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英双语心理词库的非选择性语音提取

2012-12-04张群星董燕萍

当代外语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英双语汉英双语

张群星 董燕萍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州,510310;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

1. 引言

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心理词库(mental lexicon)仍然是心理学和语言学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中,在双语心理词库研究领域,对于词汇识别中表征的提取目前主要存在两种不同观点:语言选择性提取(language-selective access)或非语言选择性提取(language-nonselective access)(Dijkstra & Van Heuven 2002;Gerard & Scarborough 1989)。传统观点(如Gerard & Scarborough 1989)认为,双语词汇层面表征(包括词形表征和语音表征)存储于两种语言各自的心理词库中,相互独立分离,因此,在对词汇层面表征加工提取时,双语者进行语言选择性的激活。也就是说,双语者能够根据输入信息的语言特征、任务要求或者语境将激活限制于目标语的表征条目范围内,而不受非目标语的影响。然而,近年来一些研究(Gollanetal. 1997;Kaushanskaya & Marian 2004;Li 1996;Van Wijnendaele & Brysbaert 2002)表明,双语者在处理输入信息时同时受到了目标语以及非目标语的影响,也就意味着两种语言的词汇层面表征同时得到了激活,因而支持非语言选择性提取假设。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究汉英双语者在视觉词汇识别中语音提取是否具有语言选择性,考察汉英同音词跨语言启动效应。

2. 文献综述

Dijkstra & Van Heuven(2002)在双语互动激活模型(BIA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BIA+模型,用来解释双语词形、音及义层面的表征在词汇提取过程中的互动关系。该模型认为,双语各层面表征皆共同存储,在词汇提取过程中不具有语言选择性。该模型的结论源于对拼音文字语言的研究。例如,Van Wijnendaele和Brysbaert(2002)使用掩蔽启动范式考察荷兰语—法语之间的同音词效应,结果发现同音启动效应在跨语言条件下非常显著,程度与同语言内的同音效应几乎相等。Gollan等人(1997)也在掩蔽启动实验中对比了希伯来语和英语之间的同源(同义同音)与非同源(同义不同音)翻译对等词的跨语言启动效应,发现同源词启动效应比非同源词更大。由于同源词与非同源词的差异主要在于语音是否相同,因此他们认为,同源效应来源于跨语言的语音相似性。

拼音文字语言有一套形音对应规则,词形和语音之间的对应关系较为密切。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相对而言,汉字的表音功能较差。那么,基于拼音文字语言的研究结论能否用来解释汉英双语语音表征激活呢?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Li(1996)在语码转换词识别研究中发现,汉英双语者在听觉词汇识别中同时激活了两种语言的语音表征。最近有研究(付书伟和水仁德2005)使用掩蔽启动范式下的词汇辨认任务,结果发现,汉英意译词(如,规则—rule)正启动效应显著,而音译词(如,坦克—tank)则未出现启动效应。该研究认为汉英音译词零效应原因在于汉英语音效应呈负启动,抵消了语义的正启动效应。然而,由于该研究中在选取英文单词时没有进行严格的匹配(只是从中学教材中选取词长为4~6个字母的单词),而事实上与意译词相比,音译词中的英文单词可能较为生僻,因而我们认为,低频率使得音译词(英文单词)的辨认率降低,因而导致了音译词的零效应。此外,这两个汉英双语研究都没有对视觉词汇识别中的汉英双语语音表征提取进行直接考察。

很多研究者在英语、汉语的单语研究中都发现了同语言内的同音词启动效应(如Lukatela & Turvey 1994;Shen & Forster 1999)。但是,在汉语单语研究中,Shen & Forster(1999)在启动词呈现50毫秒的条件下探测到了启动效应,而陈宝国和彭聃龄(2001)却发现高频词的语音激活直至145毫秒才出现。因此,我们认为对汉英双语跨语言的同音启动也应该能够进行直接考察,但在时间进程上可能存在差异。

因而,本研究采用掩蔽启动范式下的词汇命名任务,通过对比汉英同音词与非同音词的启动效应直接考察汉英跨语言的语音启动,进而揭示视觉词汇识别中汉英双语语音表征的提取加工的时间进程。

3. 实验一

本研究意在采用掩蔽启动范式下的汉英双语跨语言同音词命名任务(即要求受试尽可能快速准确地读出目标词),考察汉英跨语言的语音启动效应。

3.1 受试

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30人,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实验后付给一定报酬。

