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社团发展模式的研究*
2012-12-08合俊聪赵百胜
杨 垣,合俊聪,赵百胜
(1.云南财经大学 体育部,云南 昆明 650221;2.单集 新河学校,江苏 徐州 221127)
高校体育社团作为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锻炼能力的重要平台,同时具备了社团和体育的双重性质,对于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随着大学生“终身体育 ”和“健康第一 ”等教育教学思想的普及,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社团发展较快。然而由于各学校的地域差异和物质文化差异较大,学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呈现出良莠不齐的态势[1]。有的学校学生体育社团搞得有声有色,发展状况良好,有的学校学生体育社团由于种种原因仅仅是昙花一现,虎头蛇尾的渐渐销声匿迹了。鉴于这种现状,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模式展开调查研究,从社团的管理、创建、发展、指导教师和社团干部为切入点探析目前存在于高校的各种体育社团发展模式,抛砖引玉为后续各地区、各高校在体育社团相关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类社团的发展模式,在研究过程中选取上海、北京、苏州、温州和云南地区的部分高校学生体育类社团发展模式为样本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收集、查阅了2005~2010年间发表的有关高校社团、体育社团方面的文章、专著以了解前人的研究现状和与本文有关的背景知识,为本论文的选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的选取等提供参考;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 、类比、演绎、综合等逻辑分析法,对各种信息进行全面分析与探讨,论证本文相关结论;调查法:运用问卷、电话访谈、实地调查法就文章涉及内容进行了调查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社团组织结构及其管理模式
1.常规管理模式
高校体育社团由校团委统一管理,通常把体育社团的全体组织作为学生社团部成员,由学生会统一管理即:院级领导——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部——学生体育社团和社团联合会独立自治直接隶属于团委领导;与学生会无管理上的联系即:院级领导——团委——学生社团联合会——学生体育社团这两种方式[2]。采取该管理模式的学生体育社团主要依据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管理条例或方法,再结合本校实际制定、颁布适用于本校学生社团管理办法或条例。条例中对学生社团的定义及分类,组建社团的条件及程序、 社团章程、社团管理、 社团公告、 经费管理以及奖惩制度等都有一定的规定和说明。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能够真正将体育社团纳入其管理的并不多。据赵文杰等人的调查研究,我国高校社团采用这种模式的高校社团占44%。
该模式存在的问题:体育社团的上一级领导机构大都没有直接对体育师资和体育场馆等体育资源的直接利用权利,这就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如社团场馆的使用效率不高,与体育指导教师的专业交流不够充分等,会员从中得不到正确指导;缺乏专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这些都抑制了社团成员的学习兴趣,也制约了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
2.体育部与社团联合会齐抓共管的“双重管理”模式
由于体育社团对体育技能要求的特殊性,体育部门的介入管理弥补了社团联合会在技术这一块的薄弱环节。该管理模式由体育部安排分管领导对体育社团的组建、社团规划、社团活动、场地使用、社团评比、体育器材、竞赛裁判等进行管理、支持和指导。对“竞技水平”突出的体育社团,则作为学校“特色”由体育部重点培育。[1]校团委在建立、健全学生社团规章制度、完善社团的激励机制、引导学生社团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而体育部门则在学生体育社团的竞赛活动组织、专业技术指导、培训等方面具有雄厚的实力, 又拥有场地、器材等社团活动资源,两个机构优势互补。学生体育社团既是学生社团的分支又是体育专业社团,从科学管理角度应该在组织上从属于团委及其下属的社团联合会,而业务上应该由体育职能部门管理,这种双重管理模式将有益于推进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是现阶段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主要模式[3]。只要责任分工合理,这种双重管理模式将有益于推进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从赵文杰等人的调查研究数据来看采用这种管理模式的高校学生社团占56%。
3.课外体育俱乐部管理模式[4]
北京师范大学、华侨大学等学校已经开始将体育社团管理纳入这种模式。该模式是一种以选修学分为杠杆、以专项体育运动为依托、以专项体育教师群体为主导、以爱好专项体育运动学生社团成员为主体的课内外一体化单项体育俱乐部课程模式。该模式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场地、指导师资缺乏等问题,但是这种模式目前在我国高校中还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二)社团干部管理模式
