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硕士生功能词中弱化元音突显朗读现象的实证研究

2012-12-04

当代外语研究 2012年8期
关键词:硕士生弱化音质

李 海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洛阳,471003)

1.引言

弱化是英语朗读中的普遍现象,指语音在语流中发生音质变化或音量的减弱,通常可分为元音弱化和辅音弱化(戚雨村1985)。元音弱化常见于非重读音节,整个发音器官特别是决定音质的唇舌在不同程度上接近于休止状态,这时就发成相应的短音或部分发音。Flemming(2004)认为英语中主要有两个弱化元音,分别为//和//,其中弱化央元音//更为常见。Roach(2008)也认为央元音//是“最常出现”的弱化元音。鉴于此,本文考察语篇中弱化央元音的习得情况。

弱化元音是韵律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者产出二语韵律特征的准确程度是导致其发音是否被判定为“外国口音”的重要因素,因此二语者若希望在口语产出中附带较少的“外国口音”,以更接近本族语者,就应准确掌握包括弱化元音在内的韵律特征(Leeetal.2006)。弱化元音对于保持朗读和会话中良好的韵律及连贯的语流至关重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习者的听力水平(许曦明2009:94)。作为高级英语学习者的研究生常被忽略其作为受试的代表性,专门考察硕士生语音习得状况的实证研究也较少。但是事实上,处于高级阶段的英语学习者(如研究生)的发音问题更能反映语音教学中长期难以解决的“顽症”,这正是本研究的出发点。

2.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功能词中的弱化元音

Roach(2008)认为,英语中约有四十个词既可强读又可弱读,这些词几乎都是功能词。这些词中元音的完整发音形式为强度形式,元音弱减后的形式为弱读形式。但强读和弱读一般都有明确的语境要求:除了在四种场合(1.位于句末;2.与另一词形成对比;3.表示强调;4.被单独引用或指称)强读外,其他语境均弱读。Roach(2008)还总结了一些最常见的弱读形式功能词,其中有位于非句末位置的of、as、at,以及and(尤在t、d、s、z等辅音后)、that(关系从句中)、than、from等等。这些词在各自相应语境中的弱读形式是相对常见且更符合规范的。同时,笔者认为同一个功能词在句首比在句中更有可能强读,因为肺部气流机制的发音能量一开始较充足,随着朗读过程会逐渐减弱。

2.1.2 对“元音突显”的界定

一般来说,一个单词音节的突显(prominence)是与临近音节相对而言的。朗读时若某个单词或音节与周围的单词或音节相比出现音高的突升,或音强的升高,即被看作重读,具有突显性(Pierrehumbert & Hirschberg 1990)。在正常情况下,英语重音的标志是音高突显,强度增强或时长延长,此外元音的音质也是重读的一个重要指标(Beckman 1986)。Fry(1958)认为弱读元音的声学属性按重要性排列依次是基频(F0)降低,时长短,强度变弱。此排列顺序得到了Lehiste(1970)及Adams(1979)的确认。Beckman和Edwards(1994)以及Lee等(2006)等众多研究认为F0只有在句子中才是重读的可靠指标,而本文也恰好是在语篇层面上研究重读突显。Gay(1978)对Fry的说法加以补充,认为在英语中音质弱化也是元音弱化的重要方面。而Roach(2008)认为音质是感知和产出重音最次要的因素。Fear、Culter和Butterfield(1995)则认为考察弱读音节要考虑F0、时长、强度和音质等因素。Deterding(2006)调查中国英语学习者朗读弱读元音时,发现功能词中元音音质未弱化的现象较为普遍。

本文拟从音质、音高、时长和强度四个维度考察硕士生对选定功能词的朗读情况,实际上是考察功能词中弱读元音的“突显性”。为了更方便地呈现实验结果,本研究引入了“未突显”的说法。这是一种最标准的状态:若上文提出的四种突显性均不具备,则标记为“未突显”(即弱读)。突显性分类如下:

2.2 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已充分关注元音弱化现象,此方面的二语习得研究也较多。例如,Flege和Bohn(1989)从强度、音质和时长三个角度考察了带有西班牙语口音的英语学习者朗读单个单词时的元音弱化和重音位置习得情况,并认为掌握非重读元音音节是准确习得弱化元音的必要条件。Lee等(2006)对韩国和日本双语者的非重读元音产出从元音基频(音高)、强度、时长和音质四方面进行了声学分析,该研究的声学分析方法科学值得借鉴。Han等(2011)调查了韩国英语学习者的弱化元音习得情况,指出由于韩语和英语的音系类型差异引发了习得困难,但有国外居住经历比无此经历的学习者能更好地习得弱化元音。

