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结合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肩周炎40例临床观察
2012-12-17朱建红朱小娟
朱建红,朱小娟
(张家港市中医医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肩周炎,即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病变引起的以肩部疼痛、肩关节运动功能障碍甚至局部肌肉萎缩为其临床表现,轻者仅有局部疼痛不适,重症者肩关节完全僵硬,生活不能自理。因好发于50岁左右,故称“五十肩”,又因患此病时往往有肩关节运动困难,故又称为“肩凝症”,属于中医学中“痹证”的范畴。临床治疗方法多样,笔者采用电针结合中药治疗本病40例,疗效显著,且具有起效明显,复发率小的优势,并与单纯针刺治疗40例对比观察,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10年9月~2011年5月张家港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采用随机单盲法,按照就诊顺序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电针结合中药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35~70岁,病程1~12个月,轻型(肩痛较轻,尚能正常工作生活,不影响夜间睡眠,肩活动上举轻微受限者)10例,中型(肩痛可以忍受,偶有影响夜间睡眠,日常工作生活有影响,肩活动上举受限明显者)24例,重型(肩痛剧烈,严重影响夜间睡眠,生活不能自理,肩活动上举严重受限者)6例;单纯中药组(对照组)40例,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38~72岁,病程1~12个月,轻型12例,中型24例,重型4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中有关肩周炎的诊断标准:肩关节疼痛,夜间剧烈疼痛,不能安眠,肩关节活动受限,部分患者臂力减退,肌肉萎缩,被动活动时疼痛加剧;阳性体征有肩关节活动度全方位受限,肩峰下及三角肌前外侧常有固定压痛点。
1.3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愿意配合治疗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2)颈椎病、冠心病等肩外疾病引起肩痛者;3)肩关节脱位、肩关节结核、肩关节化脓性关节炎、肱骨外髁颈骨折等肩内疾病引起肩痛者;4)胸廓出口综合征、臂丛神经炎、肩-手综合征等周围神经疾病引起肩痛者;5)患有严重心、肺、肾等疾病及精神病、糖尿病者;6)不能坚持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针刺
取穴:主穴:肩三针(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肩痛穴。
辅穴:手阳明经型:疼痛以肩外侧为主,三角肌压痛,外展疼痛加剧者,加臂臑、手五里、曲池、手三里、合谷及阿是穴;手太阳经型:疼痛牵及肩背,肩内收时疼痛加剧者,加曲垣、天宗、秉风、后溪;手少阳经型:肩峰后侧及三角肌后缘处疼痛为主,外展、内收活动障碍:加外关、中渚;手太阴经型:肩臂内侧疼痛为主,痛可引及肘窝、前臂屈侧之桡侧处,后伸疼痛加剧者,加尺泽、列缺;多经混合:选取相对应的经络腧穴综合运用。
操作方法:患者取侧卧位,取1.5寸毫针,肩三针采用齐刺方法,针刺方向均朝向肩关节,深度根据患者的胖瘦而定,中平穴在足三里下1-2寸之间、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找到明显压痛点,直刺1.2寸左右,辅穴常规针刺。均采用泻法,得气后接华佗牌SDZ-IV型电子针疗仪,采用连续波,强度以病人耐受为主,配合TDP红外线照射患侧肩部,留针30min,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2.1.2 中药
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5g,秦艽10g,细辛6g,防风 10g,桂枝 10g,桑寄生15g,杜仲 15g,牛膝10g,川芎12g,当归 15g,乳香 10g,没药 10g,白芍 10g,甘草 3g。冷痛甚者加川乌、草乌、延胡索各10g;关节疼痛日久顽固者加地龙10g,蜈蚣1条;年老体虚者加党参20g;肢体麻木者加鸡血藤、丹参各15g;湿胜者加防己、苍术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7剂为1个疗程,配合针刺服用3个疗程。
2.2 对照组
单纯服用中药,方药及疗程同治疗组。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法,以长度为10cm的标尺分为10个等份,每1cm代表1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分别代表最好和最差,患者面对无刻度的一面指出在当时最能代表疼痛程度的部位,医生面对有刻度的一面,记录疼痛程度,读出分数,用以评估患者实际疼痛强度,记录时间分别为治疗7天后、14天后及疗程结束。3个月后随访,记录肩关节疼痛加重(复发)的例数。
3.2 疗效判定评定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肩部疼痛消失,活动正常,对工作生活无影响。显效:肩部疼痛明显缓解,活动基本正常。有效:肩部疼痛较治疗前明显减轻,功能活动改善。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
3.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记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4.1 一般临床资料
统计学分析表明,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轻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