社团干部是社团的骨干力量,其素质的高低往往决定社团活动质量的高低。科学的选拔制度能够选出能力较强的学生干部,良性的培养激励制度有益于优秀学生干部能力的提升从而提升社团的整体实力。
1.干部产生模式
依据王崇鑫等人的研究我国高校社团干部的产生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任命模式
即由在社团里的上级负责人直接委派社团成员担任学生干部职务。上级领导通过这种掌握在手里最为有效的人事权力选拔调配下级干部 ,从而达到自己所认为的人员最优化配制。因为该模式具有诸多劣根性,现在大部分学校均已淘汰了这种方式。
(2)聘任制模式
是社团与学生通过聘任和应聘双方签订“聘约”,聘请学生担任社团干部职务的干部任免形式。合同期内,在“法律”的监督和保护下,双方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合同期满根据双方的协商情况,可继续聘任,也可解聘。从本质来讲,它仍是一种任命制度的变形模式。这种在社会上被称为灵活简易的制度在高校社团内并没有太突出的有利作用,因为高校学生干部的任期基本是由学期或学年的时间来决定的,而且即便学生干部中途“毁约”,社团的惩罚措施也不能对学生干部造成实质性威胁。
(3)选任制模式
是指由“法定”选举人投票,依据投票结果决定社团学生干部职务的任免模式。相对于委任制、聘任制而言,选任制度是目前高校社团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选任制与任命制、聘任制不同的是,它以特定候选人获得合法有效票数的多少来决定其是否当选为社团公共职位的任职者。选任制中又可分为自由竞选模式和提名竞选模式。由于自由竞选模式存在诸多弊端,目前高校社团基本上不采用这一理论上民主实际上难以操作的选拔模式。提名竞选模式:指由上级组织按照程序在职务申请人当中提名多于应选人数的候选人,由选民进行差额选举,以得票多数且过半为当选条件。提名竞选是现代竞选方式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它融合了集中与民主的双重优点,它不但便于选举操作、节省成本、也利于选拔出既符合上级组织意向又较迎合选民心理的能力突出的学生干部。[5]
2.干部培养激励制度
(1)社团负责人培训制度:采用这种培养模式的学校社团联合会每年会对社团负责人进行一次培训,内容包括:团委领导报告、优秀社团经验介绍等。
(2)将体育社团干部纳入学生会干部培训计划,联合体育职能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社团干部的思想意识、 工作方式、 工作方法和业务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综合培训。
(三) 社团指导教师指导模式
1.常规模式
指导教师承担着传授、顾问和管理的重要职责,是学校和社团之间的纽带。调查显示,虽然大部分体育社团都有指导教师,但不少指导教师的作用却没能很好得到体现。分析原因主要是学校团委与体育职能部门缺乏沟通,指导教师很少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指导工作,尽到自己的责任。探其原因,一方面,一些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成立之初上报的 “指导教师” 名单根本没有经过教师本人的认可,因此也谈不上对体育社团工作上的指导;另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体育社团的工作基本上属于义务活动,既不计工作量也没有额外的酬金。因而很难调动教师的指导积极性。
2.导师制模式
该模式要求学校相关部门负责制定出较为全面的学生社团专业指导教师管理方法,指导教师对社团活动的指导不仅是兼职,还要与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或科研工作量相结合,在教学或者科研上给予肯定,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模式。在社团导师制建立中要明确社团负责人与社团导师的关系与职责,使其各行其职、共同协作建立完善的社团导师约束奖励机制,调动专业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6]
(四)社团活动组织模式
1.常规模式
在高校,由于学生社团势单力薄,没有自己固定活动场所和其他资源,活动经费很少,因此学生社团举办任何活动都要向主管部门申请、 汇报。一般高校要求社团活动必须事先申请, 在活动内容被批准后,落实场地、给予经费。一般来说,经费都比较有限。因此社团的活动质量普遍较低。大部分社团招新热火朝天,日常活动却无声无息,社团活动少而且枯燥乏味,让社团成员有上当的感觉。
2.社团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
项目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项目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实现立项时确定的目标。采用这种项目化管理模式组织体育社团活动其过程一般由活动前期策划、活动立项、活动实施、活动控制和结束活动5个不同的具体工作过程构成。这种模式能够弥补以往学生社团活动组织中分工不明、权责不清和活动缺乏创新等问题。该模式要求成员参与活动总结和考评,充分体现了社团成员的价值,从而有效地提高会员参与社团工作和活动的积极性。[7]
3.体育社团活动联办模式
该模式提倡各学校体育社团通过与企业合作、广告宣传、拉企业赞助等方式获取活动经费,并通过与企业、校外兄弟学校、班级合作,寻找结合点,实行体育活动联办制。该模式充分利用了高校校内场地和人才优势,拓宽了社团活动规模,并加强了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横向联合,从而达到高校和社会体育场馆资源共享,合理配置有效资源的目标;对社团活动组织管理人员的组织、攻关和策划能力有较高要求,同时对社团干部的锻炼也最为明显;有效增强了学生社团的组织力量同时解决了活动经费、活动场地等一系列困扰各社团组织活动的难题。[8]
