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人民群众:创先争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2-12-21王凡
王凡
服务人民群众:创先争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王凡
90多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服务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出发点;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服务人民群众,是创先争优活动的主题之一,也是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还是加强基层组织,根本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为了服务人民群众。
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政党;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建设
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要有良好的愿望,还要有渠道载体和过硬本领。创先争优活动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有效载体,也是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我们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工作、生活在群众之中,与群众联系最密切,为群众服务最直接,站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最前沿。因此,创先争优活动出成绩见实效,关键要看党组织和党员的为人民群众的本领强不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形式多不多,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水平高不高,只有把服务于人民群众作为最终落脚点,创先争优活动才能结出丰硕成果。
一、服务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出发点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曾充满激情地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就不会被他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1〕为人民群众谋幸福,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其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始终坚持和贯彻了这一原则,因而这也正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它的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而奋斗。”〔2〕因此,能否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社会主义与非社会主义的试金石,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分水岭。
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人民群众的活动,而不是哪一个个人的活动,体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和历史的结局。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进行社会变革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伟大力量。正如毛泽东所指出: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
一百多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服务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出发点。什么时候很好地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就兴旺发达;什么时候脱离群众,党与人民群众之间出现裂痕,就会亡党亡国。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服务人民,并带领人民前进。而人民群众则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中国革命和建设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是我们党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赢得了中国老百姓的支持,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感动上帝”,这个上帝就是中国人民。毫无疑问,我们党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就必须继续“感动上帝”。现在我们与过去相比,拥有的经济实力和财力大大提高了,掌握的各方面资源大大增加了,可以运用的科技手段大大丰富了,但必须牢记,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代替人民的力量,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群众观点都不能丢、不能忘。
二、服务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任何一个政党都有自己的方向目标和价值追求,为谁立命、为谁谋利始终是一个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的诞生和使命,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执掌政权,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是为了人民。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这是共产党的生命力和力量之所在。
群众立场是决定我们党的性质的关键问题。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程度,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否得到实现、维护和发展。因此,党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与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群众路线是做好工作的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推进各项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准确把握群众所思、所忧、所盼,想问题、作决策、做工作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回顾历史,直面现实。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我们党成为执政党,这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但历史的选择毕竟只能说明历史,说明过去,历史的选择毕竟只能在一个时期有效,不可能长久维持。因为对这种历史的选择认同的人群在自然更替。当年参加革命或经历旧中国苦难的人们是认同这种历史选择的,那些曾经历过改革开放前后的一代人也是认同这种历史选择的。但是,出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出生在一个越来越开放的社会的人们,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认同他们的前辈在半个多世纪前做出的历史选择吗?历史的选择必须有现实的重新选择。因此,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我们党存在的全部理由,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根本标志,是最重要的执政规律。
实践证明,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谋发展,只有处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为导向,充分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支持,党的先进性才能真正体现并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
三、服务人民群众是创先争优活动的最终落脚点
我们党的事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事业,服务人民群众是创先争优的根本目的。从活动一开始,中央就鲜明提出要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把创先争优办成群众满意工程。作为党的建设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创先争优活动要想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就必须在植根人民中汲取营养、在服务人民中体现价值,就是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也是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基本理念,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以人为本反映了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规定,也体现了我们执政理念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时刻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系群众疾苦,自觉把党的群众工作体现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行动中,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一要保障改善民生。民生幸福,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共产党人的执政追求。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努力解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时时处处、切切实实关心群众生活,紧抓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忧,为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水平创造良好条件,这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治本之策。
