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思考
2012-12-08刘艳秋
刘艳秋
(云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背景
马克思《资本论》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人们在改造世界,实现价值过程中必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定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项基本国策实施到现在已经迎来了第三十三个年头,中国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思想上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物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近年来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全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更加有力的向世界证明了我们的实力。我国的发展模式也因此引起各方的关注,世界各地“中国热”持续升温,从更深层次上来讲,在物质方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在发展模式上,中国放弃了斯大林模式,选择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在社会运行本质上,就是给予社会自由选择最大化。事实证明,社会的自由选择带来了社会的巨变。
但是,在市场经济尚未高度发展,很多体制不够完善的今天,财富变化的戏剧性也带来的社会思想的变化——首先是社会思想复杂化,其次是社会的某些领域出现了过分追求利益最大化,甚至出现“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等极其错误的金钱观和价值观。现代社会,“一个和尚挑水喝”尚存无几,“两个和尚抬水喝”几乎绝迹,而“三个和尚没水喝”的事件却是不胜枚举,在这样的现实基础上,在社会发展的要求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时的渗透到了我国。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力图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构建中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此产生了。
二、高校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1970年恢复高考第一年参加高考的考生570万人,按1∶29比例招生40.1万人到2010年最新数据显示毕业生达到630万人之多,高校规模不断扩大,高校软件硬件设施不断完善,高校教师学历越来越高,而且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医学部在内,今年北大共有本科毕业生 3 266 人、毕业研究生 6 484 人。截至目前,本科毕业生就业落实率为62%,研究生为41%。延伸到整个国家,大学当之无愧的是人才的摇篮,为社会培养了更多的高端人才,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做了巨大贡献。
马克思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2]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社会的思想,各种思维,对与错并存的观点,都不可避免的进入大学这座“象牙塔”。造成近年来在大学生中不断出现价值真空、价值多样、价值错对、价值悬置甚至价值虚无的错误价值观。
以“我爸是李刚”为搜索内容,在百度搜索到 50 900 条记录,在谷歌找到约 13 000 000 条结果;同样在谷歌搜“药家鑫”,达到 10 900 条记录。[注]2010年4月28日实时搜索。“我爸是李刚”,药家鑫开车撞人并杀人等恶性事件本身就反映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已经渗透到“象牙塔”内,部分人的价值观甚至已经严重被扭曲。
现在很多高校由于只注重科技培养来片面提升学校的实力,在学科建设和人的培养方面,只是片面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忽视了人的发展是全面发展,既包括科学技术素质的提高,更包括道德素质建设。有人说:“有德无才会误事,有才无德会坏事”, 因此,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成为全社会的燃眉之急。
当前,价值观和道德的培养,已成为学生素质和高校整体实力提高的瓶颈,高校重要使命之一是将先进的价值追求与行为准则传授给学生,进而促进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高校能否自觉承担起人类精神价值传承的使命,既是决定一个大学生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高等教育得失成败的重要依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一直以来都是高校的题中之意和重大命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仅直接关系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且直接关系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如何,更是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三、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思路
高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从内容方面构建,其次要从平台方面入手,还要使敢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成为社会发展的受益者。
(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高校的主旋律,这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明确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首先就是要让当代大学生培养和建立什么样的价值观。本文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确立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更加全面的认识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所在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走出一条马克思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发展之路,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3]将传统的优秀思想融入当今社会当中,使之与学生相结合,从思想上当好大学生的航标,使大学生成为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是一种社会主义理论又是一种制度模式,也是一个实践过程,它是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唯一正确的目标认定制度设计。爱因斯坦认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高校学生应该树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内涵相一致的理想,并为之不断奋斗最终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思想的四有新人。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古人曾将爱国主义概括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现实社会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体体现为进取、重德、尙义、宽容、互助、友爱。高校学生应该以爱国主义为坐标,[4]通过积极参与党的活动,学习党的章程,不断提升自己来实践和发扬民族精神。改革与创新是连续并相互继承的两个阶段,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动力。而高校学生则是国家改革创新的决定力量。不论是民族精神还是时代精神都是一定社会的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发扬这种精神也成为高校学子的当务之急和责任义务。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荣与辱是一个或命题,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荣辱观属于道德范畴,是对道德行为的社会价值所做的客观评价和主观体验,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5]胡锦涛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盟讨论时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养四有社会主义公民。而在当今社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道德缺失、信用透支等不良作风遍布高校。前有“我爸是李刚”的官二代问题,后有复旦大学黄山18驴事件学子的冷漠等引起对高校学生道德问题的重视。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司马光也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大学是人才云集的地方,更应该是道德高尚的学者的聚集地,学校应多组织有益的讲座提高大学生的修养,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走进社会,认识社会,正确认识国情,了解国情,全面认识在市场经济中可能会出现的道德问题;大学生自己也应该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来要求和规范自己,用英雄模范的事迹来激励自己,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真正的大学生。[6]
(二)构建高校核心价值体系学校应采取的组织机制
为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中得到明确的贯彻和真正的实行,作为主体的学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完善的组织机制。深入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提升高校学生思想觉悟;全面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领航高校学生价值观念;不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端正高校学生的态度理念;对照剖析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整顿高校学生道德作风。[4]
学校应该按照国家教育部要求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并加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学时,还要采用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和更加有趣的方式将真正的内涵和新时代赋予的新精神教授给学生;学校也应该给学生举办有意义的讲座,以优秀人士和道德高尚人士的亲身经历和肺腑之言向学生宣传先进的思想和道德观念,遏制腐败和错误思想的衍生,使整个学校时刻萦绕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氛围;学校也可以以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以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念为主题举办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通过这种形式的宣传达到学生更深刻了解正确价值观念和对照改正自身不良习气作风的目的。并通过学生自己的小群体来宣传的方式更深入更直接地将对象指向每一个高校学子;学生也应该自觉组织学习小组,学习党的先进思想和正确价值观念,不断提升自己。
(三)高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激励机制
“人都是向往高尚的动物”要达到充分践行核心价值体系的目的,用物质的东西来挑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是必不可少的。现在大学大都实行学分制管理,那就将此项与学分和最终的毕业证挂钩,只要学习效果或者平时的道德品行没有达到固定要求就重修学分或者不颁发毕业证;同时,在评选奖助学金时,主流价值体系的正确与否和道德水平的高低同样作为评判标准,并且可在学校中评选道德模范给予一定的奖励和在老师和同学中进行大力宣传和表扬,真正形成模范效应和起到带头作用。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评选的过程必须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校各社团和学生会人员作为学校的骨干分子其任用也应加入道德考评项,以学生群体中的部分人为基础以达到影响深入和扩大的最终目标。
四、结语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是普及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充分发挥其功能效用的有效途径与关键环节。高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是题中之意。[7]斯大林说过:“要竭力使无产阶级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的建设者这是党的第一个任务”。[8]
彻底摆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灵魂地位,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主题要求,深刻领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精髓要领,全面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理论,最终达到在高校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8.
[3]王志民.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
[4]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社会主义荣辱观100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陈亚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宇文丽,秦维仁.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教程[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7]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所.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J].求是,2011(4):18-19.
[8]斯大林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72-74.
[9]马克思中国化最新成果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7.
[10]廖小平.面向道德之思-论制度与理性[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1]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政工研究文摘,2007(1):4-7.
[12]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领导科学,2006(9):1-1.
[13]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课题组.发达国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法律保障措施[J].发展规划与结构调整,2006(2):46-48.
[14]金亨煜.高校核心价值体系构建[J].人民论坛,2010,26(9):29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