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办南京青奥会的四个关键问题
2012-12-06田雨普
王 成 田雨普
(1.南京大学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93;2.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筹办南京青奥会的四个关键问题
王 成1,2田雨普2
(1.南京大学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93;2.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新加坡青奥会圆满落幕,辉煌成绩难掩短板。青奥进入南京时间,关注持续升温的同时,亦需冷静思考筹办中的相关问题。结果表明:对参赛心态与追求目标,应以获取身心历练体验为目标,提升运动员综合素质修养;对舆论导向与民众关注,应适时引导民众认知和关注重点,转换传媒播报视角;对赛前谋划与遗存重点,应提升办会长远效益,取用于民、全民共享,注重青奥精神遗产;对评价标准与筹办理念,应平衡各项评价指标体系,合理调控承办目的。
青奥会;青年教育;文化与教育计划;精神遗产;评价标准
2007年,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青奥会)在危地马拉诞生,2010年,首届青奥会在新加坡成功举办,4年之后,青奥会将在中国南京拉开帷幕。这项试图期待奥林匹克精神回归青年教育的全新赛会,尽管从创办之初就饱受争议,但随着新加坡青奥会的圆满落幕,奥林匹克新的一页已经翻开,青奥会也将从“初生”走向“丰满”,逐步发展,成熟稳定。“启迪心灵、超出预期”(罗格语)的新加坡青奥会,不仅为青奥会未来发展和继续实现办赛理念打下基础,也为南京青奥会的承办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目前,南京青奥会筹备工作正稳步推进,组委会架构日趋完善,文教活动逐步升温,市场开发科学运筹,青奥会徽全球发布,场馆建设初显宏图。希冀在对青奥关注日益升温的同时,能冷静分析首届盛会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认真思考青奥筹办的规划目标和价值追求,并以此指导办会实践。
1 参赛心态与追求目标
首届夏季青奥会于2010年8月26日在新加坡圆满闭幕,记者采访多名中外运动员和教练后发现,绝大多数参赛者都只是把青奥会当成是一项小型化的奥运会,是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了一次体验大赛的机会[1]。虽然有文化和教育活动的推崇,但比赛和成绩仍然青奥主旋律。中国代表团以32金、16银、5铜的比赛成绩“荣登”金牌和奖牌榜首。代表团团长蔡振华说,代表团特别鼓励运动员参加青奥会的文教活动,所有的运动员都参加了相关活动[2]。然而具体参与情况如何,收获如何,体会如何,相关媒体和记者对此报道少之又少,国内观众无从知晓。而且一些问题也随之显现,如个别队员赛前不主动安排训练,晚上打游戏机,不按时休息,个别运动员对领队管理的提醒要求不重视,最终在比赛中发挥失常[3]。中国代表团的小队员们大赛经验不足,暴露出相关问题,如比赛心态失控,应对困难不足;思想包袱较重,精力分散,不能全身心投入比赛;赛前准备还不够周密、细致,管理有所松懈;调整运动员参赛状态的手段不多,针对性措施不强。
记者发现,在一些需要互动和考验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活动中,中国年轻选手凸显被动,欠缺简单英语对话能力,难与外国运动员正常交流。因对基本的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知识知之甚少,在参加部分文教活动时而显得无所适从,所以有媒体发出“青奥成绩辉煌难掩短:三大球不灵,文化素质偏低”的感慨和警示,希望能引起我们的重视。[4]虽然参加首届青奥会的大多数国外运动员也非常看重成绩,但总体来说,中国运动员对成绩的重视程度更甚,那些有望取得好成绩却未能如愿的运动员,其失望程度也更为强烈,这与奥运会上中外选手的心理状态基本一致。重在参与、享受比赛对于很多中国年轻运动员来说,已经成为难以实现的美好愿望。集中优势力量,培养顶尖选手,这本身无可非议;14-18岁之间的参赛青少年正处于爱玩、好动的年龄,且受年龄的限制,相关参赛经验欠缺,亦属正常,可以理解;有了这次青奥会的锻炼经验,相关教练员和工作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弥补不足,以此为经验并在未来有更加良好表现,对此,我们亦深信不疑。