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朱自清早期诗歌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

2012-12-08梁振桂

关键词:叠字叠词朱自清

梁振桂

(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从朱自清的整个创作过程来看,他最先写诗后转向散文创作。其后的散文,不仅结构缜密、意境开阔,而且语言朴素清丽、形象生动、修辞丰富、音韵优美,具有超群的美的感染力,堪称中国现代散文作品的典范,其影响力却已远远超过了诗歌。因而,长期以来,众多论者在研讨朱自清作品时,对其散文赞赏有加,评价甚高,诗歌方面则相对关注较少,至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密切关联更鲜有提及。事实上,朱自清的诗作虽然总量不多,但含蓄、凝炼和优美的韵律不但体现出他诗歌显著的特色,也对他后来的散文风格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说,朱自清的散文之所以能够建树卓越,除了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娴熟的语言驾驭能力,更有作者对诗歌精粹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本文仅以朱自清诗歌语言和散文语言作为基点,拟从语言特色、修辞、音韵等方面展示其独特风采和内在关联,以说明朱自清散文受其早期诗歌的影响。

一、清新朴实的诗歌语言特色对散文语言的影响

朱自清诗歌语言特色对散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字的自然朴实与日常口语的运用两方面。

自然朴实是朱自清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朱自清主张诗歌回归自然、回归朴素这一创作审美理念,在整个创作导向上他坚持语言清新朴实的风格。五四白话新诗运动,虽然提倡诗体大解放,打破中国旧体诗内容陈腐、形式僵化的传统框架,但新诗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又滑向了随意走笔、自由松散的偏颇,加上当时某些诗人仍难摆脱文言束缚,以及诗歌语言欧化严重等原因,致使初期白话新诗语言繁冗芜杂,参差不齐。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的朱自清,却能在新诗改革道路上独辟蹊径,追求创新,以朴实自然突出诗质之美。对此,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诗是语言的精粹”,但它却“不是诗人的私语,而是一般人都可以了解的”。[1](P79)在他看来,诗歌语言必然要表现出简洁凝炼的本质和美感,又要通俗易懂,为公众所接受。因此,他特别强调文学语言的朴素自然与创新,认为诗的语言第一是要回到朴素,回到自然,用质朴的文字表现丰富的意境,达到“清水出芙蓉”的艺术境界。他在《写作杂谈》中谈到自己的写作时说:“我的写作大体上属于朴实清新一路。”李广田先生对此也有相同的见解:“他先写诗,以后又写散文。在当时的作家中,有的从旧垒中来,往往有陈腐气;有的从外国来,往往有太多的洋气,尤其是西欧世纪末的颓废气息。朱先生则不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2](P11)固然,朱自清在诗中力求的,正是这种朴实基调和自然风味。小诗《细雨》即是一首以质朴取胜的典型之作:“东风里/掠过我脸边,/星呀星的细雨,是春天的绒毛呢。”这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对充满生命气息的春天到来时的喜悦情怀。全诗共四句,诗中以“绒毛”比喻春天的“细雨”,通过简洁凝炼、朴素自然的语言,把人们的视觉、感觉和触觉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既是写景,又寄寓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其他的诗,或抒发理想,或抨击黑暗现实,虽然表现的主旨不同,但都风格一致:不事雕琢,精髓全在朴素的字里行间,以本色美彰显诗的最高艺术境界,这就是朱自清的诗歌风格,实际上也是朱自清“写作大体上”的风格。他后来的散文,由于受此影响,不但自觉地继承了前期诗歌“朴实清新”的创作风格,而且在发展中不断推陈出新,终以独特的个性和辉煌成就奠定了其散文的崇高地位。“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3](P10),这是杨振声先生对朱自清散文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是对他散文风格特征的高度概括。朱自清的那些抒情散文,秉承诗风特质,亦多以淡墨素笔、朴实无华的文字来表现真挚的情感。散文《给亡妇》堪称这类作品的代表作。这是作者为悼念亡妻武钟谦而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文中通过素朴的文字叙述亡妻生前为人母、为人妻的一系列感人生活细节,以抒发自己的失亲之痛和对亡妻的深切思念。如写妻子对孩子们的爱:“不问男的女的,大的小的”,都“一般儿爱”,孩子病时,妻子“成天儿忙着,汤呀,药呀,冷呀,暖呀”,为了孩子,“有多少力量用多少,一直到自己毁灭为止”。对于丈夫的爱,妻子更是责无旁贷:“换了金镯子帮助我的学费”,逃难时“还带了我一箱箱的书”,“你将我的责任一股脑儿担负了去,压死了你”。这里,作者没有呼天号地,也没有捶胸顿足,更没有堆词砌句刻意渲染,而是深情细诉、平白道来,用朴素的文字表达自己悲憾欲绝的哀伤情怀,给人以“此中真歌哭”的震撼和魅力,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可见诗人深厚的语言功力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不愧李广田先生称之为“至情文”。