二要创新社会管理。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期,社会问题多样多发,不少问题早发先发。例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城镇转移,甚至有的地方的外来人口超过了本地户籍人口,给社区管理造成了空前压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事业单位承担的大量社会管理职能被剥离,越来越多的“单位人”、“组织人”转变为“社会人”、“自由人”,需要通过社区加强服务和管理;随着信息网络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有了越来越多自由表达诉求、愿望的通道和载体,对发挥社区的思想阵地和舆论阵地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期而至,相应的社会服务和管理需要及时跟进,这也对社区管理带来了现实考验。要大力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有效激发社会活力,需要着力解决政府在社会领域越位、错位和缺位的问题,建立健全政府、社会、公众分工负责、协作配合的社会治理机制,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三要注重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会深刻影响人民群众的心理和思想感情以及行为方式,成为诱发群众心理失衡、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焦点问题。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键是正确处理利益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特别是各方面群众利益关系十分紧要。在这种形势下积极探索正确处理利益矛盾的途径,妥善处理各个阶层、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的关键环节。
首先要正确处理和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转型期诱发社会矛盾或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分配差距,广泛存在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既严重制约影响了群众积极性的进一步发挥,也严重影响了党群关系,削弱了政府公信力。说到底,收入分配差距的根源在于没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没有将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宗旨落到实处。所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关键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分配公正的体制机制,使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惠及每个群众。
其次要依法化解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矛盾问题。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追求利益无可厚非,所以中国共产党人应当充分尊重和保障宪法法律赋予人民群众的权利和利益,不断提升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在发展实践中依法化解各种利益矛盾或冲突。比如拆迁补偿、移民安置、矿产资源开发、城镇棚户区改造、下岗人员再就业等等,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呼声就是党员干部行动的号声。依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从党的执政地位巩固之大局着眼,从细致入微的利益呵护着手,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最大化。
再次是大力推进以加强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各种利益矛盾的重要症结之一,是以民生事业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步伐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使得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巩固党的社会基础等困难重重。原因是民生改善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和社会管理的根本,只有很好地解决了医疗问题、教育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及社会保障等问题,共建共享的科学发展格局才能形成,才能为党在新时期正确处理发展中的各种利益矛盾奠定物质基础和提供动力支持。
最后是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当前利益矛盾凸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自己牟取私利,与社会公共利益构成冲突。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关系国家发展全局、关系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关系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要始终保持查办案件的强劲势头,对腐败分子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决不让任何腐败分子逃脱党纪国法的惩处。要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反对特权意识特权行为,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三)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前提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是当下中国的重要现象,也是众多社会热点事件背后的重要推手,从臣民、顺民到公民,这条日渐清晰的发展主线,既见证着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也昭示着传统的政治、经济、社会管理体制面临巨大的挑战。党的十六大认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推进民主政治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正在日益凸显,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我们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但人民不是被动的被代表着,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从制度和机制上进一步确认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自己在当家做主。被民主被动地推着前行,还是主动融入民主进程,领导民主有序发展,这是我们党正在面临的重大历史选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改革中利益关系的调整极大地激发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愿望,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必然积极地介入政治过程,期望通过各种各样的政治参与来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决策,从而争取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我们党的群众工作要更多地注入民主成分,依靠群众自身的力量做好群众工作,改变群众工作中群众一直处于被动的状况,在发扬民主和扩大民主中来做群众工作。为此,必须落实群众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的民主政治权利,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社会公益事业。同时必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能够及时、有序、充分地得到表达。积极探索在民主法治框架内,通过平等对话、沟通协商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基础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也是连接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中央把2012年作为“基层组织建设年”,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举措。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一是要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只有基层党组织机构健全,网络全覆盖,运作机制成熟,发挥出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才能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要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创新活动内容方式,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在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广大党员要牢记宗旨、心系群众,把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作为基层组织的经常性工作,按照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的要求做好群众工作。
三是要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以提高素质为重点,抓紧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激发党员增强光荣感和责任感、保持先进性内在动力。发挥好党员在群众中的思想向导作用、行为标杆作用、服务主体作用,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凝集群众,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
党和人民的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关键在于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党同志必须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只有我们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着感情、带着真情做好群众工作,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只有站稳群众立场,我们的工作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我们的事业才经得起任何风浪、任何风险的考验。
〔1〕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4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283.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103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2,442.
【责任编辑:陈学明】
D261.4
A
1008-9187-(2012)05-0045-04
王凡,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四川 成都 6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