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技巧对脑性瘫痪患儿坚持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2012-12-05张智香
张智香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从小儿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1]。脑瘫患儿轻者如进行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可基本正常化,重者如不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将有可能导致终身残疾。脑瘫是儿科的一种难治性疾病,康复过程比较长,小儿一旦被确诊为脑瘫,不但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给患儿家长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然而,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脑瘫患儿的障碍程度、家长所受教育、家长脾气性格、家庭经济状况等各方面不相同,以及确诊后家长所表现的态度不尽相同,导致相同的治疗措施因家长的心态不同,患儿的疗效不同[2]。所以,掌握与不同类型家长的沟通技巧,及时调整心态,增加坚持治疗的依从性非常必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09/2010-08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脑瘫患儿60例,其中男50例,女10例;年龄1~6岁,平均2.8岁。按就诊单双号分为沟通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医(农)保、家庭经济收入、家长文化程度(以母亲为主)、家庭所在居住地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儿及家庭基本情况(n)
1.2 诊断标准 脑瘫诊断及分型符合2004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会议确定的标准[1]。
1.3 纳入标准 (1)符合小儿脑瘫的诊断标准;(2)年龄1~6岁;(3)家属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家庭住地或家长工作变动无法坚持治疗者;(2)反复惊厥发作未控制者;(3)反复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对康复治疗产生严重影响者;(4)喂养困难、严重营养不良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康复训练 医生根据患儿障碍程度,依据神经发育学的规律:按照抬头、翻身、坐、爬、跪、立、行的大运动[3]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治疗师采用Bobath、vojta手法给予相应的训练,每日1~2次,每次45min,训练采用一对一并且家长参与的形式进行。
1.5.2 沟通 对照组:向家长解释目前患儿症状、障碍程度、治疗目的,并指导家长当前需要康复的内容。沟通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医生还要针对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与家长单独沟通、交流,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对于新入院患儿的家长:重视对家长心理状态的调整,医生多与家长沟通,帮助他们分析导致脑瘫发生的高危险因素,给家长倾诉的时间,耐心倾听家长的问题与顾虑,沟通过程中态度要和蔼,语气要温和,给家长和孩子亲切感。(2)曾经在医疗机构接受过治疗者:主要针对曾经有过治疗经历,但对治疗效果不满意的家长,沟通中医生不但要认真倾听家长的倾诉、了解家长对于他自己孩子的期望、耐心做好解释指导工作,还要把脑瘫发生的高危险因素、脑瘫的伴随症状以及脑瘫严重程度的分度、分型、预后等,逐一向家长进行耐心仔细的解释、分析,让家长了解脑瘫康复的过程。(3)文化程度与经济收入不同:分两种情况,一类是文化素养较高,经济收入也可以满足治疗需求的家长,与他们沟通时应多谈孩子进步的方面,介绍小儿认知、智力障碍程度等情况时态度要和蔼,在检查时动作要轻柔,进行康复指导时,一定要反复强调训练中的注意事项,避免骨折、肌肉、肌腱拉伤以及哭闹后导致的呕吐、窒息等情况发生;另一类是文化水平不高,经济状况相对差的家长,在与他们沟通时,语言一定要通俗易懂,有时可以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现象作比喻,让他们了解康复治疗的理念,沟通中医生态度要和蔼,给家长和孩子以亲切感,而且要有爱心和同情心时,不论患儿病情轻重,不论城市与农村应一视同仁,并且当患儿及家长在生活中遇到小困难,应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不断鼓励要克服困难,坚持度过难关。(4)居住地不同:无论农村家庭还是城市家庭,都会存在人员不足的情况,医生与家长沟通时,注意了解家庭存在的困难,在治疗过程中,尽量在训练时间的安排上给予方便,可以依据家长的作息时间,适当对患儿的训练时间给予调整,使得患儿与家长的时间都能得到充分利用。
1.6 依从性判定标准 (1)依从性好:在医院坚持治疗≥2个月,家长情绪好,主动与医生交流,愿意咨询或主动学习训练手法和训练技巧,空闲时间应用医生指导的康复手法,主动给孩子训练;(2)依从性差:在医院坚持治疗<2个月,家长情绪低落,不愿主动与医生交流,很少主动向医生询问训练手法或训练技巧,常常自己训练,不愿听从医生的指导[4]。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行χ2检验。
2 结果
沟通组32例中依从性好31例(96.9%),对照组28例中依从性好10例(35.7%),沟通组治疗依从性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8,P<0.01)。