国外的英语元音弱化习得研究虽已相对较多,但多数主要关注单个单词孤立朗读,而较少涉及语篇中的元音弱读情况。与此同时,国外对汉语母语者的元音弱化习得研究极少。已发表的此类文献中,Deterding(2006)调查了中国及东南亚英语学习者朗读弱化元音的音质特征,发现该地区学习者功能词中的元音音质突显现象较为普遍,但判定朗读突显的方法主要靠听觉感知,判断方法略显随意。国内相关研究更屈指可数。陈桦(2005)使用学习者语料库从音高和时长两方面对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介词朗读突显现象进行了实证考察,同时提出了介词语义与其突显朗读的关系,方法科学,设计严谨,值得借鉴。

3.研究设计

本文提出三个问题:(1)硕士生对功能词中弱化元音掌握的总体情况如何?(2)对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硕士生对弱化元音的掌握程度有没有显著差异?(3)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硕士生对元音各个维度的弱化习得情况有何特点或侧重?

根据经验,研究生作为高级英语学习者,对元音弱化已有一定了解和掌握,并且也会体现在朗读中,因此问题(1)的答案较为明显。但问题(2)和问题(3)答案无法推断,需在研究中得以解答。

本研究使受试在封闭且安静的房间中朗读国际语音协会(IPA)标准语篇并录音。用Praat软件标注,分析预选的6个功能词在朗读时的突显性。随后对各种突显性的频数进行统计,进行英语和非英语专业的差异性比较,以及同类型受试内部各类突显性比例的比较。

3.1 受试

研究随机选取一年级硕士生30名,其中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各15名,男生22名、女生8名。英语专业的受试均已通过TEM8,非英语专业的受试均已通过CET6。两类受试均可被视为高级英语学习者,经过超过10年的学习应该对央元音弱化朗读有较好的掌握。

3.2 研究工具

工具主要分为朗读材料和语音分析软件两部分。朗读材料为“北风与太阳的故事”,是IPA用于语音研究的标准文本之一。结合Roach(2008)对功能词中弱化元音的界定,以及IPA手册对母语者朗读该材料的宽式和严式的音标转写(Handbook of IPA 1999),笔者选定6个功能词:and、that、than、as、at、of(在语篇中的具体位置见附录)。在本语篇中,这些词的弱读形式更符合韵律规范。本文的语音分析软件为Praat,分析功能强大且易于操作,已为语音研究广泛使用。

3.3 确定突显性的具体操作

突显性分类在上文中已有理论界定,对弱化元音进行音质、音高、时长和强度突显考察的具体操作和数据收集过程如下:

其一,音质突显(Q)。音质突显在本文中主要表现为功能词中的元音未被弱化,即某个功能词在语篇中被朗读和作为单个单词被孤立地朗读时,其元音的音质基本或完全没有发生变化。根据本文选词实际,音质突显表现在//或//发音饱满,而未弱化为央元音//。本文判断功能词中元音音质是否变化除了依靠听觉确定外,还考察其共振峰值是否落入相应的共振峰区间。

用听觉即可确定多数受试朗读的功能词中元音是否被弱化,因为//,//和央元音//的音质有明显的区别。若听觉出现混淆不能判断,则考察其共振峰值,与表1中的标准值作参照。表1中的元音共振峰值来自45个美国受试的朗读平均值(Hillenbrandetal.1995),其中斜杠左侧的数据为男性平均值,右侧的为女性平均值。

用Praat测量出受试朗读元音的共振峰值,根据弱化前的原始元音分别与//和//以及//和//的共振峰区间作比较,看其是否落在此区间内。若受试朗读的共振峰值落入相应的共振峰区间,则认为发生了弱化,若未落入相应的区间,则认为未发生弱化,记为音质突显。

其二,音高突显(P),即某个单词的音高与临近单词相比有较明显的提升。本文中的功能词而言朗读时若其音高不低于临近单词,则被界定为音高突显。具体在实验调查中,可以对比窄带语图中目标词和临近词的F0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距(Gussenhovenetal.1997)。笔者对音高的考察首先观察其音高曲线走势,确定有无突显;若无法确定,则使用Praat的“音高值列表”功能,观察功能词F0的变化,若F0峰值不低于附近非功能词,则记为音高突显。

