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012-12-08张西峰

关键词:价值体系校园文化核心

张西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强调指出:“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同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高校要积极有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保证人才培养方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航标

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大学生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反映出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在当前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呈现新特点,国内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人们思想活动、文化生活、价值取向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在不断增强。正如一曲美妙的音乐需要不同的变奏来表达、而多样的变奏只有统一于共同的主旋律才能奏出和谐优美的乐章一样,要把13亿人民团结起来,万众一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共识,奠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必须在认真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努力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锋和模范。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理想信念形成的重要阶段,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科学的世界观,坚定的人生理想,崇高的精神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事业开拓和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和前进动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想前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我们党把这一科学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大学生只有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有效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面前不迷失方向,为丰富多彩的人生实践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向。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就是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没有崇高理想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在生活的波浪中随处飘泊,甚至会有沉没于激流险滩的危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追求。树立了这个共同理想,大学生才能自觉地将自己的人生选择与时代要求、祖国需要结合起来,将个人抱负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用自己的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成为国家、社会和人民需要的栋梁之才,在实现共同理想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奋发有为的强大动力。民族精神既根植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又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相融合,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和力量源泉。时代精神是社会进步的最强音,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正是依靠改革创新精神,我们国家才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大学生是最富有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群体。在今天的大学校园,大学生的爱国举动和创新行动无处不在,折射出当代大学生胸怀祖国、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代大学生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在一个社会里,有什么样的荣辱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风尚。社会风尚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在社会新风尚的培育和营造中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大学生要认真学习,深入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精神和思想内涵,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不断提高道德实践能力,自觉用“八荣八耻”规范自己的行为,不以“荣”小而不为,不以“耻”小而为之,自觉扬“真、善、美”,弃“假、恶、丑”。在生动的实践中净化心灵、熏陶思想、升华认识、提高觉悟,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做一个是非分明、道德高尚的人。

二、文化的内涵及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1](P1427)文化一词的英文为“culture”,本身具有“培育、栽培、陶冶、教化”之意。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2](P1)“校园文化是依附和从属于社会大文化的一种亚文化,以校园环境和师生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观念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相统一的一种社区性群体文化”。[3](P18)“主流校园文化就是在高校校园文化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和趋势,占据校园文化活动主体,在文化育人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为高校师生群体广泛认可和接受的部分”。[4](P7)

“文化的基本功能在于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亦即培育人”。[5](P60)高校要实现全方位、全程化的育人功能,就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潜移默化作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陶冶情操、升华思想。“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某些素质的形成,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往往比课程教学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通过校园文化熏陶所形成的素质,往往更为深刻与牢固,影响及于终生”。[6](P226)高校校园文化来源于社会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在高校育人方面的基础性地位无可替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流的校园文化,造就一流的大学,培育一流的人才。中央16号文件实施以来,我国有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更加深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得到蓬勃发展,从总体上来看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趋势,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各高校非常重视校园建设整体规划,不断加强现代化设施建设,高校的教学、科研、试验、生活设备突出了信息化、智能化,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了更为高效、便捷、宽广的舞台。校园环境日益得到美化、净化,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映成趣,提升了校园环境的和谐感,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氛围。

“高校校园文化坚持弘扬主旋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扬爱国传统,彰显学校特色。各大高校定期举行一些纪念活动,如纪念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等,举办各种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演讲比赛、展览等等,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忧患意识,发扬高尚道德风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具有积极作用。”[7](P15)各高校不断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重视对校训、校徽、校歌精神内涵的凝练,重视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建设,通过对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的传承和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各高校不断加强精神文化在师生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使校园精神文化成为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主导力量。

依法治校,已成为当前众多高校的共识,高校的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各高校更加重视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各项规章制度也越来越具有人性化,各高校的制度文化在促进全员育人方面起到很大的约束与引导作用。

在肯定高校主流校园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高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要深入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以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快速多变的时代因素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的严峻挑战”。[8](P333)不可否认,当前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出现了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学科建设盲目追求大而全,不能很好地体现自身特色,建筑风格千篇一律,功能单一,不同程度上忽视了人文精神。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发展,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功利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传入校园,对校园精神文化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人文精神被弱化。当前一些高校存在着教风不够严肃、学风不够端正、学术造假等问题,阻碍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有待加强;通俗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比重较大;许多大学生缺少热情与激情,个别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没有很好的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一些大学生的国家、民族观念不强;校园文化建设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够明显,主流价值观体系弱化,这些现象的存在必将危害高校校园文化的先进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要求。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积极构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把大学生锻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当今的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漫步今天的大学校园,影视大片、动漫、流行音乐是大学生们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网聊、网游、BBS、微博几乎成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崇尚科学、奉献社会,追求新奇、张扬个性,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显著标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大学是通过什么培养人才的呢?回答是文化。……大学就是通过文化培养人、‘创造人’的。大学的出现,是为了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并通过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创造,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9](P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在最终的目的上具有根本的统一性,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育人,都是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最终目标。”[10](P1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整体。“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1](P104)“对于校园文化的舞台,积极健康的东西不去占领,消极反动的东西就会去占领”。[12](P36)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高校校园文化是维系学校运转的内在力量,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地回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高校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灵魂工程,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构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努力。大学生如何学习、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件事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大事,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兴旺发达。

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将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校园内在精神文化,并将之有效融入校园各类文化形式形成一级范畴的隐性文化,就需要实施有效的制度保障”。[13](P192)

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规定:“各高校要成立学校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指导本校校园文化建设。”根据该文件精神,各高校应成立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规划、指导和组织协调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高校领导及教职员工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党委宣传部作为党委职能部门,要统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风建设、教风建设、校风建设、党风建设之中。

凝炼和构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含的最基本、最本质的价值取向为基础,凝炼和构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共识、强化认同、促进实践,是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比如,云南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凝炼并提出了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即:爱党爱国、立身做人,勤学善思、立志成才,历练本领、立业为民。其中,爱党爱国、立身做人,是前提,是根本;勤学善思、立志成才,是职责,是任务;历练本领、立业为民,是目标,是方向。这一核心价值观从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体的关系上,概括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反映了大学生主体价值目标的普遍要求,注意了社会价值目标与个体价值目标的一致性,突出了当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导向,把客观的价值体系转化为当代大学生主观的自觉追求。

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个渠道,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要建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为有效载体、以自然科学课程为补充的课程体系,全方位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精神。”[14](P22)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注重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其成长成才,使其坚定理想和信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大学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中,引导大学生将理论成果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指导服务社会和人民的实践。

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与内化。从大学生具体的生活、学习环境,如党团活动、班集体、课外活动、社团、图书馆、宿舍等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强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利用校报、校刊、校园广播、校园网、宣传橱窗等传媒手段大力加强宣传舆论力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利用节庆日、纪念日和宣传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其中。党政团干部队伍、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领悟。通过全方面的渗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实现内化,指导行为。

五、结 语

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高校应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个渠道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与内化,从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人才的培养方向。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3]周安涛.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功能[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2).

[4]王知春.当前我国高校主流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卢虹.校园文化的构建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

[6]潘懋元.高等教育:历史现实与未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李燕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8]白亚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9]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

[10]李丁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2]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13]陈章龙刘正峰.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要件与类型化分析——兼论核心价值体系对校园文化的引领 [J].湖北社会科学,2010(11).

[14]李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8(11).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校园文化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构建学校精神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例谈——以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人格教育”为例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