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专业学生词汇衔接手段运用情况的定量研究

2012-12-04李建波苏立昌

当代外语研究 2012年8期
关键词:近义词连贯语料

李建波 苏立昌

(南开大学,天津,300071)

1.引言

语篇由语句组成,语句之间通过恰当的衔接手段成为统一的整体。连贯性是体现语篇质量的内在指标之一,衔接得好,语句之间逻辑清楚、表意连贯、行文流畅。尽管衔接不是连贯的充要条件(苗兴伟1998),但绝大多数语篇都需要借助一定的衔接手段才能实现连贯。词汇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接应机制之一,它通过词汇的选择、组织和聚合建立衔接关系。对外语学习者而言,词汇衔接手段的习得和运用情况会影响其语篇输出的质量,无论输出形式是口语还是书面语。

尽管词汇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主要手段,但这方面的研究并没有得到英语教学界的足够重视(Flowerdew 2006: 209)。本研究以Halliday和Hansan(2001)的语篇衔接理论为基础,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考察英语专业学生运用词汇衔接手段的情况,比较高、低年级学生间可能存在的差异,以期能为今后的词汇衔接手段的习得和教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2.文献综述

2.1 语篇的概念

衔接是一个语义学概念,用以指代语篇中的意义关系(Halliday & Hasan 2001: 4)。研究衔接必须在语篇的框架下展开,因此需要首先界定语篇的概念。语篇可以分为话语(discourse)和篇章(text)。前者泛指语言运用,即作为交际行为结果的语言,如段落、会话和采访等(Richardsetal.2000: 139);后者指口语或书面语的一个单位,可以从结构和/或功用的角度来考虑,如警告、指示,或完成一笔交易。篇章的理解通常需要参照上下文,有时可能只有一个单词,如警告牌上写的DANGER,也可能是相当长的一段话,如一次布道、一篇小说或一场辩论(同上: 475)。概括起来说,语篇是以语言交际活动为基础,以传递信息为功能的意义整体。

Halliday和Hasan(2001)认为一系列句子能否构成语篇的首要因素在于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是否连贯。他们还进一步指出,语言学中的篇章指所有构成统一整体的语段,包括书面语和口语,其长度也不受限制。那么,判断句子是否构成语篇,不应依据长度,而应依据其内在的连贯性。本研究将以语篇作为基本的研究单位,以表意是否连贯作为选取语篇的标准,不刻意要求字数的多寡。

2.2 词汇衔接手段的分类

衔接可以分成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前者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词等四类,后者包括复现和搭配两类。作为语篇连贯的重要接应机制之一,词汇衔接手段在各类题材的语篇中占衔接手段总量的48%(Halliday & Hasan, 2001)。然而,对于搭配是否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词汇衔接,学界仍存在争议。Tanskanen(2006)指出,搭配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词汇衔接手段。McCarthy(2002)也认为能否将搭配归入词汇衔接尚无定论,搭配只是某些词语同现的一种可能性,而不是一种语义关系。因此,本研究主要考察复现关系下的四种词汇衔接手段在英语专业学生语篇中的使用情况。

复现指语篇中词义相同或不同词汇的同现,包括同词重复(repetition)、同义或近义词(synonym)、上义词(superordinate)和总括词(general word)等四类衔接手段。Halliday和Hasan(2001:279)曾举下面的例子来说明这四种衔接手段(表1)。

表1 词汇衔接手段分类例示

这个分类方法涵盖了词汇间的基本语义关系,且彼此之间没有明显的交叉,因此便于量化研究。有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分类,例如,黄国文(2001)指出,词汇衔接还应包括反义、整体与部分这两种关系。由于本文重点考察各种词汇衔接手段间的比例关系及英语专业学生的习得情况,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更加详细的分类,而是采用了上述Halliday和Hasan的分类方法。