然而,这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却值得反思。对于“期待奥林匹克精神本质回归”、“提升体育运动意识和参与感”以及“教育青少年”等为己任的青奥会,对于“奥林匹克未来的生力军”而言,他们通过参与青奥会所得到的不应该仅仅是比赛经验和成绩荣誉,还应收获诸如增强自己的国际化视野,认识到语言交流的重要性,体会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学会在比赛中尊重对手、分享经验、促进友谊,等等。所有这些,应该比单纯的一场竞技要重要的多,尤其在他们今后的生活道路中,这些收获和体验,这些能力和知识远比几块奖牌重要。而通过青奥会清楚把握自身实际水平,未来应何去何从,应是现实同时重要的事情。
比赛以竞争为核心;竞争以输赢为表征。但竞技比赛的输赢特征丝毫不会影响青奥会的奥林匹克属性(more than sports)。奥林匹克运动在百余年的发展中有两条脉络,其一是实践操作线(奥运会、青奥会等),其二是理念逻辑线(奥林匹克主义指导下的思想体系),我们应该能够认清并正确处理这两者的辩证关系,而非重视参与层面、轻视逻辑理念。运动员参加青奥如何正确调整参赛目标,获取最大身心参赛收获?这显然是长久以来难以根治的难题。学训矛盾突出,运动员社会适应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投身体育的根本性障碍。因此,青奥会筹办,理应以此为契机,加强青少年运动员基础教育、价值观教育、语言表达能力和外语交流能力教育,相关内容纳入运动队的运作管理之中,参赛体会或参加青奥会文教计划的总结思考,尤其是运动员自己的反思和领悟,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竞技成绩提升之外的另一项重点工作。此外,青奥选手从开幕式到闭幕式期间参加体育竞赛和文化教育活动应该有明确的要求和限定,如“结交一名青奥伙伴、认识一位国外朋友、了解一国地域文化”等。
推广卓越、尊重与友谊的奥林匹克价值观实际上是推崇体育运动的社会教育价值。我们应该重新认识“竞技运动”的内涵与价值,厘清“精英运动”和“竞技运动”的本质区别。“培育人格,首在体育”,文教活动归根到底,只是一种手段和平台,而最终目的是通过这种身心体验、亲力亲为的特殊方式来教育青少年,培育身心和谐统一的人,过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生活,这是青奥发起者和组织者的理想愿景,也是每一名青奥选手应该追求的目标。这种教育活动应该长期规划,不能只在十几天的赛事中搞集中突击。当然,我们也应该秉承传统,发扬创新,进一步优化设计出好玩、有趣,有吸引力且兼具教育功能的文教活动,以保证通过参与这些项目,选手们能够学到一些无论是对他们参与竞技体育,还是立足社会,都能有所帮助的东西。
2 舆论导向与民众关注
青奥会自创立以来,国内媒体对这一奥林匹克的新创举和新盛会只做了轻描淡写的报道,即便在新加坡青奥会举办期间,和铺天盖地的媒体信息相比,青奥报道也仅是冰山一角,最后仅将话语的描述习惯地总结为我国的金牌和总分第一。国际奥委会一再坚持青奥价值和品牌的纯洁性,一再强调文教活动的重要性,而从已有的国内报道看,仍是沿用以往奥运报道模式,凸显竞技比赛过程与结果,诸如“某某获得了金牌,谁谁又战胜了对手登上领奖台”的话语比比皆是(电视新闻节目居多)。除电视媒体以外,以搜狐体育、华奥星空、新浪体育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在青奥会的报道中,关于赛况速递、文教活动的比例亦严重失调,相关网站的首页赫然可见国人已经非常熟悉的“奖牌榜”。新加坡青奥会闭幕后,相关报道亦宣告终结,不见后文。此外,有关南京青奥会情况亦可举例如下:南京申办2014年青奥会前后,相关媒体不惜大手笔进行青奥宣传,如“青奥会虽然不及奥运会那样规模宏大、影响空前,但作为国际奥委会的一项顶级赛事,它无疑将从城市建设、组织水平、经济运营等各个方面给南京一次升级的好时机。从房地产,到旅游服务业、流通零售业,再到环保低碳产业,甚至装饰行业,南京和江苏的上市公司,都将迎来一轮青奥会行情,这就是南京的青奥会财富机遇[5]。”“青奥会品牌价值提升,为南京带来更大机遇[6]”,以及在南京申办成功之际出现的“我相信等到南京青奥会,我们的金牌肯定是一把一把的,金牌总数肯定是第一名”[7],等等。所有这些,不仅有违青奥会的推广宗旨和发展目标,而且引导普通民众偏离了理应关注的重点。
