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评性语篇阅读教学方法探析
——以奥巴马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讲话为例

2012-12-04柳小丽李桔元

当代外语研究 2012年8期
关键词:批评性情态显性

柳小丽 李桔元

(杭州师范大学,杭州,310036)

1.引言

语篇阅读是一个积极交流和深刻的思维过程。它包括对篇章的表层理解、推断性理解、评价性理解和欣赏性理解(李桔元2008)。我们在进行语篇阅读时,不仅要获得以上几个方面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关注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阅读教学中有必要对语篇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更为积极的社会功能,即塑造和改变现实的功能。语言教学要增强学生的批评语言意识,提高学生发现和重新审视其中含而不露的各种意识形态意义的能力。总之,“语言教学不能把语言作为一种纯粹的信息传递工具进行讲授,应该重视其介入社会过程,干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意识形态的作用。在具体的语篇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语篇的语言分析捕捉语篇中隐含的权势关系和各种态度信念等微妙的方面”(李桔元2008:92)。

从现状看,国内教学中语篇分析仍停留在理解语言的前两个阶段,即字面理解层次和释义理解层次,对语篇的隐含意义及作者的思维或意识形态挖掘不深。更明显的是,目前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往往是被动地接受课本上的或老师提供的知识,缺乏质疑;许多语言教师也只将自己视为语言教师,其教学往往限于教授基本阅读技能和文化知识。因此探索批评性语篇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批评语言意识和批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学生普遍的阅读理解层面不足的现状,探讨新的阅读教学方法——批评性语篇阅读教学,并通过实例展示分析过程,旨在为语篇阅读教学提供新的视角,从而培养学生的批评语言意识和批评性语篇阅读能力。

2.批评性语篇阅读及其分析工具

语篇是“表达社会机构的意义和价值观的系统化的观点陈述,对什么可能说,什么不可能说进行定义、描写和限制”(Kress 1985: 68),因而必然具有意识形态意义。对意识形态研究最多的是批评语言学(Kress &Hodge 1979; Wodak 1989; Fairclough 1989, 1992, 1995, 2003; van Dijk 1998, 2002, 2006;丁建新、廖益清2001;李桔元2009),批评语言学,也即批评语篇分析,20世纪八十年代初首先在英国兴起,是有关语篇分析方法的学科。它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它们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并进而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的关系。它视语篇为生成者在形式结构和意识形态两方面进行选择的结果;认为语篇是一种社会空间,对语篇的分析离不开对话语实践过程本身及其发生的社会语境的分析(辛斌2002)。换句话说,批评语篇分析就是要揭示语篇里那些不易被读者察觉的各种假定和信仰,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语言手段而被隐蔽地表达的。

批评性语篇阅读就是在阅读语篇时,通过分析语言形式来揭示语篇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以及权势关系,最终达到理解语篇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的目标。简单地说,批评性语篇阅读就是要在理解文本语言和内容的基础上,对文本信息的表征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陈令君2010:23)。批评性语篇阅读与批评语篇分析具有目标上和本质上的一致性,我们可以认为批评性语篇阅读是批评语篇分析理论指导下的语篇阅读过程(李桔元2008)。

从理论上讲,语篇的批评性分析可以通过各个层次和各种结构进行,但是实际操作中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细节。因此一般的方法就是:在对语篇的语境、功能和相关的社会关系具备丰富的直觉知识和准确理解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中可能具有意识形态意义的某些语言结构特点,然后就整个语篇的意识形态作出有意义的概括。我们可以将批评性语篇阅读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聚焦在体现观点、态度的语言上,直接从所阅读语篇中的显性评价标记推断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第二阶段要结合上下文和语篇的情景语境与社会文化语境,以文章中的显性评价词为标识语,对貌似客观的事实陈述或作者巧妙蕴含观点的内容进行推测和分析,从而揭示语篇背后的态度、情感以及认知方面的意义。

由于批评性语篇阅读是基于批评语篇理论的指导,我们可以借助批评语篇分析的方法来进行批评性语篇阅读。分类系统(classification)、及物系统(transitivity)、情态系统(modality)和转换系统(transformation)是批评语言学家经常使用的几个主要的语言分析工具。此外,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言语行为(speech acts)以及隐喻(metaphor)等也不失为语篇分析的好工具。当然我们在进行批评性语篇阅读教学时,可以将这些工具结合起来,从多角度来作分析。

