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与实际汇率对中国进口贸易结构的影响
2012-12-16陈志昂
陈志昂,陈 丽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一、引 言
IMF世界经济展望(2011)指出,从1994年到2010年,我国进口规模增长了10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6.84%,2010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8.5%。中国进口的快速增长既反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引致性需求,也成为保持全球经济稳定的重要源泉。同时,随着中国经济总需求结构的转换,消费比重的上升以及产业转型升级,进口结构势必也将发生变化。最后,中国正面临调整国际收支失衡,稳定国内物价水平的宏观调节压力,许多学者也认为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通货膨胀。因此,研究经济增长、汇率变动对中国进口产品结构的影响,对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政策均有重要政策意义。
由于中国传统上出口导向政策的影响,中国汇率变动对贸易和贸易结构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于出口和贸易平衡上,对进口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王传仕[1]仅对我国1990年到2001年的进口结构进行了统计描述。樊纲等[2]从贸易品技术分布角度分析我国的贸易结构,认为1995年到2003年中国进口技术结构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姚枝仲[3]认为我国进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在影响进口增长的因素中,GDP增长对进口影响系数为114.5%,而相对价格上升的影响系数为-14.5%。马涛和刘仕国[4]采用贸易增长的二元边际和市场多元化方法,对我国2001-2006年的进口产品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双边贸易成本下降和多边阻力提高均能有效促进双边进口,产品内分工也有利于中间品进口增长,而中国从多数贸易伙伴进口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国际上对中国进口结构的研究主要是从中国进口结构与出口结构的关系进行的。Shu和 Yip[5]认为相对价格变动对中国贸易平衡的影响很小,因为中国是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出口结构。Cui和Syed[6]则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出口已经从组装转向深加工,进出口产品的复杂度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进口与出口的联系减弱,相对价格变动对进出口的敏感度将提高。Aziz和Li[7]也认为中国的进口贸易结构正在发生快速的变化,1992-2006年间,纯粹进口组装产品已从25%下降到10%,而更多利用国内部件的加工产品从20%上升到35%。
我们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中国的贸易复杂度正在不断提高。但由于中国人口多,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贸易的需求和价格变化对不同进口商品的影响是不同的。只有在区分商品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总弹性的变化,才能在政策调整中把握汇率和税收调整的效应。为了全面分析我国进口贸易的变化,本文第二部分对中国的进口贸易结构变化与相对价格等的关系进行统计性描述;第三部分分别对进口贸易总额和进口结构进行实证研究;第四部分将根据实证结果进行总结和评论,提出政策建议。
二、中国进口与宏观经济变化的联系
进口贸易的变动与我国国内经济增长状况密不可分。一方面,进口贸易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引致性需求;另一方面,进口贸易商品作为生产投入进入生产函数,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同时,进口市场的国内价格和汇率变动也影响进口商品的总额和结构。2001-2008年期间①由于我国进出口产品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数据相对滞后,考虑到排除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中国进口的扰动,本文选择2001年1月至2008年10月这一时间段作为研究样本区间。,我国进口总额从2001年1月的155.45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1000多亿美元,最大月进口额达到1116.5亿美元,增长了接近7倍。从宏观经济的主要变量来看,我国国民生产总值7年之内增长了3倍多,与进口的持续增长具有高度相关性。但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先降后增,与进口贸易的关系并不直观。
为了深入分析进口贸易与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将我国进口产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品,根据Krause的要素密集度分类方法,其中资源密集型初级产品为0类(初级产品包括食品及活动物)、1类(饮料及烟类)、2类(除燃料外非食用原料)、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4类(动植物油脂及蜡);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品为5类(工业制品包括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和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劳动密集型工业制品为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8类(杂项制品)。9类(未分类的商品)因无法确定归类,且总额较低,在研究中不作为重点。
图1 各类进口产品占比的平均值
样本期内,初级产品与进口总值之比的平均值是22.05%,而工业制品平均占比是77.96%。各类进口产品的平均占比如图1所示,横坐标数值依次代表0类-9类。后5项的平均占比明显较前5项高,其中,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价值占进口总值比重的均值最高,1类(饮料及烟类)占比、4类(动植物油脂及蜡)占比和9类(未分类的商品)占比极小。
