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气功教育思想探析
2012-12-06苗福盛李荣薇刘大铎
苗福盛 李荣薇 刘大铎
(1.辽宁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2.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体育系,河北秦皇岛 006004;3.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 136000)
目前,国内关于健身气功方面的研究,多数停留在训练、教学与推广上,旨在提高人的技能和体能以及增体质等物化层面的东西;更忽略了运用健身气功在增进人身体健康的基础上,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修心养性,健身育人,从而达到养生教育的目的。所以,当前国内健身气功的研究还处于感性阶段,尤其是缺少理性研究,更缺少与教育相结合的研究与实践。因此,因此,未来的健身气功教育欲从单纯的炼身中解放出来,应当以传承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为核心,以达到“健身育人”为目的,变以“授技”为主的健身气功“教学”为“教育”,重视构建健身气功教育的理论体系,培养具有其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健身气功教育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对于健身气功教育的认识
健身气功是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通过一种以防病治病为目的的静坐、吐纳、导引、内功等修炼方法,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相结合,来影响、改变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过程,紧密结合大自然的“天人相应”的自然整体观,以注重实践的方法,进行“精”、“气”、“神”的锻炼的一门科学[1]。长期以来,健身气功以其简单易学、动作舒缓、练习场所相对随意、健身效果良好等特点,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在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满足群众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健身气功增进人健康方式育人的特点是通过“三调”锻炼,即将的“身、息、心”有机的“结合”起来,“整体”地增进人的健康。健身气功教育有助于增进人健康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并实现“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协调发展。因此,健身气功存在着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基因”。
2 健身气功教育思想的观念意蕴
健身气功教育思想是人们长期以来,探索运用健身气功调节人的“身、心、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它是从事健身气功研究与实践的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教育人的思想。
2.1 健身气功教育思想中的整体观
整体观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是对事物统一性和完整性的看法。“天地一体”、“五脏一体”、“天人相应”等理论认为:宇宙是一整体,人体五脏也是一整体,人不仅要顺应自然的变化,还要求自身各部位的和谐,把人体内环境系统与外部客观自然环境系统统一起来,从宏观的外在宇宙规律来指导人体养生实践,并在具体的养生活动中以人体内在变化来体验个体融入天地自然的心理境界,从而达到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健身气功的修炼,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人的行为、思想的统一。整体观理论把“天、地、人、社会”看作是密切相关的统一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因此,健身气功教育思想的核心整体观理论包括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性命双修的整体观、心身双修的整体观、人与社会统一的整体观。
2.2 健身气功教育思想中的生命观
生命观是人类关于如何对自然界生命物体的一种态度,是世界观的一种,包括对人类自身生命的态度[2]。中国人重视生命,强调积极进取,自古就有“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大无畏精神,这种反宿命论的生命观指引着中国人进行追求健康长寿的实践活动。健身气功建立在整体生命观理论基础上,通过主动的内向性运用意识活动的锻炼,改造、完美、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变为自觉智能的实践[3],并且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体自身的和谐,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完全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因此,健身气功教育中生命观的思想,有助于健身气功更好的成为养生观的具体表达,使它不仅能更好的构建出生命存在的模式,也同样构建出中国养生思想的内在逻辑。
2.3 健身气功教育思想中的动静观
动静观是动静有内外之分,内静为精神内守,外静为形体安静。内动为“气息”运动,外动为肢体运动。在中国哲学史上,动与静是一对十分突出的范畴,是物质的两种不同运动形式,动静结合的观点则首见于《吕氏春秋》,吕氏首先指出了“静”的重要性,“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接着又指出了“动”的重要性,“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由于静与动对人体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宜动者静,宜静者动也”。健身气功习练的基本原则就是动静相兼,就是将“动”与“静”的有机结合,这里的“动”是指“动功”,“静”指的是“静功”。“动功”和“静功”是各有特点且之间又有密切联系的两类气功健身方法。所以说,健身气功教育中,运用动静观的思想以实现生命运动整体优化的目的。
2.4 健身气功教育思想中的“形神”观
