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
2012-12-07翟悦,宁永红
翟 悦,宁 永 红
辽宁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
翟 悦,宁 永 红
通过对辽宁省50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的统计整理,对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进行分析,提出实现专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对策。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产业结构;适应性;辽宁省
近年来,辽宁省经济发展迅速,根据《2010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辽宁省全年生产总值达18 27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 631.1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 872.3亿元,增长16.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 774.9亿元,增长12.2%。[1]三大产业的构成比例由1978年的14.1∶77.1∶14.8调整为2009年的9.3∶52∶38.7,就业结构由47.4∶37.6∶18调整为30.6∶27.2∶42.2,三大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使辽宁省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发展。作为和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比较紧密的中等职业教育,其专业设置与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适应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供需平衡。因此,笔者对2010年辽宁省50所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计划进行分析与整理,以了解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一、辽宁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基本情况
(一)形成了以加工制造类、财经商贸类、信息技术类为主体的专业结构
参照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据表1的数据显示,辽宁省对于18种基本专业类别的招生均有涉及,基本实现了三大产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2]在统计中,辽宁省中等职业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设置比例达到24.78%,招生人数为15 030人,专业设置与招生比例数独占鳌头。财经商贸类的专业设置比例占17.23%,位列第二位。同时,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辽宁省对于信息技术类的人员需求也逐步上升,专业设置的比例占14.09%。可见,辽宁省中职学校已经形成了以加工制造类、财经商贸类、信息技术类为主体的专业结构。
(二)农林牧渔等基础类以及能源类专业设置比例较低
经过统计分析,从表1中可以看出,农林类、资源与环境类、能源新能源类、以及轻纺食品类的专业设置比例相对较低。据统计,辽宁省农业类的中等职业学校有11所,其中涉及农林牧渔类的专业共有17个,占各专业招生比例的2.14%。而在被调查学校的专业设置中,能源及新能源类专业的招生专业数只有三个,所占比例达到最低。
(三)旅游服务及文化艺术类等第三产业专业设置比例有所提高
近年来,辽宁省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比例有所增加,招生人数也逐渐扩大。尤其是旅游服务等专业更加明显。从调查中了解到由于大连、丹东、鞍山以及省内一些沿海县市旅游业的不断发达与兴旺,使得酒店服务类等相关产业的用工岗位也随之增多。从表1中可以看出旅游服务类的专业设置比例为10.94%,与2009年和2008年不足9%的招生比例相比不断上升。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与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产品不单要求质量的可靠,更加关注产品的艺术性、欣赏性。尤其是一些有关设计的文化艺术类行业,人们的关注度逐渐升温。由表1中可以看出辽宁省文化艺术类专业的设置比例仅次于旅游服务类。
表1 2010年辽宁省50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情况统计分析
(四)部分专业设置趋同化现象严重
现阶段,由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使得辽宁省许多中职学校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一些短期热门专业的设置有重复和趋同化的现象。在数据统计中不难发现,辽宁省50所中职学校中有37所学校都设置了像会计类,企业管理等相关的专业,其专业的办学成本较低,而且由于对未来就业的期望使其普遍受大众的欢迎,所以专业设置比例逐渐增加,造成了专业设置的重复趋同化现象。
(五)面向不同产业的专业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比例有待提高
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不仅符合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的“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要求,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中职学校专业的更好发展。然而辽宁省目前联合办学,校企合作的比例还很低。据统计,辽宁省2010年在50所中职学校的招生计划中,所调查的795个专业中只有128个专业实行联合办学,同时仅有135个专业涉及校企合作。而通过调查,按产业划分的辽宁省的企业数量如表2所示,说明辽宁省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和联合办学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其发展比例还有待提高。
二、辽宁省三大产业的专业设置适应性分析
从辽宁省的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来看,辽宁省1952年三大产业产值结构的比例为29∶48.3∶22.7,产业布局结构为“二、一、三”布局。从表3中可看出到1978年,产业结构已经转为“二、三、一”布局。尤其是从1985年开始,此趋势变得尤为明显。辽宁省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表现为:第一产业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发展稳定,比例相差数目不大;第三产业逐年提升,到2006年后稍有下降,但下降比率不是很大。由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发展趋势来看,近年来,第一、二产业的就业人员逐渐下降,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在逐渐上升。
(一)第一产业的专业适应性分析
由表3观察到,辽宁省第一产业的产值所占比由1978年的14.1%下降至9.3%,就业人数比例也从47.4%下降到30.6%,远远低于第二、第三产业。这是由于辽宁省的工业比重大,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所导致的第一产业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而由表1的数据统计可知三大产业中职专业设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44%、26.49%和69.93%。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其专业设置及产业产值均呈下降趋势,但第一产业1.44%的专业设置比例在三大产业专业设置的相对比例中所占甚少,这种专业设置与第一产业发展是不相适应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辽宁省对于第一产业的人员培养尚有不足。辽宁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到2009年辽宁省农业人口达2 111.9万人,而农业从业人口仅为697.5万人。这造成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将进一步对第一产业的发展造成阻碍。[4]
表2 2010年辽宁省50所中职学校联合办学校企合作专业数量与法人单位数量统计
表3 辽宁省产业产值与就业人员结构比例
通过表4对于第一产业专业设置的分类统计可观察出,在专业设置中对于园林园艺专业的人员招收比例较大,同时,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等专业也均有涉及。这说明现代农业的发展,使绿色农业、休闲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观念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因此,辽宁省应该更加注重这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以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表4 2010年辽宁省50所中等职业学校第一产业专业设置情况统计分析
(二)第二产业的专业适应性分析