2.3 词汇衔接手段影响语篇质量

学界对于衔接和连贯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看法不一。Carrell(1982)提出连贯是衔接的基础,Halliday和Hasan(2001)则主张衔接是连贯的基础。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衔接并不构成语篇连贯(或更加连贯)的充要条件。Connor(1984:301-316)甚至认为词汇衔接手段少的语篇在组织结构上可能比词汇衔接多的语篇好一些。对此,Cook(1994)提出,衔接只是语篇连贯的表现之一,不是原因,也不是必然结果。因此,不能仅凭衔接手段数量的多少来判断语篇的连贯性。然而,也有研究表明,衔接手段的使用频率能够反映语篇的质量。Crowhurst(1987)以及Witte和Faigley(1981)在对外语学习者的研究中发现,高分作文在衔接手段的使用数量上显著高于低分作文,特别是词汇衔接手段。

需要指出的是,语篇的质量并非单纯由连贯性来衡量,还包括流畅性、准确性、文体等多个方面。换言之,即使词汇衔接与连贯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也会在其他方面影响语篇输出的质量。Feng(2003)曾就衔接误用现象对中国赴新加坡留学生的80篇英语作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差”作文中的重复手段使用数量和同义词误用数量显著高于“好”作文,说明词汇衔接手段的掌握程度影响学习者的整体写作水平。Mcgee(2009)和Ong(2011)的研究表明,外语学习者往往过度依赖重复手段,导致行文繁琐;同时,在近/反义词的使用上错误最多,严重影响表意。这些研究都表明,词汇衔接手段会影响语篇输出质量,而外语学习者常常在衔接手段的选取与使用方面遇到困难。

国内关于词汇衔接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问题:一是衔接对语篇质量的影响,二是中国学生使用词汇衔接手段时遇到的困难。徐伟成(2000)研究显示,衔接手段的数量与作文质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中国学生作文中衔接手段的使用数量显著低于母语人士。李长忠(2002)对50名本科生的不少于300字的定题作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重复手段的使用次数最多,而总括词的使用错误率最高。梁茂成(2006)提出,作为衔接手段的人称代词和连词的使用频率不能预测语篇输出的连贯性,学生的语篇连贯能力与整体写作能力基本同步发展。

综上所述,词汇衔接手段对外语学习者的语篇质量有影响,准确、合理地使用词汇衔接手段可以提高语篇质量。语篇连贯能力是整体写作能力的体现。中国学生在词汇衔接方面可能存在过度使用重复手段和误用同/反义词的问题。

然而,从微观角度对我国学生语篇输出中四种词汇衔接手段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的量化研究尚不充分。同时,以往的研究往往偏重于描述性数据,更缺少对高、低年级学生的对比研究。特别是,国外研究者关于外语学习者在使用词汇衔接手段上存在的问题是否也出现在我国英语学习者身上,很值得通过量化的研究来进行验证。

3.实验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问题:(1) 英语专业学生四种词汇衔接手段的使用频率及比例如何?是否存在对某种衔接手段过度使用的现象?(2) 高、低年级学生在词汇衔接手段的使用频率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3.2 被试

某外国语大学随机取样的127名学生参加了调查,分为高年级组和低年级组。低年级组是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的三个自然班,共60人;高年级组是英语专业一年级研究生,包括翻译、英语教育、英美文学、美国社会与文化和语言学等5个方向,共67人。低年级组的测试在二年级第一学期第15周进行,高年级组的测试在研究生入学后第一学期的第3周进行。高、低年级组学生的英语水平基本可以代表国内高、中级英语学习者的一般水平。

3.3 语料收集

研究者以调查的名义要求被试用英语写一段文字,题目为“Do You Think a Break is Necessary for a 100-minute Class?”①为了更好地考察他们的实际语言运用情况及克服测试带来的焦虑,测试随堂进行,不要求署名,也没有对字数和写作时间做出要求。测试用纸由研究者统一印制,除测试题目外,还包括测试说明、致谢和研究者的联系方式等。高年级组完成67篇,剔除不能构成连贯的语篇2篇,有效语篇65篇,回收率为97%;低年级组完成60篇,有效语篇60篇,回收率为100%。

研究者先将收集到的语料转录为纯文本格式,然后采用Wordsmith 4.0进行初步分析。主要指标包括低年级组、高年级组以及总体语料的标记数、标记类型、类型-标记比率、篇章的平均长度、句数、平均句长等(表2)。

表2 高、低年级组及总体语料描述性数据统计表

从表2可知,收集到的语篇的平均字数为46.24,其中低年级组为54.07,高年级组为38.54。尽管语料是以书面文字形式收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更具备口语的特点,比如,句子普遍较短、标记类型数量不大,这可能与收集方式采取的是调查而不是考试有关。经过逐句分析,研究者认为收集到的语料具有连贯性,符合话语标准,适合进行定量研究。

