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横向、纵向溢出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硬能力和软能力的作用

2012-12-04郑慕强徐宗玲姚洪心

财经论丛 2012年3期
关键词:效应信息能力

郑慕强,徐宗玲,姚洪心

(1.汕头大学商学院,广东 汕头 515063;2.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0051)

新世纪以来,国际贸易与投资目标的位移、政策的改变、纠纷的产生等对东道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与自主创新造成重大影响。通过大量的技术引进和不断的模仿学习来获取外部存在的知识业已成为应对这种变化的秘诀,是东道国中小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保障。Keller(2004)认为,东道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主要不是靠“闭门苦练”创造出来的,而是在与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的长期合作竞争中不断学习和积累获取的[1]。同时,社会资本理论也告诉我们,中小企业外部存在的技术信息和资源对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外直接投资规模扩大及质量的不断升级,跨国企业及其子公司产生的技术溢出正是本地企业自主创新所需的外部社会资本。

企业层面的技术溢出是指跨国公司“不情愿”地将先进的技术秘诀及管理经验“泄密”给东道国的中小企业,间接地提升其自主创新实力。从知识流向角度看,溢出效应可分为人员培训与流动、模仿、竞争压力、供应商联系和客户联系等五种。从行业关系角度出发,Markusen等(1996)把前三者归为横向(产业间)效应,后两者归为纵向(产业内)效应[2]。探索不同效应对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将对本土中小企业制定创新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纵观该领域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尚存在以下三点不足:

第一,研究视角与对象的选择。中外学者对该课题进行的研究几乎都从国家或行业角度入手,探索技术溢出是否能提升东道国全要素生产率,从企业角度进行探索的研究大多也是基于行业入手。原小能和宋杰(2007)虽然以在我国投资的跨国公司为对象进行企业层面的调查研究,结论也显示有技术溢出发生[3]。然而,东道国中小企业真的能获取这些“存在”的溢出信息?这些信息是否都能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从本土企业入手进行调研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但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几乎是没有的。第二,样本和行业的选择。国内学者对国际技术溢出的经验分析,基本都是基于国家或省份层面的数据。然而,我国东南沿海省份与西部地区吸纳FDI的情况差别巨大,即使在同一个省份,外资企业入驻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很大差别。所以,笼统地以一国或一省进行研究得到的结论便没有实质性的指导价值。另外,不同行业的本地企业(高新和传统)解读FDI溢出信息的能力是不同的,知识转化也是不同的[4]。第三,自身技术能力作用的考虑和界定。理论上,国际技术溢出的存在已普遍得到认可,而哪些溢出效应可以提升技术绩效的实证检验却得不到一致的结论,这主要在于忽视本土中小企业自身对外来技术的吸收、学习和获益能力。外部存在着丰富的创新资源,并不意味着本地中小企业就能很好地吸纳并实现自主创新,必须通过自身技术能力进行转化。

鉴于上述问题,本研究将展开以下工作:(1)采用以本地企业为对象的问卷调查方法,直接获取样本数据,探索本土中小企业是否有获利于国际投资的溢出信息?(2)本调查的所有中小企业均设在闽粤两省的高新技术行业,这里的高新企业与跨国公司及其子公司接触机会较多,溢出效果产生的可能性较大;(3)从综合角度对企业技术能力进行测量,区分不同技术能力的作用,硬能力(技术基础)考虑专利申请数量、财务能力、技术人员的比重等,软能力(组织学习)近年来才开始被一些研究采用,认为吸收网络间知识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显然,本研究一方面能充实现有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指导本地企业如何应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如何获取创新资源、如何结合自身能力进行自主创新。

一、研究假设

(一)横向、纵向溢出与企业自主创新

国外企业在东道国的投资必定会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长期与本土文化和人员的接触中必然会“泄露”一些信息给本土企业。关于通过什么方式泄露、泄露出来的信息和知识能否提升本土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Javorcik(2004)认为产业内溢出更有利于提升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绩效,因为跨国公司的纵向交流将导致知识和技术租金消散,故有鼓励限制技术的水平溢出,以防止本土相关竞争对手从横向接触中受益[5]。江小娟(2002)通过对我国157家跨国公司的调研后发现,产业内的后向关联对促进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绩效是最有效的途径[6]。除纵向溢出外,Bartelsman等(2005)则同时采用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数据检验产业间溢出效应,发现外资企业人员变动率与内资企业的生产率呈正相关[7]。沈坤荣和孙文杰(2009)研究我国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和市场竞争效应的作用关系后也得到类似的结论[8]。