第二产业在辽宁省的国民经济中一直占主导地位。随着2004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第二产业的产值有所增加,但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比例却不断下降,到2009年下降至27.2%。这是源于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因此,使其吸纳劳动力的水平有所下降。从产业结构与专业设置的适应性来看,第二产业的专业设置基本与第二产业的发展相适应。表5中显示,第二产业涉及的专业类别较广,其中加工制造类的专业设置比例在第二产业的专业设置比例中达81.07%之高。但是在表5对第二产业专业的细分中可以看出,其内部专业设置并不均衡。其中像能源与新能源类只占1.23%,这难以与《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加快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应用,努力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5]的发展规划相适应。同时,轻纺食品类专业也设置较少,这显露出其专业设置分配比例不均等问题。而在表6中,通过对加工制造类的专业细分又可以发现,汽车制造类以及电气、数控等类别的专业招收学员所占比例较大,这迎合了汽车等高级工业产品制造行业的发展态势。但同时也不难看出,辽宁省中职学校对于模具制造及钢铁冶炼等专业学员的招收变得越来越少。
表5 2010年辽宁省50所中等职业学校第二产业专业设置情况统计分析
(三)第三产业的专业适应性分析
第三产业在相关政策的引导及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的情况下,就业人员的比例由1978年的18%增长为2009年的42.2%,但产值比例却有所下降。这可能是因为,一些如房地产等高技术产业吸纳产值周期长以及一些服务类行业产值和附加值较低的缘故造成的。但不难看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也是辽宁省经济发展的趋势。通过对表1的统计可知,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比例达69.93%,招生人数也达到最高。但值得注意的是,高出的比例可能造成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冗余,所以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究其原因,是经济发展及人们价值观的转变,使得第三产业的许多专业,像财经商贸类和信息技术类等普遍受到大众的欢迎。而且第三产业中涵盖了许多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因此,需要的人员较多。同时此类专业中多数专业要求的办学条件不高,因此大多中职学校更愿意设置这类需求高而耗费少的专业,专业设置的重复趋同性也由此产生。如今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为促进辽宁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应使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也与之相应的不断进行调整与优化。
表6 2010年辽宁省50所中等职业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分类统计分析
三、辽宁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优化对策
(一)适量提高中职学校农业类、基础类专业设置的比例
为更好地发展辽宁省的第一产业,各中等职业学校应相应加大农业类、基础类专业设置的比例。据《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促进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可见目前对于农业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辽宁省虽然以工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但辽宁省也是一个农业大省,所以依然要以高效农业为发展基础。对此,国家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并深入加强免费制度等的实施来鼓励学生积极填报这类专业。辽宁省的中职学校也应加强一些基础性的、公共性的专业建设,在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不容忽视长远的社会效益。
(二)调整第二产业专业设置比例,加强复合型专业的建设
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要加快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基地。要大幅度提高装备制造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努力实现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辽宁省作为老工业基地,第二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6]为了实现工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应加大对于一些能源类以及一些轻纺食品类专业的招生,使各种资源相对均衡发展,为第二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为了使其发展更为协调,可以加强一些复合型专业的建设,突破传统的模式和束缚实现跨专业人才的培养。将相类似或相关专业进行合并,避免由于专业分割过细而造成的人才短缺。
(三)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减少设置重复性的专业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辽宁省第三产业中经贸及信息技术类的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越来越多,专业设置存在严重的重复趋同现象,使这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达到一种接近饱和的状态。因此,辽宁省应加大力度对部分过热专业招生规模采取限制发展措施,避免出现人才过剩,以防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使专业建设从数量增长型向专业内涵发展型转变,逐渐形成一些具有规模化、特色化优势的专业,注重差异化的发展。比如近些年,为了迎合辽宁与旅游相关的周边产业的逐渐发展,不少学校设置了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类专业就是一项很好的尝试。
(四)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与联合办学,使多种教育模式并存
在对专业设置的调查分析中发现,辽宁省许多职业学校自身的办学能力还是十分有限的,需要整合社会资源才能更好地完成人才的培养任务。因此,职业学校要找准自身定位,发展优势专业,并努力寻找合适的企业、学校等进行合作,促进校企合作和校校联合办学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7]为使辽宁省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更加合理化,应进行多种教学模式相互合作。同时,各中等职业学校还要根据自身的情况,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劳动力流动的方向,来不断优化教育资源,达到教育资源合理利用,加强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取长补短、共享资源,从整体上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1] 2010年辽宁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EB/OL].http://www.ln.gov.cn/zfxx/tjgb2/ln/201102/t20110228_628378.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EB/OL].http://www.wfzj.com/Upload/WebEditor/2010_11/24160337336.doc.
[3] 辽宁省2010年统计年鉴表[EB/OL].http://www.ln.stats.gov.cn/infopub25/.
[4] 卢金燕,曹晔.江西省公办与民办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抽样调查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18):29-31.
[5] 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www.ln.gov.cn/zfxx/tjgb2/ln/201102/t201102 28_628378.html.
[6] 魏萍萍,汤生玲.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0(13):31-35.
[7] 曹茂甲,曹晔.辽宁省中等专业学校专业设置情况调查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16):32-36.
Analyze the Adaptability between Professional Sett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Liaoning Province
Zhai Yue,Ning Yong-hong
By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enrollment plan of 50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Liaoning province,analyzes the adaptability between major sett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province,and put forward specific measures toachieve professional structural adjustment.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professional setting;industrial structure;adaptability;Liaoning province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基于农业产业链的农科类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项目编号:SKZD2011205)
翟悦,女,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宁永红,女,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G715
A
1674-7747(2012)25-0015-05
[责任编辑 曹 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