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翻译价值的特性

2012-12-04

当代外语研究 2012年8期
关键词:主体价值历史

高 雷

(淮阴师范学院,淮安,223300)

1.引言

自本世纪初以来,我国学者从诸多方面开始研究翻译价值,这拓宽了翻译学的视野,完善了翻译学的学科体系。程平(2001)、张美芳(2002)、杨剑(2006)等从不同视角阐述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价值取向。然而,对翻译本身的价值涉猎较少;许钧(2004)则从翻译的本质特征出发,探讨了翻译本身所具有的交流、传承、沟通、创造与发展等价值。杨国华、杜明业(2009)等以现代阐释学翻译理论为依据,重点探讨了翻译的历史性。这些研究使学者们开始关注翻译本身的价值问题,但是理论深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吕俊(2006)、孙宁宁(2008)等探讨了翻译批评的价值哲学基础。这凸显了价值问题对于翻译批评的重要意义,但在翻译学其它方面的意义尚需进一步探讨;温建平(2008,2010)则从具体的语境入手,探讨了翻译过程中价值组合体的重构过程,以及翻译价值的相对性。这是价值问题的一种创新应用,但是,价值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一种关系范畴,价值不在实体之内,而在外部功用,因而,价值范畴不宜用来探讨具体字句的翻译。在温建平的文章中,“价值”相当于“意义”。

翻译实践虽然是翻译价值产生的源泉,但翻译本身不能证明其价值,当且仅当人们对翻译的整体功用进行评价时,才能认识其价值。从本质上讲,翻译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内含着一种社会规范。翻译价值归根结底是对于人的价值,因而,人类主体赋予了翻译价值的本质特性。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探讨翻译价值的特性。

2.翻译价值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翻译价值的客观性指翻译实践和翻译价值认知的客观性。翻译价值从生成到认知,都有其客观的构成要素。舍勒认为,“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人类是否掌握它或感觉到它,对于它的存在来说并不重要”(转引自江畅2003:190)。把价值看成是独立于价值主体之外的客观实体,并认为人类能否认识到它并不重要,这种观点从根本上忽视了价值存在的根源。因为价值离不开客体,也离不开主体,价值就是对人的价值,人类主体是价值的创造者和评判者。翻译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它不是译者的主观产品,译者要做的是尽量从内容、形式和思想等方面把源语转化到目的语中去,使原文的价值在另一种语言文化里得到延伸。当然,译文的价值不会等同于原作的价值,或大、或小,这不是译者能掌控的,其中必然有一系列客观的社会规范。

翻译价值的主观性指翻译价值认知的主体性。认知主体是揭示翻译价值的关键,是翻译价值认知的主动要素,主体的社会背景、学术经历、哲学视野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对翻译价值的认知也有所不同,从而表现出翻译价值认知的主观性。既然人的需要是价值的尺度,那么它就会表现出一定的主观性,因为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需要的程度不同,需要的内容也会不同。对于翻译而言,因为评价主体需要的内容和程度存在差异,对翻译价值的认知必然不同,从而表现出翻译价值的主观性。

只有切身投入到翻译研究之中,才能真切洞察翻译的价值。翻译价值的客观性是认识翻译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它赋予了翻译价值特殊的质。翻译价值的认知主体必须把握翻译价值的内在规律,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因而,翻译价值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3.翻译价值的社会性与历史性

翻译价值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对时代主题的反映。翻译的功用在于满足社会的需求。从翻译价值的产生到翻译价值的评价,社会功能是关键要素。翻译必须要从原语社会语境走向目标语社会语境,以求得最大的社会效益。“翻译是创作的继续,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过程,是原文本的再造活动。原文本在译文本里得到再生和发展,在新的语境下的被接受中得到延续和完成。这一切本质上是实践活动,是依靠翻译工作者的创造性思维来完成的,其目的是要实现原作的文学和文献价值的转换,以便满足跨文化交际和交流的需要。”(王宏印2006:47)社会功用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翻译的最高或最终价值。在翻译史上,大凡有很高价值的译品无不具有极强的社会功能。比如,“罗什主持翻译的佛教典籍……对六朝时中国佛学的繁兴和隋唐时佛教诸宗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陈福康2005:16)。再如,“‘五四’时期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的翻译;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如高尔基、辛克莱等人作品的翻译;抗战时期一批反战文学的翻译;三四十年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都成为特定时代的注脚”(谢天振、査明建2006:9)。

翻译价值的历史性主要表现为翻译的时效性。首先,译品应该体现一定的诗学,违反一定诗学要求的翻译可能会被认为无价值或价值不高。当然,正如勒弗维尔所说,“任何诗学,都是一个历史变量,绝非不受限制。在文学体系中,今天的主导诗学与文学体系与初创时期的主导诗学有很大不同”(转引自Robinson 2007:35)。因而,有的翻译不符合当时的诗学要求,但是符合后来某个时期的诗学要求,翻译的价值则会被重新认识。诗学的发展变化会使某些译作丧失文学价值,徒留文献价值,所以,没有真正不朽的译作。其次,翻译往往是重大历史事件或进程的参与者。翻译可以为推动历史事件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或智力支持。如“日本的历史可以描述为语言危机的历史,每次危机都会激发语言的翻译和重新阐释,来回应正在发生的巨大改变”(Jones 2008:127)。