4.2 疗效比较
表1表明,两组患者均具有较好的疼痛缓解效果(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中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相同治疗时间内,治疗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疼痛缓解起效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疼痛缓解起效时间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天后 疗程结束治疗组组别 n7天后 1440 5.53 ±1.34 3.77 ±1.89 1.97 ±1.34对照组 40 6.47 ±0.98 4.43 ±1.43 3.05 ±1.28#
4.3 复发率比较
从表3中可见,治疗组中,在半年后随访有复发的患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表3 两组患者3月后随访复发率比较[n(%)]
5 讨论
肩周炎是由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慢性炎症性病变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中医学认为,多因营卫虚弱,筋骨衰退,复因感受风寒湿邪,或劳累闪挫,或习惯偏侧而卧,筋脉长期受寒受压,经脉气血受阻,致寒凝血脉、筋脉失养、瘀血阻络而发为本病。笔者采用电针结合中药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取穴方案根据病变局部、经验穴及辨证归经而定。局部取肩三针疏通肩部经络、调和气血。肩痛穴是王文远先生发现并推广治疗肩周炎的经验腧穴。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在足三里下1~2寸之间、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找到明显压痛点予以刺之。针刺平衡针灸中的肩痛穴,能够刺激脑啡肽释放,增加对机体的耐受量,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使致病因子尽早排除掉,促进组织修复,其次,针刺对肌肉组织损伤修复有明显促进作用,还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少炎性细胞及淋巴细胞在损伤部位局部聚集,减少其在损伤部位致病作用,有利于损伤的修复[2]。针刺肩痛穴后,能提高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机体消炎和代谢作用,从而达到快速高效的镇痛效应和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自我修复功能[3-5]。《针灸大成·席弘赋》云:“凡欲针,须审穴”,《灵枢·刺节直邪第七十五》云:“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因此辨证归经对于肩周炎至关重要,针刺之前仔细诊察病情,辨证归经,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针刺相应经络上的腧穴,取其“通其经脉,调其血气”作用,所选经络和腧穴切中病所,缓解或消除痹痛,所收疗效显著。
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治宜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方中独活、秦艽、细辛、防风祛风散寒、活络通痹;桂枝辛散温通,温经散寒、通阳止痛;桑寄生、杜仲、牛膝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当归、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乳香、没药气味芳香善行走窜,内能宣通脏腑,外可透达经络,祛瘀血阻滞以活血止痛;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诸药配伍,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共奏祛风寒湿邪、补肝肾气血、温通经络之功,使风寒湿邪俱除,气血充足,肝肾强健,痹痛得以缓解,与肩周炎的治则相一致。
疼痛和关节活动障碍是此病患者最大的痛苦,治疗的目的就是减轻患肩疼痛,尽快恢复患肩的功能活动。本次临床观察结果证实:针药结合与单纯中药治疗肩周炎,都能不同程度地缓解患者疼痛,但前者起效快,在相同治疗时间内患者疼痛的缓解程度较明显,疗程结束后针药结合治愈率及总有效率优于单纯中药治疗,表明对于肩周炎的治疗电针结合中药疗效更优,且3月后随访复发率低于单纯针刺治疗者,因此疗效更高,且针灸患者易于接受,无不良反应,临床值得推广。但本次临床观察病例数较少,临床疗效不能一概而论,且治疗中发现无效的患者多属于重型,年老或体质虚弱者疼痛缓解的程度明显低于年轻或体质强壮者,对于此类病人如何改进治疗方法提高疗效,需要进一步探索。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5-189.
[2] 王文远.中国平衡针灸[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 刘丰伟,张艳平.针药配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7,22(10):35-36.
[4] 柴路.针刺配合按摩治疗肩周炎4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0,38(2):66-68.
[5] 孙方伟.腹针联合中药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09,37(6):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