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老人股骨颈骨折
2012-12-10黄文武
黄文武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医院 511400
股骨颈骨折好发于老年人[1],是老年人常见病。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及平均寿命的延长,这种骨折的住院病例明显增长。有效治疗高龄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轻家庭负担都有重要意义。我院自2004-2007年,对68例高龄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 6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男23例,女45例;70~79岁38例,80~89岁26例,90~98岁4例,平均年龄82.5岁。致伤原因:平地走路跌倒12例,上下楼梯跌倒23例,卫生间滑倒18例,坐椅时跌倒6例,自行车或摩托车撞倒9例(无病理性骨折病例)。受伤到入院时间:30min~72h,平均16h,均为新鲜骨折。按骨折部位分型:头下型骨折42例,经颈型骨折18例,基底型骨折8例。术前合并症的有高血压病、冠心病32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24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3例(肌力Ⅳ级),老年痴呆病2例,糖尿病4例,同时合并2~3种内科疾病者8例。
1.2 手术前准备 入院后对患者作全面细致检查后常规予以胶布皮肤牵引,制动缓解疼痛,完善相关理化检查,并请相关科室会诊治疗合并症,对无手术禁忌证的患者早期手术治疗,术前准备约3~7d。
1.3 手术操作 本组68例患者均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其中骨水泥固定4例,非骨水泥固定64例。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健侧卧位,Gibson后外侧切口,切开后关节囊取出股骨头,测量直径大小,以备选用人工假体。在距小粗隆上方约1.5cm处垂直股骨颈纵轴方向截骨,扩大髓腔,置入骨栓,冲洗髓腔,植入假体柄和股骨头,复位人工关节,被动活动髋关节,观察伸、屈、收、展,内外旋转活动良好,无脱位趋向,置负压引流管,逐层缝合伤口。术中2例发生粗隆部劈裂骨折,采用第3代骨水泥技术固定假体,并使用钢丝环扎处理骨折。
1.4 术后处理 常规予以镇痛泵止痛和抗生素预防感染,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维持患肢外展中立位,膝部垫薄枕,麻醉清醒后鼓励患者行踝关节及股四头肌舒缩功能锻炼,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48h拔除引流管,术后2周拆线并扶助行器下地活动。
2 结果
68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甲级愈合。3例患者术后1~3d出现意识清醒障碍,后恢复正常,4例患者术后出现胸闷、气急、咳嗽、咯痰等肺部感染症状,予以吸氧、雾化、抗感染治疗后缓解;无假体脱位、松动、无褥疮、下肢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发生。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4例患者术后4~12个月死于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疾病。2例患者仍需借用助行器活动。其余患者均能独立行走,生活自理。按我国髋关节置换效果评定标准评定[2]:优良(6级)16~18分,52例 ;很好(5级)13~15分,4例;好(4级)10~12分,3例;尚可(3级)7~9分,3例;差(2级)4~6分,2例。
3 讨论
3.1 高龄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股骨颈骨折后易导致骨不连和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牵引等非手术治疗和空心螺钉等内固定治疗,均不能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心脏功能衰竭、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其死亡率高,且骨不连或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很高[3]。目前多主张积极手术治疗[4]。由于高龄老年人手术耐受力低,术后活动量小,半髋关节人工股骨头置换,有手术简单、出血量小、手术创伤相对较小的优点。又能达到缓解疼痛、尽早下床目的。采取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是必要的[5]。
3.2 对假体的选择,有学者认为骨水泥与非骨水泥两者无明显差异[6]。本组68例患者中,64例使用非骨水泥生物型假体,4例使用骨水泥固定。3例患者在应用骨水泥时均出现血压下降,经升压、加快输液等积极救治后稳定。骨水泥主要成分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其单体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和毒性的物质,在骨水泥植入的数分钟内可出现血压突然下降,血氧饱和度降低,心动过缓等严重症状。笔者认为高龄老年人手术耐受能力和应对刺激的代偿力均低,使用生物型假体柄可避免骨水泥植入刺激造成手术风险。老年人活动量小,不从事生产劳动,术后纤维组织和骨组织长入生物型假体柄微孔表面,能达到稳定固定,防止假体松动下沉。因此,老年人使用生物型假体较理想。
3.3 围手术期处理及并发症的预防:本组68例中56例合并慢性内科疾病,增加了骨折治疗的复杂性。高龄老年人机体应激代偿能力差,手术风险明显增高。因此术前应做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对患者健康状况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对手术及麻醉风险进行系统的评估,请相关科室会诊协助诊治,控制血压、血糖,纠正贫血、营养不良及低蛋白血症,营养心肌,改善全身情况,进行周密的术前准备。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最严重的并发症,将直接导致手术失败。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异常增高、外周血管功能异常,极易引起感染,笔者将患者血糖控制在8.0mmol/L以下,才进行手术。加强二便管理,防止大小便对术口的污染,密切观察切口变化,常规应用抗生素7~10d。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容易并发下肢深静脉栓塞,一旦发生将严重威胁生命安全,预防尤为重要。可采用以下几种治疗方案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鼓励术后早期行股四头肌舒缩功能锻炼,促进下肢血液回流;使用下肢压力循环仪理疗,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围手术期尽量减少止血药物的应用;适当使用阿司匹林、低分子量肝素或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物。本组68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无切口感染和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
3.4 高龄老人骨质疏松、骨量丢失、骨强度降低、脆性增加,是造成骨折最危险的因素,同时骨质疏松还能造成患髋无力、钝痛、较长时间不能下地活动等。术中扩髓应循序渐进,预防粗隆部劈裂骨折,术后下地活动预防跌到致假体周围骨折。有资料显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1年再次发生骨折率达5%,因此主张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积极抗骨质疏松治疗,这对改善术后患髋长期自觉无力、钝痛和防止假体松动,增加骨强度有重要意义。
3.5 本组病例均于术后14~18d出院,而术后肢体功能康复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患肢的康复护理至关重要,应向患者详细讲解指导出院后的功能锻炼和注意事项。(1)坚持做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注意上下床的姿势。(2)患肢不负重,扶双拐或助行器行走2~3个月后逐渐负重增加,由双拐到单拐再到弃拐行走,老年人体力和适应能力欠佳,弃拐后应扶手杖行走一段时间。(3)选择先坐高椅凳,避免坐矮凳,以防髋关节屈曲超过90°,穿裤时先患侧后健侧,脱时先健侧后患侧。选择无需系鞋带的鞋穿。(4)严格禁止盘腿、跷二郎腿及极度弯腰动作,以防因患肢外旋内收及髋关节屈曲引起人工关节脱位。(5)注意尽量减少人工髋关节磨损的活动,如重体力劳动、爬山等,做到能骑车就避免走路、能坐车就避免骑车,以此减少人工关节的磨损延长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同时注意合理饮食,避免体重的过度增加,加重人工关节的负担。
[1]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蒋协远,王大伟.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1.
[3]郑裕庆,戴克戎,等.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7,(2):14.
[4]王立琴,曹秋来.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81例〔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20(6):416.
[5]王福权,骆燕禧,黄公怡,等.老年四肢骨折的内固定治疗(附235例临床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1991,11:242.
[6]周亚,朱大咏,张国梁,等.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进展〔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1):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