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学习动机和课堂讨论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以《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教学为例

2012-12-08张仕颖夏运生张乃明

关键词:环境污染学习动机专业

张仕颖,夏运生,王 蓉,史 静,张乃明

(云南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近年来我国高校正在大力推行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人[1]。通识教育的目的不是培训职业技能,而是促进学生心智成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基础[2],选修课无疑在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是农林院校面向环境类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也是云南农业大学针对全球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两大热点问题于2004年在全国率先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是一门融合食品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管理学等重要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新兴交叉学科,旨在揭示食品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依存关系,是农业环境污染与保护、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学生可掌握食品与环境的基本概念,了解环境污染现状及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安全食品生产技术,了解生产基地建设以及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拓展知识面、淡化专业界限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选修该课程的学生涉及农学、理学、工学、文学、经济类和管理类等多个专业,学生专业背景差异较大。因此,必须采用科学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育形式,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自主式学习中,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利用学习动机理论调动学习积极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就是人的动机,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3]。教育心理学把学习动机看作是发动、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机制[4]。若用动机理论综合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其心理成分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学习的目的性,即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并由此产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二是学习兴趣,表现为学生学习上的求知欲。三是成就愿望,即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能够帮助别人,藉以获得相应的地位、荣誉、自尊或长辈的赞许。三种心理成分相互渗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针对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从学习动机的不同层面出发,满足不同学生的求知需要,最大限度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般说来,环境类专业学生都已具有相对较好的背景知识,前期已完成《环境生态学》、《大气污染及防治概论》、《水污染及防治概论》、《环境监测》、《环境评价》、《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利用》、《农用化学物质》、《生态农业概论》等多门课程的学习,对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污染状况和环境保护措施等都有比较明晰的认识,选修本课程是以拓展知识为主要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让课程与专业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选择上要有所侧重,可多涉及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在食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安全食品生产技术、安全食品原料基地、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管理等在以往课程中很少提及的内容。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放矢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才能满足学生补充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选修本课程的外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是对环境污染现状和食品安全感兴趣。换句话说,他们更关注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一些对个人来说不是很实用的知识自然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给这部分学生上课时应将教学重心放在介绍重金属、农药、饲料添加剂和食品添加剂等物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像有毒韭菜、化学火锅、瘦肉精、苏丹红、吊白块、三聚氰胺污染事件等媒体关注的新闻材料都可以作为课堂讲授的内容。这些实例不需要过深的专业背景,又和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关乎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只有从深层次满足学生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才能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兴趣。

除了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满足其基本学习心理需要外,教师还要通过满足所有学生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即满足其成就愿望和自尊的需要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有教养的人和负责任的公民[5],所有学生,更高层次上都有关心他人、集体、国家、社会和人类的需要[3]。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构成的复合系统,全人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目前,人类正面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受到严重威胁。保护生态环境,确保食品安全,关注自身健康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公民,大学生们必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教师用言行感染学生,使教育不仅完成教书的短期任务,还能实现育人的长远目标。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地球的主人,有责任有义务去保护环境,从更高层次上满足其关心他人、集体乃至全人类的心理需要。

二、通过课堂讨论发挥学习主动性

课堂讨论是一种以个人自主学习和小组集体探讨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其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教材为基本内容,以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的机会,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6]。课堂讨论强调的是探究式学习与合作式学习,是对传统讲授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它有助于将学生的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变“学会”为 “会学”,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课堂讨论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师作为导师和中介者,任何环节都离不开他们的精心设计和巧妙参与,其任务是保证每一次讨论都是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有效讨论。学生作为讨论的主体,要围绕教师提供的课题大量阅读资料,查文献、搞调查,明确讨论目标,思考讨论内容,再在此基础上组织发言提纲。一次成功的课堂讨论不仅体现在出色的个人发言与集体讨论,还包括充分的课前准备和及时的课后总结,三个步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课堂讨论的核心和灵魂。

课前准备包括教师设计课题和学生准备材料两部分。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遵循由浅入深、从简到难的原则,选取恰当的切入点,凝练成具有讨论空间的话题,例如“水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农药——功过相当的双刃剑”、“食品添加剂与人类健康”等,或者以近年来突发的由于环境污染所引发的特大食品安全事件为主题进行案例分析并展开讨论,这些话题来源于生活,又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是课本在生活中的现实体现。教师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给学生布置课堂讨论任务,一般5~6个学生为一个讨论小组。学生明确任务后,即开始分工合作。一般建议学生分头查阅相关资料,聚焦一个具体的相关事件,然后就该事件做全面的信息搜集,汇总后形成本小组发言的支撑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用5分钟左右的PPT演示文档在全班发言,其他小组的同学共同参加话题讨论。

讨论开始后,学生就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时教师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如为学生设置讨论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气氛,引导他们逐步深入,触及问题实质,并就分歧进行辩论,对讨论中出现的奇思妙想恰当地予以鼓励。教师要注意把握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当发现话题偏离主题或出现极端思想时要及时协调和引导,使讨论沿着既定的方向发展,最后得到有价值有意义的结论。例如在一次讨论农药与食品安全的话题时,有同学提到美军曾在越南战争中大量使用橙剂作为高效除草剂,并在报告中展示了一张橙剂致残儿童的照片。照片中的男孩没有眼睛,鼻子两侧一片空白,一张只在科幻电影里才能见到的残缺面孔深深触动了课堂上所有的人。同学开始激烈讨论,从除草剂谈到人道主义,最后开始控诉战争的罪恶。话题渐渐扯远,已经偏离讨论的主题,这时教师就要加以引导,告诉大家战争是如此残酷,虽然战争已经过去,但仍有大量除草剂残留在土壤和水体中,残毒能通过食物链在自然界循环,至今仍在威胁当地居民的食品安全。简单的几句话,巧妙地把讨论引回正题,既不打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也不在主题以外的问题上浪费时间。

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关键作用还在于讨论后的总结和提升。实践中我们发现,只要教师在讨论前做好充分的情感铺垫和气氛营造,学生参与谈论的积极性一般都比较高。但由于在较短时间内碰撞出大量灵感,经常有学生在一番激烈讨论后仍兴致勃勃,却对讨论的初衷不知所云。这时就需要教师高屋建瓴的进行归纳和总结,把各种热门话题最终引导回到课堂教学中,与教材内容相呼应,点明主旨,让学生明白讨论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课堂讨论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记忆深刻,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对几届参与过课堂讨论教学实践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学生普遍反应较好,认为本课程是在选修课中留下印象最深刻,也收获最大的一门课。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战斗堡垒和根据地,无论是在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中都占据主导地位。未来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塑造具备终生学习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学校和社会的共识。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作为高素质公民必须具备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未来大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在《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课堂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利用学习动机理论调动学习积极性,还是通过课堂讨论发挥学习主动性,其最终目标都是提高教学质量,真正让选修课成为同学开拓视野、锻炼能力的平台,起到对专业教育的补充和拓展功能,实现通才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泽民.关于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再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30(4):47-50.

[2]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入世背景下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和基本对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81.

[3]赖黎明,丁红星.马斯洛动机理论与学习动机的研究[J].教学研究,2003,26(1):17-19.

[4]刘明娟,肖海雁.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综述[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1):87-89.

[5]王义遒.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关系的再认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7(3):99-111.

[6]任雁敏.如何在课堂讨论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J].职业时空,2010,6(2):108-109.

猜你喜欢

环境污染学习动机专业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大气环境污染因素及其治理措施分析
部分专业介绍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The Ways of Foster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黄明表示:对环境污染犯罪,绝不能以罚代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