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芦笋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

2012-12-08邹正兰董玉梅吴毅歆何月秋毛自朝

关键词:芦笋云南栽培

邹正兰,董玉梅,李 勇,吴毅歆, 何月秋, 毛自朝**

(1.云南农业大学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01;2.云南省弥勒县 植保植检站,云南 弥勒 652300)

一、云南芦笋生产的现状

芦笋又叫石刁柏(AsparagusofficinalisL.),起源于欧洲、亚洲大陆及北非草原和河谷地带,已有 2 000 年以上的栽培历史[1]。芦笋大约清朝末年随传教士传入中国,仅约100余年的种植历史。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的部分芦笋新品种被引入我国,在沿海地区各大城市近郊及台湾省零星栽培试种,并以自给和当地鲜销为主要消费模式。在台湾省,因外销量逐年增多,到1978,其芦笋出口量为 4 344 千标准箱,占世界出口量的70%[2]。但因台湾省芦笋品质不佳,种植地广泛发生流行的茎枯病等病害,减产严重,芦笋种植面积萎缩,经济效益下降,甚至拉动国际市场芦笋价格。该形势促使我国福建、河南、陕西、安徽、四川、天津等地大规模地发展芦笋生产。仅在1990年初,全国栽培面积达6.6万公顷以上,年产罐头超过8万吨,成为我国蔬菜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之一。我国目前是世界上芦笋种植面积最大的生产国之一[3]。2008年因世界经济衰退导致出口下滑,导致我国芦笋种植面积有所降低。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末我国芦笋栽培面积在4.6~5.3万公顷,采摘面积超过3.3万公顷。本文就云南芦笋产业的历史,优势、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云南芦笋栽培历史与发展

与全国其它地区相比,云南芦笋种植产业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期,主要在曲靖市的师宗、沾益、马龙等县;昆明市的呈贡、嵩明等县;红河州的个旧、弥勒、泸西、开远等县;西双版纳等地引种试种。因政府扶持少、国外种子昂贵,初期引种试种的种子主要通过F1代UC157,UC800,UC72、玛丽华盛顿等自由授粉获得,因而导致这些芦笋植株抗病性和抗逆性较弱,加之笋农栽培经验与技术不足,在第一和第二年度的试种中过度采收、母茎用于花卉配料等原因而导致大部分地区生产的芦笋品质低、收益少;仅在昆明的呈贡、红河州的个旧、开远等地区栽培较好的F1代品种(如UC157 F1等)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逐渐发展起来。随着芦笋栽培的F1代新品种引进,如美国阿特拉斯、格兰特、泽西骑士等,在弥勒、个旧鸡街、乍甸等地开始了规模化的种植,生产模式上主要以 农户+ 芦笋合作社的方式,如目前红河芦笋合作社现入社会员100户,带动种植农户 1 000 余户,涉及蒙自、开远、建水、个旧4个市县,仅2007年芦笋产品销售额达630万元。合作社生产模式加快了云南芦笋产业的发展。 目前,芦笋种植生产在蒙自、开远、建水、个旧等县已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的订单农业,栽种面积约667公顷。自2008年始,红河州的弥勒县引进了浙江省杭州富阳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了弥勒县“铭卉农产品贸易有限公司”,以租赁土地方式在禄丰村委会太和营、三家村连片发展特色芦笋生产基地20公顷,形成了特色芦笋农业科技园区。2009年3月,弥勒县又引进外地公司注册成立弥勒县“云浙蔬菜发展有限公司”,着力打造弥勒县芦笋产业。2009年,在这些的公司带动下,弥阳、竹园、朋普镇等乡镇将芦笋种植面积扩大到200公顷, 到2011年止,已发展设施栽培芦笋近333.3公顷,且栽培品种多为F1代,如阿特拉斯、泽西骑士、阿波罗、格兰特等品种,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运营。目前产品远销澳大利亚、欧洲国家,实现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红河芦笋种植的带动下昆明、德宏、大理、昭通、曲靖等地州市均有数量不等的引种试种,或已初具规模的种植。

