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下“体教结合”的理念及其重构

2012-12-06韦雪梅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体教结合体教运动队

韦雪梅 刘 震

(1.皖南医学院体育教研室,安徽芜湖 241000;2.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研室,安徽芜湖 241000)

自1987年4月,原国家体委发布了《关于普通部分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首次确立了51所招收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试点学校以来,[1]体教结合的呼声便不绝于耳。在新时期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化,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融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全球化的背景下,体教脱节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显露,这与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已不相适应。

1 新时期下对“体教结合”内涵的重新诠释

体教结合是我国体育事业长期以来实行的一项重要政策,然而对这项政策的理解,体育界众说纷纭。林麟认为:所谓体教结合是指教育系统依靠自己的资源优势,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竞技、学习俱佳的大学生运动员。[2]虞重干认为:通过整合体育与教育两个系统的资源,提高效能,形成合力,共同培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3]华识兴认为:体教结合的本质就是“专业化的竞技体育与教育的结合”。[4]王正伦认为:体教结合的实质是高度专业化的竞技运动与教育机构的结合。[5]马宣建认为:体教结合是泛义的体育与狭义的教育相结合,体教结合中的体育是指我国体育学院所管理的事业,包括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人才培养等,是指体育事业发展中所需要和教育结合的内容。[6]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学者们大都从竞技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角度认识体教结合。相比较而言,马宣建的观点更值得推敲,因为体教结合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进的概念。不同时期,随时代变化和人们认识的转变而赋予其不同的含义。那么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体教结合”又应该具有怎样的内涵呢?本文认为体教结合是指泛义的体育与泛义的教育相结合,体教结合中的体育是指以体育活动为主体,目的为依据将体育划分为: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而不仅仅是竞技体育与教育的结合。泛义的教育是指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其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学校。

2 新时期下对“体教结合”的重新定位

体育与教育有着内在的、规律性的联系,这两张皮的真正结合会达到双赢的目的,这是毋庸讳言的,但应如何“结合”呢?这是20多年来体育界一直关心与探讨的热点话题,但始终难以达成有效的共识。虞重干认为: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应该就高校和运动队联合育人的目标、理念,管理体系及具体实施办法出台有关细则,鼓励高校和运动队更深层次的合作,探索并逐渐形成一个既遵循竞技训练规律又遵循文化教育规律的管理模式,最终达到双赢的目标。[7]此外,还有学者从“路径依赖”、“竞技运动教材化”等角度进行阐述“如何结合”的问题。的确,体教结合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一些矛盾,如体教结合是“以训为主”还是“以教为主”;是“体教结合”还是“教体结合”;体教结合应回归体育还是回归教育等。

从上述讨论中可以看出学者们大都从竞技体育与教育结合的角度探讨“如何结合”。然而体教结合的孕育、形成、发展,是时代的产物,具有历史阶段性。所以对体教结合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竞技体育与教育结合的层面上。本文试从泛义的体育与泛义的教育相结合的角度,对新时期下“体教结合”进行重新定位。

2.1 学校体育与教育的结合

1953年毛主席便提出“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召,成为体教结合形成的基石。教育机构,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体育均是其教育使命之一,通过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科学锻炼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建立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为培养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级各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贡献。其次,学校教育的最高追求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尽可能多地满足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所以,学校在做好普适性教育的前提下,对有一定运动天赋的学生兴办运动队,进而拓宽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来源渠道。

2.2 竞技体育与教育的结合

这也是当前对体教结合的普遍认识,在这个层面上认识体教结合,无外乎两个角度:一是,通过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资源整合共同培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二是,为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提供基本保障。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商业化、市场化、职业化已经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竞技体育领域也不例外。高水平竞技体育的特征之一就是职业化,“职业化”也就意味着运动员要以训练竞赛为职业,以此“养家糊口”。所以,“职业化”要求运动员一心一意,心无旁骛,需要更加努力的训练,以取得更好的成绩。但现实是,“体教结合”成了口号,停在口头上,出现在文件中。

运动员从事教育的目的更多是考虑到退役后的去向问题,更少的考虑到智能的提高能促进其技能的提高,鉴于此,建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省市体工队与职业技能学校的联合培养模式是可取的。因为市场经济时代,市场更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高水平运动员、省市级运动员、国家退役运动员具有专业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这种人才是供不应求的。体育系统也相应解决了部分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问题,不得不说是双赢。其次,体育院校针对当前社会体育的发展,开设更多面向社会的课程,不仅开拓了社会体育市场,而且满足了社会体育发展需求。

2.3 社会体育与教育的结合

这一话题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社区体育、群众体育、农村体育等怎能与教育挂钩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居民有无锻炼的习惯?锻炼频率如何?从事何种项目的体育锻炼?……这一系列的问题无一不和教育挂钩。这里的教育是广义的概念,是指接受某种知识、技能的传授,范围不仅局限于教育机构、学校。居民只有掌握了身体锻炼的方式、方法,才能用于实际锻炼中去。积极开展社区俱乐部,发展农民体育、家庭体育等,同时委托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基层,教授体育锻炼的方式、方法,也可以委托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开设技能培训班及体育锻炼理论课堂等。总之,通过社会体育与教育的结合,更好的促进全民健身的实施,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3 结语

体教结合不能仅局限于竞技体育与教育的结合。新时期下,它是泛义的体育与泛义的教育相结合,它包括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与教育的结合,教育的范围也不限于学校,其目的是为了我国体育事业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1]虞重干.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体教结合”[J].2005,29(5):19-22.

[2]林麟.“体教结合”该如何结合——透视胡凯现象的现状[J].体育师友,2000(3):22-23.

[3][7]虞重干,张军献.“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J].体育科学,2006,26(6):79-84.

[4]华洪兴.超越“路径依赖”,谋求全面发展[J].体育科学,2006,26(6):75-78.

[5]王正伦.“体教结合”辨析——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新视野[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9-21.

[6]马宣建.我国体教结合政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2):1-5.

猜你喜欢

体教结合体教运动队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教育部:柔道、摔跤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今年停招
党建工作在优秀运动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体教结合“一条龙式服务”模式探索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发展校园足球现存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