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槌石斛的资源现状与保护利用研究
2012-12-09唐德英王艳芳肖苏萍
唐 玲,李 戈,唐德英,王艳芳,肖苏萍
鼓槌石斛(Dendrobium chrysotoxum Lindl.),又名金弓石斛、粗黄草,为兰科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以鲜茎或干燥茎入药,是我国民间习用药用石斛种类之一。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鼓槌石斛作为石斛部分被收载其中,主要功效为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用于热病津伤,口干烦渴,胃阴不足,食少干呕,病后虚热不退,阴虚火旺,古蒸劳热,目暗不明,筋骨瘘软[1]。
我国鼓槌石斛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至西部,主产石屏、景谷、思茅、勐腊、景洪、耿马、镇康、沧源、马关等地,附生于海拔520~1 620 m的阳光充足的常绿阔叶林中树干上或疏林下岩石上[2]。一直以来,鼓槌石斛药用资源也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近年来,由于人类的过度采挖和自然环境的破坏,野生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据相关资料显示,鼓槌石斛主要在西双版纳、普洱、保山、德宏等地有栽培[3]。深入了解鼓槌石斛现有资源与利用现状,对鼓槌石斛的产业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内容及方法
1.1 调查内容
鼓槌石斛的药用历史沿革;鼓槌石斛野生资源的地理分布、生态环境、资源消长状况及成因;栽培鼓槌石斛的种植利用现状;鼓槌石斛的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政策、法规以及它们的实施情况。
1.2 调查方法
(1)文献调查
主要参考历代本草、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主要药材市场的市场报告、各种相关的中药资源数据库等。
(2)实地调查
2010年4月开始通过整理文献、查阅网络信息等工作,明确了鼓槌石斛的主要分布区,据此制定此次的调查地点。2010年6月~2011年1月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保山市、临沧市、德宏州、红河州、文山州及大理洲共计8个市(洲)、23个县(市或区)、40多个乡(镇)的鼓槌石斛主要分布区进行了调查。每个核心调查点均分走访调查和样地调查两块工作。走访调查:向当地药材收购站、林业局等相关单位,以及当地的群众了解当地鼓槌石斛资源分布情况、收购价格与利用状况。实地调查:对有鼓槌石斛分布的已知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地进行实地调查,记录鼓槌石斛所处的生境、地理分布、气候、种群特征等。
2 调查结果
2.1 野生鼓槌石斛的分布及生长环境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鼓槌石斛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和西南部地区,以西双版纳州、普洱市、德宏州、临沧市四地最为集中,保山市、红河州、文山州和大理州的部分县也有少量分布,分布范围与文献记载[2]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表1)。野外调查发现,鼓槌石斛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大多生于海拔700~1 700 m的热带、亚热带高温多湿的常绿阔叶林中。鼓槌石斛的生长地区年均温约18℃左右,年降雨量大都在1 000 m以上,空气相对湿度在75%以上。由于受森林、温度、水分等小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空气湿度的影响,鼓槌石斛的整体分布是虽然地域广阔但面积狭小,基本上呈点状分布。
表1 鼓槌石斛野生分布点调查情况表
鼓槌石斛为附生兰,多附生在潮湿的乔木树干上,附生的主要树种有高山榕(Ficus altissima)、旱冬瓜(Alnus nepalensis)、栲属(Castanopsis)等皮质疏松、粗糙、便于根系附着的树木较为常见,少数附生在岩石上。自然情况下,鼓槌石斛的生长环境中森林郁闭度为60%左右,大多生长在林冠过滤的散射光或从间隙透入的短暂的直射光斑处,说明其有一定喜光特性。自然状态下鼓槌石斛通过种子繁殖是极为困难的,仅在合适的养分条件下萌发成幼苗。调查发现,鼓槌石斛居群内个体常呈聚状随机分布,同一棵树或者石头上常随机分布一到多个居群,体现出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同时存在的特点;另一方面,由于受附主的制约,导致鼓槌石斛居群之间分布呈随机分布的特点。
2.2 鼓槌石斛野生资源状况及消长成因
调查结果显示,野生鼓槌石斛资源现在破坏十分严重,数量极少,在本次所调查的西双版纳、普洱两地,鼓槌石斛资源几近枯竭,仅零星残存于森林中难以攀爬的高大乔木上或自然保护区中。
20世纪90年代以前,野生鼓槌石斛曾经广泛分布于云南南部,由于其花型美丽,当地居民将山上的野生品种挖回作为庭院花卉栽培。随着石斛类药材的需求增加,90年代开始,鼓槌石斛作为石斛类药材开始收购,收购量巨大。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普文镇为例,我们在当地林业站了解到,2000年左右时,仅在该乡镇内每年的收购量就可达到200~300 t,数量相当巨大。2004年前后,国家林业部门对鼓槌石斛的管制加强,但由于石斛所处的生境复杂,长生于野外无人烟处,保护上困难较大。一些药商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仍然暗地收购,野生资源仍在流失。另外,由于很多适合鼓槌石斛生长的生境遭到破坏,如茶叶、咖啡、橡胶等种植业的拓展,加上其自身天然更新能力差、生长缓慢等原因,鼓槌石斛资源骤减。以西双版纳勐腊县为例,据勐腊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受经济效益的驱使,勐腊在近十年的森林覆盖率减少了30% ~40%,很多天然林已经变为橡胶林。根据相关人士估计,九十年代,鼓槌石斛收购量全省范围来看能达到4 000~5 000 t左右,到2000年左右收购量在1 000~2 000 t左右,现今如果进行收购的话,全省不足100 t。
