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通针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2012-12-16杨冲

上海针灸杂志 2012年7期
关键词:温通夹脊针法

杨冲

(中核404医院,甘肃省嘉峪关 735112)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逐年增多,且年轻患者不断增多。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笔者采用温通针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5例,并与常规针刺治疗45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均为我院针灸科门诊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中男20例,女25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0岁,平均48岁;病程最短3 d,最长25年。对照组中男21例,女24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9岁,平均49岁;病程最短2 d,最长23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提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制定[1]。

1.3 排除标准

排除心血管疾病性、耳源性、眼源性眩晕;有严重的心、脑、肾合并症及精神病患者;孕妇;颈椎结核、颈椎肿瘤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取双侧风池、颈夹脊穴。患者取坐位或俯坐位,常规消毒后,选用0.30~0.35 mm×25~40 mm不锈钢毫针,在患者双侧风池穴行温通针法,即左手切按穴位,右手将针刺入穴内,得气后,左手加重指力,右手拇指用力向前捻转9次,使针下有沉紧感,针尖顶着有感应的部位小幅度重按捻转 9次,拇指再向前重按捻转 9次,针尖顶着有感应的部位,按弩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同时押手施以关闭法,以便使针感传至病所,产生热感为佳,守气 1 min[2],留针 30 min。颈夹脊穴针刺得气后行捻转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

2.2 对照组

取穴同治疗组,针刺手法行捻转平补平泻法。

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休息2~3 d再进行下1个疗程。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每个患者治疗前后均使用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表[3]进行评估。量表共11个问题,最低11分,最高33分,得分越高,眩晕越重。

3.3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拟定。

治愈 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恢复工作或正常生活者。

显效 临床症状减轻,体征明显好转,时有头晕、颈部不适感,休息后能自行缓解者。

好转 症状和体征部分改善,仍需进一步治疗者。无效 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者。

3.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 1可见,治疗组治疗后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6.7%和97.8%,对照组分别为28.9%和82.2%,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提示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3.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评分比较

由表 2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后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改善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1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45 27.23±2.12 13.93±2.241)2)对照组 45 27.11±1.23 18.17±3.151)

4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以头晕、头痛为其主要表现,属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多由于劳累、外伤、情志不遂以及年老体弱等因素造成正气虚损、经络受损、气滞血瘀,以致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灵枢·口问》:“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目为之眩。”文献研究表明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是引起颈性眩晕的主要因素,其原因可能是椎动脉的直接受压和梗阻或椎动脉丛受刺激引起动脉血管的痉挛所致[5]。临床观察提示,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是椎-基底动脉循环流速下降,支持血流动力学因素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6]。温通针法能更有效地激发经气,通过推弩守气,推动气血运行,使气至病所,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等作用。

遵“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法,选取风池并运用温通针法,易使针感传至脑中,气至病所,通其经络,调其气血,使脑中“壅滞”之经气得以疏通,气血得以流畅, 用活血化瘀、醒脑通窍之法缓解眩晕之症[7-8]。研究表明[9],针刺风池穴有改善椎-基底动脉血运的作用。颈部夹脊穴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经气重迭覆盖之处,针之可通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经气,颈夹脊穴位于椎-基底动脉附近,针刺诸穴可使针感直达病所,具有行气活血、疏通经络之效。针刺颈夹脊穴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速,消除无菌性炎症,缓解软组织对椎动脉的压迫,解除椎动脉的痉挛,调节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从而调整血液流速,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供状态[10]。通过临床观察,笔者发现在风池穴运用温通针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高了治愈率,缩短了疗程,且疗效肯定,较常规针刺疗法有更好的疗效,值得临床运用。

[1] 李增春,陈德玉,吴德升,等.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3):1796-1799.

[2] 郑魁山,郑俊江,郑俊朋,等.针灸补泻手法[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89.

[3] 魏毅,梁伟雄,蔡业峰.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的初步建立[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7):410-412.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5] 张清,孙树春.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理的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6(4):59-62.

[6] YUAN Xiu–li, LIU Chi, LI Pei,et al. Blood–activating and Orifice opening Method with Acupuncture and Mocibustion in Treating Vertebroarterial Cervical Spondylopathy[J]. J Acupunct Tuina Sci,2006,4(2):104-107.

[7] YUAN Xiu-li, LIU Chi, LI Pei,et al. Blood-activating and Orifice-opening Method with Acupuncture and Mocibustion in Treating Vertebroarterial Cervical Spondylopathy[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6, 4(2):104-107.

[8] WANG Yan-hong, YING Sheng-guo. Observation on Therapeutic Effect of Nape Multiple Acupuncture on Vertebral Artery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7,5(6):355-357.

[9] 孙国杰,王华,王玲玲,等.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36-436.

[10] 宓轶群,吴耀持,陈一.温针灸对大鼠腰神经根受压模型炎性介质NOS和CGRP调节作用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9,29(1):48-52.

猜你喜欢

温通夹脊针法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温通刮痧联合中药塌渍在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疼痛效果中的应用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温通活血乳膏对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TNF-α、IL-6、NF-κB表达的影响
五味温通除痹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自噬蛋白Beclin-1、LC3-Ⅱ表达的影响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颈夹脊”源流考略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