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比赛,化解矛盾
2012-12-06梁依萍李志勇
□ 梁依萍 李志勇
体育竞赛因其胜负的不确定性、活动的激烈性等特点一直备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在一般的课堂中,体育教师往往在课的后半部分安排一个竞赛活动,虽然学生的积极性很好,看起来课堂氛围不错,但是从运动技术掌握角度而言,时常会出现丢失前期运动技术学习效果的现象,如何处理好这个关系?
一、改变比赛内容,化解矛盾
新授课教学过程单调、枯燥,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新授课也需要比赛。以前新授课组织比赛被人诟病,主要是比速度、远度和高度。如果我们改变比赛的内容,由比速度 、远度和高度等变为比技术。由于是比技术,因此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技术上来,无疑能加快动作技能的形成和掌握,提高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前滚翻新授课后期,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 “看谁滚得直”的游戏,方法:在地上画两条间距为0.4—0.6m的平行线。学生在两条平行线之间连续做两个前滚翻,如果压线则为失败,不压线为成功。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哪组成功的次数多。由于是 “比谁滚得直”,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动作技术上,不仅巩固了技术,而且不知不觉解决了滚不直、两腿用力不均匀的错误。
二、改变比赛规则,化解矛盾
案例1:A教师上 《正面双手传球》,新授课。在课的后半部分,他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隔网对传比赛,比赛以得分多少判定输赢,学生为了取胜,想尽一切办法让对方失误,比赛成了捡球练习。显然,这样的比赛不利于技术的掌握。案例2:B教师上 《正面双手传球》,新授课。在课的后半部分,他也组织学生进行分组传球比赛,不过,比赛以双方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对传来回次数比多的练习。于是,学生不再追求角度,不再追求造成对方失误,而是相互通过默契配合追求来回成功的次数。
反思:同一个教学内容,采用同一个教学比赛,却取得不同的比赛效果,原因是比赛规则的不同。规则是人制定出来的,规则具有导向性。因此,我们在制定比赛规则时,尽可能使规则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技术上去和合作上来。
三、改变比赛时机,化解矛盾
在组织比赛时,通常我们采取以下的步骤,先讲解、示范游戏方法、规则,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尝试性练习,目的是熟悉方法、规则,最后再进行比赛。这样的步骤看起来清晰,可由于学生动作技术处于泛化阶段,因此,此时的比赛会损害先前技术。其实,在讲解、示范游戏方法、规则后,先不立即组织比赛,而是让学生分组复习几分钟,待学生熟练掌握技术后再组织学生进行比赛。由于复习技术是为了比赛获胜,参加比赛的学生会集中精力地、竭尽所能地练习,小组内水平高的学生总是想方设法地帮助同伴按照比赛的要求完成任务。此时,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比赛,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