据商务部提供的时序数据看,进口产品结构在观察期内发生明显变化。近年来我国对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不断增加,初级产品占比在8年内增长超过10%,而工业产品占比相应地减少。引起初级产品占比增长的主要是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其占比增长近7%,其次是2类(非食用原料);引起工业制品占比减少的主要是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其占比减少超过7%,说明我国的原料加工能力大幅提升。8类(杂项制品)有2%左右的上升,既说明我国的贸易复杂程度有所上升,也意味我国对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从总体看是下降的。同时,5类(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进口占比下降3%左右,7类 (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产品占比下降5%以上,说明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替代能力在不断提升。
为了进一步展示经济增长对进口商品结构的不同影响,分别计算前9类进口商品占比与本国实际GDP的对数的相关系数。图2显示,本国实际GDP与各类进口商品的相关系数总体较高,但也存在明显差异。6类与本国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绝对值最高,说明本国原材料加工业的制造能力与经济增长同步提升;8类相关系数接近80%,说明中国进口的复杂程度随经济增长而不断提高;值得关注的是,0类、3类和4类尽管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度较高,但要低于6和8类,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的制造能力的提升,中间产品的进口增加与经济增长同步程度要大于资源消耗。但7类的相关系数较低,也说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替代能力还比较低。
图2 各类进口商品占比与关键变量间的相关系数
影响一国进口贸易的重要因素除了本国经济增长外,还有实际有效汇率。从总体看,实际有效汇率与各类进口商品占比的相关系数有差别,但相关系数数值均较低(如图2上图所示),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考虑到实际有效汇率是由名义有效汇率与相对价格的倒数构成,两者具有互相抵消的关系,我们将实际有效汇率分为主要进口国加权平均价格与国内价格(PPI)之比和名义有效汇率,对其分别计算后,相关系数的差异性明显提高。从图2可见(Log(neer)为名义汇率,Log(P)为相对价格),除8类外,名义汇率与进口各类商品的相关系数均低于50%,而相对价格却有明显影响,特别是0类、2类、3类、5类和6类。这充分说明,进口商品结构变动主要受相对价格的影响,汇率变动也需通过相对价格变动才能影响进口总额和结构。
三、实证研究
为了进一步系统地研究实际汇率和本国经济增长对进口贸易结构调整的作用,我们分别对进口贸易总额和进口贸易结构进行实证研究。
(一)数据选取
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考虑数据的易得性,选择2001年1月到2008年10月的月度数据进行预处理:(1)将累积数据转化成当月净值数据;(2)将各类产品除以当期的进口总值得到进口产品占比,用以体现进口产品的结构。
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数据来自IMF,时间区间与SITC数据的对应,基期选择的是2005年,令2005年月度平均为100,即:2005年=100。相对价格用本国PPI与主要进口来源国(或地区)平均PPI的比值表示,主要进口来源国(或地区)①澳大利亚只统计季度数据,因此并没有包括该国PPI数据。包括日本、韩国、台湾省、美国、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联邦、泰国、菲律宾、印度和巴西,数据来自IMF和BVD—Country(Region)Data各国(地区)宏观经济指标宝典,同样地,以2005年月度平均为100。
通过插值法将本国GDP季度数据转化为月度数据,将得到的累积数据转化成当期净值数据,并转化为实际GDP,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
(二)对进口贸易总额的实证研究
对进口贸易总额的实证研究建立的模型如下:
表1 单位根检验结果②单位根检验选择的是ADF检验,原假设:序列存在单位根。
其中,Mt表示t期进口额,gdpt是t期本国实际GDP,reert是t期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εt表示随机误差项。
运用Eviews 6.0对模型进行的检验和回归结果如下:
1.相关性检验。模型解释变量的相关性矩阵显示,本国实际GDP和实际有效汇率的自然对数间的相关系数只有-0.015,可见解释变量间并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2.单位根检验。选择只含截距项的模型对进口总额、本国实际GDP和实际有效汇率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1%的显著水平下,log(gdpt)和log(Mt)存在单位根,而log(reert)不存在单位根,且log(gdpt)和log(Mt)是一阶单整。
3.协整检验。根据时间序列单整和协整的性质,如果解释变量多于一个,只要被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不高于任何一个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就可进行协整检验。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我们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4.回归结果。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模型系数进行估计,得到如下结果:
本国实际GDP上升一个对数单位,进口总额增加1.37个对数单位;本币升值,进口总额增加。回归系数的正负号符合经济学理论,但经济增长对进口贸易总额的影响较为显著,实际汇率影响很小。
(三)对进口贸易结构的实证研究
为了研究经济增长、实际汇率对进口贸易结构的作用,我们选择对九类产品进行面板数据分析。与单纯的时间序列数据相比,面板数据的变量间具有较弱的共线性。鉴于实际有效汇率对进口产品的结构影响力较小,将实际有效汇率分解为名义有效汇率和相对价格引入模型。因此,建立的模型以各类进口产品对当期进口总值的占比作为被解释变量,通过占比的变化来反映进口结构的调整,以经过自然对数处理的名义汇率、相对价格、本国实际GDP作为解释变量。但具体的模型形式需要进一步确定。
1.面板数据模型的确定
对宏观面板数据而言,首先进行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是必要的[8]。EViews 6.0提供面板数据的单位根等检验。在含截距项的模型中,对各类产品占比的原序列进行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无论是LLC检验,还是IPS、ADF和PP检验,都能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所以,数据是平稳的。
表2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结果
所以,模型形式是变系数模型。
个体成员方程和时间截面方程的面板数据模型的公式如下:
其中,imt表示i类产品占进口总值的比重,R表示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序列,Y表示本国实际GDP序列,P表示相对价格指数序列;imt表示t时刻各类进口产品占比,Rt表示t时刻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Yt表示t时刻的本国实际GDP,Pt表示t时刻的相对价格。
