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孩子们就近上学”:防范校车事故的根本
2012-12-21陈实平
□ 陈实平
“校车”并非中国的发明,早在1837年汽车发明之前美国就产生了一种可以乘坐25个孩子的马车,专门用来接送学生。汽车发明后,1914年美国生产商将这种马车车厢装到汽车底盘上,就发明了动力驱动校车,1927年前后开始生产全金属车体的校车,这种动力卡车与今天的校车没有本质区别。“校车”对于中国来说还算是新生事物,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撤并校点的产物。之前广大农村很少有校车,中西部地区几乎无校车之说。不久前搞得人心惶惶的系列“校车事件”所指“校车”大多系个体客运车辆、货运车辆、私家车、公交公司及挂靠的营运车辆。严格意义上的校车是2011年国内生产的一款型号为ZK6100DA的校车及之后相继生产的几款校车。除一些民办幼儿园用车辆接送幼儿外,一般中小学多是放假或放学时,盈利性车主自发开车到学校接运学生。不论大巴、中巴,还是面包车、各型摩托车或是马车,只要学生群体乘坐的这些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就被称作“校车”。广大多山省区因校点过分集中,许多六七岁的孩子上学需要走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的山路,少数家长不得不用骡马或驴子接送孩子,如果出了事故,按上面的逻辑,该“骡马驴”就是“校骡校马校驴”了,像云南省罗平县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经常搭载学生上学的小船自然是“校船”无疑了!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校车事件”发人深省,一批批过早陨落的生命让人痛定思痛!“校车”这个在加大“校点撤并”力度,实行“规模办学”过程中逐渐“火”起来的舶来词被众多孩子的伤残和生命凝聚成无比沉重的词汇,“校车悲剧”一时成为国人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校车”也成了学生恐惧而又无奈的选择,仅2011年家喻户晓的系列校车事件就足以令人扼腕痛惜!为了铭记这惨痛的教训,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2011年最后一个季度发生的几个校车事件吧:
事件一,2011年9月13日,中秋节后上学第一天。湖北省荆州市两名不到4岁的幼儿,被接到幼儿园门口后,竟被司机和接车老师遗忘在校车上。当日,荆州市的气温高达31℃,在车内闷了8个小时后才被发现,可她们早已停止了呼吸。事件二,2011年9月26日,山西省灵石县冷泉村一接送学生的微型面包车在108国道介休段与一辆大货车相撞,造成7名初中生死亡、2人重伤、3人轻伤。事件三,2011年11月16日,甘肃省正宁县榆林子镇下沟砖厂门口,一辆大型运煤货车与正宁县榆林子小博士幼儿园面包车迎面相撞,校车司机与4名幼儿当场死亡,多名幼儿重伤。15人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事故遇难人数当日即达20人,另有18人重伤、26人轻伤。事故原因:车辆超载,核载9人的校车,实载64人,超载了55人。事件四,2011年12月12日下午发生的江苏省丰县首羡镇中心小学校车侧翻事故,截至13日凌晨2时许,已造成15名学生死亡。事件五,2011年12月21日,云南省丘北县离城16公里的猫猫冲小学,一马车载20余名小学生上学,途中与一货车相撞,造成2名学生死亡、23人受伤。事件六,2011年12月24日,云南省广南县曙光乡发生一起非道路交通事故。一辆核载7人的微型面包车实载13名学生(不含驾驶员),行至八家地大岩子(地名)时,因操作不当翻入60米山谷中。事故造成7人死亡(含驾驶员),7人受伤(1人急重症,1人重症,5人病情稳定)。交警查明该车属自用车辆,没取得营运手续……
上述事件只是近年来广为人知的部分“校车”事故,其严重性一目了然,无须赘述。如何防范校车悲剧才是国人关注的焦点。网络和报刊上各种声音让人应接不暇,学生上学安全问题终于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务院很快商讨校车安全保障措施,出台《校车安全条例》,制订校车安全标准,各级财政配套补贴购买校车资金。有的地方还将“校车逃生”纳入中小学安全培训课程,普及安全知识,宣传“拒乘非法校车”等办法纷纷登场,专家们对校车造型和坚固性的争论更是旷日持久。其实,这些“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校车造型和坚固性也只是安全问题的一个方面。就拿相继发生在山西省灵石县及甘肃省正宁县的“校车”与大型货车相撞事故为例,凭“大型货车”几十吨载重量的货运属性,校车车头再长、车身再坚固,猛然撞上就根本无法避免悲剧的发生!再看江苏省丰县首羡镇中心小学和12天后相继发生在云南省广南县的校车侧翻事故,前者系翻入路旁并不很深的水中,后者系翻入路下60米的山谷中,两次事故付出了死亡20余人和多人受伤的沉重代价!而多山省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需要经过的各类公路旁几米深的水、60米的山谷算得了什么,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情况普遍存在。要是翻入水深几米、几十米,坡长几百米甚至几千米的山谷,莫说是普通校车,就是装甲车也难免尸沉水底或者粉身碎骨!