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间接引语的意向性解释
——以《金色笔记》为例
2012-12-04刘倩
刘 倩
(河南大学,开封,475001/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郑州,450001)
1.引言
随着西方叙事小说的发展,叙述视角逐步经历了从作者的全能全知到缄默不语的转变,自由间接引语(free indirect speech)也在1912年由Charles Bally正式提出(Martin 2006: 138),并成为一种极为常见且重要的、用来呈现人物思想和言语的话语表达方式。之后,Leech和Short(1981)根据作者不同的介入程度,对小说中涉及到的引语进行分类并探讨了各种类型的特征、功能和文体价值,使得自由间接引语与直接引语(direct speech)、间接引语(indirect speech)、自由直接引语(free direct speech)、言语行为的叙述体(the narrative report of speech acts)共同构成表达人物话语的不同方式。Gerald Prince(1988: 34)更是进一步将自由间接引语定义为,“一种呈现人物话语或思想的方式,就好像是人物在自言自语,而没有任何形式的叙述干预(如小句或引号等)”。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自由间接引语逐渐受到国内文学家和文体学家的关注,他们或从叙述角度、叙述对象、心理距离等视角对作品的结构和内容进行剖析,如吕国庆(2010)对小说中人物的视角变化及取得的叙事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或从语言形式本身出发,来讨论不同的话语方式具有的文体效果和功能作用,如申丹(1998,1991)对不同的话语方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这种语言形式所具有的功能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在对作者使用自由间接引语原因的解释上,之前较多研究从小说的结构安排、内容功能和文体效果等方面进行说明,例如“使作者缄默”、“使空间时间和心理时间交叉”、“表现意识流”、“有效地表达或加强讥讽的效果”、“增强同情感”、“增加语意密度”等(如王黎云、张文浩1989:59-62;申丹1991:11-16)。那么,为什么通过使用自由间接引语可以实现以上功能呢?只有回答该问题才能从最根本上解释作者使用这种叙述方式的原因,而之前鲜有研究涉及此问题。本文以意向性为出发点,以《金色笔记》(TheGoldenNotebook)①为例,对作者使用自由间接引语的原因进行探究,试图对该现象进行更深层次的、基于话语主体心智的解释。
2.自由间接引语的判断依据和特点
2.1 自由间接引语的判断依据
首先,和直接引语不同,自由间接引语表面上并无明显的符号特征,如冒号、引号等;和间接引语也不同,自由间接引语在叙述过程中不是用作者的话转述别人的话,而是采用文中人物的观察视角,并没有he said/asked等标记特征②,需要根据引语的语义内容来进行辨别,例如:
(1) Molly, the older sister, smiled and said: “Well, all right.” She continued to observe Anna narrowly; and Anna was careful to appear unaware of it.She did not want to tell Molly what had happened between her and Richard now; not until she could tell her the whole story of the last miserable year.(8)
例1中,第一句是直接引用摩莉所说话,属直接引语;第二句描述的是现实世界中摩莉的行为和安娜的反应,采用的是说话人的观察视角;第三句开始转入对文中人物安娜的心理描写,将人物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内心深处的细微活动如实地展现出来,形象地展示了本为理想主义者的女主角在爱情失败后精神上的极度空虚和逃避的心理,采取的就是自由间接引语的叙述方式,实现了从作者向人物的视角转变。它不同于第一句的直接引语形式,没有冒号、引号等标记;也不同于间接引语,没有保持以作者为中心的观察视角。若将其改为间接引语,则为:Annadidn’tthinkthatshe wanted to tell Molly what had happened between her and Richard now。因此,自由间接引语是从“人物当下视角”出发来表述“人物内心独白”,这也是其判断依据,这种依据是基于语义内容的。
第二,自由间接引语又兼具间接引语和直接引语的特点:它和间接引语共享一些标记和符号特征,如动词、副词、人称代词等;同时,它又和直接引语具有相同的句法结构和语态等,例如:
(2)Did I want his horse? Oh, what a horse he had, the finest in Red China! His pictures? He had a wonderful collection and it was all mine.His diary? He would send instructions to his wife, who was still in the soviet areas, to give all this and more to me.(Edgar Snow, “Red Star over China”, 53)