朱自清对口语写诗,方言入文的推崇与改革,对他散文语言同样产生巨大影响。用口语写诗,让方言入文也是五四白话新诗运动初期诗人们尝试和改革的一项内容,朱自清自然是改革的活跃者。叶圣陶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就说:“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关于口语入诗,朱自清亦有精辟论述。他认为, “最初诗是口头的,初民的歌谣即是诗”[1](P79),它是汲取了民间歌谣丰富的养份而成的;写诗要“回到自己的口头语言”,用“活的口语”进行创作,象鲁迅先生所说那样,“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使文章更加接近语言,更加有生气”[4](P364)。他还认为,文学是大众化的文学,大众化的文学要体现出“雅俗共赏”,用口语入诗,为的是求真化俗,争取群众。在口语的运用上,他主张以北平话作为标准,因为北平话文化底蕴丰厚,通俗易懂,又有影响力。基于这些认识,朱自清在这方面的努力可谓是不遗余力。从《小舱中的现代》中就可看出作者的倾心倾力。这是一首不折不扣的方言诗,作者通篇运用了日常口语来勾勒社会底层各色各样的众生百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小贩们活灵活现的叫卖声,用的全是底层民众生活用语。“洋糖百合稀饭,三个铜板一碗”,“梨子,一角钱五个,不甜不要钱!”“铜锁要吧?带一把家去送送人!”诗中语言明白如话,朴素自然,充满着浓浓的乡土味,这无疑给当时诗坛注入了一股新鲜气息。尝试的成功,致使朱自清对口语推崇备至的热情一直未减,继而直接把它带到散文创作中来,并经过改进和发挥,形成了他后来散文语言独具一格的“谈话风”特色。这个特色以它自然、质朴的特点展现了朱自清散文的无限魅力和艺术价值。譬如在《儿女》中有一段对孩子们吃饭情景的描绘就精妙绝伦:“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菜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这段话对孩子们争长道短的情态描绘全是口语,活脱而风趣,既通俗易懂,又言简意赅,令人拍案叫绝。而在《给亡妇》中,作者除了用质朴的文字描写、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外,还灵活运用了很多地道的京味词语,如“够瞧的”,“拉倒了”,“劳什子”,“得空儿”,“一会儿提,一会儿抱的”等,不但便利于口语的表达和真挚感情的抒发,而且增加了语言鲜活、生动的表现力。类似的例子,在他的散文中不胜枚举。