3.2 设计

采用受试内重复测量设计。自变量为启动类型:同音词启动和控制组无关启动;因变量为受试对目标词的命名反应时。

3.3 材料①

汉语材料为单字,英语材料为无辅音连缀的单音节词。同音词为读音相似但意义不相关的词对,如“败”和“buy”,控制组词为读音不同且意义不相关的词对,如“表”和“zoo”。汉英组和英汉组各包括20对同音词、20对控制组词和20对填充项目。所有材料在一次实验中均只出现一次。

材料设计通过两个步骤。第一步,26名英语相关专业研究生对70对汉英同音词和110对控制组词进行了9个等级的读音相似性主观评定,9为完全相同,1为完全不相同。从中选出得分最高的40对汉英同音词(平均得分7.76)和60对控制组词(平均得分1.02)。

第二步,进行基础反应时实验。这一步的目的在于保证实验项目的目标词(即同音词组和控制组)在没有启动的情况下反应时无显著差异。20人参加命名基础反应时收集实验,他们和实验一受试来自同一总体,但均不参加实验一,实验后获得一定报酬。实验材料分置于汉语组和英语组。实验程序如下:屏幕中央显示一个*号(500毫秒),然后空屏(50毫秒),然后再出现一个汉字或者英语单词要求受试快速准确地做出反应,受试反应后字词消失,空屏500毫秒。实验结果显示汉语组和英语组之间的反应时差异较大,无法进行组间匹配。因此,根据平均反应时对同音组目标词和控制组目标词进行同语言内一对一配对。最后选出20对汉字和20对英语单词作为同音词组和控制组的目标词,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汉语组(t(19)=0.183,p=.857)和英语组(t(19)=1.111,p=.280)两组组内无显著性差异。汉字和英语单词对应的跨语言同音词则作为其启动词。

3.4 程序

使用E-Prime控制实验材料呈现。受试使用反应盒进行反应。计算机自动记录受试反应时,主试记录受试反应正确率。

受试进行个别测试。英汉组和汉英组分块进行。首先呈现“请准备!”(英汉组)或者“GET READY!”(汉英组)1000毫秒作为注视点。注视点消失后屏幕中央出现前掩蔽“######”500毫秒,然后启动词呈现50毫秒,紧接着呈现目标词。受试作出反应之前,目标词不消失。受试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快速准确地读出目标词。每组正式实验前各有一个长度为20对词的练习。

3.5 结果与讨论

数据分析时,首先删除一名正确率低于80%的受试,然后删除错误反应以及超过2000毫秒的反应时,最后删除平均值三个标准差以外的数据。删除的数据少于总数据的5%。由于受试的命名准确率极高且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因而此处不做详细汇报。

表1列出了实验一中受试在各种实验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及标准差)。分别对英汉组和汉英组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表明:英汉组同音词的平均反应时比控制组词快15毫秒,同音启动效应基于受试的分析达到显著水平,t1(28)=3.15,p<.01,基于项目的分析接近显著水平,t2(19)=1.96,p=.065;汉英组启动效应未达到显著水平,t1(28)=0.533,p>.05,t2(19)=0.634,p>.05。

表1 实验一各组词汇命名的平均反应时及标准差(毫秒)

从实验一的结果可以看到,在SOA(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刺激启动异步)为50毫秒的情况下,产生了英—汉跨语言语音启动效应。根据自动激活扩散理论,英语同音启动词的视觉输入激活了该词的语音表征,且该表征节点经过扩散激活了跨语言同音汉字的语音节点。因此,汉语同音目标词语音信息提取加工时间减少。这意味着,受试在对视觉输入进行处理时,自动激活了汉英两种语言的语音表征,也就是说,语音在激活时不具有语言选择性。

然而,汉英组的零效应似乎和双语语音非语言选择性提取的假设相悖。但是,汉英组的零效应可以有另一种解释。作为表意文字,形音关系不如拼音文字那么直接明显,高频汉字更是如此。本研究中的汉字启动词大都为高频汉字,所以有可能在50毫秒的SOA条件下,其语音并未得到激活,因而也就不可能对目标词的提取产生任何影响。为检验这种假设,实验2将SOA延长至150毫秒以考察汉英组能否产生语音启动效应。

4. 实验二

实验二意在SOA为150毫秒条件下采用汉英跨语言同音词掩蔽启动任务,考察汉英双语语音表征的提取加工的时间进程。

4.1 受试

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34人,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实验后付给报酬。所有受试均未参加实验一。

