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界遗产管理中的基本矛盾
2012-12-21姜敬红谭辉旭
姜敬红 谭辉旭
论世界遗产管理中的基本矛盾
姜敬红 谭辉旭
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是世界遗产管理中的基本矛盾,也是目前我国世界遗产管理中的主要矛盾。在利益追求上,这一矛盾表现为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在管理体制上,这一矛盾表现为中国现有遗产管理体制与国际遗产管理标准之间的差距与矛盾。在遗产资源和管理队伍的关系上,这一矛盾表现为世界遗产资源的高品位与管理队伍低素质的矛盾。在管理主体上,这一矛盾表现为管理部门对遗产的高度关注与公民参与意识不强、参与程度不高的矛盾。辩证法的矛盾学说是研究世界遗产管理的指导思想。研究透彻世界遗产管理中的矛盾问题是世界遗产管理工作取得成效的前提和基础。在世界遗产的管理上,要把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放在首位,做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并重。我们应坚持科学发展原则,从提升发展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科学模式等三个方面切实加强世界遗产的科学保护与有效开发。
世界遗产;管理工作;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正确处理
保护世界遗产是对先人的责任对后人的义务,是世界遗产管理的重要内容,研究世界遗产管理中的矛盾问题有利于增强我们的理论自觉性和实践的科学性。把握住决定事物基本性质和贯穿事物发展始终的基本矛盾,我们就能认识和利用世界遗产保护规律,为当代和子孙后代造福。把握住的世界遗产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我们就能找准制约事物发展的关键,找出解决当前保护世界问题的根本办法。促使当代人的利益得以实现,也为后代人利益奠定可靠的基础。辩证法的矛盾学说是研究世界遗产管理的指导思想。研究透彻世界遗产管理中的矛盾问题是世界遗产管理工作取得成效的前提和基础。
一、世界遗产管理中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一) 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是世界遗产管理中的基本矛盾
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贯穿世界遗产的管理过程的始终。一个国家拥有世界遗产的多寡,不但反映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也反映了他们的文明水平、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1〕世界遗产是极其珍贵的特殊资源,其主要是文化资源而不是经济资源,尽管它具有文化价值派生出来的经济价值。世界遗产又是脆弱的不可再生的特殊资源,世界遗产的意义,在于其具有科研或文化价值上的独一无二、不可代替、不可再现性质,这种性质是自然界进化选择、人类社会长期积淀、扬弃的产物,反映着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世界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保存“原作”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护、保存是介绍、利用遗产的前提,也是世界遗产传承、永续利用的基础。因此,对世界遗产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保护,没有世界遗产的存在,也就谈不上对世界遗产的管理。实践证明,在世界遗产的保护利用上,不管什么理论和决策措施,检验其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它是否真实完整地保护、保存了遗产原作的价值,使其世代传承,永续利用。但是,对世界遗产的管理,还必须进行开发和利用,因为保护并不是最终目的,保护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利用”主要是利用其价值,如利用其科学价值进行科研、科教、科考活动,利用其美学价值进行游览、观赏,利用其文化价值进行考察和传播历史文化知识等。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诸多方面,而资金支持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不开发,不创造经济效益,就无法为遗产地的后续保护提供财力支撑。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对遗产资源进行过度开发和掠夺性索取,则必然会对遗产地造成灾难性的破坏。
(二) 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又是世界遗产管理中的主要矛盾
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同时又是目前我国世界遗产管理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我国于1985年11月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截至2010年,已有40处世界遗产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境内世界遗产保护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但是,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形势并不能令人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过度开发。在巨大利益面前,申遗迷失初衷,“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的概念也不幸被“国家风景名胜区”替代了。于是,申遗艰难成功之日,就是旅游疯狂开发之时。云南省最有名的世界遗产丽江古城目前面临严峻的过度开发问题,每年数百万游客的到来使古城环境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黄山的基础建设使山体边坡和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花岗岩山体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对植被和景观环境造成了破坏,而且影响到旅游活动的正常开展。由于游客过多,接待能力不足,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复真观竟然被改建成三星宾馆。可见,旅游开发成了对世界遗产的破坏。快速增长的旅游业成了我国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