众所周知,所谓形包括人体的脏腑、皮肉、筋骨、经脉以及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所谓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整个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形乃神之宅,是神的物质基础,只有形体完备,才能产生正常的精神活动,即“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素问·上古天真论》);神乃形之主,是生命活动的统帅,只有精神调畅,才能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保持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所以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附,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形神共养”,是指健身气功实践中同时注重形体养护和心神调摄,既要使形体健康,又要使心神健旺,还要使形体与心神协调、均衡地发展[4]。人体是“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体。在生命运动中,“形”“气”“神”各有所司,人的生命运动应遵循精神和肉体的统一整体的生命运动规律。因此,健身气功教育要体现“将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浮沉俯仰”(《道原训》)的养生之要,它具有“形神共养”的思想基础。
2.5 健身气功教育思想中的“类”文明观
所谓“类”文明的思想,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纯洁、善良、神圣的具有普世性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文明”。当今,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类的精神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疲于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多的人探求精神生存的绿地,使全人类适合于心思生命得以充分发展。这种背景下,健身气功教育必须要使全人类适合于高等进化,即第二次的生成——精神生存,它即是人的一种生存哲理,又是人的一种生存智慧。进入21世纪,人类应该经常地、主动地进行反思、反省或内省,用这样的方式接触存在于自身内部的地球精神,用地球精神的光芒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让精神生命成为自身命运的主宰。因此,健身气功具有培养人“类”文明的思想,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思想基础之上,才被国内外的众人所接受及传承,并形成相对完整的、具有“文明”性质的养生文化。
3 健身气功教育思想的价值诉求
通过历史的省思,我们可以大致认识和把握健身气功教育思想的基本价值,即具有传承文化和增进健康、完善“类”生活的基本价值。
3.1 文化传承的价值
健身气功的根源是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健身气功作为中华文化是我国的瑰宝,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文化的传承是维护我国的血脉所在。
当今,在以商品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环境中,一切人都依赖商品交换,“人”为了“物”而争斗。否则,就无法生存。所以,这个社会是典型的“物化”社会。在这种环境下,社会如何引导人们超越有限的物质生存实践,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存在的弊端,也是商品经济时代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为此,当前社会及力倡导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健身气功是具有中国风格的技艺。中华气功从古至今的发展,在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上既有“形”与“神”的交融,也渗透着民族的风格、习惯、心理、感情等因素。可以说,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审美观念、心态模式、价值取向和人生观等在健身气功中都有不同的反映。譬如其“德”与“艺”的统一、淡漠的竞争意识、注重个人技艺的纯熟、富于观赏而追求高尚的精神气质等。健身气功交织着阴阳二气组合的生命律动,外取神态,内表心灵,着重在姿态的意境里显示人格,堪称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因此,健身气功教育思想具有文化传承的价值。
3.2 增进健康,完善人“类”生活的价值
当今,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现实社会,现代人的生存空间存在着未确定性,人需要过好面向世界开放的“类”生活,而不是孤独的“种”生活[5]。健身气功作为中华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习练健身气功有助于增强人的心理素质,改善人的生理功能,提高人的生存质量,是人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价值诉求,是人把握社会、把握世界的一种实践力量,是促使人不断从“本我”(自然的我)向“自我”(现实的我)和“超我”(理想的我)转变,帮助选择人生状态、生活方式,使人的“种生命”(遗传决定的生命)和“类生命”(依靠文化、教育开发的生命)不断得以延续与升华。因而,健身气功教育真正能够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并且能够为人过上“类”生活服务,所以说,健身气功教育思想具有增进健身康,完善人“类”生活的价值。
4 结语
健身气功教育思想,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思想基础。易改以往国内关于教学与训练偏重于冰山水面上提高人技能、体能的训练和锻炼的研究,进行同步冰山水面下培养人的人文规律的研究,探索其人文层与科学层,其“人道”与“物道”的整合,即健身气功教学与训练真正的做到“修身”与“修心”结合,使其成为培养“人”的教育过程,使健身气功教学成为发展身体、解放身体的教育,从而创造出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高级生活方式,是人类自我的一种回归,是一种人生境界、和一种生活状态,也是人类的自我完善与解放。其本质是通过健身气功文化的传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健身育人”,这是健身气功教育文化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未来健身气功教育理论体系就是要研究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教育原理、研究健身气功的思想文化构成。
[1]胡秉娇.高校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8(3).
[2]侯国旺.试论气功、气功精华与全民健身气功活动管理[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3).
[3]徐正德.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D].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4]刘胡秉,娇洪福.八段锦对大学生体质、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8(1).
[5]毛娟.论瑜伽教育的健身育人价值[J].体育学刊,200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