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顶峰体验:基于6名珠峰火炬手口语报告的分析

2012-12-03游茂林

中国体育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火炬手顶峰马斯洛

游茂林

1 前言

顶峰体验(peak experience)是马斯洛(Abraham H.Maslow)心理学的关键概念之一,但他没有对这个概念进行明确的定义和解释[7],只给出一个描述“最幸福和最满足的时刻”[15],用以概括人生最美好的时刻,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对心醉神迷、销魂、狂喜以及极乐的体验[6]。在人生的发展历程中,每个人都会取得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成功(如使家庭幸福),因此,马斯洛最初认为人人都有顶峰体验[1],并将自我实现等同于顶峰体验[10]。

晚年,得益于对自我实现的进一步认识,马斯洛发现了人类天性中还有一种固有的精神维度,那就是作为最高需要层次的精神的自我实现或超越的自我实现[2]。在1969年出版的Z理论中他认为,顶峰体验在超越性自我实现者身上存在着或较多地存在着,而在个人水平的自我实现者身上则不存在或只有较少的存在,并用高原体验(plateau experience)来表示那种人人都有的“顶峰体验”[20]。

但马斯洛逝世前并未确切认知顶峰体验,因为他的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包括林肯等逝世的伟人、5名当代的杰出人才、20名青年大学生和100多名被他看作是有成就的人)没有验证理想的顶峰体验状态(Hall,1968)。虽然马斯洛最终未能明确界定顶峰体验,但他的顶峰体验思想已经流露。在1968年接受《今日心理》(Psychology Today)杂志采访时他说:“并不是所有具有超越性动机(metamotivated)的人都报告了顶峰体验,现实中真正的自我实现者不到1%。”[17]可见,他将顶峰体验视为超越性自我实现者的心理收益,因为“真正的自我实现者”指的就是超越性自我实现者,否则,不会做出“不足1%”的限定;而且,马斯洛认为,拥有超越性动机不足以产生顶峰体验,这意味着产生顶峰体验的前提是取得超越性自我实现。

顶峰体验研究有利于了解人类潜能,是作为定性检验人类实力的一种方法[21],试图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需要具备不同寻常的心理定向、行动策略和心理训练技术,总结他们的经验可以帮助那些需要经历巨大挑战才能取得成功的人[11]。所以,从一开始顶峰体验研究就引起了其他心理学家的关注,如Horne(1963)针对顶峰体验提出最低点体验(nadir experience)描述人生处于低潮时的心理状态;Margoshes(1966)提出一种介于顶峰体验与低谷体验之间的心理状态——印象深刻体验(vivid experience);Privette(1964)将顶峰体验研究扩展到体育领域。

马斯洛对顶峰体验的界定不足,可能误导了后续研究。从研究对象来看,研究者们还停留在早期的顶峰体验理念上,认为它是人人都有的心理现象,不足1%的合适研究对象几乎没有被涉及,因为普通大学生(如Fatemi,2004;Privette,1981)、居民(Wuthnow,1978)和一般运动员(如Cohn,1991;Hollander,2000)显然缺乏超越性动机,也没有取得超越性自我实现。从研究结论看,顶峰体验没有超出积极情绪和舒适感的范畴,例如,运动员报告的顶峰体验特征包括:巨大的幸福感(bliss)、全神贯注(rapture)、狂喜(ecstasy)、恐惧感减轻(lack of fear)、压抑和倦怠消失(absence of inhibitions and weakness)、融合感(total unity)、放松 和 解 脱 等[8,11,18,19,23]。

随着 Csikszentmihalyi(1975)提出 Flow(流畅)的概念[5],有关顶峰体验的认知更加纷杂。流畅状态(Flow State)、高原体验和顶峰体验未能确切区分,关键在于顶峰体验的精神维度一直没有获得经验证据。研究对象制约了此项研究的发展,使人类至今未能正确认知顶峰体验,只有找到真正的超越性自我实现者,认知精神维度的特征,才能揭开顶峰体验的神秘面纱。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6名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登顶珠峰(8 844.43m)实施火炬传递的火炬手为研究对象(他们的基本信息截止2008年5月1日;表1)。

表1 本研究研究对象基本信息一览表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Respondents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访谈问题是有结构的,但被访者的回答是自由的)方法,从2008年8月—2009年1月,先后调查了6名被试。访谈地点包括办公室、宾馆客房和咖啡厅。主要向被访者咨询:1)登顶珠峰时的心理体验;2)火炬传递成功时的心理体验;3)成功下撤时的心理体验。访谈材料由被访认可,可以作为科学研究使用。