又如凤凰网2011年11月29日发布的一系列校车视频,安全隐患比比皆是,最突出的是浙江省义乌市一辆核载20人的校车挤了84名学生,经交警检查该车还存在许多安全问题。河南省新乡市一幼儿园园长无证醉驾一辆核载8人的面包车拉了13名幼儿。这些现象与校车车型如何、是否坚固有什么关系?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云南省罗平县人大常委会于2009年12月4日组织省市县人大代表对该县校点规划撤并情况进行视察并向县人民政府提出整改意见后,罗平代表小组在2010年的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上提交了《关于科学规划撤并校点,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的议案》。《议案》提出了“撤并校点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方便学生就近就便入学”等9个方面的建议,可云南省教育厅并未把代表建议当一回事。2011年9月罗平县人大常委会又对民办教育促进法进行执法检查,通过对全县民办幼儿园深入检查发现,该县大多数民办幼儿园不仅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办园条件十分简陋、部分入园儿童身心健康和安全难以保障,接送幼儿的车辆都是清一色的微型面包车,且超载现象很严重、很普遍。个别幼儿园因幼儿居住较为分散,早上六七点就驱车走村串户去接幼儿,乱到中午才能到园,下午三四点钟就忙着送孩子回家,幼儿在园时间只有几个小时,来回在途时间倒要七八个小时。由于运距太长,幼儿在途时间太久,有些路途非常险峻,勉强集中就人为地给幼儿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埋下了更大的隐患!为此,罗平县人大常委会向县人民政府郑重提出了“要把安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制度”、“杜绝‘小学化’和‘保姆式’办园倾向”等六个方面的建议。虽然县人民政府及时进行专题研究并出台了相应办法,但在大环境、大气候条件下,很难从根本上防患于未然。
涉及校车安全的因素很多,但防范校车悲剧的关键还是“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就便入学”。为合理布局校点、防止校点过分集中,避免学生上学距离过远,人为增加不必要的负面效应,在制度设置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其各省市都已明确规定“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但在各地断章取义的执行过程中,这一基本要求很少有人顾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发出后,“撤并校点”运动以狂风骤雨般的态势横扫中国广大农村。教育部统计显示,1997年全国农村小学数为512993所,2009年为234157所,减少学校278836所,总量减少了一半多,平均每天减少学校64所。云南省先后发出云政办发〔2009〕241号等文件进一步规定,原则上撤并“300人以下的村小学和教学点”、“乡镇人口在两万以下或者学生数不足1000人初级中学”,“村完小学生数在600人以下的不纳入规划”,“确保3年完成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各项任务”。通知下发后,“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办学精神被撤并校点的大潮彻底吞噬,不顾实际的“规模化”、盲目“累大堆”式“教育大跃进”狂扫全省。像罗平这样一个拥有154个村居委会、60余万人口、3018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到处是崇山峻岭、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的农业大县,中小学总数也只规划了126所,狂撤滥并造成学生上学困难重重。由于学生人数太多,学校资源严重不足,学生的住宿、吃饭、运动、卫生、上课等条件都存在严重问题,几十甚至上百个孩子挤住一个房间、七八个学生睡一张不到一米宽的高低床现象普遍存在。问题远不止这些,中国青年报驻云南记者在当地采访时就发现,因寄宿生增加,住校生年龄太小、人数太多,生活难以自理,教职员工承担了大量本该由家长承担的养育教育任务,承受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学生在途安全问题更是让学校避之唯恐不及。面对漫漫长路,寄宿学校的孩子们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放学都是归心似箭,不论是什么样的车辆前来接运都蜂拥而上,哪里还顾得上“拒乘违法校车”?难以寄宿的孩子则每天都要面对那些“五花八门”的“校车校船校骡马”!于是,许多地方迫使学生家长与学校签订接送学生上下学的安全协议:“家长如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接送学生,出现事故学校概不负责。”把政府责任旁移给了原本就是弱势群体的学生家长。这就是“减轻家长负担、方便学生就近就便入学”吗?如此就从客观上为所谓的“校车”开辟了丰富的“客源”,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也为校车事件发生提供了条件!
