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冲突与重构: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建设的反思

2012-12-21诸凤娟杜坤林

理论导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价值观道德思想

诸凤娟,杜坤林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冲突与重构: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建设的反思

诸凤娟,杜坤林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我国当代大学生面临着道德价值观分化与冲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认知与行为的落差、传统与现代的割裂、群体与个性的冲撞等方面。引起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继承过程中的不适应性和断层、西方道德价值观借鉴过程中的模糊和迷茫、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传播过程中的现实障碍和片面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不到位和低效。要针对实际,有的放矢,重构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道德观;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冲突;重构

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文化多元化、信息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各种社会思潮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相互交融与碰撞,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各种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唤起了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也促进了他们个性的张扬,这一方面为道德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权威性,乃至道德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作为最具活力和创造力,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最快的社会群体,其道德价值取向在纷繁复杂的道德观念的相互激荡中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状况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发展,进而还将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研究不仅有利于高校德育的后续发展和社会伦理、新道德秩序的重建,而且对于高校更好地完成培养人的根本任务,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分化与冲突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是大学生在面对或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主要涉及当代大学生对于道德标准、人生价值、社会责任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等问题进行评价时的基本价值取向。课题组对浙江省某高校10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部分访谈,发现当前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其竞争意识强,务实,实现自身价值的意愿强烈,道德水准也处于较高层面,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面,主要表现为道德价值观的冲突,即大学生在道德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时面临着一种矛盾的状态,具体表现如下:

1.认知与行为的落差。由于身处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交锋之中,因而当代大学生在进行道德判断和实施道德行为时,常常会出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上的落差,即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的相互矛盾、不统一。课题组在关于大学生的道德矛盾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在问及“在下面观点中,你最为赞同的是”时,学生选择“利己不损人”和“损人利己”两者之和的比例只有22%。但在“在行为上,你认为一般人是”这一问中,选择“利己不损人”和“损人利己”的比例却高达68%。此外,在访谈过程中,被调查者也指出,当前部分大学生日常的道德行为水平远不及其认知水平高。尽管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是非曲直有较为正确的认识,明白何为“真、善、美”,何为“假、丑、恶”,但其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之间存在脱节现象。例如大学生一方面认同作弊行为可耻,应严格禁止;另一方面,又会为了通过各种考试而铤而走险,绞尽脑汁想尽并实施各种作弊手段。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在面临各种道德价值观选择时会产生心理与行为上的困惑,认知与行为脱节的矛盾非常普遍。

2.中西文化冲突中的不平衡。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渗透、相互磨合是社会转型期鲜明的时代特征,正是在双重文化的冲突中,给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不平衡。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对每个中国人的影响是深入灵魂和浸入骨髓的。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观念无时无刻产生着影响和制约,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也毫无例外地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各国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网络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的传递和交流也日益密切,西方文化对我国大学生心理的冲击和影响也愈来愈大,在中西文化的共同影响下,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也日益体现出时代的特色。中西文化存在着固有的差异和矛盾,当大学生在面临这些差异和矛盾时,必然会导致其内心的矛盾和混乱,体现在道德价值观上,主要表现为迷茫和无所适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正面临着对传统伦理的怀疑和颠覆,而西方的思想又不能全部接受,很难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的冲突局面。因此,我们看到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时期,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状况的整体特点是多元而混沌的。

3.群体与个体的冲撞。大学生本该是最富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群体。但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一方面能以集体、国家利益为重,但同时也十分关注对个人利益追求,他们对自身“利益”、“实惠”的要求已不再隐晦。在道德价值目标选择上,一方面,爱国、正直、自信、上进仍然是当代大学生所首选的优良品质,这充分说明了当代大学生能将对祖国的热爱,社会的责任以及自身的成才三者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过去一直强调的集体主义、利他、诚信、谦虚等传统美德却被冷落了,其中,集体主义与利他主义被选择的比例最低。此外,在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公与私的关系问题时,8.2%的同学选择了无私奉献,一心为公;2.6%的同学选择先公后私,先人后己;而高达70.2%的同学选择了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这些数据恰恰反映了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等传统美德在认知上存有较大的偏差,其个体本位化倾向凸显,而集体主义相对薄弱。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分化与冲突的成因分析

