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糊限制语的“去模糊化”功能探析

2012-12-04徐章宏何自然

当代外语研究 2012年7期
关键词:真实性命题话语

徐章宏 何自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

1.引言

随着模糊集合论(fuzzy set theory)的问世,语言交际中的模糊限制语(hedges)日益受到语言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Lakoff(1973)从逻辑-语义学的角度探讨语言中的模糊限制语,认为所谓“模糊限制语就是使事情变得模模糊糊或者不那么模糊”。模糊限制语的运用十分普遍,在日常言语交际中我们发现,每一小时话语交际中就会出现150至450个模糊限制语,或者说每15秒就可以找到一个以上的模糊限制语(Lakoff 1973)。

国内学者多从语用学、系统功能语法等角度探讨模糊限制语的各种功能,但他们一般只注意其“模糊化”功能,而忽视其“去模糊化”功能,或者说只强调其“消极/被动/遮蔽”功能,而淡化其“积极/主动/逼近”功能。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梳理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入手,揭示其本体属性以及语用功能,从而展示模糊限制语的“去模糊化”特征。

表1 100篇模糊限制语研究论文简述

为了准确把握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动态,作者从中国知网随机抽取100篇国内学者发表的有关模糊限制语的研究论文,自建一个小型语料库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这些论文大都谈论在不同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见表1)。

本文从概念理解与运用两个方面对这些论文进行检验,发现误解与误用模糊限制语的情况有以下五个方面(见表2):

表2 100篇模糊限制语研究论文中对概念误解的情况统计

(注:有些论文对概念的误解情况还不止一种)

笔者认为,产生上述五种不同的误解/误用情况缘于对两个问题的模糊认识,即:(1)不清楚模糊限制语的本体属性与语用功能;(2)不了解模糊限制语与模糊、准确、真实之间的关系。本文将针对上述两大问题进行探讨。

2.模糊限制语的本体属性

2.1 “层级定位”

自然语言中,凡是概念都存在界定模糊、边缘不明等特点,因而缺乏清晰定义。自然语言中的句子所表达的命题通常既不是“真”也不是“假”,也不是“毫无意义”。命题往往是在一定程度上为“真”和在一定程度上为“假”,或者在某些方面为“真”而在其他方面为“假”(Lakoff 1973)。著名心理学家Rosch(1971)的实验证明,范畴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是或否”的问题,而是程度问题,即在多大程度上隶属某个范畴。虽然不同的人会因为他们的经验、知识或信念不同可能有不同的范畴定位,但层级定位(hierarchical ranking)是一个不可置疑的事实(Lakoff 1973:560)。所谓层级定位就是指隶属某一范畴的隶属度,用模糊集合论来解释就是:个体(客观对象)与集合(所属范畴)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隶属关系,其取值范围在1到0之间的实数。按照Zadeh的观点,1表示一个事物属于某个集合,0表示不属于某个集合,小数则表示接近于该集合的不同程度(转引自Lakoff 1973)。这种不同程度用语言表示就是模糊限制语。

Lakoff(1973)曾谈到用多次重复模糊限制语的方法达到语义逼近(semantic approximating)的目的,例如very,very,very,very close to 1000。又例如模糊词“高”,加上各种模糊限制语后,它的隶属度以及隶属函数都相应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如sort of tall、pretty tall、very tall、rather tall就具有不同的隶属度和隶属函数。

2.2 限制模糊度的元语言

模糊命题演算冲破了传统形式逻辑中排中律和矛盾律的束缚,认为在“非此即彼”外还得承认“亦此亦彼”的合理性。按照模糊命题逻辑,表示模糊语言/概念肯定程度的语词如“极其”、“最”、“甚”、“颇(为)”、“差”等,可用集中算子/con(p)/与扩张算子/dil(p)/来表示(周斌武、张国梁1996)。设p是一个命题,肯定程度高于p或低于p的命题分别记作:con(p)和dil(p),可假定

/con(p)/=/p*2

/dil(p)/=p*1/2

例如,在命题“这个人做事极其认真”里,“极其”是一个模糊度“算子”,作用在模糊词语“认真”上,使得“极其认真”=“认真”*2;而命题“海风轻轻地吹”=“海风吹”*1/2;“海浪轻轻地摇”=“海浪摇”*1/2。当然,还有更为复杂的算子,如英语中的technically、essentially、practically等(Zadeh 1972)。

总之,模糊限制语与一般模糊语言不同,它是作用于模糊语言的元语言,是用来修饰、加工、限制模糊语言以及命题的一种特殊语言,虽然它们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2.3 模糊限制语定义新探

