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认知理论框架中的ESP教学

2012-12-06汪先锋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隐喻语篇词汇

汪先锋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珠海 519090)

隐喻认知理论框架中的ESP教学

汪先锋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珠海 519090)

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和方式,隐喻在ESP语篇中也普遍存在。隐喻的认知理论是结合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学习者理解和掌握词汇或短语起到桥梁作用。从隐喻的认知视角,探讨隐喻认知理论运用于ESP教学实践,并认为这一尝试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

隐喻;认知理论;ESP教学

隐喻(metaphor)源于希腊词“meta”和“pherein”,前者意为“change”(变化),后者意为“to carry”(传达,传送)。从字面上理解,隐喻即指“carrying sth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长期以来,隐喻是作为修辞学的一种研究对象。但近20年来,隐喻研究逐渐出现多角度、多学科的特征。根据《隐喻与认知研究25年(1980—2004)成绩、问题与展望》一文[1],国内从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

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隐喻不仅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段,而且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认识世界和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从本质上来说,隐喻又是一种复杂的语言和思维现象,是一种认知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隐喻认知的研究也开始备受关注。但对于ESP语篇的隐喻研究相对较少。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的隐喻研究始于经济学家Henderson对经济语篇中隐喻用法的发现和研究兴趣。他在Economics杂志上发表的Metaphor in Economics成为该领域研究的开篇之作。他探讨了隐喻在经济学中的作用方式,认为隐喻在经济学和很多其他学科中都十分常见,并由此总结出隐喻在经济语篇中的三种功能:作为语言的阐释、润色;是所有语言的核心组织方式;对经济学问题的探索有所帮助,是拓宽经济学领域的根本思维方式[2]。

以上研究表明,隐喻的认知理论则是结合学习者的认知方式,ESP语篇的隐喻运用,体现了其在相关领域比如商务领域的认知功能,如果能了解这些隐含的概念机制,就能更好地理解ESP语篇,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并对学习者理解和掌握ESP相关专业词汇或短语起到桥梁作用。

一、隐喻认知理论

(一)隐喻认知的工作机制

隐喻在语言和认知之间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因为我们要认识和描写以前未知的事物,必须依赖已经知道和懂得的概念及其语言表达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时还要发挥惊人的联想力和创新力。这个认知过程就是隐喻的核心,它把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事物作不寻常的并列,从而加深了对不熟悉事物的认识。然而隐喻又是如何搭建语言和认知之间的桥梁呢?

首先,以语言为载体的隐喻可以作为一种认知的方式。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将认知域与映射概念引入隐喻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隐喻认知机制,即用源域与目的域之间的映射来阐释隐喻认知现象,开辟了隐喻研究的新视角。映射是阐释隐喻的一个重要方面,简单地说,它是指“两个概念域之间的对应”[3],如图1所示。其本质体现在源域与目的域之间的相似性,但这种相似性并不是完全基于客观物理特征的相似。

图1 始源域与目标域间的隐喻映射

通过隐喻人们能动地将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分类,利用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来获得关于目标域的知识。比如 Wall Street analysts are crying wolf.“Wall Street analysts”和“crying wolf”分属于不同的范畴,在人们现有的语言结构中,两者并无共同点也不能等同起来。这样作为始源域的crying wolf和作为目标域的Wall Street analysts就产生了意义上的冲突。而通过隐喻两者的非相似性成为共同的基础,人们尽管对Wall Street analysts一无所知,却可以由crying wolf这一隐喻来开启人们脑海中的知识框架——“男孩屡次作弄别人而失信于人”,从而借助此隐喻获取目标域中的对象性格或特征,即股票分析师(Wall Street analysts)屡言不中而失信于人。可见,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人类概念系统中许多概念都是借助隐喻来完成的。

其次,隐喻可以作为一种传导方式。这种传导隐喻(Conduit metaphor)是由雷迪(Michael Reddy)在1979年提出的。这一理论的基本论点是:说话人将思想(物件)置于词语(容器)中,将它们(顺着管道)传送至听话人,然后由听话人将思想/物件从词语/容器中取出[3]。雷迪为证明其观点举了几个例子:

Try to get your thoughts across better.

None of Mary’s feelings came through to me with any clarity.