综上,社会性是翻译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历史性又决定了翻译价值的大小变化。

4.翻译价值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翻译价值的相对性首先指人们对翻译价值的认识不可能是终极性的,它只是一种阶段性的认识,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次,它还意味着翻译价值认知主体的多层次性,它可以是行政机构、社会团体、行业协会或个人。赖斯曾说:“不管翻译家想做到多么客观,他们最终的选择还是主观的”(Reiss 2004:108)。从文本的选择、翻译目的的确定、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的运用都带有翻译家个人的偏好。因而,翻译价值必然具有相对因素。

翻译价值的绝对性指它的客观性,其能够符合客观实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且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空中具有不能被推翻的客观内容。首先,翻译价值的绝对性主要表现为它的人文性。翻译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人类的真善美、促进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建和谐的生活环境。翻译史上的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任何严肃的翻译都会在上述几个方面产生积极的效果,这体现了翻译价值的绝对性。其次,翻译价值的绝对性并不意味着翻译必须对整个人类都产生同样的作用,它完全可以是局部性的,服务部分群体。此外,翻译价值的绝对性还体现为价值主客体的统一性。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社会中,翻译价值具有客观实在性。如:汉唐时期的佛经翻译、明清时期西方现代科技的翻译、五四时期西方人文科学的翻译等,这些翻译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翻译价值的认知属于一种真理认知,所以必然有其相对性与绝对性。

5.翻译价值的多元性与一元性

翻译价值的多元性指同一翻译客体对于不同主体或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同一主体能产生不同的价值。此外,就翻译价值客体而言,由于互文性的关系,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功能。翻译价值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指价值主体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他人以及自身物质和精神需求所作出的贡献。社会价值是翻译价值产生和实现的基础和途径。“从源头上讲,翻译所起的最为本质的作用之一,便是其基于交际的人类心灵的沟通。在克服阻碍交流的语言差异的同时,翻译为交流打开了通道。人类社会从相互阻隔走向相互交往,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狭隘走向开阔。”(许钧2004:35-36)此外,翻译对社会的推动力,还在于对民族精神和国人思维的影响:一是翻译对于精神塑造的作用,二是翻译对于改造语言最终达到改造国人思维方式的作用,而思维的改造和精神的塑造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基本力量(同上:36)。如今,应该没人否认翻译的巨大社会作用,正如辜正坤所言,“当一些西方学者断言,没有翻译就没有现代西方文化时,某些人或许感到惊奇;而当毛泽东断言没有翻译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时,我想熟知中国情况的中国人不应该感到惊奇”(转引自孙迎春1999:1)。正因为翻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把每年的9月30日确定为“国际翻译日”。

文化价值。客观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一定文化需要或能够反映一定文化形态的属性就是它的文化价值。翻译的文化价值表现在翻译的某种特性具有满足一定文化主体需要的功能,文化主体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充分汲取了翻译的积极作用,使得翻译的文化价值得以实现。翻译的文化价值不能仅仅理解为满足个体的文化需求,而更应该是一种社会的文化需求。它往往表现为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经济、科技以及文学艺术的贡献。“在欧洲,不仅仅在德国,而且在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翻译都起到了培育现代语言的作用,使与拉丁语这种公认的‘文明语言’相对而言的‘俗语言’,如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在翻译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在种种‘异’的考验中最终显示了自身的生命力,确立了自我”(许钧2004:38)。还有“在五四文学革命所进行的诸如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建立新诗、改革旧剧这些重要的运动中,翻译在某种意义上都起了重要的先锋作用。”(同上)

历史价值。从马克思主义生成论角度看,翻译的历史价值是翻译价值主体作为一种历史主体的对象化活动的产物。其次,从辩证的功能论角度来看,翻译的历史价值是译作作为历史客体对社会、集体、他人或译者自身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翻译历史价值表征的是历史主体与译作作为历史客体之间的一种作用关系或意义关系。译作作为历史客体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和提高人的主体力量,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增强人与社会的真善美。翻译历史价值的存在形态包括自然物质价值、社会政治价值和精神文化价值。翻译的自然物质价值指翻译对于促进人类物质财富发展的功用;翻译的社会政治价值指翻译对于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功用;翻译的精神文化价值指翻译对于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功用。翻译历史价值的实现既是历史主体自我服务的过程,又是历史主体认识翻译价值的历史过程。历史主体为了自身的进步与发展而从事各种翻译活动,成功地实现了翻译的积极价值,这是翻译历史价值产生的根源。然而,只有得到历史主体的认知,翻译的历史价值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就是历史主体的价值意识,它是一种思维对存在的反映。当然,人们的翻译价值意识对翻译活动也具有反作用,它主要表现为认识功能、动力功能与评价功能。历史价值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同时,合规律性是合目的性的基础和前提,合目的性又使合规律性得到能动的、自觉的实现。翻译历史价值的实现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也就是说,翻译应该实现主体的目的,同时,翻译还应该遵守翻译的基本规律。此外,许钧(2004:39)指出,树立翻译的历史价值观,包括两个重大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充分认识翻译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所作的实际贡献;其次,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翻译的可能性,翻译作为跨文化的人类交际的活动,有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翻译价值的一元性指翻译价值的确定性。“所谓价值一元性就是价值的确定性、稳定性、单一性。具体说,价值一元性,不是指存在着一种其他一切价值可以化约为这种价值,并用它来衡量其它一切价值的终极的绝对价值,而是指同一客体对同一时期的社会主体或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的具体主体,对某一具体主体的某一方面的价值是确定的,一元的,而不是多元的性质。”(王玉樑1995:3)翻译价值对于具体读者来说是相对稳定的,因为“读者阅读译文总是在其固有的审美意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他对译文的审美掌握不能不受制于他的审美意识”(见孙迎春1999:18)。翻译价值对于具体译者来说也是相对稳定的,翻译过程贯穿着对象的主体化与主体的对象化,翻译要以保持原作神采为本,翻译技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原作真理价值的感知。

