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时代方位,高扬新闻艺术——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奖感悟

2012-12-21董天策

中国记者 2012年12期

□ 文/董天策

(作者是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委,暨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导,媒介批评研究中心主任)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作为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委,我愿意就参与评奖过程中的感悟和阅读获奖作品的体会谈谈个人的看法,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年一度的中国新闻奖评奖,是对上一年新闻工作的全面检阅。当颁奖掌声响过,我们在分享了获奖的光荣与喜悦之后,就应回过头来冷静地思考:为什么是这些作品获奖?获奖作品的成功究竟体现在哪里?新闻工作者应当如何努力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佳作与精品?新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又应当注意些什么问题?

且不说全部获奖作品,单就一等奖和特等奖获奖作品而言,不仅全面展示了2011年我国各级各类媒体在消息、评论、通讯、直播、摄影、副刊等各个方面的成果,而且代表了当年的最高新闻水平。大体上,中央新闻单位的获奖数目几近一半,而且获奖项目大都是消息、评论、通讯、系列报道、专题等主要新闻项目,显示出中央新闻单位在我国新闻战线的核心地位与引领作用。同时,地方新闻单位也有各自的精彩表现,尤其是像温州广播电视台、烟台电视台、《扬州日报》《金华日报》等地市级媒体都能荣获一等奖,表明地方媒体也在奋起直追,且取得了可喜成就。

优秀作品的若干类型

优秀的新闻作品总是题材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从题材内容看,荣获一等奖和特等奖的作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第一,重大事件的报道。作为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节点,重大事件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价值不言而喻。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关键是要及时、准确、权威地报道事件的发生,跟踪事件的进程。“7·23”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新华社通过微博监控获得线索,核实后迅速抢发英文特急电《中国发生特大动车相撞事件伤亡严重》,使之成为全球首发的公开报道。事故发生24小时内,英文连续滚动发稿21条,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德新社、《纽约时报》《卫报》以及BBC网站等数十家境内外主流通讯社和媒体标注“XINHUA”转载,凸显了新华社在重大突发事件后的第一时间报道能力,赢得了动车事故报道的主动权。在事故发生后半小时,温州广播电视台迅速推出《7·23动车追尾事故现场直播》,先后持续24小时,反应敏捷,操作到位,运用实时信号、微博播报等多种直播元素,全景式展现了事故的惨烈状况。以事故大救援的全过程,表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也体现出一个地市级电视台的综合实力。

第二,重要议题的评论。评论是媒体引导舆论的旗帜,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就必须撰写具有思想内涵与价值引领作用的高水平评论。2011年,如何做好建党90周年宣传,是摆在新闻界面前的重大课题。《人民日报》的评论《选择,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上)》,挖掘我党90年峥嵘岁月留存下的感人事迹、撼人精神,从共产党员应该“成为什么人”来结构篇章,着重写精神、写信仰,从“最初的理想”追寻“最终的答案”,以“信仰的旗帜”造就“理想的传奇”,从而回答共产党员应该“成为什么人”的问题,把一篇高度理论化的政论写得生动形象、感人肺腑,委实不易。2010年底,中东、北非局势动荡不安。2011年初,境内外一些人通过互联网煽风点火,试图在中国挑起“街头政治”。《人民日报·海外版》3月10日率先发表评论《中国不是中东》,指出“中国的人心思稳”“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基牢固”“中国领导人一直以来顺应民意,用发展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深刻地阐明“中国不是中东,想把中东乱局引向中国的图谋注定落空”。评论一针见血,及时有效地引导了国内外舆论。