3.4 数据分析

依据主位-述位推进理论(Hanlliday 2008),研究者选择break一词在语篇中的词汇衔接手段进行数据分析。功能语法理论将组织信息的起始点称为主位(theme),在此基础上展开的部分称为述位(rheme)。单独句子的主位和述位是固定的,不再发生变化;但是,在组成语篇的过程中,前后句子的主位和述位之间会发生转换,进而推进整个语篇展开(宋雅智2008:87)。在围绕测试题目构建语篇时,能够担当主位的名词(组)有“I”、“A break”和“A 100-minute class”(表3)。

表3 测试题目中可充任主位的名词(组)

在上述三个可以充任主位的名词(组)中,break的衔接适用于全部的四种词汇衔接手段。另外,作为整个语篇的主题,break在全文中的复现次数也应该最多。因此,选择break的衔接手段进行分析可以提高研究结果的效度。

如前所述,长度不能作为语篇选取的标准,因此以使用次数作为统计单位会降低研究的信度;另外,高、低年级组的语篇在字数上存在差异,不适于对比研究。因此,研究者将词汇衔接手段的使用次数与语篇字数的比例作为量化标准。这样的标准更适于衡量词汇衔接手段的使用频率和内部比例关系。统计中,研究者将重复、同/近义词、上义词和总括词等四类衔接手段的使用次数与语篇字数的比率分别乘以100②,并依次记为Ratio1-4,代表各自的使用频率。四类衔接手段总和与语篇字数的比例记为Ratio-5,代表全部词汇衔接手段的使用频率。

具体的数据处理过程如下:首先,研究者将收集到的语篇编号,手工标注出break的全部词汇衔接手段;然后,对标注出的手段按照重复、同/近义词、上义词和总括词进行分类(详见表4),分类标准参考了Princeton大学的Word Net词汇数据库;最后,研究者统计四种词汇衔接手段在各自语篇中的使用次数,计算使用频率。

表4 Break在全部语料中的同/近义词、上义词和总括词

4.结果与讨论

4.1 四种词汇衔接手段的使用频率

为了回答研究问题1,研究者采用SPSS 13.0对整体样本的Ratio-1,-2,-3和-4分别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Ratio-1与其它三个比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Ratio-4与Ratio-2和Ratio-3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表5)。

表5 四种词汇衔接手段配对样本t检验

4.1.1 重复手段的过度使用

上述统计结果表明,重复手段的使用频率显著高于近义词、下义词和总括词等三种衔接手段。这说明英语专业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在使用词汇衔接手段时主要借助重复这一种衔接手段,而在使用近义词、下义词和总括词等衔接手段方面可能存在不足。尽管重复手段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语势,但这种用法在日常对话、作文等常见语篇中很少见。换句话说,如此高频率地使用重复手段,可能已经超过了正常会话的标准。那么,学习者是否存在对重复手段过度使用的现象呢?所谓“过度使用”是指某种衔接手段因使用数量多而降低了包括连贯、流畅、表意和文体等方面在内的语篇质量。相应地,如果某种衔接手段的数量减少,语篇质量没有下降或者有所提高,也可以判断为过度使用。对语料的进一步分析表明,频繁使用重复手段造成语篇繁琐和单调的现象非常普遍。试举两例(语篇中的拼写、文法错误未做修正):

例1 (selected from Group1 No.1):

Ithinkitisunnecessary.Fromtheprimareschooltothehighschool,weareaskedtotheformofhavingaclasswithouthavingaduringtheclass.Sowhywemusthaveanow?Ifwehaveaduringtheclass,Imayfeelannoyedbythenoises.Afterthe,whentheteachercontinuesthelesson,someofusarestillintheconditionoftheinfact.

例2 (from Group2 No.115):

Aina100-minute-classisnonecessaryatall.First, 100-minute-classisineverypostgraduatestudent’sabilitytofocusonwhatteachersays.Keepingstudents’attentionistheaimforthebetweenclasses.Soaforpostgraduateiswastingtime.Second,thelessonforgraduateismuchmoresophisticated.Therefore,teachersneedenoughtimetomakehim/herclear.Awouldbeainteacher’sthoughts.Boththeteacherandstudentsneedno.Whatisafor?