6.翻译价值特性的元理论价值

翻译价值的特性是理解和构建其它翻译价值论的重要渠道和基础。其它关于翻译价值的纯理论或元理论,诸如:翻译价值的实现、翻译价值的评价、翻译学系谱中翻译价值论的地位等理论问题,都和翻译价值的特性有着密切的关联。

就翻译价值的实现而言,我们需要研究其实现的条件、实现的途径、实现的层次与实现的意义等。根据本文对翻译价值特性的探讨,我们可以适切地研究上述几个理论问题,以此把握理论研究的层次和范围。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翻译价值的实现

就翻译价值的评价而言,我们需要明确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对象、评价的形式、评价的尺度以及评价的特点等。就评价目的而言,它必然要涉及翻译价值的社会性与历史性;就评价对象而言,必然要涉及翻译价值的多元性与一元性;就评价形式而言,必然要涉及翻译价值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就评价尺度和特点而言,必然要涉及翻译价值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因而,对翻译价值特性的把握是翻译价值论的重要理论基础。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翻译价值的评价

在翻译学的理论系谱中,传统译学注重的是翻译的本体论研究,热衷于探讨翻译的本质问题,围绕逻各斯中心主义,研究的基础为“翻译是什么”的问题。现代译学借助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积极探索翻译实践与翻译研究的有效方法,并注重翻译理论的构建,这就是翻译的方法论研究和知识论研究,这使得翻译研究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们的研究基础为“怎样翻译”和“翻译什么”的问题。目前,翻译的跨学科研究势如朝阳,研究视角不断扩大,但多数还是属于翻译的本体论研究、方法论研究或知识论研究等,翻译的价值论研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任何学科,如果离开它的价值论研究,都将是不完整的。价值论能够证明本体研究的意义、能够为方法论和知识论的研究描绘蓝图。它们之间的依附关系可以表述如下:

图3 翻译学理论系谱

7.结语

本文从翻译价值的本质出发,初步探讨了翻译价值的四种特性:翻译价值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注重的是翻译价值产生的来源;翻译价值的社会性与历史性注重的是翻译价值产生的条件;翻译价值的相对性与绝对性注重的是翻译价值产生的层次;翻译价值的多元性与一元性注重的是翻译价值产生的对象。最后,本文依据这四种特性,探讨了翻译价值特性理论在其它翻译价值元理论构建上的重要作用,即翻译价值的评价、翻译价值的实现、翻译学系谱中翻译价值论的地位等理论问题。

Reiss, K.2004.TranslationCriticism:ThePotentials&Limitations(E.F.Rhodes trans.)[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Robinson, D.2007.WhatIsTranslation?CentrifugalTheories,CriticalIntervention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Jones, Sumie.2008.Vanishing boundaries translation in a multilingual world[J].YearbookofComparativeandGeneralLiterature54: 121-34.

陈福康.2005.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程平.2001.论文化融合与翻译的价值取向[J].湖南社会科学(2):85-86.

江畅.2003.现代西方价值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吕俊.2006.价值哲学与翻译批评学[J].外国语(1):52-59.

孙宁宁.2008.价值哲学与翻译批评研究的嬗变[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81-84.

孙迎春.1999.译学大词典[Z].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王宏印.2006.文学翻译批评论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玉樑.1995.论价值多元性与价值一元性[J].人文杂志(1):1-8.

温建平.2008.翻译中价值组合体的理论建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3):102-07.

温建平.2010.翻译中相对价值的产生及其再现[J].中国翻译(5):63-66.

谢天振、査明建.2006.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许钧.2004.翻译价值简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1):35-39.

杨剑.2006.论翻译价值取向[J].黑龙江社会科学(6):140-42.

杨国华、杜明业.2009.翻译的历史阐释价值——评《20世纪中国翻译史》[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28-31

袁贵仁.1991.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美芳.2002.语言的评价意义与译者的价值取向[J].外语与外语教学(7):15-18.

猜你喜欢

主体价值历史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新历史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