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生心理幸福感现状调查研究

2012-12-07佳,童英,崔

职教通讯 2012年25期
关键词:友好关系利他行为独生子女

赵 佳 佳,童 秀 英,崔 鹏 飞

高职生心理幸福感现状调查研究

赵 佳 佳,童 秀 英,崔 鹏 飞

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把高职生作为独立群体,研究其幸福感,对提升高职生的幸福感,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和分析性别、年级、专业、成绩等因素及是否为独生子女和学生干部对高职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

高职生;心理幸福感;影响因素;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生虽然是大学生的一部分,但在学习目标、就业方向等方面具有不同特点。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而言,高职学生的心理研究起步较晚,还不能满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尤其是有关高职学生普遍关注的一些心理问题还缺乏针对性研究。因此,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把高职生作为独立群体,研究其幸福感,对提升高职生的幸福感,促进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在幸福感研究领域,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较多,但是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人格和身心成长尚不成熟的学生以及担负一定社会使命的教育领域时,以强调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有意义的目标追求等为特征的心理幸福感显得更为重要。[3]

一、心理幸福感的内涵

心理幸福感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以Waterman、Ryff、Ryan 及 Deci为代表,认为幸福不是纯粹的主观体验,它强调人的潜能的实现和发展,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和诠释幸福感。[4]在对心理幸福感结构的探讨中,研究者们并没有达成共识,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理论出发,分别建构了自己认为能够代表心理幸福感的结构。主要有Waterman的“个人展现”理论[5]、Ryff的六因素结构[6]、Ryan和Deci的自我决定理论[7][8]。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Ryff的六因素结构,即认为幸福是努力表现完美的真实潜力。Ryff在总结各种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幸福感的六维模型,即自主性、个人成长、自我接纳、生活目的、掌控环境和良好关系,从而在理论和操作两个方面对心理幸福感进行了界定。国内大多数关于心理幸福感的研究也是基于Ryff的六因素结构。由于国内外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心理幸福感的具体结构未必与西方所得出的相一致。[9]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究竟是怎样的,还需要心理学家进行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

借鉴国内外的相关概念,将“心理幸福感”界定为: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及人的心理功能的良好状态。具体来说,就是重视积极的自尊、社会服务、生活目的、友好关系的普遍意义。从操作性角度来讲,将其划分为健康关注、生命活力、自我价值、人格成长、友好关系、利他行为六个维度。[10]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三所高职院校以性别、年级、文理科分层取样,向在读的高职学生发放问卷265份,剔除无效问卷22份,得到有效问卷243份。样本构成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样本构成一览

(二)研究工具

1.自制人口统计学问卷。本研究自制的人口统计学问卷的内容包括性别、年级、专业、学习成绩、独生子女与否、是否学生干部、家庭经济状况等。

2.综合幸福问卷。采用苗元江于2003年编制的综合幸福问卷(MHQ),包括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两个模块。其中,心理幸福感包括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友好关系、人格成长6个维度。综合幸福问卷9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a系数)为0.674 2-0.905 6,各分量表分半系数为0.660 3-0.883 5,问卷信度系数符合要求。问卷对自身情况的评估采用7级计分:1为明显不符合,2为不符合,3为有些不符合,4为介于中间,5为有些符合,6为符合,7为明显符合。本研究中心理幸福感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761-0.887之间,亦符合研究要求。

(三)数据处理

利用SPSS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单向秩次方差分析。显著性水平设定为0.05和0.01。

三、研究结果

(一)各维度描述性统计

按照问卷编制者的本意,本研究采用维度计分,对综合幸福感9个维度进行描述性统计(见表2),不计总分。由表2可以看出,6个维度均值均在中值4分以上,且友好关系>健康关注>自我价值>利他行为>人格成长>生命活力。其中,最高分友好关系为5.914 7,最低分生命活力为4.857 4。

表2 心理幸福感各维度描述性统计

(二)个体差异分析

1.有关性别的差异分析。通过性别比较,发现在高职生群体中,男女生在人格成长两个维度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在自我价值、友好关系维度上的得分有极显著差异,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得分。男女生在生命活力、健康关注以及利他行为维度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