1.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中的不适应和断层。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体现出两个比较明显的特征:一方面由于传统文化不能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实现现代转型,体现出它的陈旧与落后,与现代文明的不适应,因此大学生不想去接受;另一方面出现传统文化的断层现象,即高校不注重传统文化的讲授与传播,很多大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甚至根本不了解,因此大学生不会去接受。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所以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道德价值观的认同度比较低。同时,作为中华民族几千文明结晶的传统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分化、组合与创新,其主导地位受到了莫大的冲击,与此相适应,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至尊地位也遭受到了激烈的挑战。于是,当代大学生在道德价值判断上倍感迷茫,在道德实践行为中倍感困惑。

2.西方道德思想影响下的模糊与迷茫。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道德价值观以及民族文化意识的形成与发展阶段。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他们以更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理念与思想观点。多数大学生对西方文化有着合理的评价,认为自己接触西方文化是为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但西方思潮与道德价值观良莠不齐,尤其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国尚未建立起一整套应对多元文化的道德教育体系,而道德相对主义却又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使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大学生中有不少人认可价值多元与相对,认为“价值是个人选择的产物。个人的任何道德选择都是正当的,在道德上无所谓正邪与善恶之分,也没有道德与不道德之别”。[1]于是,在道德价值判断上,他们不再用绝对化的“好”或“坏”来下定论、作评判,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道德的约束力,陷入了道德相对主义的囹圄。在借鉴西方道德价值观时,当代大学生尽管明白应奉行“拿来主义”的态度,认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但在实际判断中却又被东西方的价值对立与道德冲突所侵蚀,使他们陷于极度的困惑与迷茫之。特别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失德行为与利益倒挂的现象:一些弘扬社会正气的道德行为不能得到赞扬和嘉许,而一些不道德的行为非但未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获得了较大的利益。这更使当代大学生在判断真假是非、善恶美丑时陷于迷茫和困惑,在借鉴西方道德价值观中出现盲目和模糊认识,最后导致道德价值观的混乱和信仰的失落。

3.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传播中的现实障碍和片面性。马克思曾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生活关系、人们的生活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从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调查的结果来看,虽然从主流看,当代大学生和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当前我国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价值体系多元多变以及教育者消极机械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使得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传播中出现片面性,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原来信仰马克思主义,但逐渐被反传统倾向和多元论思想所动摇。具体表现在:首先,当前社会转型期间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贪污腐败现象动摇着当代大学生对党、对社会主义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信赖。此外,社会分配不公、房价不断上涨、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等严峻的社会问题也使当代大学生开始热衷于西方的实用主义、利己主义。其次,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由于自身缺乏一定的理论素养,无法深入浅出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只能生搬硬套地演绎普遍原理,这便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引导大学生确立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到位和低效。“在大规模的复杂社会中,没有任何个人属性能比它所受的教育更能一贯地、强有力地预言他的态度、价值和行为。一种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在一个充满知识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场所中进行,学校无疑是最好的场所。”[3]然而,当前许多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特别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方面仍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首先,“重德轻智”的思想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地位。当代大学生接受马克思理论的途径主要来自于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是,部分高校为了片面追求就业率,把专业教学、科研作为学校发展的工作重点,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了辅助地位,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很好地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有待提高。现今,在高校里一些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与人格魅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教师理论功底不深,上课照本宣科,无法将道德价值观教育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也未投入更多的精力帮助学生解决道德价值观矛盾的问题。此种情况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身处于道德教育工作一线的辅导员大多扮演着“办事员”的角色,繁重的日常工作事务使之无暇顾及大学生的内在与现实需求,更无暇对大学生进行正确道德价值观的引导。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缺乏创新。当前部分高校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自上而下的灌输,很少顾及学生对内容是否真正理解和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没有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此外,教学内容陈旧,与学生的思想实际不相符,与社会关注热点不契合,这自然难以唤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与道德价值观的认同,也不能帮助当代大学生及时解决出现的思想困惑与价值迷茫问题。