3.批评性语篇阅读教学:实例分析

批评性语篇阅读教学就是将批评性语篇阅读的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在实际教学中,语言教师自己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批评性语篇阅读知识,即要理解和运用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工具,然后结合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进行语篇阅读教学。为了便于理解和操作,我们可以将上文中提到的实施批评性语篇阅读的两个阶段简要地概括为:(1)语言表达形式的提取,(2)意识形态意义的分析。由此,我们可以把批评性语篇阅读教学的实施总结为三个主要步骤:分析工具的讲解,语言表达形式的提取和意识形态意义的分析。下面以奥巴马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讲话为例,尝试展示批评阅读教学的具体方法。

2009年12月18日,奥巴马在根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发表了演讲,总共有17小段,其内容大致如下:奥巴马首先指出气候变化对人类构成威胁,事关重大(第1~2段);进而提出需要采取行动,他例举了美国已经采取的措施和成效,并呼吁各国一起行动起来(第3~6段);然后他提出自己的三条协议——减排、透明和融资(第7~12段);最后他催促各国接受这三条协议(第13~17段)。众所周知,奥巴马不仅是一位有迫力的领导者,更是一位出色的演说家。那么奥巴马高亢激昂的演讲背后又具有怎样的意识形态意义?下文将通过对语篇中代词选择、言语行为和情态使用特点等三个方面的分析,来揭示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

3.1 代词选择

代词选择反映“说话者特定的社会事实”(Gastil 1992:484)。首先,代词的选用可以显示说话者在具体事件中的地位,并塑造意识形态;其次,代词的选择能够显示说话者与听话者的距离远近。比如说,we通常具有内包性和排他性,说话者使用we,可以拉近听者尤其是支持者的距离,同时对反对者进行排斥和挑战。再次,代词的选择能够影响责任的归属。例如对于“the rising balance of payment deficit”这件事的看法,有以下几种表达:

(1) It has been found necessary to increase interest rates.

(2) I have found it necessary to increase interest rates.

(3) We have found it necessary to increase interest rates.(Gastil 1992: 485)

在这些表达中,it,I和we分配的责任不同。选用(1)或(3),说话者就可以避免不受欢迎事件——raising of interest rates的个人全部责任。相反地,当涉及受欢迎的政策或想要听者接受的政策时,政治家往往会选择(2),选用代词I来表达。因此,政治家们选择特定的代词也反映了他们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具有意识形态意义。

在这次大会讲话中,奥巴马所用代词分布如下:

表1 奥巴马讲话的代词使用分布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I和America总的加起来就有22次(由于奥巴马的特殊身份——美国总统,所以I就代表America,America也就是I);we单独就出现42次,加上our和us是使用,总次数高达78;they出现2次(不和美国同一立场的归为they);you出现5次(在场的各国归为you);it出现4次(全文中的it共有21次,但是作为代词功能的有4次,指气候变化或是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毫无疑问,代词I(包括America)和we(包括our和us)的使用贯穿全文。I和America的高频使用与they和you的低频使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美国的主导地位和强大的气势。We(our,us)的使用更是惊人,在强调气候变化的严峻性和推行自己的政策条款方面尤其明显。例如:

(1) I believe we can act boldly, and decisively, in the face of a common threat.(para.3)

(2) America bears our responsibility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and we intend to meet that responsibility.(para.4)

(3) Second, we must have a mechanism to review whether we are keeping our commitments, and exchange this information in a transparent manner.(para.9)

(4) Number three, we must have financing that helps developing countries adapt, particularly the least developed and most vulnerable countries to climate change.(para.11)

在这里,奥巴马强调了面对人类共同的威胁——气候变暖问题,“我们”需要果断地行动起来;美国已经负起了责任,所以“我们”要有一个机制来监督各国的责任,并以透明的方式交流这些信息;“我们”必须筹集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由于we具有内包和外排性,一方面,奥巴马试图拉近听话者(在场各国)的心理距离,争取大家的支持和信任;与此同时,他又将责任带给各国,强调“共同的责任”,从而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承担共同责任和追求公平的积极倡导者形象。然而,根据《京都议定书》,各国责任应区分对待,能源消耗多的国家应适当承担更多的责任,而美国作为第一经济大国,能源消耗的远比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多得多,所以强调共同责任和公平对待实际是帮助美国推卸责任。

