐献活动最怕社会没反应,最后弄得雷声大雨点小,感觉尴尬。事实一再证明,这种担心有点多余。如果让读者全程参与,深度介入到这类献爱心的活动中,读者会把媒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对待,保持高度热情,里外奔波,献计献策,克服各种预想不到的困难。

同步跟进做报道

同步跟进报道也就是追踪报道,在一段时间内对同一新闻事件进行连续或跟踪式的报道。其特点是:一是报道呈现线性排列。它以时间为序,随着新闻事件进展而展开,各次报道之间承上启下,相互衔接。二是动感十足。从事件的开始、进展到结束,全程跟踪报道,将当下正在发展的事件及时呈现在受众面前,使其新鲜和动感扑面而来。不仅增强了新闻的吸引力,而且使新闻更具可信性。参与者的人际传播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的传播效果,使报道的影响面更大。同时,也改变了新闻是“易碎品”的特质。单篇报道就像一颗闪光的珍珠,它的生命只有一天。追踪报道就是将这一颗颗珍珠串起来,使其更吸引人。在这一点上,很像古代的章回小说,悬念不断,跌宕起伏。所不同的是小说的悬念是作者设计出来的,而“爱心新闻”事件的悬念是事情本身所具有的,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怎样。这不仅有利于培养记者责任感和快速、准确的采写能力,而且也可以吸引更多读者,扩大市场份额。

追踪报道既有消息及时的特点,又比消息更详实。记者在采写这类报道时如果能注意“三要三不要”,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要善于捕捉苗头,提出新对策;不能硬造噱头,戏弄读者。要反映真相,表达真情;不要矫情做作,故弄玄虚。要详略得当,言简意赅;不要生拉硬扯,人为拖长。

比如“爱心莴笋”。当第一篇文章2010年3月11日在《南国早报》见报时,就提出了令人揪心的问题:蔬菜种植户麻广林有心向遭受旱情的云南灾民捐献15万公斤的莴笋。但是,他无力采摘,也无钱将莴笋运到云南。要实现这份爱心,需要100人采摘和6万元的运费。见报第二天,报名摘菜的读者和网友超过了200多人,但运费仅募捐到6200元。摘菜的人超出了预料,运费却只筹到十分之一。还会有人捐款吗?能募到6万元的巨款吗?说实话,当时大家心里都没底。万一出现了只有人去摘菜,却无力运走的尴尬局面,岂不是令人难堪。此时,报社上下都捏了一把汗。

令人感慨的是,此类爱心活动一旦启动,就像拉开了一幕大戏,剧中人物会自动拾遗补缺,完善细节。当读者在报上得知运费缺口较大时,第二天,就有一家公司(始终不愿透露具体名称)捐赠5万元,翰林地产公司捐赠4万。这一天累计捐款近10万,彻底解决了运费。还有细心读者,绘制了摘菜路线图;当地农业部门及时检测了莴笋的安全情况;交警部门协助指挥交通……这些都是当初策划时没想到的。与此同时,报名参加摘菜的读者达到400多人,等到第四天(星期日),去地里参加摘菜的达到500多人,仅半天就完成了摘菜任务。

公开透明讲诚信

多年来,《南国早报》所有的“爱心新闻”的活动和报道都是公开和透明的。每次活动从开始募捐到捐献过程,从收到第一笔资金(货物)到活动结束,都如实向社会公布收支、捐献情况。正因为如此,每一次策划“爱心新闻”都得到社会各界、企业的热情支持。事实证明,社会并不缺乏爱心,企业也乐于捐献,个人更乐于奉献,关键是所有的爱心活动必须是公开和透明的,最忌讳暗箱操作,因为读者最关心的是:所捐能否到达受赠者手中。为消除读者疑虑,所有的爱心活动都向社会征集志愿者全程参与,他们的参与不仅为每次活动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物,而且无形中也见证了社会爱心落到了实处。

每当“爱心新闻”告一段落,就及时公布捐赠情况。比如2012年2月8日,公布了“爱心超市”的捐赠情况《点滴爱心温暖上千户贫困家庭》,2012年2月12日又公布了“爱心字典”的捐赠情况《爱心账单凝聚一份希望》。详细公布了社会各界的捐献及其爱心钱物的去向,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爱心新闻”的策划难题

由于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每当策划爱心活动时,总有几个挥之不去的难题无法破解。

第一,谁来保证捐献的爱心物资的质量?由于假货泛滥,捐献者捐赠的物资来源多样,其中有质量问题在所难免,记者和志愿者不一定都能识别出来,万一因此而伤害到受赠人,如何处理?虽然多年来《南国早报》策划的爱心活动没有出现过因捐赠物品质量问题而伤害到受赠人的情况,但谁能保证下一次不出现?

第二,志愿者的交通安全谁负责?每次爱心活动都需要大批志愿者参与其中,将爱心物资(款)送到受赠者手中。志愿者交通安全谁负责,万一在献爱心活动中遭到交通意外怎么办?谁又能“负”得起这个“责”。现在只能强调“大家注意交通安全”之类的话语。谁都明白这只是权宜之计。

第三,受赠者个人信息是否属于隐私?每次“爱心助学”都会遇到这类问题,捐赠者希望公布受赠者个人信息,以达到公示的目的。然而,有的受赠者觉得这是个人隐私,既想接受捐赠又不愿公布个人信息。

此外,还有捐款账号用公还是用私等等细节问题。每当启动爱心活动时,这类问题就冒出来,只好在纠结中小心前行,在前行中苦苦探索。

猜你喜欢

南国信源字典
开心字典
开心字典
红豆生南国
基于极化码的分布式多信源信道联合编码
南国神草金不换
南国牡丹
信源控制电路在功率容量测试系统中的应用
红豆生南国
我是小字典
正版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