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广告词及语篇语境翻译的语用学阐释:关联-顺应视角

2012-12-08闫凤霞

关键词:译者译文语篇

闫凤霞

(山东科技大学 青岛校区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翻译是涉及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三维转换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近年来,翻译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如对翻译的定义、地位和分类的重新思考,本土实用翻译理论体系开始建构,多种学科向翻译渗透等,大大拓宽了翻译的研究思路。语用学研究交际中的语言,运用语用学相关理论进行跨学科翻译研究,不拘泥于原文语言形式而对译文进行灵活的变通,达到了与原文的功能对等。

旅游业是“永远朝阳”的第三产业,可以拉动内需、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也是国家税收的一项重要来源。然而作为旅游产品之一的旅游翻译发展相对滞后,如“重复率高,雷同现象严重,外行参与偏多,学术价值与实际意义不大”等[1]。因此,本文借助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研究旅游篇章的语境翻译问题,以期对旅游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起到指导作用。

二、语用视角下的语境翻译

(一)语用翻译定义

语用翻译就是通过两种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对比,在具体的语境中确认话语意义的过程。何自然教授[2]把语用翻译定义为:“同语义翻译相对应,是一种等效翻译观。它包括语用语言等效翻译和社交语言等效翻译。语用语言等效翻译就是在词汇、语法、意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作的内容,用原文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社交语用等效翻译,则是指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语用翻译强调“语用等效”,即在译文读者中产生类似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高云应用纽马克文本类型和文本功能的划分方法,认为“语用翻译应属交际翻译,而非语义翻译”。[3]由于逻辑思维和英汉文化的差异,照直翻译可能会引起种种隔阂,因此,译者可在保持原文关联度的基础上对译文进行灵活的变通,以期达到语用等效。

(二)传统意义的语境观

人类学家MALINOWSKI于1923年最早提出了“情景语境”的概念,认为“语境对语言理解十分必要”[4],后来又补充了文化语境,丰富和完善了语境的解释。英国伦敦学派FIRTH继承发展了他的理论,将语境外延扩大,认为不仅包括上下文,还应包括社会环境。20世纪70年代随着篇章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发展,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进一步拓展了语境研究。他认为语境的组成要素包括话语参与者、话题、背景、交际渠道、语码、信息形式、交际事件等。HALLIDAY对以往的语境理论进行了梳理,认为社会符号系统中的语境特征表现为:场、旨和式。总体说来,传统的语境研究认为语境是静态的、已知的,双方按照是否遵从交际原则推理语义,“忽视了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选择和创造语境的主动性和语境的动态性”[5],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可以生成无限话语意义,有些甚至是对原有意义的否定,传统静止的语境观无法对此解释。

(三)关联-顺应理论框架下的语境观

SPERBER和WILSON在其重要著作《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语境观,即认知语境。[6]它不限于现实环境中的情景或话语本身的语境,不是交际双方事先知道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动态的。语境是人们在交际互动过程中为了正确理解话语而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听话人要根据每一个话语内容构建新的语境,由于个体的认知结构不同,话语推理就可以得出不同的隐含结论。关联性是制约人类交际的基本因素,言语交际就是听话人付出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效果的明示-推理过程。但是遗憾的是,作者没有对关联度量化,因而操作性欠佳。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会长VERSCHUEREN适时提出了顺应论,从语用综观(a perspective on language)的角度阐释语言现象。他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的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语言使用者都会做出种种选择,这是因为语言具有商讨性、变异性和顺应性。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7]。VERSCHUEREN把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并提出语境的动态顺应观。顺应论将关联度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突显了顺应的意识程度,可以更好地解决语言使用和选择过程的语用问题。语用综观的细化使语言分析过程更具操作性,是对关联理论有益的发展和补充。

关联-顺应视角下的语境,是动态生成的,是在人们头脑中生成的种种假设的集合。为了确保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听话人根据最大关联度的原则不断推翻假设,在逻辑信息、百科信息与词汇信息等方面对话语做出有意识的最佳选择,因此,从根本上讲,是认知的。

三、关联-顺应论视角下对旅游语篇语境翻译的阐释力

翻译是译者在具备扎实的双语语言功底的基础上,将源语语言向目标语言转化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目的就是在译文读者中产生原文对原文读者类似的效果。译者要以“译文读者为中心”,在翻译过程中考虑读者的接受度、文化心理、语言习惯和审美能力。

翻译过程可以分为语篇理解和语篇产出两个阶段[8]。在语篇理解阶段,译者利用主体认知系统包括逻辑信息、百科信息与词汇信息等,构建交际双方共知的认知语境假设,推理出与原文话语的最佳关联性,体会原作者的信息和交际意图。其后进行的语篇产出阶段,译者根据互明的认知语境对语言使用做出动态的选择,有意识的顺应读者的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旅游语篇不仅向游客传递着吃穿住行等实用信息,而且汉语旅游语篇变幻多样的修辞手法、古老优美的历史传说等满足了游客的审美需求,传播着中国文化,为此译者必须努力做到:

(一)顺应物理世界,扩大双方共享的认知语境

译者顺应物理世界主要指对空间和时间指示关系的顺应。空间包括绝对空间关系和参照指示对象的相对空间关系。另外,交际者的体态语、生理特征、外貌等也属于物理世界的组成部分。地名翻译一直是困扰学者的问题之一,究竟是音译还是意译,学者们对此各抒己见。为此,译界作出了统一要求,翻译地名时,实行“名从主人”的原则,常采用“专名音译,通名意译”的方法。国家法律规定采用汉语拼音将专有地名音译,达到了译名和原名声音上的统一,便于外国游客和当地居民交流,正确寻找旅游地相关信息,宣传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另外翻译中国特有的人文景观时,如亭、台、楼、榭、阁、塔、园、庵等文化意象词时,译者还采取直译加注、意译、类比等方法,扩大交际双方的认知语境,减少文化隔阂。时间指示包括事件时间,指称时间和说话时间。请看一例:

例1:北京故宫耗时14年,整个工程于1420年结束。[9]

译文1: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rbidden City took 14 years, and was finished in 1420, 14 years before Shakespeare was born.