3 讨论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脑瘫已成为导致儿童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然而脑瘫的康复见效慢、疗程长、花费高,由于长期康复给家庭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有些家庭因种种原因会放弃治疗[5]。如何让家长相信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提高患儿家长陪同患儿坚持治疗的依从性,医生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本研究中,沟通组与对照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医(农)保、家庭经济收入、家长文化程度(以母亲为主)、家庭所在居住地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生在脑瘫的治疗过程中,除制定和调整康复治疗方案外,还要了解不同家长对脑瘫治疗的态度和看法。对于新入院患儿的家长,他们在心理上对诊断与治疗存有怀疑态度,认为自己的孩子会吃会喝,不可能是脑瘫,部分家长会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带孩子到各级医院反复就诊,希望得到否定“脑瘫”诊断的声音,当他们屡屡失望后,会变得情绪低落、脾气暴躁,言语生硬,易与医护人员发生口角。在交流中,医生要耐心倾听家长的问题与顾虑,开导家长面对现实、相信科学,告诉家长脑瘫不是不治之症,只要依从于治疗,坚持康复,障碍就有可能改善,采取早期干预、早期治疗,伤残程度就会大大减轻,部分轻症患儿还有可能正常化,在沟通交流中杜绝使用刻板生硬的语言以及“这种病不会治好了……”等极端词语,避免增加不必要的纠纷。对于曾经有治疗史,有的因为治疗效果没能达到家长的“期望值”,虽然他们又带孩子来到医院,但他们对今后的治疗效果忧心重重,既担心花钱,又担心治疗效果不理想,还不愿意放弃治疗,家长对治疗缺乏信心,对治疗效果不完全认可,甚至不认可。家长在治疗中常常出现抵触情绪或不配合现象,易于医生发生口角、纠纷等。家长的这种焦虑、困惑、无所适从的心理,医生应予以理解,但是在沟通中一定要让家长了解到脑瘫康复过程是漫长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治疗效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果是重度脑瘫,导致的运动残疾可能是终身的,而且,脑瘫障碍程度重、开始治疗时间治疗的效果就会大大折扣。但是无论障碍程度如何,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只要坚持治疗,伤残程度就会减轻,即使不能正常化,也可以通过坚持治疗来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如果遇到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他们中大部分认为,孩子生病,应该打针吃药,康复训练就好比带孩子玩耍,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和金钱,对治疗持怀疑态度,与医生很不友好,交谈中言语生硬、态度差。这时,医生与家长沟通的语言要简单易懂,多举一些治疗成功的例子,反复地、耐心地进行讲解。通过沟通,他们一旦与医生建立信任感,就会变得与医护人员友好,坚持治疗的依从性也往往会大大增加。笔者通过对不同人群有针对性沟通发现,脑瘫患儿性别、年龄、是否有医(农)保、家庭经济收入、家长文化程度以及是否有治疗经历均不是制约家长陪同患儿坚持治疗的主要因素。医生在治疗活动中采取恰当的沟通方式,使得家长对脑瘫这种疾病以及这种疾病治疗过程的认识程度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就会增加。本研究中,通过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沟通,沟通组坚持治疗依从性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脑瘫患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家长在心理和经济等方面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家长不安、焦虑、烦躁、情绪低落等压抑的心理需要释放,与他们有效地沟通是释放的一种方式,由于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给予家长尊重、理解和信任,为沟通创造条件。
脑瘫经长时间的综合治疗后,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如错过治疗时机,会对患儿今后的身体、精神、工作、学习、婚姻、经济、社会地位等造成一定的影响[6]。医生在工作中,对不同类型的家长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争取其积极配合,增加康复治疗的依从性,使得家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康复治疗中去,从而保证临床康复效果的巩固,对最终达到患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和生存质量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1]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2.
[2]张展,汤有才,任行勤,等.患儿家长的心态对脑性瘫痪治疗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16(6):447-448.
[3]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4.
[4]林梅.健康教育对脑瘫患儿治疗依从性影响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2):2926-2927.
[5]陶芳标,许进,邓国支,等.安徽省两城市1~8岁儿童脑性瘫痪的现患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11):1338-1340.
[6]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3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