4.2 设计

同实验一。

4.3 材料

同实验一。

4.4 程序

实验仪器同实验一。实验程序基本同实验一。不同点在于在启动词(呈现50毫秒)后增加了时长为100毫秒的后掩蔽(*******)将SOA延长至150毫秒。使用后掩蔽的目的是尽量降低启动词的可见度。

4.5 结果与讨论

所有受试的结果参与统计。极端数据删除步骤同实验一,删除量少于总数据的5%。表2列出了实验二受试在各种实验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及标准差)。分别对英汉组和汉英组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表明:英汉组同音启动效应不显著,t1(33)=-0.289,p>.05,t2(19)=-0.478,p>.05;汉英组同音启动效应达到显著水平,受试对同音词的反应时比控制组词快13毫秒,t1(33)=3.579,p<.001,t2(19)=2.344,p<.05。

表2 实验二各组词汇命名的平均反应时及标准差(毫秒)

实验二结果显示,当SOA延长至150毫秒时,汉英组出现了显著的语音启动效应。也就是说,当受试有足够的处理时间来激活汉字启动词的语音表征时,英语同音词的语音表征也得到了激活。实验结果支持语音表征提取的非语言选择性假设。

然而,英汉组的语音启动效应不显著,与实验一获得的显著启动效应不一致。我们将在综合讨论部分探讨这个问题。

5. 综合讨论

本文实验一在SOA为50毫秒的条件下发现了英-汉语音启动效应,实验二在SOA为150毫秒条件下发现了汉-英语音启动效应,这一结果和BIA+模型语音表征提取的非语言选择性假设一致。

BIA+模型(Dijkstra & Van Heuven 2002)提出,双语语音表征和词形表征在亚词汇层面(sub-lexical level)和词汇层面(lexical level)都共同存储,提取时为非语言选择性。这个假设显然和汉英双语环境不完全相符。汉语和英语在词形上的区别致使在视觉词汇识别中,词形表征的提取不太可能为非语言选择性。同时,汉字的正字法特征使得在视觉词汇识别中不太可能出现亚词汇层面的语音表征的激活(Perfettietal. 2005),本研究两个SOA条件下的启动模式也间接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本文提出的汉英语音表征非语言选择性提取实际上是词汇层面的跨语言互动作用,不存在亚词汇层面互动的可能,这是本研究与BIA+模型的不同之处。也就是说,关于双语互动激活的研究需要考虑所涉及到的两种语言的具体特征。

本文在其它两个条件下(SOA为50毫秒的汉-英条件和SOA为150毫秒的英-汉条件)没有发现启动效应。我们认为这反映了汉英两种语言语音提取的时间进程。也就是说,对于汉英双语受试而言,汉语语音提取的时间要慢于英语:在SOA为50毫秒时,英语单词的视觉呈现已经对后面的汉语词汇命名产生了作用,在150毫秒时这种作用已经消退了;而在SOA为50毫秒时,汉语词汇的视觉呈现还没有对后面的英语单词命名产生作用,这种作用在150毫秒时才显现出来。显然,这个时间进程上的差异与非语言选择性假设并不矛盾,只是反映了汉英双语心理词库不同于拼音文字的双语心理词库的地方。

这种时间进程上的解释与人们对汉英两个书写系统差异的认识一致。Perfetti等人(2005)在提出的词汇成分模型(The Lexical Constituency Model)中总结讨论了英汉语音的差异。总的来说,由于汉英在书写系统上的差异,英语语音激活可以逐步进行(即存在亚词汇阶段的激活),但汉语语音激活需要在词形表征完全激活后才能进行。这就是双通道模型中定义的非词汇通道(即通过形音转换规则的运用而通达语音)和词汇通道(即从心理词库中提取整词的语音表征)。两个通道的假设被许多研究者用来解释汉英两种语言词汇提取的差异,这在正字法假说中得到充分论证。正字法深度假说(Frost 1994)提出,正字法深度影响策略选择的倾向性,在浅正字法文字的识别中,语音通达的亚词汇通道更简单易用且能够较快通达语音;而在深正字法文字识别中,语音通达则更多以词库中介,依赖于比音素更大的单位的激活,因而相对较慢。弱式的正字法深度假说进一步提出,对于拼音文字来说,亚词汇通道可能辅助词汇通道通达语音,即亚词汇形音转换规则的使用激活了该词的部分音素且足以帮助提取整词的语音信息。因而,在本研究中,汉英双语者可以利用亚词汇通道和词汇通道来激活英语单词的语音,而在汉字识别中,双语者则更多地使用了心理词库中介的词汇通道,汉字语音表征的激活因此要慢。