三、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重构的路径探讨

1.整合多元道德价值观,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重构须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道德价值观与世俗化的道德价值观加以整合,即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价值观、西方优秀的道德价值观以及马克思主义的道德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加以整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在多元文化的相互交锋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决唱响时代主旋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强大的精神支柱,认识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我们继往开来、强国富民的强大精神动力,认识到社会主义荣辱观应当成为13亿人民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4]当前最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体系当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的灵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5]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主流价值观的结晶和浓缩,它既能有效地控制好多元价值,又能与多元价值相协调,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甚至消除当代大学生在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出现的种种道德价值取向困惑与冲突的问题。因此,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体系,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2.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道德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特别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在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开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视野,转变他们的教学观念,使其进一步理解和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道德价值观中的地位和作用。具体来讲,主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一要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加强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点的把握和了解。要敢于和善于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学生对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并在这些方面能作出有说服力的解答。二要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他们的人生经历,从理论和实践上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研讨和讲授。要经常关注并研究大学生对理想信念、人生价值和道德准则等方面的基本认识,研究他们在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环境下所形成的思维方式、思想和心理特点,以及他们在大学不同学习阶段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发展变化规律,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三要对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全面了解和加强对形势的研究,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的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努力解决他们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正确分清现象与本质、主流与支流等方面的问题,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革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热情,增强自觉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3.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社会氛围,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在多元化特征明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道德价值观教育倘若只局限于一味强调高高在上的理想价值而忽视具体的、个人的、现实的价值,就无法取得应有的成效,也不易被当代大学生所认可。由此可见,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显得尤为必要。首先,要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一种道德共识。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中,试图用一元价值观来主导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是极不现实的,因为单一的价值观教育强调的是道德目标与道德内容的统一化,它忽视了人的个性与主体性,这恰恰是当代大学生所反感的。高校道德价值观教育应以确立起道德共识或价值共识为底线。高校需要在批判整合各种现行道德价值观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个性与社会性有机统一的,有较强包容性和生命力的并能够引领和规正人们现实生活的新型主导的道德价值观体系,由此来促进当代大学生形成一种道德共识,也作为重构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一个理论前提。其次,帮助当代大学生确立正确的道德信仰。由于道德价值观的构建具有体认性、内生性,因此,它需要主体通过自我选择、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反省,将外界所获的信息消融、内化为自身的东西,而这一过程光靠外部力量的说教与激励是收效甚微的。它需要主体亲自进行道德实践,亲自感受现实生活,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理性思考能力。当前,基于我国大学生接触社会不多、奉献爱心机会少、吃苦耐劳精神不够的现状,高校更有必要把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作为学校道德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例如,可以通过“献爱心”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体会到付出的快乐,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社会化。第三,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道德评价准则。当代大学生缺乏正确辨别善与恶、美与丑的道德评价准则,也正因为这一点,他们容易在多元价值观的冲突面前感到茫然。因此,只有在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评价准则的前提下,才能使其树立起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1]冯永刚.多元文化背景下道德教育的困境及应答[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70.

[3]刘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之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17.

[4]青少年价值观测评指标体系模型研究课题组.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现状调查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0,(10).

[5]郏凤华.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嬗变与重构[D].山西大学,2010:37、35.

G641

A

1002-7408(2012)02-0076-03

浙江省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成果。

诸凤娟(1971-),女,浙江绍兴人,绍兴文理学院法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哲学的研究。杜坤林(1972-),男,浙江上虞人,西安理工大学博士生,绍兴文理学院学工部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陈合营]

猜你喜欢

价值观道德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思想与“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