例1选自低年级组,共75字,break出现了5次;例2选自高年级组,共83字,break出现了7次。尽管Break的反复出现不妨碍语篇的连贯性,但明显损害了行文的流畅性,造成文体单调、乏味,降低了语篇质量。与之相对的是,不使用重复手段或使用频率低的语篇,反而简洁自然、质量更好。这里试举两例(语篇中的拼写、文法错误未做修正):

例3 (from Group1 No.55):

Iagree.Becausethe100minutesclassistoolong.thestudentsmayneedtogotothewashroom.iftheyarehungrytheycanusethistoeatsomething.Andiftheclassisnotattractive,studentscanalsousethistorelaxtheirmind,sothattheywillnotfallintosleepduringtheclass.

例4 (from Group2 No.103):

First,studentswouldfeeltirediftheclasslastsforsucceeding100minutes.Second,studentscanhavetodigestandreviewthecontenttheteacherhastaught.Third,itisalsonecessaryfortheteachertohavea.

例3和例4通篇并未借助重复手段,而是分别使用了近义词、上义词和总括词手段。语篇的连贯性不但没有受到影响,行文反而更加流畅、简洁。这说明,我国英语学习者在语篇衔接中过度使用重复手段,影响语篇输出质量。这一结果也验证了国外研究者关于外语学习者过度使用重复手段的结论。

那么,学习者过度使用重复手段的原因是什么呢?研究者认为原因可能有二:1)受母语影响。有学者认为第二语言中的过度重复可能是第一语言迁移导致的(McCarthy 2002;Mcgee,2009)。汉语,特别是汉语口语,经常使用重复作为衔接手段,势必对我国的英语学习者产生迁移效应。2)缺少相应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出总是与语言输入密切联系的,重复手段的过度使用可能与英语学习者的阅读材料有关。我国英语专业精读教材中,文学类题材居多,学术类文章较少,这可能不利于学生接触多种词汇衔接手段。

4.1.2 使用其它衔接手段的不足之处

过度使用重复手段意味着学习者在同/近义词、上义词和总括词等其它词汇衔接手段的使用上存在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种类少,即不能运用多种衔接手段来提高语篇质量,在收集到的语篇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衔接手段的有31篇,仅占总数的23.5%;2)错误多,总括词的使用频率显著高于同/近义词和上义词,这往往会造成表意不贴切。

我们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学生缺乏衔接及合理选用衔接手段的意识。从收集到的语料来看,参与者更注意表达内容的层次和逻辑,较少关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研究者分析了参与者的手稿,发现他们的涂改集中在拼写、标点和语法上,没有一处是对衔接手段做的。完整地表达意义和避免语法错误仍然是英语学习者构建语篇的主要出发点。也就是说,学生还不能够有意识地调整词汇连接手段、避免重复,从衔接的角度提高语篇输出质量。其次,学生对近义词、上义词和总括词的掌握程度不够。我们利用Princeton大学的WordNet词汇数据库对break一词“休息、间歇”意义下的(同)近义词进行了检索,数据库中列出的(同)近义词(组)有8个(表6):

表6 break的同/近义词表

注:引自http:∥wordnet.princeton.edu/obtain

然而,在收集到的语料中,作为衔接手段使用的近义词(组)只有short period,由此可以看出,参与者在使用(同)近义词充当衔接手段方面,还有待提高。研究者认为,被试学生应该已经熟练掌握了表4中的词汇,这些词汇之所以没有在语篇衔接中使用,除意识原因外,还因为没有放在一个大的语义背景下去掌握。因此,有关衔接方面的教学,不应仅限于写作课堂,还应在口语和精读课堂进行专门的讲解和练习,进而引起学习者的重视。特别是,要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辨析同/近义词,不能泛泛而论;既要强调词汇广度,又要强调词汇深度。

4.2 高、低年级组的对比研究

为了回答研究问题2,研究者对高、低年级组的Ratio-5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高年级组在词汇衔接手段的总体使用频率上与低年级组没有显著差异。从实际情况看,高年级组的语篇质量好于本科生组。在此前提下,我们推断,词汇衔接手段的使用频率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篇质量没有显著的影响。

