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和谐校园建设研究
2012-12-12黄丽丽万梅芬
黄丽丽 万梅芬
摘要: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实现,离不开和谐校园的构建,而网络舆论引导在建设高校和谐校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形势下,要坚持正确导向,用先进思想与文化占领高校网络;要创新教育手段,增强教育实效性;要加强网络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水平;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关键词:网络舆情;和谐校园;引导管理;对策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实现,离不开和谐校园的构建,而网络舆情引导在建设高校和谐校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而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上最活跃的群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给学校教学科研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校园文化建设提出许多新的课题。
密切关注和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动态,并进行积极的引导,对建设和谐、稳定、有序的校园氛围和文化环境,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赣州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特点
赣州是高教名城,教育发达,拥有众多著名高等院校、大专院校,拥有在校大学生十多万名,数量居全省第二,仅次于省会南昌,赣州大学城已有多所高等院校设立新校区。今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向赣州等市倾斜,扩大部属师范大学的招生规模。支持江西省与有关部门共建江西理工大学,扶持赣州等市高等院校和稀土、钨、铀等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由此可见,赣州高校的规模必将进一步扩大。
(一)赣州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
(1)缺乏相应的校园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不仅是赣州高校,当前我国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大部分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缺乏集中分析,舆情判断、问题处置、舆论引导等环节各自分离,不适应网上舆论快速分散、快速集中的特点。
(2)赣州高校对网络舆情重视程度不够,软硬件投入较少。由于用于网络舆情监控的软硬件购置成本较高,技术难度较大,国内仅有少数高校采取了有害信息过滤系统、网络监控系统等舆情安全技术措施,而赣州高校的舆情信息仅仅依靠网络管理员或信息安全人员人工监测,难以适应快速多变网络舆情监测需要。
(3)应急准备不足,重大事件反映迟缓。赣州高校对网络舆情大部分采用的还是传统的自上而下垂直管理方式,信息的传递渠道单一。这在处理非紧急事件时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但网络舆情事件常常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不能在最佳时机做出反应和启动应急预案,错过了引导舆情意见流向的时间,给流言甚至谣言的传播留下余地。
(二) 赣州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1)主体相对固定。主要是以校园公共为话题, 参与或实践校园网络舆论的人, 具体是指赣州高校在校的广大学生和教师。
(2)客体或对象广泛。目前赣州高校网络舆情从内容上多元且分散,大多深入校园生活、关系师生权益、对焦学校大事、同步于社会热点等。
(3)群体性。大学生由于交际圈大多只限于校园,学业和就业的压力日渐激烈,他们更渴望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旦其个体的言行在网络上得到广泛认可,网上网下形成了互动,群体效应就极易被点燃。
(4)偏差性。大学生是整个社会最有活力和生气的力量,同时,大学生因其年轻,阅历浅、缺乏社会经验,网络的开放性和隐匿性,可以让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敏感话题,蓄意制造谣言,煽动学生不满情绪及其引发的舆情,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偏差。
二、赣州高校网络舆情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关系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学生的晴雨表,对建设和谐校园有重要意义。和谐校园就是学校通过深入改革、创新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校的领导者、教职工、学生等各类主体,各归其位、各尽其能,而又相互协调、和谐相处,其核心是人的和谐。而校园网络舆论又很大程度的影响着人的和谐。高校网络舆情既能够强化舆论影响,形成良性舆论环境,促进学校工作,也可能因其偏离于主流思想对和谐高校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一)高校网络舆情对和谐高校建设的积极作用。
高校网络舆论提供了思想交流的自由平台,有利于汇集意见,疏通矛盾,化解不良情绪。使广大师生的意见得到真实的表达、充分的体现,成为广大师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手段,也有利于高校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高校网络舆情保障了高校师生民主监督权利的实现,有利于高校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办事效率,也可以通过传播造成社会影响,有助于塑造高校形象。