例2是作者Edgar Snow替红军指挥官邓发(Teng Fa)抒发的内心独白,采用的就是自由间接引语的叙述方式。它同间接引语共享人称(I/he等),和直接引语共享了疑问结构(Did I want his horse?)和感叹结构(what a horse he had)。若将其改为间接引语,均要使用陈述句式,即为:HeaskedmewhetherI wanted his horse.Heremarkedthathe had the finest horse in Red China.HeaskedmewhetherI wanted his pictures.Hesaidthathe had a wonderful collection and it was all mine.HealsoaskedmewhetherI wanted his diary.Hesaidthathe would send instructions to his wife, who was still in the soviet areas, to give allthatand more to me。简单说来,自由间接引语在形式上和间接引语具有同样的表述性标记,和直接引语具有相同的句法结构,这是其形式上的主要特点。
总的说来,自由间接引语和其他叙述方式的不同主要在于作者不同的介入程度。按照作者的控制程度可以构成如下排列方式:言语行为的叙述体>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因此自由间接引语的判断依据归根到底在于引语是否是部分被作者控制,这也是其成立的必要条件;它和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形式上的某些相似性,是自由间接引语成立的充分条件,但并不是所有的代词、副词和限定词都会发生同间接引语一样的变化,如例2中to give all this and more to me的间接引语形式即为to give allthatand more to me。自由间接引语的产生和运用伴随着从作者的全能全知到缄默不语的叙述视角的转变,它并不完全受作者的控制,而是从文中人物的角度出发,对其思想活动和精神世界进行直接的描写,不需要he said/asked等标记特征,这是该引语形式成立的充要条件。
2.2 自由间接引语的特点
自由间接引语的特点可以从形式、内容和功能三方面来进行说明。
从形式上来说,自由间接引语处于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之间:它与前者共享了句法结构、语态和词汇,和后者具有相同的标记和符号特征。它在使用上并无冒号、引号等分界标记,也没有类似I/he said/asked等标记,因此无法像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那样,从形式上直接辨别出来。例如:
(3) He said, “I will come back and see you tomorrow.”(直接引语)
He said that he would come back and see her again the following day.(间接引语)
He would come back and see her again the following day.(自由间接引语)
从内容上讲,自由间接引语最主要的特征是作者缄默不语,外部事物或事件都通过文中人物的眼睛和思想活动记录下来。它采取的是人物当下的视角,表达的是人物自己的思想和语言。这样就能生动地表达出难以被直接描述的内心活动,使读者进入人物的意识中去,如例4:
(4) She was, on the whole, satisfied with herself, but she was always the same.She envied Molly’s capacity to project her own changes of mood.(9)
在《金色笔记》中,安娜性情较为内向,胆子很小,不敢公开表现自己,但通过例4对她心理世界的描述,读者可以知道安娜对自己的性格并非完全满意,有时也希望具有摩莉那种直率的个性。
从功能上讲,正因为自由间接引语可以使读者直接进入人物的意识活动中,而人物的内心语言并不需要严格地遵照时空和逻辑顺序,所以自由间接引语就可以不受正常语法的束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情境可以互相交叉糅合,句型和词汇也可以按照人物的喜好和特点来安排。于是,自由间接引语中的空间时间和心理时间可以相交叉,这种形式也“最能自然地如实地记录人们的意识活动,表现出人物的理性、情感、本能、直觉、官感或梦幻等”(王黎云、张文浩1989:61);在“增加语意密度”的同时,又可以加大语义效果,更加有效地使读者和文中人物产生共鸣,例如:
(5) “Yes.” But Anna found herself unable to tell Molly what had happened.What would be the use? They’d end up, as she had sworn they would not, spending the afternoon in the dry bitter exchange that came so easily to them.(44)