(二)技术能力的调节作用

Wang和Blomstrom(1992)的研究发现,适当的合作与竞争是促进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的重要机制,但外资企业的过度进入和本土企业的“技术差距”过大又会限制溢出的效果[9]。因为存在于外部的信息虽然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但并不意味着本土中小企业与其接触便必然能掌握这些信息资源,并转化为自己的创新源。显然,这还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硬能力)去识别、理解、消化和改造它们。从宏观层面尝试用单一指标作为技术基础来解释这种现象的研究结果都发现,技术基础越好的本土企业吸收溢出知识的效果就越好。经过对闽粤本地企业的初步访谈发现,本地企业研发投入量越大,跨国公司及其子公司对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幅度也就越大。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假设(见图1所示):

假设1:硬能力对横向溢出效应与企业自主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

假设2:硬能力对纵向溢出效应与企业自主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

组织学习是企业吸纳外部新知识,发现自身错误并通过新思维、方法和技能进行改造的过程,大量讨论组织学习在本土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中的作用都透露着积极信号。在信息资源转化为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组织学习这种“软能力”的高低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组织会根据市场的需求主动去获取外部存在的信息进行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与创新,这是组织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同时,根据对闽粤本地中小企业的小样本访谈后发现,在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获取过程中,组织学习对新产品开发成功率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假设(见图1所示):

图1 本研究的概念模型

假设3:软能力对横向溢出效应与企业自主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

假设4:软能力对纵向溢出效应与企业自主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

1.数据收集。我们在闽粤两省的6个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对象为高新产业的中小型企业,最终回收143份问卷,其中122份有效问卷,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61%。以问卷为主,并结合适量访谈。问卷回答者均在该行业工作3年以上、对所在企业有较深了解的管理或技术人员。

2.样本特征。调研企业地处珠三角地区有62家(50.82%)、员工人数少于100人有70家(占57.38%)、企业年龄小于8年有78家(63.93%)。在回归分析中,我们对地区、人数和年龄进行了控制。

(二)研究变量的测定

1.自主创新。Tian和Li(2006)的研究对自主创新度量比较合理,适合中小企业情况[10]。本研究参考该量表使用5个题项来测量。所有的题项设计都采用七点打分法,从7到1分别表示深有同感和绝不同意。

2.横向、纵向溢出效应。Thompson(2002)以在中国投资的港资企业为研究对象,从本地企业入手了解国际技术外溢产生的情况[11]。测量横向效应的6个条目和纵向效应的5个条目。

3.硬能力(技术基础)和软能力(组织学习)。宋保香等(2011)提出3个题项来度量技术能力[12]。Oyelaran-Oyeyinka和Lal(2006)提出5个题项来度量技术能力[13]。本研究将参考以上两份研究的度量条目来测量本地企业的硬能力和软能力。

(三)变量的因子分析与量表信度、效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的测量条目大部分是从英文翻译而来的,并根据实际对象和受访者理解情况进行了修改。因此,在进行假设检验之前,有必要将量表各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本文运用SPSS16.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24个条目抽取的5个因子分别是自主创新绩效、横向溢出效应、纵向溢出效应、硬能力和软能力,每个因子载荷都超过0.65,能解释方差都超过63%。所以,本研究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另外,各个变量的Cronbachα值均大于0.75,说明问卷的量表设计的可信度良好,具有较好的信度。

三、分析结果

(一)均值、标准差与相关矩阵

由表1可见,国际技术溢出效应的两个维度——横向溢出效应与纵向溢出效应的相关系数为0.171,技术能力的两个维度——硬能力和软能力的相关系数为0.210,自主创新与各变量的相关系数从0.156到0.368。可见,各变量之间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溢出效应、技术能力与自主创新之间都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二)假设检验

为了检验调节效应是否存在,本研究采用了层级回归分析方法,因变量为企业的自主创新绩效,依次按以下程序输入变量:(1)模型1包含企业所在地区、员工人数及企业年龄三个控制变量;(2)模型2加入了横向溢出效应和纵向溢出效应两个自变量;(3)模型3和模型5分别加入了硬能力和软能力两个调节变量;(4)模型4和模型6分别引进了硬能力与两个溢出效应和软能力与两个溢出效应的交互相乘项。如果交互相乘项与因变量之间的R2显著,则调节效应得到支持。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2给出了多元层次回归分析结果。从模型3中可以看到,横向溢出效应、纵向溢出效应、硬能力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51(P<0.01)、0.187(P<0.05)和0.165(P<0.05)。所以,这三个变量与企业自主创新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拥有互惠程度更高的横向和纵向溢出效应、具备更强硬能力,企业就可能获取更好的创新成果。另外,从模型4中可以看到,硬能力和纵向溢出效应交互相乘项的回归系数为0.194(P<0.05),R2变化为0.008,显著为正,这说明假设2得到支持。而假设1没能得到支持,因为硬能力和纵向溢出效应交互相乘项的回归系数在统计上不显著。