其三,时长突显(T),即时长的延长。先使受试朗读语篇,随后再单独朗读6个选定的功能词,比较两种情况功能词的时长,若功能词在语篇中的时长并不短于单独朗读的时长,则认为是突显。此外,根据Van Santen(1992)以及Crystal和House(1988)对正常语速的连贯语流中元音时长的研究,央元音的平均时长范围在110-150 ms之间,//的平均时长范围在175-200 ms之间,//的平均时长范围在190-210 ms之间。于是,笔者认定,受试对于几个功能词中元音的朗读时长只要不短于其弱化前对应元音(//或//)的平均时长,均认为是突显朗读。

其四,强度突显(S)。有学者认为强度易受噪音环境的影响,而其他声学属性对噪音都有较强的抵御力(仲小波1999)。本实验中受试录音在封闭房间中进行,基本不存在噪音干扰的问题。与音高突显标准类似,首先观察强度曲线走势确定强度是否突显;若无法依据曲线判断,则使用“强度值列表”功能,考察强度峰值。若某个功能词的强度峰值不小于临近单词的强度峰值,则认定为强度突显。

4.研究结果

考察结果表明,受试总体上在音质、音高、时长和强度四个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突显。笔者在这四个方面各选一个比较明显的突显实例呈现,以方便读者先对突显形成直观的印象。随后分跨专业和专业内部两个层次汇报研究结果。

图1利用声学元音图描述了that的音质突显;图2、图3、图4是利用Praat绘制的音高、时长和强度曲线图,从中可看到相关功能词对应的朗读突显现象。

图1 that的音质突显

图2 at的音高突显

图3 that的时长突显

图4 that的强度突显

4.1 跨专业比较结果

本文主要利用交叉表、卡方检验和t检验等手段进行跨专业比较。

如上所述,本文共考察30名受试,6个功能词的4类突显特征,共计30*6*4=720次突显性分析。交叉表如表2所示。

表2 突显种类与专业类别交叉表

表2中“各类突显总频数”一列表明,所有受试的朗读中未突显的功能词仅占50.8%,与突显朗读的各占半数,表明受试总体上对弱化现象掌握一般,这与预期不同。各类突显现象中音质突显比重最大,为19%,最为严重;时长和强度突显也有相当比重;而音高突显占的比重最小,仅为3.9%,表明弱化元音朗读时的音高已基本不成问题。

从该交叉表中可初步看出非英语和英语专业受试存在一定差异:英语专业总的突显朗读频数为142,非英语专业为212;英语专业未突显朗读的频数为218;非英语专业为148。为了考察这种差异是否有统计上的显著意义,我们进行了卡方独立性检验。结果表明,两组间的差异是显著差异(χ2=31.157,p=.000),其中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朗读突显现象明显比英语专业的更严重。

为进一步了解两组受试在各突显分类中的差异情况,我们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两专业音质突显朗读、音高突显存以及时长突显都存在显著差异(p<.05);强度突显不存在显著差异(t=-1.773,p=.087)。这说明英语专业受试对音质、时长和音高的弱化掌握情况显著优于非英语专业,而在强度两组的区分并不明显。

4.2 专业内部纵向比较结果

进行专业内部纵向比较,我们主要借助了两组受试的突显类别描述统计表,见表3。

表3 两专业突显类别的描述统计量

表中两组的样本量均为15。我们主要观察6个功能词,因此每一类突显特征平均在每个受试的朗读中最多出现6次,最少出现0次,故每个突显类别的频数均值介于0到6之间,而每个受试未突显的频数则为总频数4*6=24与四类突显总频数的差值。

首先观察英语专业组受试。表3表明英语专业受试的四种突显类别标准差存在差别:其中音质和强度突显标准差最大,分别为1.335和1.373,即对于语篇功能词中元音音质是否弱化,以及对朗读功能词和非功能词是否“均衡用力”的问题,组内差异最大。参照表2,英语专业受试的音质突显和强度突显在本组四类突显中所占比例也最大,分别为16.9%和11.7%,这表明英语专业受试对功能词音质弱化和强度弱化的掌握欠佳且组内差异大。此外音高突显标准差最小表明个体间差异最小;且根据表2,音高突显的比例也很小,表明英语专业研究生朗读语篇功能词在音高上存在问题普遍较少。

再考虑非英语专业受试。表3反映出非英语专业受试的四种突显类别标准差也存在差别:时长和强度突显标准差最大,分别为1.792和1.699,表明非专业组在这个维度存在较大组内个体差异。音高突显标准差最小,结合表2,音高突显的频数很小,表明与英语专业研究生类似,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在朗读语篇功能词时,音高方面普遍表现较好。同时参考表2,非英语专业硕士生的音质、时长和强度突显所占比例都较大,其中音质突显比例最大,为21.1%;但表3表明音质突显的组内标准差相对较小,表明组内个体间掌握差异较小,即音质突显朗读在非英语专业硕士生中较为普遍。