例5中,安娜在要不要告诉摩莉自己和迈克尔之间的事情的时候有所迟疑,并且发现无法将她们争吵的事情说出来。不管是判断“说出来没什么用处”,还是回想起“激烈而乏味的争吵”,或者是“发誓从此不再和他来往”,都是安娜内心的意识活动,这种意识活动是比较理智、合乎逻辑的,同时又没有拘泥于时空顺序,可以反映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和感受。同时,又由于人物意识活动的自然并且如实的呈现形式,很容易使读者与小说人物产生共鸣。
形式上,自由间接引语没有冒号、引号,或是I/he said/asked等标记,通过采取人物当下的视角,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人物自己的思想和语言;通过回忆、联想和想象等方式在意识活动过程中实现空间时间和心理时间的交叉糅合,能反映出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增加文章的语义密度,增强读者的共鸣感。自由间接引语为什么具有上面提到的种种功能呢?作者又是怎么选定这种形式来达到特定的表达效果呢?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解答作者为什么要使用自由间接引语这一问题。语言的运用同最常见、最基本的心智活动密不可分。下面以作者的意向性为切入点,尝试解答这些问题。
3.意向性和自由间接引语的意向性
3.1 意向性:语言使用的起点
意向性(intentionality)是一个心智哲学概念。作为21世纪的第一哲学,心智哲学研究的是身心关系,是形而上的研究(徐盛桓2011a:7),其中意向性“是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特征,通过该特征人们得以和外部世界的事物和事件发生直接的指向和关联”(Douglas & Daniel 1982: 358)。相信、希望等心理状态具有一定的意向性,无指向的焦虑、开心、得意则没有。当代心智哲学说的意向性主要是“人的心理意向性”。人们用于交流所发出的声音和写下的语言符号是物理性的,本不具有意向性,但人们通过语言的使用可以对世界上的事物和事件进行表征,并表达特定的交际意图,使得语言符号被赋予了某种形式上的意向性,Searle(1983: 251)将其称为“寄生意向性”(parasitic intentionality)。因此,现在的语言研究的一个重点就是,人如何能将自身的意向性施加到本身并不具有意向性的语言实体之上,使之能成为将人的意向性指向外部世界的工具。Searle(1983: 27)的解决办法是:“将表达这一心理状态的满足条件有意地赋予外部物理实体”,使该语言实体获得寄生意向性。
下图所示的交通指示牌本来并没有什么意向性,但是执法部门将其放在特定的路段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就把“禁止鸣笛”的意向性“寄生”在这个图标上。人们具备表达心理状态满足条件的同时,也有意地将其赋予外部物理实体(图1所示的路标)上,这个路标就有了寄生意向性。在自由间接引语的应用中,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撰写也承载了作者的某种意向性,如“The subject of their discourse had been keenly interesting to her.A young and clever man was coming into that lonely heath from, of all contrasting places in the world, Paris.It was like a man coming from heaven…”,作者要表达“她”对巴黎的极度向往之情,并在自由间接引语中,使用了keenly,interesting,clever,heaven等词,这就将表达这种意向和心理状态的满足条件有意地赋予在语言实体上。作者在意向性的指导下写出特定的词或句,语言符号就具备了满足条件,具有了寄生意向性。意向性是自由间接引语使用的起点。
图1 路标:“禁止鸣喇叭”
语言运用是一种意识活动,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意识活动起核心作用(徐盛桓2012);而意向性作为意识活动的要素,不但是语言运用的起点,更是贯穿了语言运用的全过程。作为一种有选择性的工具,意向性使得语言的运用展现出一种“利己”的倾向,具体表现在:语言主体在对外部对象进行注意、定位、过滤、选择和表征的过程中,总是习惯于从自我视角观察世界、关心自我、保护自我,使用的语言也在最大程度上贴近自我,包括使自己更加适应并且融入特定的社团集体(如“淘宝体”的使用),或使所用的语言更符合特定的文化习俗(即常说的入乡随俗),最终拉近自己和他人的距离以实现自我利益的更大化。通过使用自由间接引语,小说的观察视角实现了从作者向文中人物的转变,使得读者更加贴近人物,增强幸福、同情、讥讽、厌恶和仇恨等情感效果。从作者的角度看,为了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实现更好的表达效果,他并没有执拗地以自我为出发点,而是借由“坐在主人公大脑里”的形式,使人物的意识能够更自然地与自己的话相融合。从读者的角度看,在遇到自由间接引语时不需要进行观察视角的切换,可以避免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可能带来的人称、时态和句型变换的突兀感。因此,许多作家都喜欢通过视角转换用自由间接引语来摹写人物的内心独白,这实则是意向性带来的“利己”倾向在起作用,也正是意向性的作用,使得自由间接引语具有“使作者缄默”的功能。