译文2:…, 72 years before Christopher Columbiums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

原文指出了明朝紫禁城(现称故宫)修建的历史意义。众所周知,它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群。原文仅有两个数字,外国游客可能无法体会其重要性,译者针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英美游客采取了不同的类比手法,适当增加背景信息。如对英国游客,将故宫完成的时间和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出生的时间做了一番比较;遇见美国游客时,又灵活地换成了比较熟悉的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事件。这一类比,突出了故宫的建成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和英国人心中的莎士比亚、美国人中的哥伦布一样举足轻重;同时根据游客的不同文化背景激活了各自的认知语境,扩充了双方的共享知识,游客用最小的努力便能体会到故宫建成的伟大意义,译者的变通更能引起不同文化语境游客的共鸣。当然,此变通方便了读者,但给译者带来了新的难度与挑战。主要是译者要加强自身的认知语境研习力度。

(二)顺应社交世界,维护交际和谐

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语言选择受到特定机构的制约,取决于依附关系和权威,或权势和平等关系。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促和谐,人与环境和谐共生;西方游客在实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崇尚自由,提倡平等、突出个性。因此译者要遵循礼貌原则,不威胁外国游客的正面和负面面子。

例2:没去过海底世界,别说到过青岛!

译文1:Dare not to say you′ve been to Qingdao without visiting the Underwater World!

译文2:Welcome to Qingdao Underwater World!

原文是宣传青岛海底世界的一则旅游广告。关联词“没去…别(说)…”可能有两种解释:一是条件性的,如果没去过海底世界,那就别说到过青岛;第二种是因果性的,因为没去过海底世界,所以别说到过青岛。青岛是大海的故乡,不去海底世界看看光怪陆离、千姿百态的海洋生物就愧对青岛之行。

译文1采用直译,“Dare not to say …”限制了说话人的权利,威胁了西方游客的面子。译文2在处理原文歧义时,避开直译,用意译的方法传达邀请功能。“Welcome to …”体现出“好客山东”的特色,有效表达了原文的语用功能。且译文2又是在国外对此类广告词最为常见的一种表达方法。

(三)顺应心理世界,满足读者接受度和审美需求

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双方的个性、情绪、愿望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汉语旅游篇章喜用四字成语,讲究字词押韵,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交叉使用,气势磅礴,极力渲染。英语旅游篇章更注重信息性的表达,用词简明,多向游客提供景点的服务设施、行车路线、交通住宿等。译者应以译文读者为中心,通过增、减、转、述等形式对译文改写,满足不同读者的审美能力和心理期待。如:

例3 Here in New Hampshire there are many opportunities to find a peaceful spot hidden among the lush forests of all tall evergreens and hard-woods or next to a rambling brook or pictorial lake.[10]

译文:新罕布什尔州森林茂密,绿树常青,泉水蜿蜒流淌,湖边风景如画,到处都是幽然寂静的好去处。

(四)顺应语言语境,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把握对方语言习惯

语言语境体现在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话语的序列安排上。译者不仅要进行语言微观层面的选择,即语音、语调、词汇的选择,还要在宏观层面如语码转换、文体风格、语篇功能等通观全文。英汉旅游篇章在谋篇上各有其特点。在篇章的微观层面,汉语篇章喜用成语,多用修辞,渲染氛围;重视悟性,分句间逻辑关系隐藏在句子内部;英语篇章信息突出、用词简明;重视推理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小句间关系通过显性的连接词相连。在语篇宏观层面,汉语是螺旋形上升思维,在铺陈渲染之后再引出主要观点;英语是直线型思维,喜欢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后对其解释。因此译者要在宏观和微观上把握全文,在语序上对译文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

例4 原文:在四川的西部,有一处奇妙的去处。它背倚岷山主峰雪宝顶,树木苍翠,花香袭人,鸟声婉转,流水潺潺。它就是松潘县的黄龙。[10]

译文:One peaceful place in the west of Sichuan Province lies at Huang Long in Song Pan County. It has lush green forests, filled with fragrant flowers, babbling streams and song birds.

本文借助语用学相关理论,研究了旅游篇章的语境翻译。笔者认为,旅游语篇的翻译语境不是固有的,是动态生成的,是译者根据最大关联度有意识的推理原文假设,继而在向目标语言转化时,在以读者为中心的基础上,顺应读者的物理世界、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语言语境,灵活变通、促进交际和谐的过程。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一理论还有待于实践论证。

[参考文献]

[1]陈刚.应用翻译研究应是基于实践的研究-以旅游文本及翻译的多样性案例为例[J].上海翻译,2008(4):1-7.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85-186.

[3]高云,韩丽.语用翻译当属交际翻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2(1):45-47.

[4]MALINOWSKI B. 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M]. London: G. Routledge amp,Sons, Ltd., 1932.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7.

[6]SPERBER D,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 2001: 38-42.

[7]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Arnold, 1999: 58-63.

[8]李占喜.关联与顺应:翻译过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4.

[9]叶苗.旅游资料的语用翻译[J].上海翻译,2005(2):26-28,58.

[10]卢敏.英语笔译实务:2级[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9:228,249.

猜你喜欢

译者译文语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