诚然,这是两难博弈。现代体育以来,竞技体育就以比赛过程的紧张性和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等显著特征,牢牢地抓住了媒体和大众的目光,也正是由于这些独特的激烈过程和紧张气氛,才使得体育比赛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目光和关注。世界大型综合型赛事亦是如此,全世界顶尖运动员汇聚一堂,如果媒体不报道和转播这些,何以引起观众兴趣?目前的社会发展和民众认知尚没能达到“体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分享世界各地文化”、“以独特而有力的方式推广奥林匹克精神”的高度,相比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我们更愿意去关注体育比赛的动感、美感和快感。青奥会不设奖牌榜,没有代表团排名,然而众多媒体中都不约而同的出现“金牌榜”和“奖牌榜”(毫无疑问,中国代表团位列第一)。然而问题是混合参赛项目(如跨国跨地区组队)成绩如何统计?既然不便统计,于是按照传统分类方法,将个人项目和团体项目中易于核算的奖牌拉至帐下。由此种种,不仅违背混合项目的设置意愿,亦混淆体育竞争的真实意图。此类“奖牌榜”的出现意义着实值得商榷。
当然,在延续“排名”同时,扬子晚报、南京日报等一批媒体开始注重对青奥会比赛之外的宣传与推广,挖掘青奥会背后的故事和新闻。新加坡青奥会期间,扬子晚报整版开辟“青奥教育”、“青奥Young起来”和“青奥赛场”专栏,并以大幅标题相继报道诸如“南京小记者环球采访首抵狮城”[8]、“青奥会运动员房间不设网线”[9]、“看新加坡青奥,想南京咋办”[10]、“体育设施都能玩,也都玩得起”[11]、“泳池都没见过,照样'游'进青奥”[12]、“要让南京百姓分享青奥遗产”[13]等新闻,挖掘和交流除竞技比赛之外的青奥信息,而对于比赛的战况播报则以小标题、小篇幅的形式出现,宣传报道的侧重点较之以往发生了一定转变,这些积极的尝试已经悄然出现。
青奥会为世界青年提供了一个同场竞技、展现自我的平台。这不是一项普通运动会,它基于比赛,却超于比赛,尽管为奥林匹克培养优秀后备人才是青奥会的7个目标之一,但更多的是将体育竞赛和文化教育相结合,培养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承担起教育青少年的历史重任。奥林匹克秉承教育理想,同样也具备实践能力。这需要奥林匹克组织者把好青奥会发展的方向之舵,也需要参与者能够真正理解奥林匹克的核心要义,同时也需要关注者抱着一种正确的理念和平和的心态去欣赏,而不是刻意“嫁接”,任意“融合”。青奥与城市发展应适当“切割”,青奥与商业运作也应适当“分离”,传媒要以正确的方向和先进的理念引导和影响民众。希冀南京青奥会之时,国人关注与期待会有新的提升。
3 赛前谋划与遗存重点
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投入巨大,且作为事件性活动,赛事持续时间短,赛期一过,往往时过境迁,如何更好地发挥长久效益,一直是学术界极力研究的热点和难题。2005年,南京成功举办十运会,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宝贵遗产(如奥体中心的建成使用、河西板块的跨越发展、办赛经验的总结丰富以及城市环境的改善提高等)。然而,在民众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体育成绩取获丰收的同时,人们对体育融入生活理念的态度,对十运会除竞技比赛以外的认知明显不足,部分场馆设施后续利用问题凸显,对十运会在精神层面的遗存问题没有给予应有重视。奥林匹克运动以其卓越、友谊、尊重的核心价值观被全世界所认同,北京奥运遗产的研究引起了学界对大型赛事精神遗产的重视,而对于其他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会的遗产研究则明显滞后,国内对此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这些精神层面遗产往往影响更加深远,在促进城市文化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隐性作用。