(二)云南芦笋种植区域的病虫害发生情况

经我们研究组近两年的实地调查与统计,目前云南芦笋真菌性、病毒性病害和虫害发生较重,是产量限制因素;而细菌性和其他病害发生较轻,危害较少。

1.真菌性病害

(1)茎枯病

茎枯病是云南非避雨栽培(非设施)中危害芦笋最严重的病害。在种植较早云南个旧等(使用UC72,UC800,UC157 的F2代种子)产区,导致50%~75%的产量损失,有些地块全园毁灭,产量绝收,给广大笋农造成巨大损失。该病害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在我国各芦笋产区几乎都有发生,被称为芦笋的癌症[4]。茎枯病由天门冬茎点霉(PhomaasparagiSacc.)侵染所致。阴雨多湿的条件下,病斑可迅速在感染的嫩茎上扩大蔓延,致使上部的枝茎枯死。病原侵染小枝梗和拟叶时,病部先呈褪色小斑点,而后病斑边缘变成紫红色,中间灰白并着生小黑点状的分生孢子器。因病斑能迅速扩大,并侵入枝、茎,致使茎内部粗糙,呈灰白色、植株易折断或倒伏,并最终枯死。目前,在防治上,主要采用抗病品种,如选用全雄的抗性品种NJ977,移出感病母株,喷施无公害生产许可的杀菌剂等。

(2)根腐病

芦笋根腐病是目前云南设施栽培最为严重的病害,该病2010年零星发生,2011年在弥勒各栽培基地的大棚中危害严重。该病发病病株茎基部的皮层腐烂,吸收根受到破坏,主茎变黄,植株衰弱,最终全株死亡。该病是除茎枯病外,云南芦笋的第二大病害。初步估测根腐导致30% 左右的芦笋设施栽培的产量损失,在设施栽培占云南芦笋栽培面积的30%,且还在不断增加(产量及近50%左右)的条件下,其危害已十分严重。该病目前尚未有较好的防治方法。初步的病原检测表明云南的根腐病可能为镰刀菌(Fusariumsp.)。该病在云南大棚设施栽培中普遍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当前的主要栽培品种不抗(耐)病,周年生产病原种群积累较快,生产上利用漫灌方式导致根系通气不畅有关,另外,该病是否有除镰刀菌以外(如疫霉、腐霉)的复合浸染,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该病目前没有较好的防治措施,推荐的处理方法是:在发病的田块,及时连根挖除病株销毁,并用石灰进行消毒;重病期,每隔一周,用托布津(用70%甲基托布津 1 000 倍液),敌克松(70%可湿性粉剂, 2 500~3 000 倍)和甲霜灵(70%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700~1 000 倍液)交替液灌根处理,控制病原菌传播蔓延;同时在栽培措施上,推荐使用该病耐受品种,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腐殖质含量, 疏松根系土壤,促进根系的生长。

(3) 其他零星发生的真菌病害

在云南的芦笋产区还发现有零星发生或危害不大的其它真菌病害,如由芦笋尾孢霉(CercospotsasparagiSacc.)引起的褐斑病,由半知菌亚门,葡柄霉菌(StemphyliumbotryosumWall-Roth)侵染而导致的叶枯病,锈菌目的芦笋双胞柄锈菌(PucciniaasparagiDC.) 导致的锈病[5];由黄花菜匍柄霉〔Stemphyliumvesicarium(Wallr.) Simons〕浸染导致的紫斑病[6],由尖孢镰刀菌芦笋转化型(Fusariumoxysporumf.sp.asparagi)引起的立枯病[7]等。

