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培训促进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探析
2012-12-07郝迪婧
郝迪婧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0 引言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和生活保障来源。 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各地农民失地情况严重。 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是新形势下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近郊农民失去土地,参与由农业向工业、由乡村生活向城市生活转化的必然选择。 宁夏农调队在调查失地相对较集中的平罗、 贺兰、中卫县和银川市郊区,固原市原州区的100 户失地农民家庭基本情况过程中的发现,自2000 年以来,91.46%的家庭耕地被征用;74%的家庭全部失去土地经营权, 失地面积最高达0.3 hm2/人, 最低也在0.02 hm2/人以上;26%的家庭失地后土地面积不足0.02 hm2/人。被调查农户中,73%的家庭为近似失去土地,失去的土地包括97.5%的种植业用地和2.5%的养殖业用地。 从年度失地情况看,2000~2003 年9月底, 各年被占用耕地依序为11.13%、22.2%、30.72%和28.75%。在被占用耕地中,72.5%为城市建设用地,12.74%为国家和地方政府道路建设用地[1]。我国农民失地情况由此可见一斑。 失地农民就业需求巨大。 如何使失地农民提高就业能力,有生活保障的来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职业培训正是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有效途径。
1 对失地农民进行职业培训的必要性
1.1 失地农民劳动技能偏低,结构性失业严重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技能型、知识型人才紧缺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的矛盾,失地农民不断提升的就业期望值与现实可提供的就业机会值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无疑增加了失地农民就业的难度。 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些企业招不到想要的员工,而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口,这种供需不匹配的情况是 “结构性失业” 的体现。《嘉兴日报》曾报道,浙江某公司有200 个的用工需求,最后只招到了100 名工人。 公司老板也愿意在当地招工,可是由于失地农民没有技术,不能适应工作需求,所以不得不招收一些流动性较大的外地农民工。 尤其是一些35 岁以上的大龄失地农民,就业更为困难[2]。
1.2 职业培训是促进失地农民实现就业转移的有效途径
从图1 中可以看到,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在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中,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占80.1%,大专以上程度仅0.6%。 低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也不利于失地农民就业观念的转换。 这一状况不仅为职业培训的发展提供空间和市场,同时也证明了其实践上的可行性。
图1 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调查图(%)Fig.1 Investigation of national rural resident family labor culture condition
我国失地农民转移主要包括向乡镇企业、向城镇、向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转移,以及劳务输出等方式。 而实现失地农民转移的首要前提是提高失地农民的素质,提高素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就是对失地农民进行职业培训。 因为职业培训把文化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结合起来,而且能够根据不同类型的需求,开展文化知识、科技知识、经营知识、专业技能、创业技能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失地农民就业前培训和素质培养工作,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术水平。 职业培训既能为农村培养大批初、中级技术人员和致富骨干,也能有效地为失地农民打开通向社会各行各业的路子,是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3 职业培训是落实国家农民培训政策的需求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2003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农业部、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制定的《2003—2010 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培训目标和任务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接着又提出了“阳光工程”,指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受训农民转移就业为目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职业技能培训。 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督、农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实施,目的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应认真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制订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 失地农民职业培训存在的不足
目前就业是失地农民最好的生活保障,它关系失地农民生存和发展。 我国安置失地农民就业主要有两种途径:招工安置和就地安置。 而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使他们树立适应形势的就业观念,积极参加就业培训,提高劳动技能,适应用工要求。 为此,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使失地农民能够得到职业技能培训、创业能力培训和就业指导。 目前各地的具体做法中最常见的就是把劳动年龄段内的失地农民纳入劳动就业培训体系,而这种培训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2.1 多头管理,权限分散
涉及失地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技、农业、财政等多家部门,缺乏统筹协调。 因而,在失地农民培训方面基本上还是多头管理、各自为政。 即使在各个部门内部,也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现象,致使培训缺乏统一规划和计划,出现重复培训和缺乏培训等现象。