关于模糊限制语,Zadeh(1972)和Lakoff(1973)都从功能角度加以定义,前者认为模糊限制语的作用是限制模糊(概念)的模糊程度,而后者则认为它“把事物弄得模糊或不那么模糊”。Brown和Levinson(1987:145)认为模糊限制语是“在某种条件下可以部分地改变话题真值程度的分词、词或词组”。Channel(1994:214)将模糊限制语定义为:“说话人或作者为表明所述事件真实程度而使用的词语或表达式”。Jaszczolt(2004:314)则认为,模糊限制语就是指那些通过放宽真实性或可接受性条件来修饰诸如名词短语、动词短语或句子等其他范畴的单词、短语或小品词。

总之,Zadeh和Lakoff突出模糊限制语限制概念模糊度的功能,注重语义上的逼近性,Brown和Levinson、Channel以及Jaszczolt等人则更关注说话人对真实性程度的改变,但无论是关注语义变化,还是关注语用变化(何自然1985),都体现说话人对命题内容或命题态度所做的限制,以便更真实、准确、得体地描述和反映客观世界。他们之间只是关注点不同、表达方式相异而已。

根据上述讨论,本文拟提出如下定义:模糊限制语指那些限制词汇/概念的模糊程度(语义逼近)、影响或修正命题内容真实程度或表现不同命题态度(语用适切性)的词、短语或表达式。

3.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3.1 满足合作原则的期待

Grice(1975)的合作原则期待交际双方遵循真实、足量、关联和方式等四项准则来实现高效交际,而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正是说话人对合作原则的积极顺应(Huang 2009),是说话人用以协调元语用意识的过程①。模糊限制语可以对应合作原则的四条准则,从程度、范围、数量以及方式等方面对话语加以限制(陈林华、李福印1994;Jaszczolt 2004)。Yule(1996:38-39)主张,由于在言语交际合作过程中说话人意识到听话人对他会产生上述四种期待,因而出现以下四类模糊限制语:

第一类,真实性限制语,如“I believe...”

第二类,信息量限制语,如“more or less”、“to some extend”

第三类,关联性限制语,如“by the way, ...”、“I’ve just remembered ...”

第四类,表达方式限制语,如“If you see what I mean, ...”

3.1.1 真实性限制语

(1) So far as I know, they have departed.

(2) 我猜想他不会这么做。

上述例句的划线部分均是模糊限制语,表达说话人对其话语真实性做出最大程度的保证与承诺,它们的出现也满足听话人对真实性的期待。按照Horn(1984)的Q-原则解释,说话人使用模糊限制语的意图就是:所说话语是他能给出的最真实的表达,若给予更强的表达就可能违背真实原则。因此,加上这类模糊限制语正是说话人对真实原则的积极顺应,是对听话人真实性期待的有效回应。

3.1.2 信息量限制语

信息量要求说话人提供合乎当时交际场景需求的信息。在这种期待下,说话人使用模糊限制语以确保自己所提供的信息可以满足对方对信息量的要求,同时避免提供过多且不必要的信息,因此,说话人在提供信息量时用上如“你大概知道”、“长话短说”等模糊限制语,以求更好地顺应听话人对信息量的正常期待。例如:

(3) As you probably know, I am afraid of dogs.(你大概知道,我很怕狗。)

(4) To cut a long story short, this is an interesting trip.(长话短说,这次旅行十分有趣。)

3.1.3 关联性限制语

人们说话要关联,不能颠三倒四,说风马牛不相及的话。为保证话语的关联性,说话人往往利用模糊限制语来强化元语用意识中自己所说与事物之间的关联。在下面三个例子中,说话人有意使用关联性限制语,表示自己元语用意识与所说话语具有关联,从而避免受到听话人可能的指责。例5、6中划线部分是关联性限制语,表明but(元语用意识标记)后说话人元语用意识中要说的话具备关联性:

(5) I don’t know if this is important, but...

(6) I don’t want to change the subject, but...

3.1.4 表述方式限制语

Grice合作原则的方式准则要求人们说话清晰、明了、有序,但在实际言语交往中,说话人很难保证达到上述要求,因此需要借助模糊限制语以显示自己对方式准则的“照应”。与满足关联期待一样,说话人也同时使用元语用意识标记“but”来表明后面说话人元语用意识中要说的话合乎方式准则,从而满足听话人的期待。例如;

(7) This may be a bit confused, but....