二、诗歌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对散文语言的影响

朱自清诗歌修辞对其散文语言的影响有多种,但比喻和排比手法是最值得一提的。

比喻手法对散文语言的影响非常显著。朱自清散文大量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其体现的意境、风格与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出一辙。朱自清认为:“广义的比喻连典故在内,是诗的主要的生命素;诗的含蓄,诗的多义,诗的暗示力,主要的建筑在广义的比喻上。”[5](P212)在他看来,诗歌语言的精粹离不开比喻,因为比喻的重要在于它可以用经济的字词表达出多层意义,增加情感的强度。诗歌讲究含蓄凝炼,比喻恰恰是它最好的表现手段。比喻若用的得当,可以使作品熠熠生辉。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运用比喻的成功例子很多。朱自清善于对传统文化纳故创新,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他初期的诗,多以短诗为主,即便是写景,大体上也倾向于抒发主观感受。他深知,从诗歌的意境来讲,抒情难于写景,而比喻恰恰能解决这个难题。源于此,他对比喻手法的情有独钟似乎超出我们的想象。上文提到的小诗《细雨》,在比喻的运用上就很有代表性。诗中从两个层次表达含意:第一层是写景,作者以“绒毛”比喻春雨,十分准确地抓住了两者柔软、暖和、细腻的相似特点,突出和风细雨、春意拂面的初春景象;第二层是写情,写作者在绵绵细雨的初春,感受到了柔和的暖风与新鲜气息带给人无限的惬意和舒坦,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悦情怀。全诗不需精雕细刻而意境全出,比喻成为点睛之笔。在《赠A.S.》中,作者用比喻描绘英雄的形象更加生动:“你的手像火把,你的眼睛像波涛,你的语言如石头”,三个贴切的比喻,把一个气势豪迈、刚强威武的英雄形象生动刻划出来。其他如《新年》、《羊群》等都以生动的比喻表现诗歌的主题。可见,比喻为作品添彩所做的贡献可想而知。虽然朱自清一再强调比喻为诗歌生命,但从他的整个创作来看,比喻决非仅限于诗歌领域,在散文方面同样功勋卓著。他的散文,篇幅大多也较短,他素来强调文章表现力和讲究文字经济,力求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比喻作用的非同凡响,自然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他散文创作的主要表现手段。他散文笔下的比喻,相比诗歌,喻意更大胆新奇,也更灵活贴切,其意境的精妙似达登峰造极的程度。如在《绿》中对温州梅雨潭“绿”的描写,素来就令读者赞不绝口:“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泽,宛然一块湿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这段话以女性之美作喻,喻意新奇,想象丰富,从视觉、感觉、触觉三个角度恰到好处地写出了梅雨潭晶莹剔透、鲜嫩欲滴的绿意,令人心醉,使人神往。而同是写绿,《公园》中用的比喻体现出的绿意却是另一种意境:“那草地一片迷蒙的绿,一片芊绵的绿,像水,像烟,像梦。”这里的“绿”,不再是随手可触的碧玉美人,而是像水一样清澈透明,像烟一样袅袅轻盈,像梦一般美妙迷人,透出灵气,显出神采,能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在朱自清众多散文中,比喻的运用比比皆是,它们在意境、风格上与诗歌息息相通。以上例子虽然只是冰山一角,但它喻意的新颖和贴切足以说明朱自清散文的超群魅力。