不可否认,西方教育确实很发达,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但切不可生搬硬套。一些决策者不顾西方与中国国情的巨大差距,不调查研究,任由所谓“专家”、“权威”忽悠,盲目模仿,东施效颦。他们只知道美国也曾经掀起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撤点并校”运动,全美国的学区由1961年的36402个下降到1970年的17995个,却不知道美国在撤点并校中做了充分投入,在校车等教育资源的供给上做了充分准备。即便如此,仍有多项研究表明,美国大规模撤并校点后,在教学质量、教学投入、学生成长等方面,都带来不少问题。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又进行了一场“小规模学校”运动,让办学更加多元化。另外,就人口密度看,截至2010年底,美国9,629,091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仅居住着3.0875亿人口,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3.7人,可谓地广人稀,不集中办学确实浪费资源。而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却居住着近14亿人口,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近140人。如此稠密的人口,适度集中办学是必要的,但过分集中就是人为设置障碍,增加学生上学的成本和风险!
接二连三的校车悲剧使学校和学生家长压力倍增,也为决策者敲响了警钟!云南省丘北县教育局副局长赵承生面对2011年12月21日发生在该县的“校车”悲剧十分无奈地表示,“根据现实情况,孩子上学还是徒步更安全。”这句话原本无可厚非,被突出为“孩子上学还是徒步更安全”后就受到了舆论界和广大网民的口诛笔伐。其实,人们忽略了“根据现实情况”这个重要前提。广大多山省区对各地的“现实情况”不讲烂熟于心,至少应该知道校点撤并后,许多学生上学必须长途奔袭“山高、谷深、坡陡、路险、弯急”的村社公路或者连猴子都要小心翼翼的山间小路这个“现实情况”吧?现实告诉人们,一是捉襟见肘的地方政府无钱购买校车,学校购买校车更不现实;二是险象环生的山间便道并不适合大个头校车行驶;三是即便有了校车,“累大堆”聚起来的寄宿生安全问题和日常工作已经弄得学校老师焦头烂额,还有什么精力管理校车?再说校车管理涉及诸多部门,并不单是学校就能管好的!面对这个现实,当然“还是徒步上学更安全”了!问题是,几公里、十几公里甚至是几十公里的路程,让六七岁的孩子如何“徒步”上学?
2012年3月5日,温总理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直面“校车安全、择校、入园难”等问题,进一步强调“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配置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继续花大气力推动解决择校、入园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农村中小学布局要因地制宜,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孩子们就近上学的关系。办好农村寄宿学校,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确保孩子们的人身安全。加强学前教育……”报告重申了“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这一遏制校车悲剧的根本。各地应当坚持标本兼治,认真落实国务院及有关部门这一办学精神及相关规定,严格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杜绝急功近利、盲目冒进、贪多求快、只顾眼前政绩的浮躁思想,真正实现“学生就近就便入学”,才能尽量避免让没有丝毫风险防范能力的孩子过早陷入纷繁复杂而又险情频出的交通运输市场,杜绝人为扩大学生上学的困难和风险,最大限度地从根本上遏制校车悲剧的发生。若能如此,便是民生之幸、国家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