表3 有关性别的差异分析

2.有关年级的差异分析。表4给出的是年级对高职生心理幸福感产生影响的差异分析情况。由表4可知,在高职生群体中,不同年级在生命活力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而在健康关注、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友好关系以及人格成长维度的得分有极显著差异。总体来讲,一年级>三年级>二年级。

表4 有关年级的差异分析

3.有关专业的差异分析。本研究将专业因素分为文科和理科,其差异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不同专业在友好关系维度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在自我价值维度上的得分有极显著差异。总体表现为:文科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理科学生的得分;而文理科高职生在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人格成长维度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表5 有关专业的差异分析

4.有关学习成绩的差异分析。为分析学习成绩在幸福感各维度及自述幸福感得分上的差异,将学习成绩水平分为四等:优秀、良好、一般、差。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不同学习成绩在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自我价值以及友好关系维度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成绩优秀的高职生在这几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学生的得分,而成绩差的高职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学生的得分,成绩良好和一般的高职生的得分居于中间。可见学习成绩在人格成长维度上的得分无显著差异。

试样切割成约4 mm×4 mm×4 mm碎片,准确称取0.25 g(精确至0.1 mg)于聚四氟乙烯消解罐内,加入5 mL硝酸、1 mL盐酸和1 mL过氧化氢,置于微波消解仪内,按设定条件进行消解。消解完成后取出聚四氟乙烯消解罐在电热板上135 ℃左右加热30 min,去除剩余硝酸。取下冷却后,过滤于25 mL容量瓶,冲洗两次,合并滤液,用超纯水定容,按仪器工作条件进行测定。

5.有关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分析。通过分析得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格成长维度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而在其他维度上的得分无显著差异。在人格成长维度上,非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的得分(见表7)。

表6 有关学习成绩的差异分析

表7 有关独生子女与否的差异分析

6.有关是否学生干部的差异分析。如表8所示,学生干部与一般学生在利他行为维度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在生命活力和自我价值维度上得分有极显著差异,学生干部的得分要显著高于一般学生的得分。二者在健康关注、友好关系以及人格成长维度上的得分无显著差异。

表8 有关是否学生干部的差异分析

四、讨论与分析

(一)高职生心理幸福感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高职生心理幸福感各指标状况良好。国内已有的研究如符兵、王木生(2010)与廖立红(2011)的结论与此一致,此二项调查与本研究使用的幸福感测评工具相同。本研究结论与国内其他的调查结果也较为一致,可以说,高职生总体上认为自己是幸福的,拥有良好的友谊,并关注自身的成长。

(二)高职生心理幸福感的个体差异

1.性别对高职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一直以来,学者们对性别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看法并不统一。这可能是由于研究工具、被试群体或地域等因素不同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在人格成长、自我价值、友好关系维度上的得分均有显著差异。在这些层面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从传统观念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期望较低,男生一般对自己的要求和抱负水平较女生要高一些,压力也更大些,在可能获得的情感支持等方面也较少一些,因此幸福感较女生低。从社会支持来看,女生比男生更愿意寻求社会支持,乐于接受社会支持。尤其在学校里,女生更重视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从情绪体验来看,女生比男生更强调情绪表达。因而,女生较男生更多地有一种自我接受的态度,并相信自己的情绪反应会被社会认可,从而更重视自己的价值与成长。这些差异引起他们对幸福的判断不同,因此认为女生比男生具有更多的幸福感。

2.年级对高职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年级在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友好关系以及人格成长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在这几个指标上的得分,依次为一年级>三年级>二年级。

幸福感平均得分在大学二年级有下所下降,大三又出现了回升,可能与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有所联系。大一新生初进大学校门,对一切事物均有一定的新鲜感,对大学生活有很高的兴趣和热情,充满活力,自我感觉幸福感较高;经过了一年的大学生活,新鲜感逐渐消失,学习压力、情感困惑、实习就业压力增加,幸福感水平下降。大三学生经过了为期半年的校外顶岗实习,已经部分接触社会,学会面对现实,心理承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成熟,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也更加的自信,幸福感也会随之上升。[11]