排比手法对散文语言的影响也很突出。朱自清散文感情丰富气势突出,抑扬顿挫而富有美感,这也与他自觉继承早期诗歌的排比修辞手法分不开。朱自清初期诗歌对排比手法的挚爱更多源于他强烈的抒情需要。我们知道,朱自清是在五四浪潮的鼓舞下踏上诗坛的。处于时代热潮,他一方面向往光明、企盼未来、激情澎湃;另一方面对黑暗现实深恶痛绝,时时措词猛烈抨击,情绪也是十分高涨。排比手法能增强语言的气势和加强情感的表达效果,和他强烈需要表达的这种高涨情感的愿望不谋而合,因而也成为他偏爱的表达手段之一。他诗中的那些排比句,对强化思想感情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送韩伯画往俄国》写他对十月革命的向往:“红云呵!/鲜明美丽的云呵!/你给了我一个新生命!/你是宇宙神经的一节;你是火的绘画……我愿意放下我所曾有的,/跟着你走;提着真心跟着你!”这里排比句语气迫切,感情强烈,反映出作者当时炽热沸腾、向往革命的急迫心情。《赠A.S.》也采用了排比句表达诗人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抨击:“地上是荆棘呀,/地上是狐兔呀,/地上是行尸呀!”诗中三个排比句一气呵成,使诗歌丰满而有力度,更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社会的黑暗和作者的愤怒感情。此外,句中比喻排比两两相揉,交替使用,珠联璧合,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朱自清向来非常强调文章的情感表达,所以诗歌饱含丰富情感的特点以及排比强烈的抒情效果都给他散文以巨大影响。他在散文中,虽然激昂澎湃的格调已转为“温柔敦厚”的情感表达,但浓厚的抒情色彩依然丝毫未减。相反,散文排比句的运用更为灵活丰富,语言更显活泼而富有美感,展示出散文优美的意境和别样的风采。如《春》中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这两段话中,有词的排比,有短语的排比,有句子的排比,长短结合,多彩多姿,错落有致,张弛有度,整齐中富有变化,表现出诗一般的和谐优美;而比喻的丰富和排比强烈抒情的相得益彰,则使文章形象更为具体,情感更加浓厚,充盈着灵动的气息,散发出醉人的艺术魅力。由此不难看出,朱自清散文之所以脍炙人口,魅力超群,对诗歌排比手法的继承和运用当属原因之一。

三、诗歌音韵谐调、叠字叠词等对散文语言的影响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回环和谐,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与他早期诗歌音韵谐调的创作追求是一脉相承的。朱自清非常强调诗歌要讲音韵,他在《论中国诗的出路》时提到,中国诗之所以能行远持久,大半是靠它的音乐性。所谓的音乐性,其实指的就是诗歌的音韵。他深知:对于新诗来讲,创造出新格律,是很重要的事。因为诗歌与音韵密切关联,如果合理地运用音韵,一可以强烈抒发情感;二可使诗歌语言韵律协调,节奏感增强且富有音乐性。具体的看,朱自清诗歌音韵对散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复沓、叠字叠词运用两个方面。

首先是复沓方面的影响。复沓又称重叠、重章、重句,是诗歌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朱自清认为复沓是诗的节奏的重要成分,诗歌情感要得到强烈的表现,复沓的形式是有力的帮手,所谓“言之不已,又重言之”,它能增强语言节奏,使诗歌的感情回环起伏,起到一唱三叹、表达强烈情感的效果。朱自清善于表达感情,在复沓手法的运用上从来都是大手笔。如《毁灭》,作者出于强调主旨的需要,在诗中运用了很多复沓句子:“我流离转徙,我流离转徙”,“在风尘里老了,在风尘里老了”,“四周都是空气罢了,四周都是空气罢了”,“我宁愿回我的故乡,我宁愿回我的故乡”,诗中表现的是作者因踏不上国土而心感痛苦和寂寞,表示回归故乡的强烈愿望,全诗情意深沉,音韵悠扬。《血歌》是为“五卅”惨案遇难的中国同胞而写的血歌,诗中不但有句子复沓,而且还采用了章节复沓:“血是红的!血是红的!狂人在疾走!太阳在发抖/血是热的!血是热的!熔炉里的铁,火山的崩裂!/血是长流的!血是长流的!长长的扬子江,黄海的茫茫!/血的手!血的手!戟着指,指着他我你!/血的眼!血的眼!团团火,射着他你我!/血的口!血的口!申申詈,唾着他我你!……”第一节是整首诗的主旋律,其他章节在字词上进行变化而形成复沓形式。全诗围绕着“血”反复吟咏,表达了作者对同胞遇难的无限哀痛,有力地控诉了帝国主义屠杀中国同胞的滔天罪行……诗意步步推进,感情层层加深,强有力地反映出作者复杂迂回的内心感情,给人以回肠荡气、心绪回环的冲击力量,达到了强烈的抒情效果。由此看来,朱自清对复沓手法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不仅诗歌如此,朱自清在散文创作方面也充分发挥了复沓手法的特长,以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调美,使感情得到尽情抒发。《匆匆》是一篇意境深邃、韵律优美的散文诗,它开篇运用的复沓句就非常让人赏心悦耳:“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相同的句式结构和数字的变化,通过反复吟咏使感情层层推进,语言富有弹性和张力,于参差错落中又显出整齐的美。“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此句“徘徊”“匆匆”的反复出现,营造了一种时光易逝、青春难再的感伤气氛,而且作者在一唱三叹中进一步抒发了珍惜光阴、珍惜生命的感受。文章意境开阔、深远,又有诗一般的和谐优美。在《春》中,复沓手法的运用亦为文章增添不少色彩。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对“盼望着”的重复,把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强烈抒发出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三个单句的复沓,不仅在听觉上形成一种音韵反复回环的效果,同时也衬托出一幅气韵生动、春满人间的景象。至此,朱自清诗歌对散文语言的巨大影响分明可见。