3.2 意向性的双维度及意向态度对自由间接引语的作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作者的意向性是自由间接引语使用的起点,是该引语观察视角发生变换的根本原因;意向性的本质特性是利己性,有寄生意向性的语言的使用也总是展现出一种利己的倾向。而从完整的心智活动的角度来看,意向性还贯穿了整个意识过程,它是人自我意识的关心和指向,在意识活动中实现了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的统一,在语言运用的整个过程中也起到指引作用。所谓“统一”,是指人主观地意识到自己意识的指向,并使“指向”指向外部对象;根据所意识到的对象的情况使“指向”落到实处,使自我意识同对象意识统一起来。从具体的语言现象研究的角度出发,意向性有两大维度: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前者为话语“指向”的外界事物/事件,后者则为说话人当下的情感和态度。语言主体有将意向内容与意向态度统一起来的能力,并使意向性总具有指向性。在自由间接引语的使用中,总有作者关指的对象,如例1中的安娜和理查之间的事情和过去的悲惨一年里发生的故事,例5中安娜与迈克尔激烈的争吵及随之带来的二人关系的破裂;也总有作者持有的情感态度,如例2中的感慨和例5中的迟疑。
需要注意的是,自由间接引语涉及两种形式的意向性:作者的意向性和文中人物的意向性。其中,“作者坐在主人公大脑里”就势必使得两种意向性指向的是同一外部对象,意向内容相同,但意向态度却并不总是一致的,例如:
(6) She had no idea, even now, just how powerful a man Richard had become by that act of deciding to inherit a position.(15)
例6中,摩莉和理查离婚之后,出于善意的蔑视又供养他好几个月,之后理查回到了波特曼家族并且接受了一份工作,变成了一个很能干的人。例句中体现了作者和摩莉相同的意向内容:理查一旦决定继承家业就变的很成功。但意向态度却不完全相同:作者表达了一种并不温和的讽刺,而摩莉的态度更多的是疑惑与不解。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关注的是作者使用自由间接引语的原因,而并非对小说进行人物性格方面的剖析,因此只关注作者的意向性,提到的意向态度也指作者的意向态度。其实,出现在小说中的、表达人物心理状态的自由间接引语只是以文中人物的视角反映出来,归根到底体现的仍是作者的意向性,所以两种意向性并不相互冲突。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意向态度还可细分为三个次范畴(徐盛桓2011b):一、体现为相对的估量,如重(于)、前(于)、显(于)、先(于)等;二、体现为某种心理状态,后面可以有一命题作为其宾语,如相信、知道、希望、爱/恨等;三、体现为某种心理取向,如中性、形象、委婉、谐趣、美/丑化等。根据第一个次范畴,语言主体在对事物或事件进行叙述的时候,会根据交际目的对焦点和背景做出不同的处理,以表现出不一样的心理估量,例如汉语里的“把字句”(他把教室打扫干净了),“把”字作为处置标记将本来处于动词(打扫)之后的宾语(教室)提前,突显了该对象,增强了其重要性。第二个次范畴在之前的相关意向性研究中最常提到,例如提到“今天下雨”就是表示这样的心理状态“(我相信)今天下雨”,提问“你今天做什么”实际上就是在表达“(我想知道)你今天做什么”。任何语言形式都体现某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或用谓词明显的表征出来,或者被隐去。高新民(2006:107-108)指出,每一个正常人的心灵深处都隐藏着某种形式的概念图式或能力结构,并且体现在人们的行为实践中,因此人们有根据话语内容描述和归属心理现象、解释和预言人的行为的能力。所以,人们有知晓隐去的心理状态的能力。第三个次范畴指对于同样的意向内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取向,得到的话语表征也不同,例如同样对“春雨天”,韩愈赞其为“天街小雨润如酥”,上海的网友吐槽称其为“被子长出蘑菇”的天气,而杭州的网友则谐趣的调侃“白素贞你回去吧,许仙真的不在杭州”。因此,任何话语表述都是在不同的意向态度的作用下对一定的意向内容做出的意向性解释,不同的意向态度会带来不同的话语表述。
自由间接引语本身是具有寄生意向性的,而作者可以借由这种特定的语言形式来达到特定的表达效果并使语言具有一定功能的原因可以通过作者具有的意向状态来进行说明。首先,作者不使用间接引语,而是在意向性的指导作用下实现观察视角的转移,自由间接引语也就是文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内心独白在形式上不需要语言符号和标点符号的参与,使得读者不管从形式上还是心理上都可以尽可能近地接触到命题内容,内容因“前于”所以“显于”,因“显于”所以“重于”,因此不管是“加强讥讽的语气”,还是“增强荒唐的色彩”,自由间接引语在强化语义效果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而有什么样的语义效果取决于作者持什么样的心理取向。第二,作者使用自由间接引语带来观察视角的转移,于是该引语在形式上就没有“他说”,“她想”之类的表达,叙述者的声音也可以像人们眼睛的聚焦那样,从一个地方自由地滑向另一个地方。