3.专业对高职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专业在友好关系以及自我价值维度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表现为文科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理科学生的得分。虽然有关高职生幸福感专业差异的研究结论也不一致,但是不少研究证明,文科生的幸福感水平高于理科。

4.学习成绩对高职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学习成绩在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自我价值以及友好关系维度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成绩优秀的高职生在这几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高职生的得分,而成绩差的高职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高职生的得分,成绩良好和一般的高职生的得分居于中间。目前,有关高职生幸福感因学习成绩的差异的研究较少。但相关研究也证明,不同学习成绩的高职生幸福感有显著差异。[3]

总的来看,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会感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各种压力,老师对其要求也会更加严格。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在其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学习成绩差不但影响到其在班级中的地位,甚至会影响到人际交往方面。因此,成绩较差的同学体验到的幸福感会低些。

5.独生子女与否对高职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结果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格成长维度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而在其他维度上的得分并没有显著差异。在人格成长维度上,非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的得分。

相关研究显示,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精神特质得分更高,其它人格特质无显著差异。独生子女通常是集所有家人的关爱于一身。由于缺乏兄弟姐妹,独生子女可能更以自我为中心,不太会顾及他人的感受和想法;而非独生子女可能从小就被教育要与兄弟姐妹好好相处,学会了礼让分享等特质。从而,强化了其亲社会行为,以及有效的自我控制行为。因而,非独生子女高职生在人格成长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高职生的得分。

6.是否学生干部对高职生幸福感的影响,结果显示,学生干部与一般学生在生命活力、利他行为、自我价值维度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学生干部的得分要显著高于一般学生的得分。有研究显示,高职生学生干部与否在社会信心体验、成长进步体验、自我接受体验和人际适应体验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学生干部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一般学生的得分。[12]

学生干部在班级或者学校任职,要不断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要学会妥善处理并解决各种问题。同时,在为同学和老师服务时,也锻炼和提升了自己表达沟通、组织协调、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也是我们当今社会认可和需要的职业能力。学生干部比一般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看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对社会也更有信心。所以他们在生命活力、利他行为、自我价值上显著高于一般学生。

[1] 和和.高职毕业生撰写综合素质论文的探索与实践[EB/OL].http://lb.nen.com.cn/blog/nenblog/hp1209/articles/1027832.html,2009-11-04.

[2]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0710/27730.html,2005-10-28.

[3] 王兆轩.高中生与高职生幸福感水平之比较及影响因素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7.

[4] 许艳杰.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动机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5] Waterman A S.Two conceptions of happiness:contrasts of personal expressiveness (eudaimonia) and hedonic enjoymen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3(64-4):678-691.

[6] RyffC D.Happiness is everihing,or is it?Explorations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9(57-6):1069-1081.

[7] Ryff C D,keyes C L M.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evisited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69-4):719-727.

[8] Ryan RM,Deci E L.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social development,and well-be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l):68-78.

[9] 何玉梅,姚本先.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研究概述[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38-139.

[10] 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11] 王增文.高职大学生应对、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06):694-697.

[12] 张营.山东省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0.

The Study on Status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for Vocational Students

Zhao Jia-jia,Tong Xiu-ying,Cui Peng-fei

Under the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 rapid development,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s an independent group,studying the well-being,it’s of great significant to enhance the well-being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and promot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This study attempts to know the status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well-being by the survey and analysis of questionnair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well-being;influencing factors;mental health education

河北省科学技术厅课题“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与重建”(项目编号:10457289)

赵佳佳,女,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童秀英,女,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职业心理;崔鹏飞,男,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G715

A

1674-7747(2012)25-0073-06

[责任编辑 金莲顺]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友好关系利他行为独生子女
组织中利他行为的可持续性及其前因机制:基于主动性动机视角*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汉翻译实践
观课,怎样“坐在学生身边”?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成功路上不拥堵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大学生利他行为探究
独生子女需要的是保障而非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