第二,破坏性建设。目前,索道建设似乎已成了许多遗产地的公害。世界遗产地的张家界、安徽黄山已经由于过度开发旅游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亮起黄牌——张家界当地政府在武凌源这一“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景区修建了一座占据整座山壁的“世界第一户外观光电梯”,又试图修建一条据称是“亚洲最长,世界第二”的索道;山东泰山上建了三条直插岱顶的索道,仅其中一条索道的上站就破坏了 1.9 万平方米的地形,这是泰山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破坏。泰山如此,有些地方也不甘落后,青城山、张家界、峨眉山、黄山等自然风景区,无一不建起了索道,非但直接影响了景区的景观效果,更严重危及生态环境。
第三,管理工作不到位。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有600 多年历史的遇真宫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孔庙院内元代的“御赐尚释奠之记”碑被拦腰撞成6大块和若干粉碎小块,致使这块1.75米的元代记事碑无法复原;在西部干旱荒漠区,多数长城地段都已被流沙埋于地下;重庆大足石刻石门山摩崖造像位于 6 号龛的杨柳手观音和 7 号龛的独脚五通大帝失盗,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辽宁丹东虎山长城复建工程并没有按考古所获得的长城式样、结构、材料进行复建设计,基本上在原址上进行复建,大量使用城砖,几乎所有的考古遗址均遭破坏。中国境内世界遗产的人为损坏已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2〕环境恶化和人为损坏使我国的一些己列入名录遗产有被除名危险。
二、 保护与开发利用这一矛盾的各种表现
(一) 在利益追求方上,保护与开发利用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
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始终贯穿着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在2007年6月召开的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包括“三江并流”、“故宫”等六处中国的世界遗产被亮“黄牌”。究其原因,乃是这些地方未能很好地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所致。中国的不少世界遗产地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存在积极争取、消极保护的短视行为,这些地方仅仅是把世界遗产当作致富的“金字招牌”,没有更多地意识到保护遗产的义务,因而在开发利用上往往表现出程度不同的过度行为。这种对短期利益的追逐必然导致人们的短视,无法从长远的、可持续的综合效益来考虑对遗产的利用。结果总是以遗产地生态境域失衡、历史真实性与风貌完整性消失等为代价,来换取地方经济一时的发展和繁荣。
(二) 在管理体制上,保护与开发利用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中国现有遗产管理体制与国际遗产管理标准之间的差距与矛盾
在世界遗产管理中存在中国现有遗产管理体制与国际遗产管理标准之间的差距与矛盾。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是政府的职责。理顺体制明确责任是加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世界遗产管理体制不顺、职能交叉重叠问题严重,现有遗产管理体制与国际遗产管理标准之间有相当差距。我国的世界遗产管理是在原有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它继承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条块分割的模式。一方面,世界遗产地要受到上级不同主管部门(如工商、林业、建设、宗教、文物等部门)的管理,从中央到地方形成纵向“条”的格局。另一方面,遗产所在地政府要对这些部门实行管理,行使人事、投资、决策等权力,形成横向“块”的序列。在这种“条”与“块”的管理并存的格局中,相对于各部门较弱的管理来讲,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居于实际的主导地位,对当地的世界遗产管理行使实际的决策权(即实行属地化管理)。中国的世界遗产地是在国家的指导下,依托地方区域且以地方为主而建立。故其管理体制也是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格局和状况而设,以地方各自为政为主导,呈现出多元化和多层次。虽然这种体制较能体现各自特色,但难以完整、准确地符合国家利益并对其负责。这种体制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五条关于建立统一负责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保存和展出机构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从武当山失火到张家界乱建,从泰山修索道到都江堰争坝,一而再的“世界遗产”遇险,暴露的正是现行世界遗产管理体制的缺失。
(三) 在遗产资源和管理队伍的关系上,保护与开发利用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世界遗产资源的高品位与管理队伍低素质的矛盾
世界遗产管理中存在世界遗产资源的高品位与管理队伍低素质的矛盾,这是保护与开发利用这一基本矛盾在遗产资源和管理队伍的关系上的体现。我国的世界遗产资源均是高品位的,不少还是世界遗产中的极品。然而世界遗产资源的高品位并无高素质管理队伍与之相匹配。我国世界遗产管理队伍建设虽初有成效,但队伍建设任务仍任重道远。管理人员数过多、管理队伍中技术人员比例过少、文化偏低和缺乏世界遗产专家仍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来解决的问题。低素质管理队伍带来的是陈旧遗产管理理念,如对遗产价值认识的差异,对遗产功能的不全面认识——重展示功能而忽视独特的研究、教育功能;错把政府负责等同于政府包干; 错把大包大揽看成有保护利用方式;错误对立分散管理与强化保护;重视过度开发的危害而忽略违法利用的危害。陈旧遗产管理理念,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在管理主体上,保护与开发利用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管理部门对遗产的高度关注与公民参与意识不强、参与程度不高的矛盾
世界遗产管理中还存在管理部门对遗产的高度关注与公民参与意识不强、参与程度不高的矛盾。目前在我国,世界遗产管理部门对世界遗产都给予了高度关注。但是,相当多的公民对世界遗产关注程度并不高。当前,社会各界尤其是公众,对世界遗产地的认知主要停留在概念上,而对世界遗产的实质内涵了解不多。公众对遗产资源的保护意识虽已初步形成,但对具体措施却少有关注,甚至对一些过度开发行为仍听之任之,对遗产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参与意识则更加淡薄。这使得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得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缺乏后劲。
三、正确处理保护和开发利用间的关系,促进世界遗产的可持有发展