表达作者心理状态的谓词不需要再出现,作品中的句法转换就变得相对自由,话语的“语义密度”得以增加。第三,不管自由间接引语中是否有明显的表示心理取向的谓词,人们都可以根据隐藏着的概念图式和能力结构将其判断出来。又因为自由间接引语多为人物的内心独白,所以多会出现该类谓词,如例1中的did not want,例4中的satisfied, envied,例6中的had no idea,使得读者就更加明晰人物内心世界的状态和取向,更容易与人物产生共鸣,以“增强同情感”或其他感情。最后要说明的是,在自由间接引语中,对某意向内容表征得到的话语表述同时承载了作者和人物两种可能完全不同的意向态度,这与上面提到的“不同的意向态度会带来不同的话语表述”并不矛盾。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这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具有寄生意向性的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情感和态度归根到底取决于语言主体的意向性,在满足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同一个句子当然可以有不同的感情取向,同样,在相同感情取向的作用下当然也会生成不同的句子。
至此,对本文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可做如下回答:作者使用自由间接引语的原因,归根到底在于其具有“利己性”的意向性,这也是该引语“使作者缄默”的原因。在作者意向性的作用下,自由间接引语在形式上没有语言符号和标点符号的参与,这使得人物的内心独白处于一个稍显的位置,因“显于”所以“重于”,因此自由间接引语有加强语义效果的功能。自由间接引语在观察视角上发生变化,之中没有“他说”、“她想”之类的表达,作者的心理状态也不再需要进行描述,作品中的句法转换相对自由,话语的“语义密度”得以增加。自由间接引语作为人物的内心独白,多会出现表示心理取向的谓词,更易拉近读者和人物的距离,增强共鸣感。
4.《金色笔记》中自由间接引语的意向性
4.1 《金色笔记》:形式和主题的完美统一
从形式上看,《金色笔记》以一部6万字的小说《自由女性》为纲,中间穿插了黑、红、黄、蓝、金五本笔记。其中,《自由女性》被作者刻意分为五个部分,用黑、红、黄、蓝四本笔记的形式进行记录,最后用“金色笔记”作结。从内容上讲,《自由女性》主要是安娜和摩莉二人的对话,是安娜克服写作障碍后创作的。其中,安娜和摩莉这两位“自由女性”,在离婚后带着各自的子女(简妮特和汤姆)一起生活;安娜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但在经济上独立,更是为了实现女性的自由,参加各种政治活动,并积极参与解放非洲的斗争。黑、红、黄、蓝四本笔记就是安娜心理和生活经历的载体;摩莉是一个演员,豪爽直率,同样敢于突破传统社会附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具有广阔的视野,勇于创造生活的意义。作者采用这样的结构布局,摆脱了传统时间上的束缚,使读者如坠入迷雾之中。但小说看似松散混乱的故事情节却又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同时这样的安排又恰恰可以衬托出主人公安娜内心世界的混乱,突出了其分裂和病态的心理特点。作品的形式和主题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以看似迷乱的结构来映衬安娜多形和失重的灵魂。
在《自由女性》中,作者主要采取了人物之间对话的形式,但同时又使用了自由间接引语来更直接地表达人物内心世界。下面,我们摘取其中的部分示例,以作者的意向性为出发点,分析如何在意向态度的指引下,使用特定语言形式,来达到一定的表达效果和言语功能。
4.2 《自由女性》中的自由间接引语
《自由女性》始于对安娜与好朋友摩莉在1957年别后重逢的描写,两人在伦敦的一套住宅里展开了对话。
(7) In spite of-that was how Anna and Molly, discussing the ritual, had felt it; recently Anna had been feeling more and more it was because of; and this was one of the things she was looking forward to discussing with her friend.(5)
安娜和摩莉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她们都离过婚,以“自由女性”的形象出现;二人都敢于突破女性自身的局限,在政治、经济上不依附于男人;都有着对现下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不满和讥讽。在文章背景中,安娜和摩莉之前都曾求诊于一位从事精神分析的人,并将其称为“苏格大娘”以表达二人对某种根深蒂固传统保守的生活方式的厌恶。例7中,作者莱辛不但要表达安娜与摩莉二人旧时亲密的关系,又要拉近读者与安娜之间的心理距离,所以在展示其心理活动的时候并未使用Anna thought/asked/said等形式,而是转以人物的视角,使用了自由间接引语形式来表达“安娜最近过多地思考了她们对‘苏格大娘’那一套庄严而令人不快的仪式反感的原因,并期待与朋友摩莉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文中视角转变,又没有间接引语中会出现的话语标记,在使得话语的“语义密度”增加的同时,又让读者站在安娜的角度,期待其与摩莉的进一步交流。