青奥会不同于一般的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从国际奥委会对青奥会定位的七个目标中可见,竞技比赛是其中一项,更多体现的是诸如“应对社会挑战”、“体育运动意识”、“创新平台”、“奥林匹克精神”、“分享世界文化”等思想。比赛是作为一种手段、一项内容、一个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承办,对青年教育、对体育参与意识培养、对城市发展等方面产生影响,进而为奥林匹克运动留下宝贵遗产。因此,重视青奥会精神文化遗产(如淡化金牌、健身意识、青年与未来、奥林匹克价值观的影响等)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新加坡青奥会没有新建场馆,而是着重在参与性和文化理念层面留下遗产。在申办和举办青奥会期间,新加坡人民参与其中,观看比赛、参与活动、为来宾提供服务。更重要的是,青奥会引导年轻人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并加强他们对体育文化的理解,这些都将沉淀下来,成为青奥会的文化遗产[14]。当然,新加坡在闭幕的当天下午,绝大多数文化教育设施被拆除,没有留存物质载体,为青奥博物馆建立增添很多困难,难免留下遗憾。南京应引以为鉴。
南京青奥会精神遗产是以奥林匹克价值观(卓越、友谊、尊重)为核心,以文化为载体,以体育为表现形式,通过2014年南京青奥会这一特定的大型赛会而得以呈现和传承。具体体现在:(1)弘扬团结、友谊、公平的奥林匹克精神;(2)实践绿色青奥、活力青奥、人文青奥的办会理念;(3)身心和谐、体育健康的生活意识;公平竞争、顽强进取的拼搏精神;交流开放、民主平等的思想观念;乐观自信、求同存异的生活态度以及学习榜样、提升自我的优良传统[15]。这些内涵对青少年,将推动更多人参加到体育运动和锻炼中来,进而培养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把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城市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正如罗格主席所言,“南京青奥会不仅仅属于南京这个城市,还属于中国,青奥会所产生的精神遗产将被更多的人分享,产生更大的影响。”[16]
南京青奥会应凸显核心理念:淡化金牌、非商业化以及教育青少年,通过对青奥品牌的维护利用、青年志愿服务的常态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载体的利用等方式,以增强青奥精神持久性。在青奥会文教活动中,注意留存相关软、硬件设施,在承办实践中,将奥林匹克价值观的教育贯穿于整个青奥会运作之中,青奥会,是一种“盛会”,而非一场多项目的“竞技赛事”,既不能办成“小型奥运会”,也不能搞成“大型全运会”。
对此,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点:(1)在国际奥委会规定范围内增加项目(以集体混合参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为主);(2)利用青奥村及相关设施,建立青少年体育活动营地,定期举办多样的青少年论坛、文化交流活动(不局限于体育活动),也可以民间活动为主;(3)青奥会组委会设立文化遗产研究部门,在青奥会筹办阶段就做好相关遗产的整理和保护工作;(5)建立青奥历史博物馆、主题公园、青奥文化交流中心,作为开展青少年奥林匹克教育以及青少年交流的基地,注重相关档案、设施的留存;(6)将文教规划与其他筹备工作有机融合,避免造成一方面是极力推崇教育活动实施,另一方面大兴土木、铺张浪费、锦标盛行。
4 评价标准与筹办理念
以奥运会为例,国内有学者对衡量北京奥运会成功与否提出12项内容,并按问卷支持率进行排序,依次为:在政治上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增强全国人民的凝聚力、促进北京的城市建设、增强国民的体育意识、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不出现重大安全事故、不出现兴奋剂事件、奖牌数略有增长、在经济上有赢余、金牌数略有增长、金牌数继续保持前3名,但某些项目有重大突破[17]。前中国奥委会秘书长魏纪中先生认为评价奥运会标准为能否最终做到“皆大欢喜”,多方满意:所有的参与者、主办国的人民群众和各级政府以及国际奥委会和国际体育组织[18]。青奥会和奥运会一脉相承,其评价标准在相应调整和补充的基础上同样可以参考上述指标体系,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特殊之处?罗格主席认为青奥会的成败标准在于运动员是否在赛会期间感到快乐,他说,“基本上说,运动员的满意就标志着青奥会的成功。我会去了解运动员们是否感到很愉快,如果他们十分开心,那么这届青奥会就是成功的[19]。”同时,他认为“教育是青奥会跟奥运会、世锦赛等赛事最大的不同,淡化功利色彩、强调文化交流、强调教育是青奥会最大的特质。”