同理,模型5中横向溢出效应、纵向溢出效应、软能力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51(P<0.01)、0.189(P<0.05)和0.192(P<0.05)。所以,这三个变量与企业自主创新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从模型5中可以看到,横向溢出效应、纵向溢出效应与软能力的交互相乘项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68(P<0.05)和0.136(P<0.10),R2变化为0.008,显著为正,这说明假设3和假设4同时得到支持。

表2 技术溢出效应与自主创新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四、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从本土企业入手,探讨横向溢出效应与纵向溢出效应对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作用及硬能力和软能力在二者之间起何作用。实证研究的结果支持了以下推断:首先,硬能力越强的本土企业,把纵向溢出的信息转化为自主创新绩效的效率就越高,也就是硬能力在纵向溢出效应与企业自主创新之间起调节作用;其次,软能力越强的本土企业,把横向和纵向溢出的信息转化为创新绩效的效率就越高,也就是硬能力在两种溢出效应与企业自主创新之间起调节作用。这意味着获取外资企业的纵向溢出信息,硬能力和软能力都可以很好地进行消化,而横向信息只能通过软能力进行转化。

根据以上结论,结合本研究对汕头和东莞若干家本地企业进行的针对性访谈,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积极培育和发展与外资的合作与竞争关系网络。本文实证结果表明,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都对提高中小企业技术能力和自主创新绩效有积极作用。当前市场竞争达到空前激烈的程度,特别是竞争力非常强大的跨国企业入驻时,本土企业不得不挖空心思寻求竞争优势,把不断创新当成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另外,模仿是闽粤中小企业进行外部学习最常采取的模式,它往往是通过“逆向工程”来实现的。在模仿工程中最重要的是人才,所以具有跨国企业工作经历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最受闽粤本地中小企业的青睐。最后,要想一直成为跨国公司或其子公司的本土供应商,本地企业需要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和增加研发投入,这样才能时时刻刻满足他们的“高要求”,才能保持与他们的合作。

(二)鉴于软能力和硬能力的不同作用,区分不同的溢出信息将格外重要。技术能力的提升是中小企业获取自主创新绩效的保障,而技术基础和组织学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如果本土中小企业比较重视与外企进行产业内协作,那么软能力和硬能力都可以提升其创新能力。如果本土中小企业没有与外资企业进行合作,也就只能接触到产业间流动信息,那么软能力将决定其是否可以获取高质量的信息。产业内的纵向溢出是直接获取,所以多数本土企业通过硬能力和软能力共同消化和实现创新。而产业间横向溢出多数是间接获取,主要是通过模仿或“挖取”外企员工来实现,当然组织学习对他们来说也比较重要。溢出源的不同,导致本土企业消化和转化这些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和技能也不同。所以,当地政府和协会应积极牵头,搭建本土中小企业与外资企业进行合作的信息平台。

(三)企业应该注重硬能力和软能力在知识转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本地企业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以什么路径吸纳国际技术溢出?是通过引进高新设备、成立创新研发团队、聘用专家顾问,还是组织协作能力来实现?所以,政府或行业协会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促进产学研的开展、为当地企业召开专场招聘会、专利保护法律化、技术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等)来帮助企业提升硬能力。同时,企业文化的建设、内部提升计划和组织激励等将成为本地企业提升软能力的重要举措。

[1]Keller W.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4,(42):752-782.

[2]Markusen J.,Venables A.,Konan D.,Zhang K.A Unified Treatment of Horizontal Direct Investment:Vertical Direct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R].NBERWorking Paper,NO.5696,1996.

[3]原小能,宋杰.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外溢效应[J].世界经济,2007,(12):13-21.

[4]郑慕强.FDI技术外溢与企业技术创新:吸收能力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1,(3):1-8.

[5]Javorcik B.S.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crease the Productivity of Domestic Firms?In Search of Spillovers through Backward Linkag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94(3):605-627.

[6]江小娟.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J].中国社会科学,2002,(6):4-14.

[7]Bartelsman E.,John H.,Stefano S.Microeconomic Evidence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in Industrial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R].Background Paper for the WDR,2005.

[8]沈坤荣,孙文杰.市场竞争、技术溢出与内资企业R&D效率 [J].管理世界,2009,(1):38-48.

[9]Wang J.Y.,BlomstromM.Foreign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y Transfer:ASimple Model[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2,36(1),pp.137-152.

[10]Tian H.,Li K.Poly-view Analysis on Endogenous Innovation and Corporation's Selection of Innovation Patterns[J].Journa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2006,(4):402-406.

[11]Edmund R.T.Clustering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nhanced Technology Transfer:Evidencefrom Hong Kong Garment Firms in China[J].World Development,2002,(39):873-889.

[12]宋保香,彭纪生,王玮.外部技术获取对本土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研究[J].科研管理,2011,(7):85-95.

[13]Oyelaran-Oyeyinka B.,Lal K.Learning New Technologies by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Technovation,2006,26(2):220-223.

猜你喜欢

效应信息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订阅信息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抄能力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