3.2 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说话就是行事(参见Levison 2009)。在这次讲话中,奥巴马的话语共有61句,其各类言语行为的分布结果统计如下:

表2 奥巴马讲话的言语行为类型分布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奥巴马没有使用宣告类言语行为,而使用最多的是阐述类,所占比例高达57.38%,紧跟的是指令类(18.03%)、承诺类(14.75%)和表达类(9.84%)。

阐述类言语行为。如(5)“America bears our responsibility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and we intend to meet that responsibility”,奥巴马说出自己(美国)有一份责任和准备尽这份责任,顺应了听话者期待有责任感和承担责任的心理愿望,在人群中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可信赖的形象。再如:

(6) That’s why we’ve renewed our leadership...That’swhywe’ve worked with other nations...That’swhywe’ve taken bold action at home-bymaking historic investments...;byputtingour people to work...; andbypursuingcomprehensive legislation to transform to a clean energy economy.(Para.4)

通过使用重复肯定,奥巴马例举出美国在本国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强调了美国做出的贡献。通过广泛使用阐述类言语,奥巴马不但树立了美国在国际会议上的形象,强化了自己作为美国总统这一身份,同时也树立了自己在美国公民心中的形象。

指令类言语行为。在讲话中,奥巴马提出了三条条款:减排,透明和融资。对于每一项条款,他的话语是强烈而坚决,气势逼人:(6) First, all major economies must put forward decisive national actions...Second, we must have a mechanism to review...Number three, we must have financing that helps developing countries...在提出三项条款之后,奥巴马接着大量使用指令类话语,如:

(7) The time for talk is over.This is the bottom line: We can embrace this accord...(para.14)

(8) There is no time to waste.I believe it’s the time for the nations and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to come together behind a common purpose.(para.16)

通过这些指令类话语,奥巴马向各国“推销”自己的条款,试图让各国接受所提的条款并紧急呼吁大家一起行动,将这些条款付诸实践。

承诺类言语行为。为了进一步让各国同意自己的方案,他使用了大量的承诺类言语行为,对各国承诺美国将会做出的行动。例如:

(9) And I’m confident that America will fulfill the commitments that we have made: cutting our emissions in the range of 17 percent by 2020, and by more than 80 percent by 2050 in line with final legislation (Para.8)

(10) America will be a part of fast-start funding that will ramp up to $10 billion by 2012.And yesterday, Secretary Hillary Clinton, my Secretary of State, made it clear that we will engage in a global effort to mobilize $100 billion in financing by 2020...(para.11)

在这些话语中,奥巴马承诺了美国会继续坚持减排的行动,并宣布“会履行已经做出的承诺,即到2020年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将削减17%,并且如果最终通过立法,到2050年时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削减超过80%;在2020年前,参加全球筹集1 000亿美元行动”。通过这些承诺类言语,奥巴马不仅力图为自己塑造了一个言而有信的形象,而且展示美国的表率作用,为美国树立国际领导者形象。此外,表达类言语行为主要体现在讲话开场和收尾,表达自己登场的荣幸和对各国支持的感谢。

通过言语行为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奥巴马主要采用阐述类阐述自己的立场,使用指令类“推销”自己的条款,使用承诺类承诺自己的责任。毫无疑问,在整个讲话中,奥巴马通过采用不同的言语行为,想在气候变化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重塑美国的良好形象,维护美国自身的利益。

3.3 情态

Halliday(2008)从功能和意义出发对情态做了系统性的研究,考察了情态类型、情态取向和情态赋值。情态类型分为情态化(modalization)和意态化(modulation),情态化表示概率和频率,意态化表示义务和意愿。各种情态类型通过四种取向——主观、客观、隐性和显性来实现,即显性主观化、显性客观化、隐性主观化和隐性客观化。显性主观化和显性客观化可以让说话者将观点装扮成命题本身或使其看起来不是个人观点的方式,来突出自己的意见;隐性主观化和隐性客观化使说话者表达低值的概率或义务,将自己的观点弱化或普遍化。Halliday和Thompson将利用情态助动词和情态副词表达相关情态意义的语言形式称为一致式(congruent form);将利用其他形式,尤其是用实义动词和形容词来表达情态意义的语言形式称为语法隐喻式(metaphorical form)。英语中情态的表达主要有表示推测的动词和表示请求的动词,如think、guess、suppose、believe、want、require等;表示情态意义的形容词possible、probable、likely、obvious、clear等;以及常用于体现可能性和经常性的情态化名词,如possibility、probability、likelihood、certainty、regularity等(Halliday 1994; Thompson 1996;转引自李桔元2009:89)。有时,也可以将多种形式(隐喻式和一致式)相结合使用,如believe与can、will;will和probably等,实现情态化意义。