我们认为,世界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世界遗产的管理上,要把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放在首位,做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并重。在保护好遗产的前提下,才能谈到遗产的利用问题,也才有可能考虑到如何科学地开发遗产,否则,没有了世界遗产,开发利用无从谈起。同时,只有合理地开发利用好了世界遗产,使之广为人知并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才有可能谈到进一步有计划的、持久的保护问题。
要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既要考虑到地区发展的需要,但更要考虑到保护遗产以满足千秋万代发展的需要,切莫为了一时的蝇头小利而造成宝贵的遗产毁于一旦。“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每个世界遗产管理干部只有胸怀大局,才能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才能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3〕中国的国家遗产是全中国人民以及后代子孙的共同财富,中国的世界遗产是中国人民以及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任何个人、单位或地方政府都没有资格、也没有任何理由窃取遗产的继承权,任何管理政策和建设行为都要站在全体国民和子孙后代的立场上去权衡和取舍。在当前变革的时代,如何通过变革更好地管理与保护世界遗产,应是涉及遗产的各项工作的一个改革重点。向遗产要经济效益的脑子不是不应该动,但一定要使之建立在加强遗产保护的基础上,有关的开发利用方案不妨慎重些、再慎重些。在官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实条件下,应着眼于怎样从制度上遏止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因此,严格的世界遗产保护机制比崇高使命式的教育要有效。〔4〕对世界遗产的管理要坚持“有效保护、统一管理、科学规划、永续利用”的原则,防止和杜绝种种急功近利的破坏性开发活动发生。
应尽量缩小现有遗产管理体制与国际遗产管理标准之间的差距与矛盾。近年来,世界遗产现行管理体制问题已在政府部门、产业界和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各派观点各有千秋,争议可能还将持续很久。当务之急是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优势,率先对现有世界遗产管理体制进行微调——在各具体世界遗产地建立专门的世界遗产综合管理机关,进行综合执法,从而避免因管理体制的久议不决可能给世界遗产保护带来的损失。与此同时,继续加紧对世界遗产保护的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改进的总体思路和措施建议的研讨,缩小现有遗产管理体制与国际遗产管理标准之间的差距。
应尽量解决好世界遗产资源的高品位与管理队伍低素质的矛盾。有人指出,遗产管理者的自身定位将直接影响到遗产保护的最终效果。例如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者将自己定位于管家或服务员,而不是业主的角色,对遗产只有照看和维护的义务,而没有随意支配的权利。这种遗产保护中的伦理观念,在我国的遗产保护中应予以提倡。〔5〕遗产是高品位的国宝,因而管理、利用者的素质要高,要以高素质管理、利用标准,去带动和提高中、低管理、利用者的水平,而不是以低素质的欲望去改造、破坏高品位的国宝。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决定着其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推动世界遗产正常、健康管理和保护的保证。世界遗产管理队伍建设应将人才战略视为世界遗产管理工作的第一战略。力求人才结构与遗产管理与保护的发展相适应,人才素质的提高与遗产管理发展的要求同步,以实现遗产保护人才资源持续开发与世界遗产长期稳定增长的良性互动。
应尽力解决好管理部门对遗产的高度关注与公民参与意识不强、参与程度不高的矛盾。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有关精神,各缔约国要利用一切合适的方式,开展公众教育,不断提高遗产管理者和人民群众对历史遗产的尊重和热爱,以保证人类的优秀遗产世代流传。抓好遗产教育是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一项义务,必须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开展活动。应更加注重社会公众教育工作,尤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所推崇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要结合每年的6月28日“世界遗产日”,组织开展全方位、多形式、高质量的纪念活动,并以此为契点,做好经常性、阶段性、节日性的全社会保护世界遗产的宣传教育工作,以利形成尊重世遗、热爱世遗的良好社会氛围。使爱护遗产、保护遗产、有序游园、文明游园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只有这样,世界遗产才能在社会公共的广泛尊重和精心呵护下“延年益寿”。
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初见成效但任重道远,我们应继续坚持科学发展指导原则,从提升发展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科学模式等三个方面,切实加强世界遗产的科学保护与有效开发。〔6〕
〔1〕〔4〕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郭旃先生论世界遗产[J/OL].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网 http://www.njucni.com/news
〔2〕肖勇,姜敬红.中国世界遗产型社区研究[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38-39.
〔3〕王金茹.试论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以承德避暑山庄为例[J].承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5〕苏杨.美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J].旅游调研,2005(4).
〔6〕中共国家文物局党组中心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世界遗产保护[N].人民日报. 2004-09-13.
〔责任编辑:刘彦武〕
K86
A
1008-9187-(2012)02-0116-04
教育部基金项目“西部地区世界遗产管理队伍研究”(05JD630094)
姜敬红,乐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谭辉旭,乐山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 乐山 61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