2.2 培训师资和设施缺位
现有的开展失地农民培训的教师一部分是从乡镇学校中聘请的,他们专业知识比较单一、知识老化问题突出,缺少专业性的进修,加上教学设施陈旧,教学手段落后,不能满足新型培训的需要[3]。而且培训过程比较简单,时间短、内容杂、专业性不强、重点不突出,培训效果不高。
2.3 培训经费不足,学非所用
有些职业学校培训目标不明确,对培训什么技能、要达到什么标准等没有周密计划,培训专业设置盲目,与当地经济社会需求脱节,与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脱节。
2.4 职业培训监管不到位
目前,由于监管不到位,针对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多数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存在培训机构虚报(多报)实际参加培训人数,并且所领取的多余款额也没有用于对失地农民的培训,职业培训资金流失等突出问题[4]。
3 开展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的具体措施
3.1 健全体制机制
由政府组织,教育部门主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共同参与实施,尽快健全对失地农民和剩余劳动力培训的信息采集机制、 师资组织机制、专业培训机制、评价考核机制、反馈跟踪机制、资质认证机制等。 职业学校作为培训基地,应根据自己对市场需求情况的调查,有的放矢地安排整个培训活动,包括设置专业、培训师资等。 同时,应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做到充分备课、认真授课,对学习者进行考核,由劳动部门进行资格认证。
3.2 建立就业网络服务平台
有关部门应利用各类媒体,实时发布就业信息,直至到村、到人。有条件的地方,要举办各类劳动力招聘会,开展劳动力交流,将有关信息迅速传播。 同时,加快乡镇(街道)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6 个到位”,形成统一完整的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就业服务网络。
3.3 健全失地农民培训机构
应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优势,依托职业学校,建立失地农民培训中心、 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基金、完善的培训网络和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建立培训中心,旨在整合培训资源,形成体制上的合力。 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协调下,可以多渠道、多途径地安排就业,尽可能多地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3.4 创新培训模式,编写特色教材
一是创新培训模式,加强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农民的需求来设定培训项目,以职业学校为载体,采用“政府买单,企业订单,学校出单”的培训模式,即政府筹措培训经费,企业根据用工需求向学校下招工订单,学校列出培训菜单,供农民选择。 二是开发和编写具有职业培训特色的课程及教材。根据失地农民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发和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具有职业培训特色的课程及教材。
3.5 培训费用多方筹集、合理分担
关于就业培训费用,政府应给予一定财政支持,并用制度稳定下来;也可以从土地征用款项和集体积累中按一定比例提取。 有条件的地方,可免费开展培训;也可采取由失地农民支付培训费、政府部门视具体情况按一定比例或定额报销的方式解决培训费用问题。 对经济特别困难人员,应免费实施转岗培训,至少让每一个失地劳动力掌握一门非农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5]。
3.6 按市场需求开展多层次培训
应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确定培训内容,以实用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主,以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就业岗位为重点,根据不同类型的需求,开展多层次培训。主要有:(1)文化知识培训(旨在提高基础素质)。(2)农业科学知识的培训。 (3)经营知识的培训。 (4)专业技能培训。 培训对象主要为进城入厂务工的年轻人。 可根据不同行业、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组织失地劳民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及时提供职业供求信息,使之与社会对各类职业工种的需要对接。(5)创业培训。从培养创业引领人的角度出发,对有一定经营头脑和经济实力的失地农民进行创业培训,鼓励其办厂、开店,让他们在税费优惠、资金支持方面享受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待遇。 (6)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相关内容的引导性培训,职业介绍、就业指导等。 培训中应加强失地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素质教育,鼓励失地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化就业,使他们在思想观念、劳动技能等方面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6]。
4 结语
城市化的推进必将带来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也必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也会产生更多的失地农民。 失地农民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在就业观念、求职能力和岗位技能上都有一个适应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适应期,对失地农民进行职业培训。实践证明,开展失地农民职业培训是提高失地农民素质、切实解决失地农民就业转移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张存. 如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安置问题[J].河北农业科学,2007,(1):115-118.
[2] 武玲娟. 城市化进程中政府主导型的失地农民就业安置模式[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3-24.
[3] 江跃鱼. 依托社区教育网络开展失地农民就业培训[J].中国科技信息,2005,(16):178-179.
[4] 孟醒.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理论·机制·实践 [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230.
[5] 朱京燕,王尤贵. 北京郊区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5,(1):51-54.
[6] 王绘建.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政策分析[J].河南农业,2006(1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