调研人员准备了与珠峰火炬传递活动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新闻报道、视频、录音、图片等,认真制定了访谈提纲和调研计划,分别对珠峰火炬手进行调查。访谈开始前,调研人员向被试详细介绍调查目的和调查信息的用途,告诉他们谈话内容将被录音,以及承诺保密访谈内容和匿名发表相关信息。访谈过程中向被试展示相应时刻的图片、视频和录音,使被试更好的回忆当时的心理状态。访谈工作完成后,调研人员即对访谈信息进行整理,转换为文字稿。

在运动心理学专家的指导下,2名运动心理学专业人士同时对6份录音文稿进行编码,用相应的“词”代表被访者所述句子的含义(例如,“跟着大家上的过程中,我觉得是比较压抑的”,用“压抑”代表这句话的含义),然后根据“词”的内涵将编码归纳为情绪体验、成就感和舒适感。

采用归类一致性指数公式CA=2×S/(T1+T2)(S表示编码者归类的一致数,T1、T2为每个编码者的编码总数)计算编码一致性,3个类别上的编码一致性分别是0.87、0.92和0.77,整体编码一致性为0.86,编码一致性符合研究需要。编码不一致的地方由运动心理学专家和2名编码员一起协商解决。

3 研究结果

3.1 珠峰火炬手的顶峰体验现象学分析

调查发现,珠峰火炬手在完成任务的2个阶段产生了顶峰体验,分别是登顶珠峰和完成火炬传递时集体庆祝。

登顶珠峰是优秀登山运动员的梦想,无数人为此付出宝贵的生命,更何况是以北京奥运会珠峰火炬手的特殊身份登顶珠峰,美好的心理体验油然而生。

由表2可知,当时火炬手的顶峰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激动、兴奋、高兴)、舒适感(感觉不到累、很爽、放下思想包袱)和成就感(实现、自豪、骄傲和成功)。成就感在以往的研究中从未提及。既然顶峰体验是超越性自我实现者的心理收益,行为者对利他后果的认知理应催生超越自身收益的心理反应,所以,成就感应是顶峰体验的标志性维度。

在峰顶集体庆祝时,珠峰火炬手团队胜利完成了一项举世瞩目的伟绩,多年的努力和付出终于获得成功,这份成功既包括个人任务的完成,还包括集体目标的实现,此时,团队成员一起产生了顶峰体验。

表2 本研究珠峰火炬手登顶时的心理体验一览表Table 2 Torch-bearers’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When Got the Peak of Mount Qomolangma

表3 本研究珠峰火炬手完成火炬传递任务在峰顶集体庆祝时的心理体验一览表Table 3 Torch-bearers’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When They are Celebrating after Completing the Torch Passing Task on the Peak of Mount Qomolangma

由表3可知,6名珠峰火炬手均产生顶峰体验,而且,在积极情绪、舒适感和成就感上的体验更丰富、更强烈。情绪体验(激动和兴奋)还催生了行为表达——喊、拥抱和祝贺。

3.2 珠峰火炬手的顶峰体验特征分析

与以前的研究结论相比,珠峰火炬手产生了光荣、骄傲、了不起、成功等成就感,这是顶峰体验在精神维度上的表现,是区别于高原体验和流畅状态的标志性特征。

表4 本研究珠峰火炬手登顶、成功传递火炬和安全下撤时的心理体验对比一览表Table 4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Comparision of Three Critical Moments

研究人员访谈过另外23名登山运动员,均表示完成登顶后返回前进营地时的心理体验最好,此时任务完成,生命安全,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珠峰火炬手返回前进营地时,众人的簇拥、祝贺和赞誉也触发了心中的激情,但缺乏成就感(表4)。分析认为,上攀的时候承载着国家使命,具有超越性自我实现动机,下撤的时候主要任务已经胜利完成,虽然个人安危依然关系整个任务的成败,但这次采取了完善的保护措施,火炬手下撤时主要关心个人安全,利己性动机更强。

火炬传递任务完成集体在珠峰顶庆祝时,被访者更愿意使用非常、很、特别等修饰词来描述当时的心理状态,这表明他们产生了比登顶时更强烈的心理体验。分析认为原因有:1)完成火炬传递任务时取得更大的超越性自我实现;2)登顶珠峰时压力尚存,火炬传递成功时压力完全解除;3)群体心理环境积极化对个体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促使个体顶峰体验向更高程度发展。

珠峰火炬手的顶峰体验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现象:1)连续性顶峰体验现象。从登顶珠峰到完成火炬传递,火炬手连续产生了2次顶峰体验,后一次顶峰体验比前一次强度更高、内容更丰富。2)顶峰体验在行为上的反应。珠峰火炬手的积极情绪体验还通过喊、拥抱等动作予以表达,心理和身体两个维度的阐释丰富了顶峰体验的内涵。