You still haven’t given me any ideas of what you mean.

不难发现这三个句子中都包含着死隐喻,分别是“get sth.across”、“come through to sb.”和“give sb.an idea”。我们不能按照其表面的这意思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因为如果feelings真的可以像心灵感应一样come through(传给)某人的话,我们就不需要交际系统了。但是当我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一个固定的概念(死隐喻)时,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句子的意思。因此语言(或者隐喻)似乎是帮助某人从自己储存的物质材料中去构筑一个复制品,这个复制品有多大精确度取决于很多因素[3]。那么语言(隐喻)在某种程度上说就在帮助人们传递内在的思想和感受。

作为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由于隐喻概念的系统性,隐喻构建着我们的感知、我们的思维以及我们的行为方式[4]。

隐喻处处存在,即使在比较严密的ESP语言中隐喻也随处可见。越是抽象的概念就越需要借助隐喻来进行思考和表达。作为深层的认知机制,隐喻有着巨大的语言生成力。比如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经济活动的日趋频繁,像“菜鸟”、“网虫”、“山寨”、“草根”、“拍砖”、“放水”、“抽血”、“wolf market”等大量新词不断涌现,这些都无不与隐喻的生成机制有关。通过隐喻概念衍生出的各种观念和语言表达方式有助于我们描述新的情景,处理新获得的抽象概念,扩大语言和思想的界限,扩展了人类思考和认识世界的维度。

总之,具有组织人类概念系统和引导人类经验的隐喻的认知功能,特别是构成人类概念系统中的核心概念,对人们的日常思维产生重大影响。隐喻为认知和了解事物提供新的视角,使人们对此有新的理解和发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间还常借助隐喻而相互假借,彼此受益,最终达到认识整个世界之目的。简言之,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装饰,更是含有显著意义的认知表达。

(二)隐喻的认知特性

1.象似性

现代符号学之父皮尔斯指出:“每种语言的句法,借助约定俗成的规则,都具有合乎逻辑的象似性。”[5]所谓象似性是说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也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且这种联系是有理有据的。认知语言学家将象似性进一步分为肖像象似性、图表象似性和隐喻象似性。隐喻象似性是三种象似中抽象程度最高的,它涉及符号与对象之外的第三类事物,指从一个概念投射到另一个概念,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6]。但通常人们总是把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抽象的概念上,这样以便于对后者的理解。

“在隐喻结构中,两种通常看来毫无联系的事物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他们产生了相似联想,因而利用对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正感受和感情。”[6]例如,在“Argument is war”这一隐喻中,目的模型“Argument”与始发模型“War”之间有许多方面是相似的:1)敌对双方的初始位置。They drew up their battle lines.I braced myself for the onslaught.(他们拟定他们的战线,我为猛攻做好准备)。2)进攻。S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He shot down all my argument.(她攻击我辩论过程中的每个弱点,他驳回了我的所有观点)。3)防御。They defended their position ferociously.She produced several illustrations to buttress her argument.(他们坚定地维护他们的立场,她列举了几个例子来支撑她的观点)。4)撤退。She withdrew her offensive remarks.(她收回了她无礼的评论)。5)反攻。I hit back at her criticism.(我回击她的批评)。6)胜/负/停战。Ok,you win.Let’s call it a truce.(好,你赢了,我们暂告一段落)。正是这些相似点的存在,才使我们加深了对“Argument is war”这一句子的理解。

2.创造性

创造性是认知隐喻的另一个重要特性。Lakoff和Johnson认为,有些隐喻可以为我们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赋予日常活动以新的意义。“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的认知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知能力。”[6]隐喻认知的创造性通常体现在:

1)将新认识的抽象概念与已认知的事物相联系,寻求其共同联结点,从而用对已有事物的认识来表达新概念;如近年来新出现的新生事物——BBS(Bulletin Board Sys-tem),即网络论坛,是校园、大型企业与公司等开放给学生及客户交流的平台,在BBS上发表一个主题帖,引来许多人的讨论,从而起到交流思想分享资源等作用。在BBS上特有的某些语言之中存在一个隐喻概念,即“BBS是一个社区”。这一新的隐喻概念的形成就基于前面提及的创新式映射机制。