5.讨论

如上所述,英语和非英语专业的硕士生在语篇功能词弱化朗读的掌握上总体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每种突显类别而言:两类专业在音质、音高和时长上有显著差异,而在强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虽然总体上英语专业硕士生对弱化元音的掌握显著优于非英语专业,但这种优势显著反映在了音质、音高和时长方面,面对于强度弱化的掌握,两组内区分并不明显。

专业内部纵向比较表明:英语专业硕士生朗读语篇功能词时,音质突显最为严重,其次是强度和时长突显,音高突显最少(音质>强度>时长>音高};组内差异方面,音质和强度突显的个体差异最大,其次是时长突显,音高突显个体间差异最小。非英语专业硕士生朗读语篇功能词时,音质突显也最严重,其次是强度和时长突显,而音高突显最少(音质>时长>强度>音高};组内差异方面,时长和强度突显的个体差异最大,其次是音质突显,音高突显差异最小。

对于英语和非英语专业的这种组间差异,我们可用“基于实例的模型”(exemplar-based model)框架来解释(Pierrehumbert 2001;Johnson 2005)。“基于实例模型”是一种语言习得观,在不同语言层面有各自具体的措辞,但核心思想是类似的。该模型在口语音系学层面的观点是:音系范畴以概率的方式实现其心智表征,分布在“心智语音图”上(mental phonetic map)。大脑记录每一次语音输入的特征(包括诸如强度、弱读这些语音细节),就在“心智语音图”上形成一个实例(exemplar),多个特征相似的音系实例被归在一起,形成该实例的范畴(Hanetal.2011)。

Ellis(2006)认为,语音产出和感知是基于实例的,因此二语语音的习得会随着与二语接触时间的增多而不断发展。一般来说英语专业比非英语专业接触英语的机会和时间更多,这使得英语专业学生的心智语音图上分布有更多的音系特征实例。以本研究中的“突显——弱读”这对韵律特征为例,英语专业学生接受的“突显——弱读”特征实例输入较多,这些实例在心智语音图中的分布较为密集,分布密集的诸多“候选项”也就很容易被提取出来,即对“弱读”特征更敏感。将某个范例提取出来之后,大脑就向发音器官发出指令,进行特征的外部语音产出。

英语专业的弱读表现优于非英语专业,这是预期之内的。但总体来看,两专业都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弱读问题或困难,其中音质方面的问题最多且有一定普遍性,时长和强度方面也存在着问题。我们认为可从类型学中找到解释。汉语为“音节时长”型(syllable-timed)语言,音节几乎不会弱化,各音节时长也比较平均,且朗读时各音节的强度差别不大;而英语为“重音时长”型(stress-timed)语言,弱读元音有明显的音质减损,且重读音节的时长和强度要明显大于弱读音节Lin和Wang(2007)。正是汉英两种语言的这种类型学差异造成了学生将“弱读”这一概念内化掌握的困难,表现在实际朗读中即为朗读突显现象较多,在音质这种范畴性的概念上表现更为显著。同时学生对弱读元音的时长和强度的掌握上也存在问题,听觉上是时长的拖长和轻重节奏把握欠佳。这主要因为学生产生了朗读韵律的负迁移:沿用汉语各音节均等时长和均衡用力的朗读习惯而忽略了英语语流的抑扬顿挫和轻重节奏。

此外,不管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受试,朗读语篇功能词时的各类突显现象,尤其是强度突显,很可能与其起初学习该功能词时的孤立朗读的记忆方法有关。孤立朗读记忆单词而非将其放到语篇中,会使受试更难注意到功能词在语流中应有的弱化,从而进行较为普遍的重读,尤其是强度上的重读。这对两组的强度突显未发现显著差异做出了一定解释。

6.结论与启示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第一,英语和非英语专业硕士生对弱化元音的掌握程度一般,且两组的总体掌握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非专业组的突显现象超过半数。具体来看,除强度外,两组对其他三个层面的弱化掌握均存在显著差异。第二,总体来看,英语和非英语专业硕士生对功能词音质弱化的掌握普遍较差,而对音高弱化的掌握普遍较好。第三,英语专业硕士生的音质突显最严重,强度突显的组内差异度最大;非英语专业硕士生也是音质突显最为严重,同时时长突显的组内差异度最大。

与陈桦(2008)对介词突显朗读的研究结果略有不同,本研究结果表明中音高突显几乎已经不成问题。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源于受试选取的差异,另外,两个研究对突显的界定,尤其是音高突显的界定也也不尽相同,这也是造成研究结果差异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发现硕士研究生对功能词元音弱化的掌握程度总体一般,英语专业显著优于非英语专业。语流中对功能词弱化的掌握情况是衡量发音水平的重要参照,作为高级英语学习者的硕士研究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硕士生口语韵律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硕士生的音质突显都较严重,在口语教学中应重点向学生强调弱化的含义,尤其是发生音质弱化的语境。

Adams, C.1979.EnglishSpeechRhythmandtheForeignLearner[M].The Hague: Mouton.

