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规律 创新手段——如何深化“走转改”活动

2012-12-21胡占凡

中国记者 2012年5期
关键词:走转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 文/胡占凡

(作者是中央电视台台长)

编 辑 陈 芳 chenfang@xinhua.org

近半年,中央电视台一直持续深入地开展“走转改”活动,很多一线记者在“走基层”的过程中,走出了经验,走出了成果,也走出了感情。

“走转改”活动是中央从全局的高度、从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从舆论引导和新闻队伍建设的高度出发而大力推动的一项大规模的实践活动。

近期,中央电视台《重访郭明义》和《招工局长陈家顺》两个“走基层”系列报道备受关注。这两个系列报道都在《新闻联播》中以一天一集、持续五天的方式播出;这两档“新闻连续剧”既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也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报道为什么受到公众的关注和好评?有哪些创新之处?对于深化“走转改”有什么启示?

一、把“走转改”与创新新闻宣传结合起来

中央电视台的“走基层”报道,初期捕捉的基本都是普通百姓。《重访郭明义》系列报道是第一次将重大典型与“走转改”结合起来,社会反响很好。这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走转改”报道不仅能够生动地表现基层百姓生活,同样可以创新典型宣传和主题宣传。

一要把握典型人物与报道视角如何选取。

“重访郭明义”和“招工局长”这两个报道之所以反响好,首先是典型选得好。“新闻因人而生动”。选谁,是眼光,也是新闻判断力的体现。比如,《招工局长陈家顺》选取了陈家顺这样一个默默无闻、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的好干部,树立了以他为代表的基层干部的正面群像。选典型,选基层干部典型,其目的并不是为了美化、粉饰这个群体,而是把真实的基层干部形象展现出来,用正确的舆论导向推动社会进步,彰显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

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

“走转改”实际上要求我们把受众视为新闻传播链条上的重要资源进行发掘,提供一种受众更易于接受、更易于转化为舆论引导力的传播方式、表达手法。因此,可以说是提高舆论引导力的有效手段。

二要把握典型人物宣传手法如何创新。

如何创新“走转改”报道中新闻的表达手法和表达方式?如何把“走基层”报道做得生动、好看?如何做得让观众易于接受、乐于传播?“走基层”手法以积极的价值取向还原了人物的真实生活形态与性格特征,提升了客观性与可信度。在创作中注重突出故事化表达,针对人物行动与事件发展进行流程式跟踪,直追故事结局。突出连续性,每期节目中设置悬念与波折,提升期待。敢于留足时间与版面,为故事和情感的表达留有足够叙事空间,以故事化、情节化的充分呈现形成视觉与心灵的冲击力。有的“走转改”报道在“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长最高达到六分钟,这在“新闻联播”的播出史上是破天荒的。因为要把一个故事讲得扣人心弦,就需要足够的铺垫和延展。突出细节的挖掘与运用,使特定环境下的细节充分呈现,起到巨大的冲击作用,看似闲笔,实为点睛之笔。有了它,就有了动情点,就有了真实感。

二、把“走转改”与推动实际问题解决结合起来

“走转改”选题多为有冲突、有问题、有难度的题材,对于此类题材的有意识触及,是中央电视台“走转改”报道的一大进步,也是舆论监督的一大进步。记者要善于在基层中发现矛盾,并加强题材预判,选取有望解决的题材展开报道。在不回避矛盾的同时,敢于触及热点问题,按照中央的政策,坚持正确的新闻观,运用体制、机制的力量,为问题找到解决出路。要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困惑、期待,通过人物命运故事化的表达,见微知著地揭示普遍性的问题,通过媒体的力量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展示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作为,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赖。