2.病毒病害

因云南周年气温较高,初期引种试种的种子因多为劣质种子,携带病毒,病毒病时有发生并造成危害。病毒侵染使芦笋病株生长瘦弱、弯曲、黄化,产量明显降低。发现的病原有芦笋病毒1号、2号、3号(Asparagusvirus 1,2,3),目前已确证种子和汁液可传毒,而害虫传毒尚未报道[8]。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笔者的实际调查结果表明,在云南的主要芦笋产区,露地栽培地区(如个旧县)病毒病往往与茎枯病菌复合浸染,而大棚设施栽培(如弥勒县)病毒病与根腐病菌复合浸染造成毁园。目前防治方案中主要采用优质的脱毒种子和媒介昆虫的控制来进行病原控制。

3.虫害

芦笋营养多样,可为植食昆虫提供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成分[9]。经不完全的实地探查,云南芦笋的害虫主要有蓟马、桃蚜、甜菜夜蛾、甘蓝夜蛾、玉米螟、蚜虫、飞虱以及地老虎等。防治方法上,目前提倡挂银灰色反光膜,罩30目防虫网,黄色粘帖板等物理措施,并辅之以喷施无公害蔬菜生产所许可的杀虫剂。

(三)云南芦笋的加工与销售情况

云南芦笋主要以冷藏或冻藏鲜销为主,大宗产品只开展清洁、分级、包装、冷藏和冻藏等初级加工,销售时优级或一级芦笋主要远销澳大利亚、欧洲和香港等地,其余产品鲜销于国内市场。目前尚缺专门的芦笋加工厂和罐头加工厂。

二、云南芦笋存在的问题、发展优势及战略

(一)存在问题

云南的芦笋产业存在种植规模小,种植技术不高和品种不良及芦笋产业研究较少,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具体论述如下。

1.品种杂乱, 栽培技术措施不力

目前芦笋栽培品种杂、乱,管护过程中施肥、用药不科学。有的地区笋农过度依赖化学农药来防治病虫害,用管理传统作物的思路来管护芦笋,质量安全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了芦笋的产量和品质。

2.茎枯病和根腐病严重制约产业发展

目前在云南的设施栽培中面积达30%,产值达50%,且新增的芦笋种植区主要以设施栽培为主。茎枯病因避雨栽培得到控制,但因品种、化肥施用过量,土壤板结等原因,导致根腐病的蔓延和爆发;在非设施栽培种,茎枯病的流行使得多处种植区在3~5年内出现毁园的情况极大地挫伤笋农的积极性。

3.加工能力和加工深度不足

云南基本没有芦笋加工业,深加工产品如芦笋汁、芦笋片、芦笋茶、芦笋醋、芦笋酒等未见开发。另外鲜销芦笋的初加工中,不但有大量含有丰富药用价值的芦笋下脚料被丢弃[10],而且这些丢弃物还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4.政府政策与科研扶持力度不足

云南农业从战略上主抓粮食作物、烟草、花卉。相比较而言蔬菜产业及规模化生产相对较弱,而芦笋在蔬菜产业中除红河州的开远、个旧、弥勒、泸西等县外,均处于试种或规划阶段,因此许多地区种植规模不大。芦笋因每天亩产不高(平均约10~20千克),但采摘天数较长(大于200天),因而没有规模效应很难获得较好的效益。另一方面因种植规模不够,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目前云南省还没有一个扶持芦笋引种、生产、加工等研究科研项目立项。科研部门还未建立一支稳定的科研队伍。在整体科研队伍不稳、经费不足的情况下,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5.过分依赖外销,省内市场扩展不力

随着宣传的深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芦笋的国内市场已逐渐打开并逐年扩大,以“高端蔬菜”的身份进入了全国大中型城市的酒店,也作为一种时鲜菜进入了普通百姓的餐桌。但对云南芦笋而言,仍过多依赖外销,省内市场份额仅占10%左右。