2)通过隐喻来扩张词义。隐喻的创新性还体现在“一个隐喻概念会生发出大量的彼此和谐的隐喻表达,而不同的隐喻概念又共同构成了一个协调一致的网络体系”[7]。以英语中的“bed”为例:bed的基本意思是“床”,但人们又将其他的认知域与bed联系起来,于是便有了a bed of nails(极其艰难的情况),a bed of roses(快乐人生)等。bed的词性也由原来仅有的名词词性变为了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如bed down(安排过夜),bed sth out(将幼小的植物从温室等中移栽到园地里)等。又如计算机的很多术语就是利用隐喻扩展语义而来的,如port原意为港口,而在计算机领域是指数据网络的出口或入口,即“端口”,其功能与港口类似。同样,两台或多台电脑可以通过“harbor”(网络路由器)共享宽带。正是由于隐喻认知的创新性,我们才得以用有限的基本词汇来表达无穷的意思。

二、隐喻认知理论指导下的ESP教学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的教学主张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其理论基础是功能主义的语言观,即基于ESP是一个“多元的”(pluralistic)且“以不同形式出现的”(protean)的教学理念[8]。这主要是因为ESP涵盖的知识面宽,既涉及语言和语言学知识、教育学知识,还涉及学习者所研习的专业知识。因此ESP教学研究还是一个较新鲜的课题。ESP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英语教学的一种 APPROACH[9]。

(一)利用隐喻认知机制具象化隐喻性词义延伸

莱考夫在《人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将隐喻划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其中实体隐喻就是通过实体(物体或物质)来理解我们的有关经验,这就使得我们能够把一部分经历作为一种同类的、可分离的物质来看待。现选择ESP中常用词汇之一“inflation”来说明。我们可以把“inflation”看作是一种实体“enemy”,即“Inflation is an enemy”。这样就获得了一种指称该经历的方法:

1)Inflation is lowering our standard of living.

2)If there is some more inflation,we’ll never survive.

3)We need to combat inflation.

4)Buying land is the best way of dealing with inflation.

5)Inflation makes the world sick.

语言的隐喻性是表达和思想行为所必需的,存在着对经验及其对象的物态化的要求。它倾向于使无形之物变成可感的,因此在实体隐喻中,原本抽象的事物或概念有了具象性。这样,用来描写具体事物的词,包括动词、形容词、介词、副词甚至量词都可以延伸到抽象的事物或概念上。刚刚接触ESP的学习者在记或认知类似词汇与搭配时,往往单纯地死记硬背,记忆不太深刻,但如果运用隐喻认知的工作机制,就明白这些表达的意义都是以自己所熟知的实体“enemy”为参照,通过隐喻机制而产生获得的。学生的隐喻认知过程将使他们激发联想,加深对该词的相关短语或相关搭配的记忆与理解。由此可见,上文中关于“inflation”的例句,都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实体,使得我们可以指称它、量化它、具象它,辨认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并对其采取相关行动。

(二)利用隐喻认知机制,帮助学生建构目标概念域词汇的认知框架

人们生活在一个四维的空间,但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却是一个三维的世界。因此,我们能感受到的已经不单单是现实本身,而是我们经历过的事件在空间的映射。例如人们将水的流动性及相关属性的这些图式概念投射到目标域的经济领域里,就形成了“资金是流水”的隐喻概念,以海水般潮涨潮落来投射或具象经济活动的起伏。如cash flow;The market is flooded;The market is buoyant;The market has dried up;floating interest rate;U.S.stocks fluctuate amid mixed economic data等。

在ESP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隐喻概念引导学生总结两个相关概念域的共同词汇。以“Money is Water”为例,可以对两个概念域的相关词汇进行一番梳理和总结,以加深对目的概念域相关词汇的理解。如表1。

表1 两个概念域的相关词汇

这个表格清晰地展示了在语言上water这个概念域向目标概念域money的映射。当通过隐喻认知机制把“水”这个人们熟知的概念映射到人们不太熟悉的经济领域“货币”这个概念域时,用以描述水的性质、特征的一系列词汇便激活人们对于描绘“货币”概念相关特征的认知。在词汇教学中,抑或在ESP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脑海中自觉将这两个概念域进行联系,并通过诸如列表的方式将两个概念域的词汇群进行比对总结,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起关于目标域词汇的认知框架。