[20]基于此,不难看出,青奥会特质——文化与教育计划(Culture and Education Program)能否推陈出新,并发挥应有魅力和效用,就成为评价的重中之重。推广落实文教计划,使参赛青少年得到身心教育、文化共享的美好愿景能否在青奥中得到落实,尤其是在中国乃至当今世界的现实背景下得以真正实现自然成为我们在筹办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以综合实力而论,南京乃至江苏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在全国属领先水平,赛事经验丰富,在青奥会竞赛组织、后勤保障等方面不会存在问题,圆满举办不会有太大困难,但要为奥林匹克留下精彩之笔,树立办赛新模式与标杆则尤为艰难,需要有更高要求和目标。
百年前,奥林匹克先驱顾拜旦伯爵希望通过举办奥运会这种形式的运动会来凝聚人心、呼唤和平、教育青年,让体育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奥林匹克宪章》亦明确指出:“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的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运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21]但现实社会中,不仅难以实现,而且随着时代发展,奥林匹克遭遇不同程度的理想偏移与价值迷失,人们对体育认知稍显片面,奥利匹克的普世理想举步维艰。
提高普通民众的体育参与热情,扩大体育运动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增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进而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这些目标和愿景是隐藏在显在因素背后的深层目标。对于青奥会承办地区和城市而言,也是较之于显性指标更为难以量化评价的隐性指标,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去检验。因此,我们理应以一颗冷静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青奥承办的各种问题,抵得住各种功利主义和锦标主义乃至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影响。以科学、务实的精神筹办青奥,遵循体育发展规律,坚持体育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目的,合理调控承办目的(如提高办会经济效益,加速城市现代化建设等),不可本末倒置;以重视道德的要求去办善事,大力提倡体育的伦理精神,体育的公平竞技,体育的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等思想,在赛前、赛中和赛后进一步宣扬奥林匹克主义,并适当衍生到生活和学习当中,用奥运的理念来指导生活,不能有违奥运公道和精神;以关乎人文、心怀天下的精神去筹办青奥,重视美和美德,提倡美德教育,弘扬对人类发展问题的忧患和终极关怀,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作为青奥推广者、承办者和关注者,当国际奥委会、承办国家和地区、普通民众的认知达成一致、融合,文化与教育计划真正落实,同日常教育有机对接,发挥应有效应,彰显体育运动的本真价值,方是“成功”的青奥之会。
目前,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筹备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在全面迈入实质运行的重要时期,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青奥会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虚心借鉴和吸收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大运会的成功经验,认真分析相通相异,结合实际设计创新。精心筹划办赛模式,创新完善文教活动,恪守青奥筹办理念,合理调控办会目的,遵循“办青奥、为青年;促发展、留遗产”的指导思想,为奥林匹克运动留下一届具有中国特色、江苏风采、南京特点的青年盛会。
[1] 慈鑫,青奥依然是“小奥运会”,比赛和成绩仍是主旋律[N].中国青年报,2010-08-22.