(二)云南芦笋产业的区位优势

1.优良的气候、土壤条件

芦笋种子萌发最低温度为10℃,最适温度为25℃,生长期最低温度为5℃,最高温度为38℃。15~25℃时萌发的嫩茎多质量好,30℃嫩茎生长速度最快,但容易变细、散头、老化而引起品质下降。芦笋地上部分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是16~20℃,超过30℃光合积累减少甚至没有光合产物积累。芦笋喜光、耐旱、易遭涝害,一般标准大田生长期间,母茎生长积温为 2 500 ~ 3 000 ℃为宜[11-12]。云南地处青藏高原东南,云贵高原西部, 进入4月,云南各地平均气温稳定高于12 ℃,且云南各地在9~10月份平均温度仍在15~17℃之间。据相关研究,芦笋大田期间适于生长的气候条件的天数≥150天是判别种植优质芦笋的基本条件,这一条件除滇东北与滇西北的高海拔山区外,其他地区均能满足上述条件。事实上由于地膜覆盖或设施栽培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低气温已变得不是主要栽培限制因子。7月是云南气温最高的月份,凡海拔高度大于 1 000 米,月平均气温都不高于25 ℃,极端高温不超过32 ℃。在云南除南部峡谷外,绝大部分地区海拔都在800 米以上,而在海拔 2 000 米以下的滇中以南广大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13]。因此,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均适于芦笋周年生长。

从芦笋种植土壤要求看,优质芦笋生产对土壤要求较高,以富含有机质、透气、土层深,排水好,pH中性(5.8~6.7)沙质壤土为好。芦笋对钾需求多且为喜氯作物。在生长期和采收期氮、磷、钾、钙、镁的吸收比例约为3.33∶1∶4.77∶0.52∶0.23[11]。王树会[14]等对云南12个州(市)91个县的种植土壤取样分析,结果发现,土壤中有机质及碱解氮的含量较丰富,25.48%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超过40.0 g/kg,78%的土壤碱解氮含量在100 mg/kg以上,云南省极大部分土壤的pH值在6.0~6.8之间,且土壤速效磷含量适宜,含钾量总体丰富,这些结果表明云南省土壤养分均适合芦笋栽培。

2.云南是芦笋反季生产的最适宜场所

芦笋在不适应的条件如冬季温度低于5 ℃或夏季高于38 ℃下,则出现休眠状态而不能正常生长。我国北方,如河北、山西等省或部分南方地区,包括福建在内,为避免不适气候(严冬或盛夏)通常增加一茬成本较高的反季芦笋。即根据芦笋的生长发育规律,在芦笋休眠期创造适应其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进行假植栽培[15-16]。在云南进行芦笋的设施栽培,冬季以及盛夏极大部分时间温度均不会导致芦笋休眠。因此可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在冬季以及盛夏生产成本低廉,更具竞争力的反季鲜芦笋。

3.有利的地理位置可推动芦笋的国内外销售

随着昆明国际航空港的建成,泛亚铁路的建设以及通往国内的高铁建设,云南以昆明为中心,玉溪、楚雄、曲靖等滇中城市为纽带,正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甚至面向整个西南部国家的桥头堡,充分发挥云南优良的气候和植物资源,将云南打造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休闲、避暑、甚至医疗、康体之圣地。被誉为蔬菜之王的芦笋,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与良好的药用价值[7]。云南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将是芦笋生产、加工和拓宽国内外销售渠道的基础,如它的产品,能快捷地进入南亚、东南亚旅游饭店;芦笋加工成胶囊、旅游食品、保健品等馈赠佳品能很快地进入国内外市场。同时增加芦笋的人体营养与药理功能的宣传力度等措施引导消费;还可以结合云南的旅游,开发观光农业,吸引城里人到种植地“采摘游”,品尝鲜芦笋。

(三)云南发展芦笋产业的几点建议

1.加大投资力度

政府要投入科研经费,培养较为稳定的芦笋科研人才队伍,同时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科研开发,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对接,建立研发机构体系并提供一定的研发资金。此外,政府及相关企业要加强芦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旱能浇、涝能排。加大科研力度,建立芦笋种植土壤成分档案,以便更好地开展肥水管理。

2.提高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水平

云南芦笋的栽培基本还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管理方式,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的运用只是停留在起步阶段。因此,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大力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通过组建芦笋协会或合作社并建立培训基地,加强对笋农技术培训。争取云南省甚至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培训设施的投入,聘请国内外芦笋研究专家进行讲授,把生产基地建成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新技术推广基地。