其次是叠字叠词的影响。在追求音韵美的过程中,朱自清特别偏爱叠字叠词的运用。叠字叠词本是我国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在形式上能给诗歌语言造成一种行云流水的韵律美,读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早在我国古典诗词歌赋运用就十分广泛。朱自清是诗人,对中国诗又有“精湛的研究”[7](P34),当然更清楚叠字叠词对作品造成的音韵效果,因而他在这方面的喜爱和运用比别的诗人要强烈得多。如诗歌《静》,全诗共16行,用叠字的就达13处之多,有的甚至一句多叠。如“淡淡的太阳懒懒地照在苍白的墙上;/纤纤的花枝绵绵地映在那墙上”、“慢腾腾地,甜蜜蜜地,看着/太阳将花影轻轻地,秒秒地移动了”等都是多叠句子。“淡淡”、“懒懒”、“纤纤”、“绵绵”、“腾腾”、“蜜蜜”、“轻轻”、“秒秒”既以一种悠闲沉寂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孤寂宁静的心情,而且行文气势舒展,音韵悠扬、舒缓不迫,与整首诗的情调很吻合。而《转眼》运用的叠词也很多,象“点点滴滴”、“僝僝僽僽”、“软软轻轻”、“惊惊诧诧”等,都给诗的语言增添了韵律美。相比诗歌,朱自清散文的叠字叠词更胜一筹,大有信手即可拈来之势。特别是他的一些写景散文,叠字叠词出现频率之高实属少见。如《荷塘月色》在叠字叠词的运用上,几乎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全文共有重词叠字26处,如写树的有“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森森”、“楞楞”、“弯弯”;写荷叶用“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写荷花则是“一粒粒”、“缕缕”、“密密”、“脉脉”等,使文章语言丰富形象、活泼自然、富有韵味。此外,作者还借用古代“田田”、“亭亭”歌词,既使文字简洁,又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的叠字叠词竟达72处,把一个摇曳多姿的秦淮河描绘得淋漓尽致。从朱自清对叠字叠词铺张扬厉的挥毫泼墨,其珍视程度可见一斑,说他散文“贮满着那一种诗意”,也是实至名归,因为它凝聚着作者那特有的诗人气质和智慧,是作者的文化人格和艺术素养的高度浓缩。

朱自清散文隽永清秀、文质优美,是现代散文作品的经典之作。他的诗歌,成就虽逊于散文,艺术技巧也许尚不够成熟,但只要细心研读,就可看到其对散文产生的明显影响或相通之处。

[1]朱自清.诗的语言 [A].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李广田.朱自清先生的道路[A].朱自清研究资料[C].朱金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3]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A].朱金顺.朱自清研究资料[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4]鲁迅.写在〈坟〉的后面[A].鲁迅全集1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二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6]王瑶.念朱自清先生[A].朱金顺.朱自清研究资料[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叠字叠词朱自清
清芬正气朱自清
妙用叠词我来说
奇特的叠字联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叠字家园
可爱的叠词
朱自清的蝉声
让叠词走进句子
叠字回廊
朱自清自轻不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