英汉组的启动作用在150毫秒SOA条件下消失这一结果也和文献中的相关结果一致。Ferrand(1996)发现在命名实验中,重复启动效应在刺激间隙为150毫秒至500毫秒之间消失。重复启动的启动词和目标词在形音义三方面都完全相同,所以应该比词形、语音和语义单方面的启动效应持续时间长,因此,英汉跨语言语音启动效应在100毫秒的间隙内消失并不足为奇。

6. 结论

本研究在BIA+模型框架内,利用跨语言同音启动的词汇命名任务,在两种SOA条件下对汉英双语语音表征在词汇提取过程中的互动关系以及时间进程进行了直接考察。结果表明,在视觉词汇识别中,汉英双语者对语音表征的提取具有非语言选择性,即双语者在提取一种语言(如英语)的语音表征的同时激活了另外一种语言(如汉语)的语音表征。同时,研究结果还揭示,汉英双语语音表征的提取加工的时间进程不同,英语语音的激活可通过亚词汇和词汇通道,而汉字语音的激活则更多地依赖心理词库中介的词汇通道。这些结论都为进一步探讨视觉词汇识别中汉英双语语音表征加工机制提供了参考。

但是,由于时间、人力等因素的限制,本研究仅仅考察了词汇命名任务中的汉英双语者的跨语言同音启动效应,因而本研究的结论能否在其他词汇识别任务(如词汇判断、范畴作业等)中得到验证,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在后续研究中若能使用同语言内的同音词作为控制组材料(如,“易—议”或“here—hear”),并将汉英双语受试与单语受试进行对比,应该能更深入地了解汉英双语的语音表征加工机制。

附注:

① 限于篇幅,这里不提供材料。需要者,请与作者联系。

Dijkstra, T. & W. J. B. Van Heuven. 2002.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bilingual word recognition system: From identification to decision [J].Bilingualism:LanguageandCognition5(3): 175-197.

Ferrand, L. 1996. The masked repetition priming effect dissipates when increasing the inter-stimulus interval: Evidence from word naming [J].ActaPsychologica91: 15-25.

Frost, R. 1994. Prelexical and postlexical strategies in reading: Evidence from a deep and a shallow orthography [J].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20(1): 116-129.

Gerard, L. D. & D. L. Scarborough. 1989. Language-specific lexical access of homographs by bilinguals [J].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15(2): 305-313.

Gollan, T. H., K. I. Forster & R. Frost. 1997. Translation priming with different scripts: Masked priming with cognates and noncongnates in Hebrew-English bilinguals [J].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23(5): 1122-1139.

Kaushanskaya, M. & V. Marian. 2004.ActivationofNon-targetLanguagePhonologyduringBilingualVisualWordRecognition:EvidencefromEye-tracking[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6thAnnual Meeting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Li, P. 1996. Spoken word recognition of code-switched words by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s [J].JournalofMemoryandLanguage35: 757-774.

Lukatela, G. & M. T. Turvey.1994. Visual lexical access is initially phonological: Evidence from phonological priming by homophones and pseudohomophones [J].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General123(4): 331-353.

Perfetti, C. A., Y. Liu & L.H. Tan.2005. The Lexical Constituency Model: Some implications of research on Chinese for general theories of reading [J].PsychologicalReview112(1): 43-59.

Shen, D. & K. I. Forster. 1999. Masked phonological priming in reading Chinese words depends on the task [J].LanguageandCognitiveProcesses14(5/6): 429-459.

Van Wijnendaele, I. & M. Brysbaert. 2002. Visual word recognition in bilinguals: Phonological priming from the second to the first language [J].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HumanPerceptionandPerformance28(3): 616-627.

付书伟、水仁德.2005.语音对双语者心理词典在词汇水平相互作用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11(2):166-169.

陈宝国、彭聃龄.2001.汉字识别中形音义激活时间进程的研究[J].心理学报33(1):1-6.

猜你喜欢

英双语汉英双语
中英双语阅读 金银岛
中英双语阅读 柳林风声
中英双语阅读 呼啸山庄
中英双语阅读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