(二)高校网络舆情对和谐高校建设的消极影响
高校网络舆论存在思想偏离现象,容易消解权威,异化主流思想,会使正常工作也得不到师生的理解和支持,造成学校工作的被动和形象的受损。高校网络舆论得以形成,很大程度上源自现实舆论或意见表达的不畅。尤其在事关师生重大利益问题上的透明度、公正性缺失或决策取向的偏离,容易引发师生的不满情绪,这种不满可能会通过极端的形式来表现。同时,高校网络舆论内容庞杂、论点分散, 不利于准确汇集和分析民情民意,也不利于统一监督和引导。网络舆论大多是自发形成的,由于自觉约束机制不足,其舆论导向必然需要外在的监督和引导。如果高校管理者不能及时获得相关有效信息,就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就不利于危机处理。
三、如何加强赣州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的对策
(一)积极主动引导校园网络舆论
引导高校网络舆情贵在主动,而不是回避或者消极防御、被动应付。对于有争议或不利的舆论,不能只是采取回避或删贴、断网等防御措施,这只会事与愿违,让信息向其他网络媒体散播,造成舆论的进一步扩散,扩大舆论的影响范围。因此,赣州高校管理者在引导校园网络舆论时,应主动进行“疏”和“导”, 坚持正确导向,用先进思想与文化占领赣州高校网络,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和谐高校建设大局。
(二)强化网上思想舆论建设,掌握校园网络舆论主导权
目前赣州校园网功能日益健全,应用日趋广泛,逐渐发展成为高校形象的展示窗口、信息的交汇平台和师生的精神家园。
(1)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制度。网络不良舆论的形成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的不对称。一是建立校务公开制度,及时发布学校的有关信息,形成良好舆论氛围,不给不良信息生存空间;二是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把真相和事实及时告诉师生,发布辟谣信息,有效稳定局面、安定人心;三是当校园或社会热点问题发生时,适时引入权威性意见,表明学校态度,促使主流舆论是理性、健康的。
(2)构建与师生良性互动的网络平台。开通建设基于校园主网的校长(书记)信箱、学生工作咨询系统、勤工助学在线等校园管理网络功能,实现学校管理者与师生的直接对话,消除级别限制,坦诚沟通,更有利于解决现实的问题,使网站与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加紧密相连。
(三)全校配合从制度和技术上管理高校网络
赣州高校可以建立各部门协同配合的机制:学校党委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各部门工作, 网络管理中心负责技术保障,保卫处负责信息内容监控,宣传部和学工处负责网络舆论引导等。在技术上,可以监测公共网络对学校口碑的评论,如学校形象、教学质量、学校招生、招聘等问题的舆情,维护和提升学校声誉;还可以检测到学校内部管理的合理化建议,如教师、学生对学校教学、后勤(衣食住行)、管理等各方面的合理建设性意见,学校可对合理意见及时采纳,提高为教师、学生的服务质量。智能型自动控制、过滤软件系统可以过滤屏幕上出现的敏感文字和不良网站,这种强制性的控制方法能够极为有效地杜绝不合法或不健康的言论,为校园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引导师生自我教育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很多师生感觉在网络发表言论相当自由,不受道德约束,进而造成一些不健康的言论产生。所以,首先是对师生进行网络道德的宣传与教育,培养有道德责任的网民,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积极抵制网上不良信息。其次要根据国家互联网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结合赣州高校实际,制定和完善网络管理条例,规范师生网络行为,培养师生的网络自律、法规和安全意识,从而有效防范、制止各种有害网络信息的制造和传播,力求把网络建设成为传播先进义化、塑造美好心灵的阵地。
(五)创新教育手段,增强教育实效性
赣州高校管理者应该“抢滩”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在班级QQ群,BBS,飞信,微信还有以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为代表的主流微博等同学们喜闻乐见的资讯平台与信息交流场所中对热点事件进行积极引导,做好网上正面宣传和负面舆情应对工作。还可以在教学工作过程中,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教学案例,结合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听到真实的、正确的声音,学会从专业的角度理性地分析和评判网络舆论事件。
总之,在“振兴发展赣南苏区”的大背景下,研究和重视赣州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引导的功能,将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凝聚人心、激发动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社会、营造和谐、宽容、浓郁校园文化氛围,为振兴苏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郭志新.论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校园网络舆论及引导[J].理论界,2006(3).
2.汤力峰,赵昕丽.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
3.杨安民.高校网络舆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分析[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9(5):52-53.
4.胡锦涛.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N].人民日报,2007-01-25(1).
5.赣州高校网 http://www.gndxc.com/portal.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