在奥巴马的讲话中,情态意义的表现形式主要有:(1)情态助动词,如will、can、should、must、would、have to和need;(2)隐喻式情态动词和形容词,如动词think、believe、know、want,形容词sure、pleased、convinced、confident;(3)情态助动词和隐喻式情态动词或形容词结合使用,如I believe that we can meet our responsibility to our people;And I’m confident that America will fulfill the commitments that we have made等。其情态取向分布及使用频率具体如下:

表3 奥巴马讲话中各种情态表现形式的情态取向及频率分布(后面数字表示使用频率)

从表3中看出,奥巴马使用了一致式情态形式的四种情态取向和隐喻式情态的两种显性取向。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发现,无论是一致式还是隐喻式,主观还是客观,奥巴马都是表达显性意图为主。一致式的主观显性如:

(11)Americawillbe a part of fast-start funding thatwillramp up to $10 billion by 2012....my Secretary of State, made itclearthatwewillengage in a global effort to mobilize...(para.11)

(12)Wewilldo what we say.(Para.16)

通过will的使用,奥巴马承诺美国将要履行的责任,表现了美国对于解决气候问题的积极态度。客观显性如(13)...Ihavetobe honest, as the world watches us today...to take collective action is in doubt right now (para.2),使用带有客观意义的“have to”,奥巴马阐述自己的客观真实性,同时也表明了要采取共同行动的意图。

情态隐喻在取向上使说话者对命题态度变得明显主观化或明显客观化。动词性隐喻表达显性主观化,形容词性和名词性隐喻则表达显性客观化(李桔元2009:91)。隐喻式情态动词如believe,know,want和形容词如sure,convinced,confident是表示认知心理活动的,这类词的使用反映说话者的心理认知状态。语篇中的认知动词与第一人称结合使用,如I think/believe等,形成插入语结构,表达认知承诺(epistemic commitment);与we结合使用,表达社会承诺(social commitment);与其他人称结合使用,具有移情功能,从而产生情感承诺(emotive commitment)(Fetzer 2008)。奥巴马使用I think或I believe,试图让在场的各国采纳他的观点;使用we think将大家纳入其中使成为主体;使用they think(para.13)把承诺的主体移到他国。认知形容词也具有认知动词相似的功能。它们与情态助动词一起使用,具有降低或增强承担责任的程度。如:(14) AndI’mconfidentthatAmericawillfulfillthe commitments that we have made...(para.8),奥巴马将will与隐喻式形容词confident连用,使得自己主观愿望更加客观化,增强美国承担责任的诚意。

进一步考察隐性情态表达,我们还可以发现:第一,奥巴马在向各国“推销”并催促他们接受自己的条款、共同承担责任时,情态的取向是主观隐性的。如:(15) ...wewillall be stronger, all be safer, all be more secure if we act together (para.6); (16) I believe that the pieces of that accordshouldnow be clear (papa.7),突出了对于履行一致的责任和义务并做明确的规定的要求。在第十三段,他又选择should强调义务的承担和履行:(17)Theythinkthat the most advanced nationsshouldpay a higher price; ...There are those advanced nations who think ...that the world’s fastest-growing emittersshouldbear a greater share of the burden,但同时选用they和those advanced nations做主语,从而轻而易举地为自己摆脱了责任。第二,奥巴马试图拉拢各国共同实践自己提出的条款时,体现的是情态的客观隐性。例如:(18)...and everyone who is in this roomwillbe part of a historic endeavor...(para.14),句中will所选择的主语是everyone,从而带有客观性;但奥巴马把各国一起纳入到“前所未有的事业”中,是在向各国示意需要按他的条款来解决气候问题,从而在无形中把共同责任带给了大家。

通过对情态的具体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奥巴马的显性意图在于呼吁大家共同行动起来解决气候变暖危机,还表达了美国要共同承担责任的诚意;但其中也不乏有隐性意图,即强调按照他的条款实施共同责任,实际也是为自己(美国)推卸责任。奥巴马在这一讲话中把情态发挥得淋漓尽致,演绎了一个精明而咄咄逼人的外交官形象。