同时,研究者还对高、低年级组的Ratio-1,-2,-3,-4分别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Ratio-4差异显著(t=2.10,p<.05),其余均不显著。这说明,高年级组在总括词的使用频率上显著高于低年级组。我们仍以高年级组的语篇输出质量好于低年级组为前提,那么,在总体频率未见显著差异的情况下,衔接手段的多样性很可能是语篇优劣的原因之一。由于高年级组更多地运用了重复以外的衔接手段,行文较为流畅,衔接也更恰当,这一点在对语料的直观分析中也有所体现。因此,我们认为,影响语篇质量的是词汇衔接手段的多样性,不是使用频率。

那么,学习者词汇衔接的习得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认为,我国英语学习者对词汇衔接手段的掌握很可能落后于其整体英语水平的发展。虽然高年级组的语篇输出质量略高于低年级组,但4.1中论述的过度重复、运用不当等问题仍然很突出。这意味着,高年级组的词汇衔接运用并没有像其整体英语水平那样显著地高于低年级组。尽管学习者词汇衔接的习得状况与整体语言水平的提高在方向上是一致的,但这不等于两者同步发展。更为严重的是,词汇衔接习得滞后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整体语言水平的发展。因此,词汇衔接对于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的中、高级英语学习者尤为重要。

5.结语

在运用词汇衔接时,英语专业学生过度使用重复手段,在近义词、下义词和总括词等衔接手段的使用上面存在使用不当的问题,严重降低了语篇的质量。我国英语学习者对词汇衔接手段的习得很可能落后于其整体英语水平的发展。希望这一现象能够引起教学界的重视,特别是针对中、高级外语人才的培养,争取在教学内容上有所突破,体现外语人才培养的专业优势,避免小问题制约大发展的情况出现。但本研究也存在收集到的语篇字数较少、给定的题目略显简单、缺少定性数据的支持等方面的不足,这些都是后续研究需要克服的障碍。

附注:

① 该题目以Mcgee(2009)的研究为基础选定。

② 乘以100是为了避免小数位过多带来的不便。

Carrell, P.L.1982.Cohesion is not coherence[J].TESOLQuarterly(4): 479-88.

Connor, U.1984.A study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students’ writing[J].PapersinLinguistics17: 1-4.

Crowhurst, M.1987.Cohesion in argument and narration at three grade levels[J].ResearchintheTeachingofEnglish(2): 185-201.

Feng, Ting.2003.An investigation of cohesive errors in the writing of PRC tertiary EFL students[J].SIETSLanguageandCommunicationReview(2): 1-8.

Flowerdew, J.2006.Use of signalling nouns in a learner corpus[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rpusLinguistics(3): 227-47.

Halliday, M.A.K.2000.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Halliday, M.A.K.& R.Hasan.2001.CohesioninEnglish[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McCarthy, M.2002.DiscoureAnalysisforLanguageTeachers[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Mcgee, I.2009.Traversing the lexical cohesion minefield[J].ELTJournal(3): 212-20.

Ong, J.2011.Investigating the use of cohesive devices by chinese EFL learners[J].TheAsianEFLJournalQuarterly(3): 42-65.

Richards, J.C., J.Platt & H.Platt.2000.LongmanDictionaryofLanguageTeaching&AppliedLinguis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Tanskanen, S.-K.2006.CollaboratingtowardsDiscourse:LexicalCohesioninEnglishDiscourse[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Witte, S.P.& L.Faigley.1981.Coherence, cohesion and writing quality[J].CollegeCompositionandCommunication(2): 189-204.

黄国文.2001.语篇分析的理论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李长忠.2002.语篇的衔接、连贯与大学英语写作[J].外语与外语教学(11):25-28.

梁茂成.2006.学习者书面语语篇连贯性的研究[J].现代外语(3):284-92.

苗兴伟.1998.论衔接与连贯的关系[J].外国语(4):44-49.

宋雅智.2008.主位-述位及语篇功能[J].外语学刊(4):85-87.

徐伟成.2000.英语作文中的衔接、连贯与质量[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5):71-74.

猜你喜欢

近义词连贯语料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怎样辨析近义词
找找近义词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