第三,重要理念的阐释。在社会转型日益加剧、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今时代,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此,我们需要大力倡导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理念新举措。《人民日报》评论部文章《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指出,群众不可倾诉、不被倾听、不能解决的利益表达,正是执政者需要尽可能打捞的“沉没的声音”;维护弱势人群的表达权,使他们的利益能够通过制度化规范化渠道正常表达,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面对当前突出的医患纠纷,上海广播电视台的电视评论《聚焦医患“第三方”》,以上海各个区县医患纠纷人民调解机构正式挂牌成立为契机,深入调查和拍摄,选取典型案例来记录医疗纠纷的调解过程,从而阐明第三方调解则是上海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缓解社会矛盾的新举措,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河南日报》评论《在转变中赢得大发展》明确提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理念,在中原大地掀起一场静悄悄的思想解放,为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了一次较好的思想和舆论准备,在省内外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 图为第2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漫画作品:《爸妈陪我睡》,原载《讽刺与幽默》。

第四,重要问题的揭示。所谓重要问题,就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河北日报》消息《基层科技创新遇“无米之炊”》从一则河北科技投入居全国中下水平的简报入手,通过深入调查,一针见血地指出河北基层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现象,摆事实、讲道理,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基础科技投入的重要性,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各界纷纷呼吁政府部门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真正落到实处。2011年初,呼和浩特市2008年建在城市边缘的春光嘉园小区,由于位于新规划的城市干道上而要进行拆迁,引起居民不满。对此,内蒙古电视台推出电视访谈《拆新房为哪般》,让居民代表和政府领导充分表达各自的观点和诉求,从而有效地开展了舆论监督,也促进了政府重视与居民的拆前沟通,还引导了居民的理性表达和依法维权。上海广播电视台的广播评论《严禁酒驾带给社会的启示》指出,为什么“醉酒驾车入刑”之后全国“醉酒、饮酒驾车”同比大幅下降;而违反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却依旧层出不穷?评论认为,管理部门像查处酒驾一样来查处所有的违法行为,充分体现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社会管理才能有条不紊。

第五,时代精神的弘扬。时代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一篇新闻作品只能从某个角度切入,从不同的层面或角度加以表现和弘扬。新华社记者深入太行山深处的乡村、企业和重修红旗渠工地调研采访,写成特稿《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以磅礴恢弘的气势,细腻饱满的笔触,通古博今的底蕴,从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的理想、奋斗、坚韧、奉献中提炼出“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红旗渠精神,昭示国人,立意高远,境界深邃。《解放军报》通讯《红山嘴,大雪即将封山》,选取大雪即将封山这个极具代表性的时段,用白描的手法将一个个红山嘴边防连官兵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巧妙地串在一起,表现边防连官兵在艰苦环境中卫国戍边的崇高精神,读来催人泪下。山西广播电视台的新闻专题《右玉精神》,运用纪实与追忆的手法,再现右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60年的奋斗历程,不仅成就了一个绿色奇迹,而且铸就了一种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右玉精神”。《江西日报》报告文学《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描绘出一幅人与珍禽和谐共处的美丽画面,表现了养鹤姑娘邹进莲的精神境界,凸显出在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个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美好追求和生动实践。所有这些作品,都是对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

第六,报道领域的开掘。随着中国的崛起与时代的发展,一些新的报道领域被开掘出来。《中国日报》系列报道《中国企业走向非洲系列报道》,通过作者亲身到非洲进行访问与采访,报道了中非经贸投资的现实情况,表明北非国家的动乱导致非洲国家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追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发展经验为非洲国家树立了学习的样板,非洲国家的领导人欢迎来自中国的投资、技术和资金,希望中国的投资能够帮助他们实现经济繁荣的目标。中央电视台的20集系列报道《走进西藏寺庙》,是央视乃至国内外媒体第一次有系统、大规模地报道西藏的寺庙和藏传佛教,通过CCTV-4、CCTV-NEWS等诸多外宣频道,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播出,不仅让海外华人华侨客观了解西藏宗教和寺庙现状,而且通过各外语频道使国外主流人群也同步了解西藏、理解西藏。2011年,是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70周年。北京电视台的广播访谈《请跟我回家》,《南方日报》的通讯《中国远征军老兵杨剑达:回家的路走了70年》,都是国内主流媒体正面报道远征军的佳作,感人至深。