3.实施一镇(乡)一业,一村一品种的策略

有计划地进行设施大棚的建设,以集约化、高档次的反季节芦笋生产为主要目标。通过芦笋协会或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药、肥的施用。按照无公害生产操作规程的要求,统一组织化肥农药货源、统一销售价格、统一施用时间、统一施用方式。协会或合作社在保证供货渠道和规范操作的前提下,将生产物资(如优质种子、化肥、薄膜等)微利卖给笋农,从而降低因流通环节过多而导致的高生产成本。

4.打造“企业+基地”模式,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公司形式运作带动笋农与企业互谋发展,注重加工业的发展以延长产业链,发展订单农业,在继续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要积极开发国内市场,扩大内需。结合芦笋具有园艺上的观赏价值与养生的药效价值特点,芦笋可种在盆中卖,向家庭养生进军,具体是芦笋公司可用培养箱或大花盆栽种根系发达、出笋粗壮的芦笋根盘,连箱或盆一起出售,获得效益;而购买的家庭只要隔几天浇些水,就可收获2个多月左右的芦笋产品并经常食用,从而实现芦笋养生和室内观赏的双重价值[17]。

5.适当规划引导,推进精深加工

云南目前的芦笋加工,仅是按照国外市场的要求进行简单的罐装和清洗速冻等,实际上,这只是最低级的粗加工或包装。芦笋加工需要走精深加工的路子,生产出食用方便、有保健功能的高档芦笋产品。应根据芦笋所含有的成分,按照食用、药用和保健三大类开发新产品,如芦笋汁、芦笋茶、芦笋脯、芦笋口服液、芦笋粉、芦笋素、芦笋精等,并有计划地依靠新产品打开国内外市场。

[参考文献]

[1]FLORY W S. Genetic and cytological investigations onAsparagusofficinalisL.[J]. Genetics, 1932, 17(4): 432-467.

[2]丁振强,王思明.台湾芦笋种植历史及其盛衰原因浅析[J].中国农史,1999(2):61-65,94.

[3]李书华,刘保真.我国芦笋生产、加工、出口形势分析[J].山东蔬菜,2004,(2):11-12.

[4]焦金霞.芦笋茎枯病防治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1(7):28.

[5]叶劲松.芦笋优质高产防病技术图文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6]曾蓉,陆金萍,陈文俊,等.芦笋紫斑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和药剂筛选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1,29(1):33-37.

[7]RUBIO-PéREZ E, MOLINERO-RUIZ M L, MELERO-VARA J M, et al. Selection of potential antagonists againstAsparaguscrownand root rot caused byFusariumspp.[J]. Communications in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Biological Sciences, 2008, 73(2): 203-206.

[8]叶劲松.优质芦笋高产防病技术200问[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9]黄保健,王宝海,张金平.无公害芦笋标准化生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10]KIM B Y, CUI ZG, LEE S R, et al. Effects ofAsparagusofficinalisextracts on liver cell toxicity and ethanol metabolism[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09, 74(7): H204-H208.

[11]叶劲松.芦笋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图文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12]王晓红.无公害芦笋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09(8):69-70.

[13]王宇.云南省农业气候资源及区划[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

[14]王树会,邵岩,李天福,等.云南十二个地州植烟土壤营养状况与施肥对策[J].土壤通报,2006,37(4):684-687.

[15]曹作华,叶波.芦笋反季节栽培大有可为[J].长江蔬菜,2005(4):8-9.

[16]王进涛,康业斌.芦笋保护地栽培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01(1):27-28.

[17]倪砚琴.南方芦笋高产高效营养与生殖生长的调控[J].现代园艺,2010(12):17-18.

猜你喜欢

芦笋云南栽培
绿芦笋结出“绿笋情”
欧洲“芦笋季”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圣女果高产栽培六步曲
夏秋栽培番茄 要防早衰
油麦菜栽培要点
莞草栽培、编织技术研究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芦笋
——防口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