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
2012-12-16钟晨
钟晨
(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针灸科,上海 200002)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y Gastritis,CAG)为临床常见疾病,在其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则被视为癌前病变,如治疗不及时有最终发生癌变的风险,故CAG需积极治疗。根据症状,中医学将CAG归属为“胃脘痛”、“胃痞”、“痞满”等病证范畴,其治疗多采用辨证施治,汤剂、针灸[1]、火罐、穴位贴敷等治疗手段均为临床常用。近年本人采用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并与药物治疗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至2011年在本院中医科、针灸推拿科就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38例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63岁。对照组38例中,男18例,女20例;年龄最小37岁,最大65岁。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资料均衡。
1.2 诊断标准
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患者。西医诊断标准分为胃镜诊断标准、病理诊断标准、病情分度标准3部分。中医脾胃虚弱型患者以胃脘胀满或隐痛,胃部喜按喜暖,大便稀溏,乏力,舌质淡,边有齿痕为主症;以食少,气短,懒言,呕吐清水,口淡,脉细弱为次症。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并于本研究前 1个月内行胃镜、病理检查证实CAG诊断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①对于合并消化性溃疡、胃黏膜有重度异性增生或病理诊断怀疑有恶变者;②合并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③妊娠或准备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④过敏体质者;⑤不能耐受针刺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取中脘、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三阴交穴,按常规进行针刺,均采用补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起针后选取脾俞、胃俞、中脘行穴位贴敷,贴敷药物为参苓白术散药粉,由本院制剂室提供,贴敷时间为6 h。隔日1次,4星期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评价治疗效果。
2.2 对照组
口服莫沙必利片,每次5 mg,每日3次,伴HP感染行抗HP治疗。共治疗12星期。
两组治疗期间均嘱患者注意生活、饮食调摄。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评价[2]
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胃胀、胃痛、便溏、纳呆等)、胃镜检查情况、胃黏膜病理情况等指标。中医证候均采用积分法,根据其轻、中、重程度,分别计为1、2、3分,无则计为0分。
显效 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好转,活体组织病理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减轻2个级别。
有效 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活体组织病理检查证实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别,腺体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
无效 未达到有效标准或病情加重。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比较P值均设定为0.05,当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12星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2%,对照组为63.2%,经卡方检验,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c2=4.34,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3.3.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下降明显。结果表明治疗组对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8 17.52±2.03 6.25±2.331)2)对照组 38 17.37±2.66 12.39±2.751)
4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为病理特征,其发病与生活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胃动力障碍等因素相关。中医学无CAG病名,可归属于“胃脘痛”、“痞满”范畴。其病因与饮食不洁或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邪毒内侵等有关。临床辨证多见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瘀血阻络型、气滞血瘀型、胃阴不足型等证型[3],其中脾胃虚弱型尤为常见。临床治疗多用中药汤剂、针灸[4]、穴位贴敷等中医特色疗法。
中药穴位贴敷是运用不同的方法将药物施于皮肤、孔窍、腧穴等部位,以发挥其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从而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达到治病的目的。该法属于中医特色外治疗法,操作简单方便、易于接受而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5-8]。
本研究取中脘、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三阴交进行穴位针刺,并配合药物于脾俞、胃俞、中脘穴贴敷治疗,能够起到健脾益气、消痞止痛之功效,对于改善CAG临床症状有明显效果。通过统计分析,本研究采用的针刺配合药物穴位贴敷的方法对于改善CAG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临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笔者认为,值得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更加严格的研究设计,如盲法的加入,而获取更为令人信服的证据,进而在临床推广应用。
[1] Li Jianzhong, Zhou Lu, Liu Ligong,et al.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36 Case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J].J Acupunct Tuina Sci, 2005,3(2):23-25.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4-129.
[3] 朱慧渊.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心得体会[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128-129.
[4] 何天有,柴俊英,赵中亭.苍龟探穴针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63例[J].中国针灸,2011,31(1):91-92.
[5] 廖华.穴位按摩对穴位敷贴效果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2):360.
[6] 邴兴红,杨文佳,陈云飞.穴位敷贴对运动性疲劳主观体力感觉等级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2):752-755.
[7] 王小平,王群,粟文娟,等.中药穴位敷贴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8):506-508.
[8] 吴倩扉,陆庆荣,张毅明,等.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1):626-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