4.几点启示

正如Fiske(1994)所言:“我们的话语决不是中性的”(引自McGregor 2010)。我们的话语表达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身份、知识、价值、信仰和真理等,语篇里渗透着我们所做的一切。人们通过特定的语篇和他们支持的各种社会实践来识解自己的地位,同时也让他人了解自己(同上)。因此在语言教学中要进行批评性语篇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培养学生发现和重新审视其中含而不露的各种意识形态意义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几点:

第一,批评性语篇分析旨在揭示隐含在语篇的表层意义背后的深层态度意义,但是它是一种既有方法又无定法的分析途径。上述对奥巴马讲话的分析只选择代词、言语行为和情态三个方面,但并不是说只有这三个方面才具有意识形态意义。当然,语篇的解读是开放性的。我们也可以从及物性、互文性、称呼、名词化以及隐喻等多方面尝试分析。需说明的是,语篇中某些语言现象往往不是孤立的,它们形成一定的使用特点,共同构成某种意识形态意义。所以分析时应该找出该语言现象的使用规律,而不是对某一个孤立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

第二,要做到多种分析方法结合使用。由于语篇解读具有开放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多种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从多角度挖掘语篇的深层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任意选择方法进行分析。作为语言教学教师,我们需要追求阅读教学的最优化。所以在选择使用哪种方法进行分析时,我们需要观察语篇的特点,就语篇的特点选用合适的方法;同时也需要根据课堂情况来灵活运用。

第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教师在展示批评性阅读方法后,可以指导学生独立分析一些语篇,并分配阅读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进行阅读,并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学生就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为积极主动的信息处理者;由被动的语言学习者变成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者,从而真正地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体(王惠萍2010)。由此,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批评语言意识和批评阅读能力。

诚然,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有多种其他教学形式,我们应该根据具体语篇和课堂情况进行灵活应用,而这些则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去探索、发现、丰富和完善。

Fairclough, N.1989.LanguageandPower[M].London: Longman.

Fairclough, N.1992.DiscourseandSocialChange[M].Cambridge: Polity Press.

Fairclough,N.1995.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TheCriticalStudyofLanguage[M].London /New York: Longman.

Fairclough, N.2003.AnalyzingDiscourse:TextualAnalysisforSocialResearch[M].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Fetzer, A.2008.“And I think that is a very straightforward way of dealing with it”: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cognitive verbs in political discourse[J].JournalofLanguageandSocialPsychology27 (4): 384-396.

Gastil, J.1992.Undemocratic discourse: a review of theory and research on political discourse[J].DiscourseandSociety3(4): 469-500.

Halliday, M.A.K.2008.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3rdeditio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Kress, G.& R.Hodge.1979.LanguageasIdeology[M].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Kress, G.1985.Ideological structures in discourse[A].In van Dijk, T.A (eds.).HandbookofDiscourseAnalysis(Vol.4)[C].London: Academic Press.27-42.

Levinson, S.2009.Pragma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McGregor, S.2012.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a primer[OL].http:∥www.kon.org/archives/forum/15-1/mcgregorcda.html.

van Dijk, T.A.1998.Opinions and ideologies in the press[A].In Bell, A.& P.Garrett (eds.).ApproachestoMediaDiscourse[C].Oxford: Blackwell.21-63.

van Dijk, T.A.2002.Political discourse and ideology[OL].http:∥www.discourses.org/download/articles.

van Dijk, T.A.2006.Ideology and discourse analysis[J].JournalofPoliticalIdeologies11(2): 115-40.

Wodak, R.1989.Language,PowerandIdeology[M].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陈令君.2010.论大学生批评性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评论(1):23-25.

丁建新、廖益清.2001.批评话语分析述评[J].当代语言学(4):305-10.

李桔元.2008.批评话语分析与批评性阅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4(2):88-92.

李桔元.2009.情态及其在广告语篇中的意识形态意义[J].外语学刊(2):88-91.

李桔元.2009.广告语篇中的意识形态研究:批评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王惠萍.2010.批评语篇分析与英语阅读教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9(12):53-56.

辛斌.2002.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论[J].外国语(6):34-41.

猜你喜欢

批评性情态显性
本期导读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从发现问题到反思历史——历史学科批评性思维
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网络语言暴力研究框架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家族发作性睡病伴性染色体显性遗传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