2.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将进口商品占比、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本国PPI与主要进口来源国家PPI之比、本国实际GDP数据代入(1)、(2)式进行面板数据分析,得到的回归结果如表3。
从表3可见,名义汇率、GDP和相对价格三个自变量中,相对价格的影响程度最大,除1类外,其对其他8类商品的影响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与常识性判断不同,GDP对资源密集型进口品的影响只限于3类,而对工业制成品的影响均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名义汇率对进口结构变动的影响最弱,只在4、5、6、8类商品中通过了检验。
从系数绝对值看,进口结构变化对相对价格的敏感度最高,分别为3类0.26、7类0.24、6类0.16;名义汇率的调节作用主要限于劳动密集型,分别为8类和6类的0.13;进口结构变化对GDP的敏感度似乎可以忽略不计,其系数最高的仅为7类0.04。根据实证结果分析,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占比下降程度比劳动密集型商品占比高,主要原因在于对相对价格变化敏感度的不同。前者对相对价格的变化十分敏感,相对价格每下降一个对数单位,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减少24%,而劳动密集型商品占比减少最多的仅为14个百分点。可见,2001-2008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国内价格①我们使用的国内价格指数是PPI,其对进口替代的调节作用更大。相对于国际价格下降,促使我国进口替代能力上升。尽管在这一时间内,人民币汇率出现了升值,但国内价格的相对下降抵消了名义汇率升值的不利因素,中国的进口替代能力依然得以提升。
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占比在考察期内上升分别受经济增长和相对价格变动的影响,但从两者的弹性系数看,相对价格的弹性系数更高,相对价格每上升一个对数单位,3类产品占比相应下降0.26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矿物燃料进口不仅受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受国内外相对价格影响,因为当国内生产者价格较低时,国际的资源就向中国流动,中国也正是由此成为制造业和出口大国。与此相关,我们也发现,虽然3类产品进口额和总进口额均增加,但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本国实际GDP每增长一个对数单位,3类产品占比下降0.012个百分点,即由经济增长导致的3类产品进口增长率较总进口增长率低。可见,我国经济增长对资源密集型商品尤其是矿物燃料的依赖仍将持续,但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服务业占比的提高,其依赖程度将呈下降趋势。
表3 面板数据回归结果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2001-2008年,我国进口贸易总额快速增长,主要源自于经济增长的引致性需求,进口需求弹性高达1.37,而实际有效汇率对进口的影响十分微弱。但从进口商品结构看,国际和国内相对价格变化是导致商品进口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相对价格变动是调节国际和国内资源配置的最主要原因,中国作为原油和矿产资源相对稀缺,而劳动力资源丰富,技术进步较快的国家,国内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使国内相对价格保持了国际竞争力,提高了进口替代能力,促进了资源的流入。因而,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进口结构变化是符合比较优势理论和国际分工要求的。同时,随着经济增长,我国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呈下降趋势,下降程度甚至要高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说明我国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替代能力在持续提高,进口结构的变化是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的。最后,相对价格变动对资源密集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结构均具有明显影响,而名义汇率的变动主要对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和原料制成品结构具有影响。这充分说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必须考虑对国际相对价格的影响,保持价格竞争力才能提高国内和国际资源配置的效率。
中国经济增长具有出口和投资驱动的特征。从实证检验的结果看,这一增长模式既与进口中资源依赖特征具有密切的关系,也与中国的劳动生产力提升相关,国内相对价格的下降,进口替代能力的持续提高相关。因此,调整总需求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强化节能减排政策,实行结构性减税,提高国内价格竞争力,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王传仕.产品进出口结构变化与中日经济合作前景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2004(1):64-67.
[2]樊纲,关志雄,姚枝仲.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经济研究,2006(8):70-80.
[3]姚枝仲.中国经济发展对进口趋势的影响[R].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工作论文,2009.
[4]马涛,刘仕国.产品内分工下中国进口结构与增长的二元边际——基于引力模型的动态面板数据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0(4):92-109.
[5]CHANG SHU,RAYMOND YIP.Impact of Exchange Rate Movement on the Mainland Economy[M].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China Economic Issues,2006.
[6]LI CUI,MURTAZA SYED.The Shifting Structure of China’s Trade and Production[R].IMF Working Paper,2007.
[7]JAHANGIR AZIZ,LI XIANGMING.China’s Changing Trade Elasticities[R].IMF Working Paper,2007.
[8]巴蒂 H巴尔塔基.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29-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