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县2008年~2009年非结防机构网络直报肺结核病人追踪及核实情况分析
2012-12-03许可辉李旭梅
许可辉,李旭梅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通海 652700)
2000年全国第四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表明:91.2%的病人首次就诊于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私人诊所等非结防机构[1]。为了保证发现的每例肺结核病人能得到及时的全程规律的治疗和管理,自2004年10月,我国在加强归口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了网络追踪,以提高病人发现。通海县从2005年开始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网络追踪及病例核实工作,旨在使通海县辖区内所有肺结核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管理治疗。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8年1月~2009年12月通海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防科《结防机构对网络报告肺结核病人追踪核实登记本》。
1.2 追踪和核实方法
通海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防科网报人员每日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导出现住址为本辖区内的非结防机构网络直报的肺结核病人或疑似病人,由县结防科、乡镇防保组、防疫医生落实追踪,要求3天内反馈,通过核对结核门诊的肺结核病人初诊登记本,以了解病人是否主动就诊。3天后对未主动就诊的病人进行电话和现场追踪核实,7天后再次追踪和核实,并对所有到位的肺结核病人和疑似肺结核病人进行检查确诊,确保肺结核病人得到及时规律的治疗。
1.3 数据处理
每月将结核科《结防机构对网络报告肺结核病人追踪核实登记本》的所有数据核对无误后录入Excel表格,并用SPSS 13.0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非结防机构转诊报告情况
2008年1月~2009年12月通海县非结防机构网络直报肺结核或疑似病人328例(已删除重报)。其中主动就诊172例,未主动到位156例,见表1。
2.2 结防机构追踪情况
结防机构对网报病人的追踪率均达到100%;涂阳病人追踪到位率显著低于涂阴和未查痰病人(总体卡方检验χ2=37.48,P<0.01),详见表2。追踪未到位2例病人为住院病人。
2.3 结防机构追踪到位核实情况
结防机构追踪到位154例病人中排除128例:其中报告的涂阳病人排除1例(1/6),报告的涂阴病人排除17例(17/19),报告的未查痰病人排除110例(110/129),排除比例涂阳病人明显低于涂阴病人和未查痰病人(总体卡方检验χ2=19.85,P<0.01),涂阴病人和未查痰病人之间排除比例无显著差异(χ2=0.24,P>0.05,见表3。
表1 非结防机构对肺结核病人/疑似肺结核病人报告与转诊情况
表2 结防机构对网报病人的追踪情况
表3 结防机构追踪到位病人情况分析
3 讨论
肺结核病在我国一直是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大部分病人首次就诊于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私人诊所[1],研究表明,做好结核病归口管理是提高病人发现率的有效措施[2~3]。因此,如何做好非结防机构网络直报病人的追踪及核实工作,使其得到有效的管理治疗,显得至关重要。
通海县非结核机构网络直报病人中,主动到位率为52.4%,且报告的涂阳、涂阴病人的主动到位率明显低于未查痰病人,可能是一部分涂阳、涂阴病人病情较重,或对结防所诊断水平有怀疑,又到省、市级医院进一步诊断及治疗;一部分病人可能对国家免费防治政策,对县结防科了解不够,未能及时主动到县结防科就诊,因此,应强化与医疗机构的沟通与协作,规范转诊程序,提高综合医院医生的诊断意识和健康教育意识,提高转诊质量,从而提高主动到位率。
通海县结防机构对网报病人的追踪工作中,充分利用县、乡、村三级防保网,采用先电话追踪,未能到位者再依次调动村(社区)医生、乡(镇)防疫医生、县结防医生逐级追踪,通过以上的追踪方式,追踪率达100%,到位率达98.7%,有研究表明,同时利用2种或2种以上追踪方式追踪病人,能够明显提高追踪到位率[4]。一方面,综合医院门诊医生加大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力度,尤其是有思想顾虑的病人,促使其提供准确的个人信息,耐心劝说病人转诊到结防科诊治,并认真、详细填写转诊单,及时送到结防机构,从而减少结防机构追踪难度;同时结防机构定期督导和检查非结防机构的转诊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提高;另一方面,结防机构应加强自身服务水平建设,改善就医条件,对就诊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及时准确地核实病人,并给予科学合理的治疗管理,最终治愈病人。
[1]端木宏端.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1):3-7.
[2]湖南省肺结核病人归口管理实施性研究课题组.肺结核病人归口管理的实施性研究[J].中国防痨杂志,2006,28(2):269-273.
[3]李 群,孙颂文,俞 汀.浙江省实施结核病归口管理提高病例发现水平的观察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1998,20(2):65-67.
[4]吴 方,俞丽娜,王 华,等.通过加强结防机构与医院的合作提高肺结核病人发现效果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07,29(1):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