在“走转改”过程中,中央电视台涌现出一大批敢于碰触热点问题的报道。反映上学难,有《皮里村孩子的上学路》;反映看病难,有《儿童医院蹲点日记》;反映“招工难”,有《招工局长陈家顺》;反映“春运买票难”,有《邵全杰回家路》;反映“农民工讨薪难”,有《杨立学讨薪记》。这些热点问题恰恰是舆论监督当中要解决的问题。这些报道带有舆论监督性质,但又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舆论监督和问题报道。它既正视问题、直面矛盾,又不是单纯地曝光问题、凸显矛盾,而是重在反映党和政府以及各级干部为解决群众问题的努力和成效,力求取得正面结果。《杨立学讨薪记》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显示了体制的力量、机制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讨薪的问题。这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用“走转改”的方式,以积极的态度来推进和深化舆论监督和问题报道。

三、把“走转改”与提升舆论引导力结合起来

“走转改”是提高舆论引导力的有效手段。靠单向度、灌输式的宣传很难产生真正的舆论引导力,因为目前的受众位置已经从过去传播的终端转向了传播的全程。“走转改”为新闻媒体提高舆论引导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有了受众,才具备有效引导舆论的基础。舆论引导的先决条件是媒体的报道要形成对受众的吸附力,认可报道内容和表现形式,否则提高舆论引导力无从谈起。“走转改”实际上要求我们把受众视为新闻传播链条上的重要资源进行发掘,提供一种受众更易于接受、更易于转化为舆论引导力的传播方式、表达手法。

将道理与观点融入故事讲述,是舆论引导能力提高的实质性表现。要强化主动的发现能力,通过主动设置议题,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深化“走转改”,就要善于发现陈家顺这样的好选题、好素材,注重策划,善于提炼。提高舆论引导力离不开精准的议题设置,离不开善于发现的眼睛,离不开精心的策划和新闻包装。深化“走转改”要拓展报道领域和视野,扩大覆盖面,全景式、全方位地展现基层的整体面貌。要通过立体的新闻联动提升舆论引导力,强化表达、传达方式的整体设计,创新编排和播出方式,实现“走转改”报道效益最大化。如“新闻联播”栏目与新闻频道的联动,实现了“新闻联播”与新闻频道播出的有机结合,保证了新闻的协调性,放大了报道效果。

四、把“走转改”与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结合起来

“走转改”明确回答了新闻工作者的定位在哪里、坐标在哪里、根在哪里的问题。新闻人就应该永远在路上、在现场,基层就是新闻记者的脚步、镜头、笔触指向的一个终点。通过“走转改”,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队伍转变了观念与理念,端正了“我是谁”的基本定位,在观念、眼界、习惯、感情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培育了群众感情、民生情怀,改变了采访作风。

实践表明,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广受好评的“走转改”报道,没有一篇是“无心插柳”的作品,均经过精心策划、认真选取和长期采访、长期跟踪。其中,买票难、讨薪难、求医难等若干报道,每一项均在数十位采访对象中反复比较甄选,选取最具典型性、代表性人物,最终才呈现于屏幕,都是记者心血与付出的结晶。在拍摄《邵全杰买票记》的过程中,记者跟着邵全杰一起到火车站排队买票,跟了四天,邵全杰排两个小时,记者也排两个小时,和他轮流休息和排队。最后买到站票,记者也全程站了15个小时,跟着邵全杰一起站到家,记者的腿都站肿了。为了拍好《招工局长陈家顺》,摄制组跟随陈家顺和他所带领的269名农民工乘着农民工专列,从云南到浙江辗转数千里,整个拍摄历时近一个月。

目前,中央电视台正在积极深化“走转改”报道,努力推出一批更有分量、更有价值、更有深度的好作品,努力使新闻屏幕洋溢出鲜活的图景,焕发出生动的气息,把“走转改”活动推向新的高潮,发挥好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和价值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走转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我们就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我们》栏目主题曲)
“抖”起来了!央视《新闻联播》入驻短视频平台的分析与思考
《浙江新闻联播》 一路坚守 一路蜕变
热血奔跑的十年 浙江新闻联播团队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对“走转改”活动常态化的几点思考
故事细节语言
中央电视台《读书》与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的对比分析
央视官网从CNTV中剥离另立门户
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征联佳作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