(8) 我不知道这是否说得通,不过我觉得人生就是一盘棋。

以上讨论表明,模糊限制语有助于体现说话人话语中的元语用意识:当说话人意识到并力图遵守合作原则诸准则,希望自己的话语能满足听话人的相应期待时,使用模糊限制语可以为听话人准确、完整、充分理解说话人话语提供必要的帮助。

3.2 排除模糊性,逼近真实性

使用模糊限制语可以反映说话人对话语真实程度的最大关注,反映说话人在特定场合中准确的认知及判断能力,尽可能排除客观世界中的模糊性,最大程度地逼近客观真实性。

3.2.1 概念外延更明晰

人们借助模糊限制语可以缩小、限定模糊概念的外延或范围,便于听话人更准确把握话语的准确意义(Itani 1995)。例如:

(9) 他是一个典型的单身汉。

“单身汉”的典型特征是:未婚+男性+成年人。例9的会话含意是:他是一个无忧无虑、不担当什么责任(无须抚养小孩或照顾家人)的人。如果没有“典型的”语义限制,只说“他是一个单身汉”,那就不足以表明此人的真实生活现状,也不会激活例9中的会话含意。

3.2.2 命题内容更正确

说话人通过使用模糊限制语改变命题的真值条件,同时也传达命题的特定的语用含义,例如:

(10) Tom is a technically good computer-programmer.

(11) John is a technically accomplished musician.

在例10和例11中,说话人对“谈论对象”(Tom和John)在电脑程序设计和音乐创作等技术层面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但刻意不提当事人是否具有灵感、创造性以及表现力等品质(Itani 1995)。

模糊限制语作为一种元语言,具有提供精确信息的功能,并显示语言使用者的严谨性和客观性:

(12)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轻音乐。

(13) 准确地说,出席会议的有12人。

“就我个人而言”和“准确地说”这两个模糊限制语从限制命题的范围和程度上提高了信息确切程度,把命题真值精确到个人认知能力和态度所能允许的程度,从而精确反映了客观事实。

使用模糊限制语是说话人/作者为保证命题表述精确程度所做的一种努力(唐艺菲2007)。模糊限制语的表达形式模糊但却使语义更准确,具有修正命题真值条件的功能(刘伊俐2007)。

3.2.3 表达方式更精准

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可以让话语表达方式、切入角度更准确、更具体,例如:

(14) Technically, he is innocent, but morally, he is guilty.

例14通过使用“technically”这个模糊限制语来确定说话的切入点(Itani 1995),并与后面的模糊限制语“morally”形成对照,从而使表达不仅符合逻辑而且更加准确、得体。

3.2.4 断言声明更妥帖

使用模糊限制语可以表明说话人对自己的断言的态度,从而表明说话人的认识和立场。例如:当听话人错误地认为蝙蝠是一种鸟时,说话人使用“technically”(从专业的角度说)就可以帮助他更准确地表达事物的属性(Itani 1995)。

(15) A bat is technically a mammal.

然而另一方面,模糊限制语I think/suppose等则可诚实表明说话人对断言的信心。一般情况下,他可以表明对断言程度的弱化(如例16),但在特定情况下也会表现断言程度的强化,如例17b中的I suppose就突显说话者看法的独特性:

(16) I suppose that your house is very old.

(17) a.I suppose that this house is quite new.

b.Well, I suppose that it is very old.

例18中的I think则表达说话人对命题信心不足,只对断言诚实地表达出有限的肯定,暗含说话人不能完全确定命题的真实性。

(18) I think his feet were blue.

3.2.5 信息表述更可信

模糊限制语使信息表达更符合真实情况。试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19) a.His feet were blue.

b.His feet were sort of blue.

例19a意指his feet were prototypically blue,例19b比例19a多了模糊限制语“sort of”,区别在于它意指his feet were non-prototypically blue.由此可见,加上“sort of”并不表明信息变模糊了,而是对真实性的逼近,更符合客观真实情况。

罗素在《论模糊性》指出,“一个模糊的认识比一个精确的认识更有可能是真实的,因为有更多可能的事实证实这一模糊认识”(转引自伍铁平1999:99)。例如:

(20)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报道,……

(21) 按照美国国会发言人的说法,……

使用例20、21中的模糊限制语,表明说话人/作者掌握的信息是模糊的,但借助模糊限制语,通过提供/报道更具权威性的信息,使表述更具真实性。

蔡龙权、戴炜栋(2002)就模糊限制语使信息精确的可能性做过实证研究,发现模糊限制语具有精确话语信息的功能,而且使用的模糊限制语越多,说话人/作者对所表述话语的真值承诺程度就越高,所表述话语的信息的可信度也越高。

4.模糊限制语与语用失误

如上所述,模糊限制语具有使话语到达精确和逼近真实的功能,能反映说话人/作者强烈的元语用意识,但有时由于元语用意识弱化,说话人在选择模糊限制语时会出现“缺位”或使用不当等问题,因而没有最大限度地向话语的准确性与真实性“逼近”,造成语用失误。面对此种情形,人们常常借助“元语言否定”的手段来明示这种缺憾并进行适当补救。