[2] 网易体育.蔡振华鼓励队员多沟通 中国131人次参加文教活动[EB/OL].http://sports.163.com/10/0822/19/6ENDFJOJ00051CAQ.html,2010-08-22.
[3] 华奥星空.再次点名批队伍和队员 蔡振华曝代表团四大不足[EB/OL].http://www.olympic.cn/2010qah/china/2010-08-26/2062680.html,2010-08-26.
[4] 青奥成绩辉煌难掩短:三大球不灵 文化素质偏低[N].中国青年报,2010-08-26.
[5] 石成.青奥会给南京带来财富机遇[N].现代快报,2010-02-12.
[6] 朱永超.青奥会品牌价值提升,为南京带来更大机遇[N].南京日报,2010-08-23.
[7] 庄伟.南京青奥会金牌数定第一,选苗子从现在开始[N].东方卫报,2010-02-12.
[8] 汤敏.南京小记者环球采访首抵狮城[N].扬子晚报,2010-08-19.
[9] 汤敏.青奥会运动员房间不设网线[N].扬子晚报,2010-08-20.
[10] 汤敏.看新加坡青奥,想南京咋办[N].扬子晚报,2010-08-21.
[11] 汤敏.体育设施都能玩,也都玩得起[N].扬子晚报,2010-08-22.
[12] 汤敏.泳池都没见过,照样'游'进青奥[N].扬子晚报,2010-08-24.
[13] 张磊.要让南京百姓分享青奥遗产[N],扬子晚报,2010-08-26.
[14] 孙嘉晖.新加坡青奥会主席:广州亚运将独具特色[N].广州日报,2010-08-24.
[15] 王成,吴明,陈刚.南京成功申办2014年青奥会策略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11):106.
[16][20] 刘沛.罗格参观视察后表示:青奥会选择南京是正确的[EB/OL].http://www.js.xinhuanet.com/xin_wen_zhong_xin/2010-08/29/content_20750317.htm.
[17] 赵丙军,司虎克,章建成,等.衡量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的主要标准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1:1-5.
[18] 魏纪中.我看中国体育[M].北京:三联书店,2005:44-45.
[19] 罗格:祝选手玩得开心[EB/OL].http://www.yangtse.com/news/ty/201008/t20100812_754886.htm,2010-09-02.
[21] 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宪章[M].詹雷,译.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6.
StudyonFourIssuesofNanjingYouthOlympicGames
Wang Cheng1,Tian Yupu2
(1.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Jiangsu, China;2. College of sports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Jiangsu, China)
We need to keep a cool head at the time of continuing concern of Nanjing Youth Olympic Games:young athletes should strengthen basic education, values education, foreign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at the time of designing fun and interesting, attractiv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programs; people’s cognitive oriented and focus need to be guided properly and the media also need to change report perspective;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sports culture and spiritual heritage of Youth Olympic Game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host purpose should be reasonable balanced.
Youth Olympic Games; youth education;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programs; spiritual heritage; evaluation criteria
G811.21
A
1672-1365(2012)03-0022-05
2011-09-28;
2011-11-29
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指导项目(2011SJD890003);2011年南京大学文科青年基金项目。
王成(1981-),男,安徽固镇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