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戒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2012-12-06李后普朱襄宜
□ 李后普 朱襄宜
最近几年,体育教学改革进程不断加快,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成绩,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成功感和满足感。另一方面,惩戒教育日渐淡化,学生成了说不得,碰不得,批不得的宝贝,惩戒学生稍有不当就会面临被辱骂、殴打,甚至是起诉、停职的局面。这样一来导致很多体育教师走向了一个极端,整个课堂充斥着褒奖与表扬,惩戒与批评被彻底抛弃。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是万能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适当的惩罚,不仅是一个教育者的权利,也是一个教育者的义务……”褒奖与表扬固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但是过度的激励会使你的评价失去意义,尤其是当学生出现行为不当或者违规举止时,就该适当采取惩戒教育,给其他学生以警示作用。然而惩戒教育毕竟是一种消极的教育方法,怎么样合理运用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的,我们只有全面地审视惩戒教育,才能把握其原则和技巧。
一、惩戒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性质及表现形式
“惩戒”,即“通过处罚来警戒”(《现代汉语词典》),具体来讲,惩戒教育即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失范行为进行处罚,从而避免失范行为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范行为的产生和巩固。惩罚的对象应该是学生的违规行为,而不是学生本身。
惩戒在体育教学中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身体锻炼为手段的惩罚,具体表现为加大练习强度或增加练习次数的运动手段,如俯卧撑、跑步等;一种是以身体或心理承受为手段的惩罚,如罚站、拍打和责骂等。我们可以把前者理解为体育教学中的惩戒教育,后者可以通俗的理解为体罚,从这两者的表现形式我们不难看出,惩戒教育与体罚的区别在于惩戒教育的主观目的不是以伤害学生身体、尊严、人格、心灵的。
二、惩戒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对象及范围
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在《法的形而上学原理》中说:“惩罚在任何情况下,必须只是由于一个人已经犯了一种罪行才加刑于他。他必须首先被发现是有罪的和可能受到惩罚的,然后才能考虑为他本人或者为他的公民伙伴,从他的惩罚中得到什么教训。”仅对过错行为进行惩罚,这是对惩罚实施对象最基本的解释。
惩戒教育的适用范围比较单纯,一般来说是指学生的行为违反主流道德规范,或者说学生没有遵循共同制定的规则,损害他人或群体的利益。这里需要讨论的几个情况:
1、学生违背教师或家长个人意愿的行为。因为个人意愿相对来说过于主观,比如说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引体向上必须做8个,学生没做到就进行惩戒教育,这显然是不对的。
2、学生在个人领域的轻微违规行为。个人领域的过错行为一般是因为认知方面的不足,这类过错没有损害他人或群体利益,最好慎用惩戒教育,应以说服引导为主。
3、非故意过错行为。非故意过错行为主要是因为客观或不可预见的情况突发而导致的过错行为,这类过错学生本身无主观意愿,也能意识到过错行为,不适用惩戒教育。
三、惩戒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原则
1、慎罚原则。惩戒教育是一个极易产生负作用的消极教育方法,绝对不能滥用。长期的研究证明,当教师使用包括“高度控制”、“强力推行”、“绝对禁止”或只是简单惩罚等各种惩戒性措施时,往往会使师生关系愈发紧张,而在教育实践中,惩戒确实又是人们最容易采用而又使用不当的教育手段。因此,在实施惩戒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慎罚的态度,把惩戒控制在恰当合理的范围和量度。作为体育教师,在我们教学之初,教师就应向学生明确课堂常规,规定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对服饰、纪律等作出明确要求并宣布惩戒手段,抓住有代表性的或比较突出的错误作为典型,绝不姑息,对于情有可原或者非故意过错应轻描淡写,提醒与引导为主。