2.3 鼓槌石斛栽培资源状况
近年来,随着石斛的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和野生资源的日益枯竭,云南很多地区开始了鼓槌石斛的种植。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鼓槌石斛在云南省总的栽培面积为0.614 km2,主要集中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市、普洱市、德宏州3个地区,其它地区均以零星栽培为主,其中,栽培面积最大的是普洱地区,占栽培总面积的80%以上(表2)。鼓槌石斛成规模种植历史约10年左右,栽培方式主要有大棚地床、林下地床、高架苗床、贴树与花盆5种。此外,西双版纳、普洱等地的傣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有鼓槌石斛植于屋檐的传统习惯,这样既可以作为观赏,另外也有祈求美好或辟邪的含义。在实地考察时发现,鼓槌石斛栽培种源几乎全部来源于野生种苗,在栽培方式的选择上,西双版纳、普洱等地都采用大棚地床的栽培方式,栽培基质为石头,这样可以节约成本,管理方便。德宏州的种植户采用林下栽培方式,由于生境复杂多变,郁闭度与水分难以控制,管理相对困难,造成鼓槌石斛很多枯萎死亡,对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表2 鼓槌石斛主要栽培地区情况表
鼓槌石斛为一次种植多年采收的植物,传统采收主要以老茎为主,其分株苗栽培3年后,可陆续采收三年生或三年以上的茎株。2008年开始,一些种植户充分利用鼓槌石斛产花量大的特点,开始采收鼓槌石斛鲜花制成产品,由于收益较高,鼓槌石斛的主要采收部位发生变化。就今年调查发现,西双版纳、普洱两地种植户已经将鼓槌石斛花为主要采收部位。在所调查的三大鼓槌石斛种植区中,普洱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栽培模式,其产量最高,鲜茎亩产能达到700 kg左右,鲜花的亩产能达到100 kg左右。
2.4 鼓槌石斛的产销状况
鼓槌石斛作为药用石斛之一,已经从中分离出多个化合物,其中的乙醇提取物毛兰素、毛兰菲、鼓槌非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肿瘤活性[4],作为石斛原料,是石斛夜光丸、脉络宁注射液、通塞脉片等数10种中成药及保健品的必要原料。
一直以来,鼓槌石斛鲜茎收购价较低,随着市场需求及原料的紧缺,其鲜茎收购价格由2006年的0.5元/kg猛升至2009年的5元/kg,2010年收购价格进一步上升至12元/kg。近年来,为提高鼓槌石斛的利用率,进一步带动了种植户的积极性,很多种植户采集鼓槌石斛的鲜花,制成鲜花保健茶等系列产品,形成了自己的销售渠道。由于各种植户的销路渠道不一,因此价格也参差不齐,以普洱市孟连县某种植户为例,鲜花销售价格一路上升,2008年的1 000元/kg,2009年上升到2 000元/kg,直至2010年已经上涨至2 500元/kg。随着鼓槌石斛鲜花产品的开发利用及种植户销路的打开,鲜花由原来的仅为观赏到外销,产品价格一路高昂,市场销售较好,原来仅为观赏的鲜花现今已为作为鼓槌石斛的主要产品,老茎仅作为附带产品。鼓槌石斛作为人工栽培已经起步,随着其栽培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与药用价值的进一步开发,人工种植鼓槌石斛利润丰厚,前景可观。
3 问题与建议
3.1 资源破坏严重,保护力度不够。调查表明,当前野生鼓槌石斛资源最大的破坏还是人为的采挖,由于长期以往的掠夺性采收及其生境的破坏,导致了鼓槌石斛野生资源几近枯竭。因此,只有增强人们对其野生资源和生境的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完善我国野生生物资源及其生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鼓槌石斛的野生资源保护小区,减少人为的干扰,才能保证鼓槌石斛野生资源的更好繁衍。
3.2 种源混乱,栽培技术不完善。实际调查中发现,目前很多种植户在鼓槌石斛栽培中存在大量问题,栽培模式、适宜栽培条件、田间管理技术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完善。鼓槌石斛栽培种源混乱,种苗几乎来自于野生苗,这使得栽培的产量和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应加大力度进行鼓槌石斛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时以高产、优质为目标,进行鼓槌石斛的良种选育研究,另外应该积极开展石斛栽培技术培训。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85,265.
[2]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第14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 唐德英,马洁,张丽霞,等.鼓槌石斛种质资源调查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2):1529-1532.
[4] 包雪声,顺庆生,陈立钻.中国药用石斛[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