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修送良知 传承耀文华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出版30周年感怀
2012-12-08朱联营
朱联营
(延安大学 学报编辑部,陕西 延安 716000)
不知不觉之中,《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创刊出版30年了,想起为此与许多领导、同行、作者、朋友们相识交往的情缘,与新老同事们一起爬格子、敲键盘、闻墨香的那些有快乐有烦恼的清苦日子,百感交集,不由心生一句自我感叹:编修送良知,传承耀文华。这可以说既是我此刻忆往的一种自勉心情,也是一个编者过去和现在的良好愿望。
《学报》是1982年10月1日创刊出版的,当时新一代延安大学人正朝气蓬勃地再度步入教学科研向上发展的轨道,已经产生了一批科学研究成果苦于难以发表。学校领导英明决定及时筹备创办了《学报》,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片发表学术成果与意见的园地,打开了对外学术交流的出版窗口。当时尽管条件较差,白手起家,但同事们在实践中勤奋学习,艰苦探索,默默耕耘,终使《学报》从无到有,连年编辑出版一路向上进步。从最初铅印的年刊到半年刊,再到后来铅印改电子排版胶印的季刊,以及近10年来的多页码大开本,30年已经出版正刊99期,增刊5期,发表论文大约近3000篇,其中一大批科研项目成果论文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很多论文被国内外出版的学术著作、重要文摘期刊引用、收录或转摘。2000年起先后被“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学术期刊(遴选)数据库”等收录后,在学术界产生了更加广泛的影响。有些作者因在《学报》发表论文而受到关注应邀参加了国际性学术会议。《学报》30年虽没有做出震撼的事业,但也不乏书写了许多感人的情怀。本校大部分理工科教师的第一篇论文往往都是由此发表,以后逐渐走上科研道路进入学术的神圣殿堂。《学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科研新秀,2003年在“基础与临床医学”专栏基础上专门申请出版了《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学报》真实记录了学校教学科研成长进步的历史足迹,带出了一支无私奉献的编辑出版队伍。《学报》及其编辑出版团队成员先后荣获了省级优秀学术期刊二等奖、优秀编辑部奖、陕西省高校学术期刊十佳主编、优秀编辑、优秀编辑学论著等多种奖励,为延安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省部共建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特别奉献。
曾任厦门大学校长的王亚南先生认为:“看一所大学,主要看三个东西就可以了:一是看教师队伍,二是看图书馆,三是看学报”。(《中国大学学报研究》第80页)。我相信没有学术期刊的大学将会是一个缺少几分翰墨书香的大学,不重视办学报的大学将不会成为一所完美的大学。书比人寿长,文化精神不朽。大学需要学术期刊出版的芬芳,我们有责任办好自己的《学报》。
办《学报》是连续汇集众多学人科学研究成果编辑出版,进行广泛社会传播的文化活动,是为科学文化大厦建设添砖加瓦的高尚事情,如何办好需要作者与编者的携手合作,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30年的办刊实践经验证明:作者是稿件的源泉,只有拥有众多的高水平作者,才会有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稿件供给发表;编者是在众多科创作品当中选慧编修、提升论文水平的再创作成员,是保证期刊学术与编辑出版质量的关键人物;读者既是现在的受众,又可能是将来的有为作者。编者生存在作者与读者之间,被赋予了编修送良知,传承耀文华的神圣社会责任,应该担当联系作者与读者进行交流合作,传承优秀科学文化的使命。
中国的大学很多,学报也很多,长期以来走的是一条综合办刊之道,难免形成千家一面的景观,这种模式对于《学报》的提升发展有很大局限。延安大学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周边正在进行着退耕还林,秀美山川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还有比较丰富的油气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近几年我们注意了这方面的组稿和特色建设,丰富了稿源,增强了特色内容。今后继续发挥这种优势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或许能将我们的学报办得更加有特色。
信息传播技术的空前发展,使当今国际社会进入了互联网络信息传播时代。新的编辑出版技术已经改变了原有的期刊生产出版方式,还将发生更进一步的深刻变化。传统的纸质稿件流转审编,大周期的出版频率等运作手段,正在被电子投递编审,在线即时交流,甚或是完全电子出版等新出版手段所取代。在全新的社会出版技术环境下,学报编者学习掌握现代电子编辑出版知识与技术,及时更新出版知识结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我们只有积极利用新技术,在学术传媒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的激烈竞争中,积极主动拓展稿源渠道,团结大批新老作者,准确把握好科研发展动态,更加负责任地选择、编辑加工、校正每一篇稿件并使其及时出版,才能更好地吸引和影响广大作者与读者参与到科技创新研究活动中来。
唐·杜甫《偶题》中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办学报的事既是作者的事,更是编者的事,是传承人类文明、惠及千千万万读者的功德之事。默默创作编修可能没有多少人能看见,其良苦用心和科学文化奉献总会有人知道。我过去的一些作者、同事、读者,现在虽然远去海外或他乡更好的发展,但依然和我保持着一些联系,对我的编辑工作甚至是生活方面都有很好的帮助,我特别感谢和祝福他们。
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时间,最难挽留的是悄悄流逝的岁月。上帝给予每个人的时光是有限的,行走在科学文化传承路上的人没有理由奢侈和浪费。愿《学报》的作者、编者、读者们成为知心朋友,继续加强交流与合作,力争把《学报》办的更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为延安大学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为民族科学文化及其传播事业的创新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2年6月16日(星期六)
于延安大学雅苑寒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