2、合法原则。依法从教是每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做到的,在运用惩戒教育的时候,关键一点是要注意教师本人行为的合法性。避免体罚行为的产生,一定要明确体罚和惩戒教育的区别,惩戒教育是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的,现在部分学者质疑惩戒教育,就是把体罚和惩戒教育混为一谈。其一,从目的上看,惩戒是为了帮助学生真正认识错误,悔过自新,从而“不愿”再犯错误;体罚则侧重于使学生惧怕皮肉之苦,从而“不敢”再犯错误。其二,从程度上看,惩戒是不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教师的职业权利之一,是我国法律在一定主体范围内允许的;而对体罚,新《义务教育法》第29条明文规定:“禁止体罚学生。”因此体罚是一种违法行为。其三,从手段上看,虽然二者都是通过施罚使学生身心感到痛苦来达到最终的目的,但痛苦的内涵不同。惩戒中的“痛苦”是学生幡然悔悟后的痛苦,多是内发的;体罚中的“痛苦”更多地是教师施加给学生的,多是外感的。其四,从效果上看,惩戒能使学生最终心悦诚服地改掉错误,且能增进师生感情;而体罚虽然也能使学生改正错误,但学生完全是被动的,学生往往还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导致更加严重的违规行为。另外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惩戒过度就会造成体罚。
3、教育性原则。惩戒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其教育性是它的本质。教师在实施惩戒教育时,要明确实施的主体应该是错误本身,而不是学生个体,避免对学生产生个人歧视。惩戒教育的教育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强学生承担责任的意识。当一个人心中有所惧怕时,他的行动就会变得谨慎,做事会三思而后行,教师通过惩戒不仅可以让学生做事前慎重考虑,清楚地认识事情的利与弊,还可以让学生懂得犯了错就应该勇于承担后果,不逃避,不推卸责任,进而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区分善恶的能力。二是健全学生人格。如今的教育面对的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常常声称法律有规定不许惩罚学生,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宠爱也往往不能接受教师实施惩戒,加之教育界大力提倡赏识教育、快乐教育,这使得惩戒教育步履维艰,从而也导致了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心理脆弱,意志薄弱,过多地以自我为中心。而合理的惩戒教育能有效的遏制学生自我膨胀,能让学生因违规而受到惩戒带来的内疚感、悔悟感等内心体验,能让学生正确地评价和看待自己,增强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4、公平对待和区别对待相结合原则。这看起来是一个矛盾的提法,就是需要我们的教师在实施惩戒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发挥个人人格魅力,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惩戒教育并达到改正错误的效果。公平对待是指我们在实施惩戒教育的时候,不能因为学生的身份或个人感情而毫无原则地放松惩戒或者放弃惩戒,这样会导致教师的后期惩戒措施难以推行,影响教师威信。区别对待是指教师要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性格、犯错动机、造成的影响等因素来确定是否实施惩戒教育,在做出决定后要及时公布原因,得到其他学生的理解。
四、惩戒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需要注意的问题
1、弥补性训练不能当成惩戒教育。我们在体育课堂中经常会遇到有学生无法完成课堂练习,教师会根据其技能特点而安排一些弥补性训练,这些训练应该是教学的补充,而不应当作惩戒教育,教师在安排弥补性训练时也应该强调这不是惩罚,明确这一点的意义在于要让学生明确惩戒教育是针对错误行为而实施的,而不是针对学生个体。
2、惩戒教育要与尊重相结合。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正因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教师在行使惩戒时要清晰地认识这一点,尊重学生人格,避免给学生心理带来压力,不能把主观愿望凌驾于学生之上,更不能对学生冷嘲热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3、注重惩戒之后对学生的关爱。学生在受到惩戒之后,往往是心理最脆弱最需要安抚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关爱,既能增加教师的人格魅力,又能避免学生滋生对立情绪,同时也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马卡连柯.普通学校里的苏维埃教育问题[A]
[2]檀传宝.论惩罚的教育意义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04.2
[3]傅维利.论教育中的惩罚[J].民主,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