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改初战告捷
2012-12-21潘莹
文/潘莹
看病难、看病贵,是困扰国人的一件大事。近日,国家医改办向国务院呈送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总结报告》。报告确认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其中五项重点任务包括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公立医院试点改革等,已如期全面完成。这份惠及全民的答卷,显示出我国朝着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报告》强调,经过三年改革,有中国特色医保制度体系初步形成,为城乡居民“病有所医”提供了制度保障。截至2011年底,我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亿,比改革前增加了1.72亿,覆盖率达到95%以上。同时,政府对医药卫生投入力度空前加大。2009至2011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累计支出15000多亿元。如果把这个庞大数字换算到每一个老百姓身上,具体的实惠就是,原来住院报销只能报50%左右,而截止到去年就能报70%,今年这一标准将提高到75%。
医改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没有成功模式可以照搬。但中国三年医改最大的成就是趟出了一条中国式医改的道路。一是明确了“三个基本”,即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方法。二是区分基本与非基本,强调政府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和提供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三是注重增投入与构建机制相结合,以投入促改革,以投入换机制,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激励与约束的关系。
三年医改有力推动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生根本性变革。突出特点是从恶性循环到良性运转。通过改革,建立了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是开始从“重治轻防”向“预防为主、防治并重”转变。其三是从“坐堂行医”转变到“上门服务、主动服务”。其四是从大医院无序竞争转变到“分级诊疗、分工协作、有序就医”。这些变化无疑将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农民期盼“新农合”再实惠一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推行以来,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农民对“新农合”还有不少期盼:一盼好医生“多留下”;二盼报销差距“缩小些”;三盼报销范围“扩大点”。
如今,随着“新医改”的实施,“人人病有所医”的梦想正在实现。三年医改初战告捷,获得了喝彩,也赢得了民心。
北京大学教授、卫生经济学家李玲说,“从三年医改里看到了信心,看到了我们的优势,但是在城市医改当中,难度更大,利益的调整更加艰巨,需要更大的决心和勇气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