(五)社团建立和发展模式
1.创建模式
(1)学生自发创立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是由学生相关体育运动项目的积极分子或爱好者向学校团委提出申请成立相关体育单项社团。学校团委根据学校社团的相关管理进行审批,通过审批学生就可以依据自己的情况组建规模大小不一的学生体育社团。该模式建立的学生体育社团受发起人的理念和专业能力影响较大,由于缺乏对已成立体育社团的了解,该模式在创立新体育社团时盲目性较大,社团的传承性也不强,所以也就难以得到长远的发展。
(2)体育部门带头创建模式
是由体育部门领头选择学生教学效果好 、喜爱人数多、师资力量强、学生协会成熟的部分体育项目,以选修学分为杠杆,以专项体育运动为依托,以俱乐部为形式,以专项体育教师群体为主导,以爱好专项运动学生群体为主体,创建体育俱乐部的模式。以这种模式创建的学生体育社团由于有体育职能部门的持续性引导和组织,社团的历史传承性较强,有利于体育社团的良性发展。另外这种创建模式相对学生自发创建的体育社团而言人力、物力能得到更大限度地保障,相应的准备工作也更加充分。
(3)联合创建模式
就是以“社会力量”与学校联姻的方式创建和发展体育社团,该模式能较好地解决社团发展的瓶颈——校内经费、场地、 设施和训练指导资源的不足。如上海对外经贸学院的跆拳道社团是体育部与北京宁宇博力跆拳道馆合作,负责人是大众跆拳道国家队主教练、国家跆拳道示范表演团领队、全国大学生体协跆拳道推广部负责人。与其联合发展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可以使普通大学生得到高水平教练的指导。
2.发展模式
(1)放任式发展模式
就是学校不干预社团的内部事务和日常活动,不采取任何激励、引导方式,完全由社团自己管理,自己服务和自己发展。这种完全放开的发展模式比较好的一面就是完全体现了体育社团的自主性,较易形成“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但是由于缺乏学校的宏观引导,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形成社团间在活动场地等物质资源方面的不良竞争,在原本就受经费制约的情况下不利于社团的良性发展。
(2)体育社团品牌化发展模式
“品牌化”,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社团进行合理规划, 在众多社团中推出优秀社团, 倾力建设, 进而将其打造成“明星社团”。品牌是体育社团塑造形象、 扩大知名度、加大影响力的基石,体育社团以这种模式发展具有以下优势:形成自己特有的社团文化,有意向加入该社团的学生会以参与这种良好形象的体育社团作为骄傲和自豪,从而保证了社团具有相对固定的规模;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为获得社会资源提供了保证;社团的品牌形成后,社团的知名度可以产生良好的宣传效应,而良好的宣传效应又为体育社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9]
(3)错位竞争发展模式
为了避免社团的不良竞争,学校在对其进行宏观管理时对其进行错位竞争的引导,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0]类型错位:引导社团项目取向、名称、宗旨等方面错位,避免同性质的社团出现;活动方式错位:引导社团在活动组织方面形成富于自身特色的活动,提高社团的竞争力;经费筹措方式错位:鼓励社团个体另辟蹊径,大胆采用创造性方式筹措经费;社团文化取向错位:不同的社团通过塑造不同的形象来标识自己,赢得竞争优势,打造社团的品牌特色。
[参考文献]
[1]崔树林,穆益林,李永华,等.大学生体育社团运作方式探索[J].体育学刊,2008,15(11):71-74.
[2]曹钰.江苏省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5):96-100.
[3]赵文杰,姚武.大学生体育社团课程化管理的实践与研究——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专项体育俱乐部课程模式设计[J].体育科研,2004,25(6):69-72.
[4]张明科,于玲玲.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发展模式及组织管理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8,37(1):141-144.
[5]王崇鑫,罗淦,王东辉.论高校社团学生干部选拔模式[J].科教文汇,2008(23):36-37.
[6]崔树林,张文慧,王国红.制约上海松江大学城学生体育社团发展诸因素的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4):126-128,131.
[7]袁洪群.项目管理:大学生社团管理的创新模式[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5):102-105.
[8]贺昭泽,马勇.新时期高校体育社团现状与对策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21(4):71-73.
[9]汤雯.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模式探索-以苏州市职业大学学生社团发展为中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6(4):110-112.
[10]鄢澜,王蕾,廖文.中美高校学生体育类社团发展对比[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11):89-91.
[11]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