Beckman, M.E.& J.Edwards.1994.Articulatory timing and the prosodic interpretation of syllable duration [J].Phonetica45: 156-74.

Beckman, M.E.1986.StressandNon-stressAccent[M].Dordrecht: Foris.

Crystal, T.H.& A.S.House.1988.The duration of American-English vowels: An overview [J].Phonetics16: 263-84.

Deterding, D.2006.Reduced vowels in SE Asian English: Should we be teaching them? [J].AMultidisciplinaryJournal6: 71-77.

Ellis N.2006.Cognitive perspectives on SLA: The Associative-Cognitive CREED [J].AILAReview19: 100-21.

Fear, B.D., A.Cutler & S.Butterfield.1995.The strong/weak syllable distinction in English [J].JournaloftheAcousticalSocietyofAmerica97: 1893-1904.

Flege, J.& O.Bohn.1989.An instrumental study of vowel reduction and stress placement in Spanish-Accented English [J].Studies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11: 35-62.

Flemming, E.2004.Rosa’sRoses:ReducedVowelsinAmericanEnglish[R].Poster presented at the 75th Anniversary meeting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New York, May 24-28.

Fry, D.B.1958.Experiments in the perception of stress [J].LanguageandSpeech1: 126-52.

Gay, T.1978.Physiological and acoustic correlates of perceived stress [J].LanguageandSpeech21: 347-53.

Gussenhoven, C.etal.1997.The perceptual prominence of fundamental frequency peaks [J].JournaloftheAcousticalSocietyofAmerica102: 3009-22.

Han, Jeong-Im, Jong-Bai Hwang & Tae-Hwan Choi.2011.The acquisition of phonetic details: Evidence from the production of English reduced vowels by Korean learners [J].SecondLanguageResearch27: 535-57.

Hillenbrand, J.etal.1995.Acoustic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english vowels [J].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97: 3099-311.

IPA (eds.).1999.HandbookoftheInternationalPhoneticAssocia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ohnson, K.2005.Decisions and mechanisms in exemplar-based phonology [A].In Sole, M.J., Beddor, P.& M.Ohala (eds.).ExperimentalApproachestoPhonology[C].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e, B.etal.2006.Acoustic analysis of the production of unstressed English vowels by early and late Korean and Japanese bilinguals [J].Studies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28: 487-513.

Lehiste I.1970.Suprasegmentals[M].Cambridge: MIT Press.

Lin, H.& Q.Wang.2007.Mandarin rhythm: An acoustic study [J].JournalofChineseLinguisticsandComputing17: 127-40.

Pierrehumbert, J.& Hirschberg J.1990.The meaning of intonation contour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discourse [A].In Cohen, P.R, J.Morgen, M.E.Pollack (eds.).IntentionsinCommunication[C].Cambridge: MIT Press.

Pierrehumbert, J.2001.Exemplar dynamics: Word frequency, lenition, and contrast [A].In J.Bybee & P.Hopper (eds.).FrequencyEffectsandtheEmergenceofLexicalStructure[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37-57.

Roach P.2008.EnglishPhoneticandPhonology:APracticalCourse[M].Beijing: FLTRP.

Van Santen, J.P.H.1992.Contextual effects on vowel duration [J].SpeechCommun11: 513-46.

陈桦.2008.英语专业学生朗读中介词突显的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52-57.

许曦明.2009.弱化元音:英语听力中的难点透视[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4-97.

戚雨村.1985.语言学引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仲小波、杨玉芳.1999.国外关于韵律特征和重音的一些研究[J].心理学报(4):468-75.

猜你喜欢

硕士生弱化音质
我国2021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达333万人
私人影院音质优选 ATT(安缇)SUB-12+
让全家人共享Hi-Fi音质 DALI(达尼)OBERON C系列
在小空间享受大型音箱的音质 Definitive Technology UIW RLS Ⅱ/UIW RSS Ⅱ
其它都好,音质有待提高 小米AI音箱
如何解决果树盆景弱化的问题
赵燕磊
社会资本视角下女硕士生就业状况研究
自然主义是一种需要弱化的社会科学纲领
写字教学的弱化与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