(8) “About big business,” said Anna quietly, amused, who had been surprised, during her conversations with Richard, to discover the extent of his power.This had not caused his image to enlarge, for her; rather he had seemed to shrink,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 money.And she had loved Molly the more for her total lack of respect for this man who had been her husband, and who was in fact one of the financial powers of the country.(21)
小说中,摩莉的老公查理一无所长,只会挣钱,并认定摩莉是个不道德的、水性杨花的女人。他对摩莉的价值观并不认同,连带着也对安娜有意见。例8描写的是安娜对查理的心理感受:虽然通过交谈发现他具有一定的权威,但是并不因此觉得他的形象上高大;反之觉得查理在金钱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渺小。作者在这里要表达安娜对这个男人的鄙夷之情,同时引导读者产生对摩莉的共鸣。文中自由间接引语的使用,更直接地表达了安娜的心理活动,实现了意识流的手法。和间接引语“Anna said she had been surprised, during her conversations with Richard, to discover the extent of his power…”。相比,文章中的引语形式能够更加凸显安娜的心理状态和情感态度,有效地加强了讥讽的效果。另外,使用表示心理取向的词语amused、love,更加鲜明了情感、加强了共鸣感。
5.结语
自由间接引语不但是一种表达人物话语和心理内容的方式,更具有一定的功能和文体效果。本研究从作者的意向性出发,以《金色笔记》中出现的自由间接引语为例,探讨了作者使用自由间接引语的原因,发现它归根到底在于其具有的“利己性”的意向性;自由间接引语具有的言语功能和表达效果来源于作者具有的意向态度;意向态度具有的三个次范畴可以用来具体阐释自由间接引语的功能。
在语言研究中,从语言主体的意向性出发,可以深层次地解释语言具体形式和所具有的功能,自由间接引语的研究也是如此。随着语言研究越来越重视大脑功能和认知状态这一趋势,我们在进行语言学研究的时候不但要关注语言现象本身,还要进一步地、从心智哲学的角度出发,对心智和语言的关系加以解说。本文就是这样的一个具体尝试。
附注:
① 下引此作仅注页码。
② 除此之外,可以出现在间接引语主句中的动词还有:repeat、remark、whisper、answer、reply、explain、announce、declare、think等。
Douglas, R., Hofstadter & Daniel Clement Dennett.1982.TheMind’sI[M].New York: Bantam Book.
Leech, G.N.& M.H.Short.1981.StyleinFiction[M].London: Longman.
Lessing, D.1999.TheGoldenNotebook[M].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Martin, Wallace.2006.RecentTheoriesofNarrative[M].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Prince, Gerald.1988.ADictionaryofNarratology[M].London: Scolar Press.
Searle, J.1983.Intentionality:AnEssayinthePhilosophyofMind[M].Cambridge: CUP.
Snow, E.1968.RedStaroverChina[M].New York: Grove Press.
高新民.2006.人心与人生——广义心灵哲学论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吕国庆.2010.论自由间接引语与乔伊斯的小说构造[J].外国文学评论(3):72-83.
申丹.1991.对自由间接引语功能的重新评价[J].外语教学与研究(2):11-16.
申丹.1998.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黎云、张文浩.1989.自由间接引语在小说中的运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3):59-63.
徐盛桓.2011a.少壮功夫老未成[J].当代外语研究(4):1-10.
徐盛桓.2011b.话语的意向性[R].认知语言学会全国第七次研讨会主旨发言.上海.
徐盛桓.2012.从心智到语言——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当代外语研究(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