获奖作品的共同特色

从新闻报道的采写制作过程及其表现形式来看,获奖作品体现出一些共同的特色:

其一,深入基层,深入采访,潜心体会,是优秀新闻作品产生的前提。可以这样说,没有中央电视台记者深入新疆喀什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调查采访,就不可能产生系列报道《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这样优秀的作品。《扬州日报》记者在随同用工单位横跨五省招工过程中,偶然获悉云南曲靖负责劳务输出的陈家顺副局长隐去官职在扬州开发区一企业“打工”的故事,敏锐地写出《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的精彩消息。新疆电视台的电视消息《张春贤“逛”夜市》,没把新闻局限于领导报道,而是将其置于“7·5”打砸抢严重暴力事件刚过两年这一背景下来领悟其深刻的意义,通过记录夜市里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细节,来反映乌鲁木齐乃至整个新疆和谐繁荣稳定的幸福情景。

其二,充分准备,精心策划,仔细打磨,是优秀新闻作品产生的保障。《人民日报》为撰写《选择,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上)》这篇重点文章,编委会成员亲自部署、落实把关,起草组成员认真学习领会相关精神,走访了多位专家,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精心谋篇布局,才写出这篇寓政论于历史人物及其精神追求的评论精品。胶东在线的网络专题《接力寻美 温暖中国》先是对“最美女孩”刁娜在车流中舍身救人事迹的报道,进而以此为契机研究策划启动了“‘爱传百城’寻找最美的你”活动,进一步挖掘宣传全国各地涌现出的刁娜式的先进人物。如果没有后续的策划,自然就没有“接力寻美温暖中国”这一深刻的主题。至于大众网的网络专题《党旗漫卷中国红——走进56个民族家庭大型接力式采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策划活动,没有这个策划活动,也就没有这个新闻专题。

其三,不断进取,敢于创新,力求完美,是优秀新闻作品产生的动力。《中国日报》2011年12月4日1版的版面设计极富创新。为了形象直观地报道中国粮食现状,编辑从家中拿来各种谷物、豆类,自己动手一颗颗地拼出中国地图,然后拍成照片完成设计,生动地诠释了“FEEDING CHINA”(中国粮食生产)的主题。版面以全新的视觉冲击为主打,利用创意体现主题,真是别出心裁。同时,版面在注重活泼的同时也特别兼顾了细节和新闻报道的严肃性,尤其是南海地图的处理恰到好处,完整而严谨。整个版面创意独特,设计新颖,主标题、副标题、文字与图片布局合理,完美结合。《金华日报》“多彩QQ群 和谐新空间”专栏,以网络上极其庞大的QQ群为报道对象,在报纸和网络间搭建起一个可持续互动、沟通、交流、反馈的平台,既在报纸上展现网友声音,又在网络上体现党报导向,从而形成了报纸和网络互联互通、互取所长的新型传播形式。而且,所有文章大量采用Q友的网络语言,新鲜活泼,富有情趣。

不论哪种媒体,不论哪种题材,不论哪种样式,新闻报道都必须遵循真实、客观、公正、全面的基本准则。否则,优秀新闻作品的产生就会落空。2011年,小悦悦事件受到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但获奖作品中却没有直接反映小悦悦事件的相关报道。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不是没有新闻单位报送有关作品,而是参评的一件电视消息作品存在主题或者说立意有些偏颇,不够全面,也有欠客观公正,并未完全弄清现场情况等因素。

此外,应当注意的是,参评中国新闻奖的作品,不要由于某些不经意的细小失误而导致作品存在缺陷。按评奖办法和实施细则的规定,凡有缺陷的新闻作品不能评一等奖。本次评选就有一件广播作品在评委会集中审看时被发现存在一个小小的失误,把康德的名言“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说成歌德所说,按规定被降低了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