4.1 模糊限制语的缺位与补足

当模糊限制语没有按照人们期待的那样出现时,就形成缺位,会影响表达的准确性。不过这种“缺位”有时会被听话人一方发现,并给予补足。例如,在电影《男妇女主任》中,男妇女主任每次从县里开会回来,总有人奉承地说他开会回来一定“高兴”,而他总是更正道:“不是‘高兴’而是‘很高兴’”。我们知道,“高兴”是一个表示心理状态的模糊词,男妇女主任觉得只有用上了“很”这个模糊限制词语,才足以表达他高兴的程度。同样,当村长听说妇女主任在县里开会的发言“反映强烈”时,后者也不忘更正道,“不是强烈,而是很强烈”。上述例子都出现“元语言否定”并补上模糊限制语,反映说话人很强的元语用意识。

4.2 模糊限制语的不当与更换

模糊限制语使用不当会直接影响表达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人们往往通过更换模糊限制语来弥补上述缺陷。例如,伍铁平(1999:125)曾举例:布哈林说,“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是从最弱的国家资本主义组织、最不发达的国民经济制度开始的”。对此列宁批评说:“不对,是从比较弱的开始的。没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我们是不会成功的”。列宁把“最弱的”改为“比较弱的”,说明使用模糊限制语需要谨慎选择。

再如,在2006年春晚小品中的一个用例:主持人问白云大妈,“上次上春晚演完节目回铁岭时场面一定特别壮观吧”,大妈更正道:“那怎么叫‘特别壮观’,那叫‘相当壮观’;而当主持人谈到她现在参加的活动“很多”时,她也毫不犹豫地更正道:那是“相当多”。这位大妈不厌其烦地更正主持人使用的“特别”、“很”等模糊限制语,改为她认可的模糊限制语“相当”,达到更为准确表述的目的。

5.结语

本文针对模糊限制语研究上存在的一些误解和误用,从对模糊限制语定义的重新梳理入手,探讨其本体属性以及语用功能,力图还原其完整面目。研究发现:(1)模糊限制语具有“层级定位”的本体属性,是对模糊语进行修饰、加工的一种元语言;(2)模糊限制语使说话人得以协调、强化和体现自己的元语用意识,使交际双方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合作,从而提升了言语交际的效率;(3)模糊限制语表明说话人在特定场合的认知与判断能力,更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4)当模糊限制语缺失或使用不当时可能会导致语用失误。

附注:

① 所谓元用语意识是指语言使用者在选择语言、顺应语境时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是对社会和认知心理的有意识的顺应(Verschueren 1999),它体现说话人对语言与世界的了解程度以及将二者协调起来的能力(Caffi 2007:15)。

Brown, P.& S.Levinson.1987.Politeness:SomeUniversalsinLanguageUsa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ffi, C.2007.Mitigation[M].Bradford: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Channell, J.1994.VagueLanguag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rice, H.P.1975.Logic and conversation [A].In P.Cole & J.R.Morgan (eds.).SyntaxandSemantics[C].New York: Academic Press.41-58.

Horn, L.R.1984.Towards a new taxonomy for pragmatic inference: Q-based and R-based implicature [A].In D.Schiffrin (ed.).Meaning,Form,andUseinContext:LinguisticApplications[C].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1-42.

Huang Y.2009.Pragma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Itani-Kaufmann, R.1995.A relevance-based analysis of Lakoffian hedges: Sort of, a typical and technically [R].UCLWorkingPapersinLinguistics(7): 87-105.

Jaszczolt, K.M.2004.SemanticsandPragmatics:MeaninginLanguageandDiscourse[M].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Lakoff, G.Hedges.1973.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 [J].JournalofPhilosophicalLogic(2): 458-508.

Rosch, E.H.1971.OntheInternalStructureofPerceptualandSemanticCategories[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Verschueren, J.1999.UnderstandingPragmatics[M].London: Arnold.

Yule, G.1996.Pragmatic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Zadeh, L.A.1972.A Fuzzy-set-theoretic interpretation of linguistic hedges [J].JournalofCybernetics(3): 4-34.

蔡龙权、戴炜栋.2002.关于限制语精确话语信息的可能性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8):1-6.

陈林华、李福印.1994.交际中的模糊限制语[J].外国语(5):25-29.

何自然.1985.模糊限制语与言语交际[J].外国语(5):27-31.

刘伊俐.2007.会话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J].牡丹江大学学报(6):53-56.

唐艺菲.2007.前言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J].南京社会科学(2):135-39.

伍铁平.1999.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周斌武、张国梁.1996.语言与现代逻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真实性命题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广告的真实性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