(三)激活跨文化意识,加强目标语文化导入

隐喻的普遍性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基于共同的认知机构,扎根于不同文化中的隐喻便可能有类似的含义。但另一方面,地域性是隐喻语言最重要的一个特点。隐喻语言产生的基础是源于日常生活的积累经验,而每个区域的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俗不同,会导致人们语言运用与理解也不同,所以隐喻的运用也有很大差别。有些隐喻在一类区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其他区域就不一定也存在同样的隐喻。比如,英语中的“dog”有好的隐喻意义,例如“You are a lucky dog”,“I’m too old a dog to learn new tricks”,等等;但汉语对狗的隐喻意义更多倾向于不好的引申,例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还有,英语的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由于这样宗教的等因素差异,就会存在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制造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类似隐喻的俗语。同样在ESP中,商人和商务活动常常被隐喻为各种类型的动物或动物的行为,如:a bull market,bear market,wolf market,lame duck,cash cow,cat and mouse,trotting inflation,shark watcher,snake currency,butterfly effect等。如此一来,需要教师在ESP教学过程中加强目标语文化导入,引导学生借助其已有的知识体系或框架,将在母语中潜在的无意识的隐喻认知方式转化为目标语习得中的有意识的感知与思维。将新的目标语知识嵌入人类共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实现理解性记忆。

(四)提高学生的隐喻能力

隐喻能力是交际能力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它会影响到人们交流的过程和效果。近年来,语言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习者的隐喻能力,很多中外学者都提到了其重要性,Danesi最早提出隐喻能力的概念。他认为隐喻能力是在说话和写作中能够识别和应用新隐喻的能力,包括指出目标语中的概念隐喻和心理意像的能力与在交流中应用概念图式的能力[10]。隐喻能力会使自己的语言更生动形象并帮助理解他人话语的含义,而目标语隐喻能力无疑会对跨文化交流产生一定的影响。

由于隐喻不但存在于日常交流中,还存在于商业、法律、政治、医学、新闻、科技等各种特殊目的英语(ESP)的语篇中,如 Business is A War,Politics Is Business,Price Trends of Stock Are Physical Movements,Politics Is A War,State Is A Person,Risk Is Gamble,War Is A Competitive Game,Ruler Is State,Stock Market Is Gamble,Market Is An Animal,Heat Is A Fluid,Electron Is A Wave等。中国外语学习者如具备很好的隐喻能力,将来进行跨文化交流、商务沟通与谈判一定会更加娴熟流畅、游刃有余。由此可见,培养中国外语学习者的隐喻意识和隐喻能力至关重要。

三、结束语

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中充满了隐喻,即使在比较严密的ESP语言中隐喻也随处可见。从以上讨论中可以看出,ESP语篇中大量存在的隐喻现象是我国学生理解此类语篇的制约因素之一。但是越是抽象的概念就越需要借助隐喻来进行思考和表达。因此,具有组织人类概念系统和引导人类经验的隐喻的认知功能,特别是构成人类概念系统中的核心概念,对人们的日常思维产生重大影响。隐喻认知理论从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出发,引导学习者对ESP语篇中一些相对抽象的词汇通过隐喻认知的工作机制来联想、推理,加深记忆。广大ESP教师应充分运用隐喻认知理论去指导自己的ESP词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隐喻意识和隐喻能力,以促进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1]李福印,秦进平.隐喻与认知研究25年(1980-2004)成绩、问题与展望[J].中国外语,2007(4):19.

[2]Henderson.Metaphor in Economics[J].Economics,1982(4):147.

[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12,59,90.

[4]Lakoff,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4,149.

[5]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2.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16.

[7]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研究与教学出版社,2005:112.

[8]Robinson.ESP Today:A practitioner’s guide[M].New York & London: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UK)Ltd.,1991:1.

[9]Johnson.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A Handbook for Language Teaching[Z].Blackwell Publishers Ltd..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06.

[10]Danesi,Marcel.Metaphorical competen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and language teaching:The neglected dimension[C]//Alatis.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meaning.Washingt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2:490.

(责任编辑 张佑法)

G642

A

1007-7111(2012)04-0051-04

2012-02-25

汪先锋(1968—),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隐喻语篇词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