4 讨论

4.1 顶峰体验的定义

顶峰体验,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但一开始就没有确切的定义,后续学者根据马斯洛的现象学表述开展研究,主要从情绪的角度进行考察[24],相关研究的思想围绕马斯洛的描述(最幸福和最满足的时刻),采用现象学访谈和体验问卷开展调查,研究结果丰富了体验内容,但未对顶峰体验进行界定。

随着调查资料的丰富,研究者尝试对顶峰体验进行具体描述,如Thorne(1963)将顶峰体验区分为6个要素:感觉、情绪、认知、意动、自我实现和高潮(climax)体验;Panzarella(1980)认为顶峰体验包括4个现象学因素:复活感(renewal)、行 为 知 觉(motor-sensory)、退 缩 感 (withdrawal)和情感融合(fusion-emotional);Hoffman(1998)将儿童顶峰体验(childhood epiphanies)特征分为9种:壮观景象引起的振奋感,在自家院子里亲近自然时鼓舞情操,危机事件中的濒死体验,紧张的个人祷告中出现的顶峰时刻,对自我、生命、死亡及相关话题的深刻见解,在正式宗教活动中的崇高体验,因持续进步而产生的不可思议感和难以忘怀的梦想。这些研究受样本性质的制约,研究结论也没有超越积极情绪和舒适感的范畴(Hoffman提到的宗教体验是另外一个概念)。Privette(1986)甚至认为,顶峰体验、顶峰绩效(peak performance)和流畅状态的大部分特征相似。

成就感的发现使顶峰体验成为一个独立的、具体的概念,不再局限于现象学描述。基于本研究结果,顶峰体验可以定义为:具有超越性动机的行为者取得超越性自我实现时的心理状态,包括积极情绪、舒适感和成就感。其中,积极情绪,指个体心理对成功事件的积极反应,如激动、兴奋、震撼、感动等;舒适感,指个体躯体对成功事件的积极反应,如爽、放松、疲惫感消失、自我意识丧失等;成就感,指个体精神对成功事件的积极反应,如骄傲、自豪、了不起、伟大等。三维度的顶峰体验概念使顶峰体验认知具体化。

4.2 成就感——顶峰体验的第三维度

体验由环境影响通过表情动作的复合内导刺激所引起,是带有特定色彩的一种感觉状态(孟昭兰,2000),涉及到人的精神生活的复杂领域,与人的意识、经验联系紧密,是个人在亲心经历或亲身经历的基础上,通过情感评价,对事物关系进行价值判断的心理活动[9],顶峰体验是行为者认知超越性自我实现时产生的心理状态。

超越性动机和超越性自我实现这两个前提条件使顶峰体验区别于一般性成功和利己性成功的心理状态。努力营造一家人幸福生活的母亲[4]和勇敢横渡英吉利海峡的业余游泳爱好者[11],他们的“成功”体验不同于2004年雅典奥运会以平奥运记录的成绩夺得男子110m栏冠军的刘翔(亚洲有我,中国有我!),而倾向于高原体验和流畅状态。

成就感是超越性自我实现者感悟利他(个人、团体和社会)性成就的必然心理反应,是顶峰体验的标志性维度。

4.3 压力——顶峰体验的阀门

超越性自我实现是需要层次的最高阶段,这意味着行为者需要完成的是一项从未经历的挑战性任务,承担从未有过的压力。“放松感”是所有研究对象均予以确认的心理体验,可见,承受压力是产生顶峰体验的前提。

压力的存在会抑制顶峰体验的产生。例如,两名火炬手因任务需要在登顶珠峰时仍处于“工作状态”,所以没有产生顶峰体验。任务成功完成时,目标实现、付出得到回报、为他人创造了福利,超越性自我实现动机的压力因此解除,情绪控制的阀门被打开,为顶峰体验的产生创造了适宜的内环境。因此,火炬手完成任务集体在峰顶庆祝时均产生顶峰体验。

此外,比较火炬手登顶珠峰和完成火炬传递任务时的心理状态发现,任务完成时体验的内容更丰富、强度更高。提示,压力在顶峰体验的发生机制中扮演阀门作用,压力消除的水平直接影响顶峰体验的程度。压力调控着顶峰体验的发生、抑制和强度,是控制顶峰体验的核心要素,在顶峰体验的全系统中担当“阀门”的功能。

5 结论

1)由于奥运圣火登顶珠峰传递活动的特殊性,珠峰火炬手在登顶和完成任务集体庆祝时产生了连续性的顶峰体验,而且集体庆祝时的顶峰体验强度更高、内容更丰富;2)顶峰体验理论一直缺失的精神维度获得了证据,成就感的发现不仅将顶峰体验、流畅状态和高原体验区分开来,确立了顶峰体验的标志性维度,同时,表明顶峰体验也是一种结构性的心理现象;3)压力是顶峰体验产生的前提,是调控顶峰体验的核心要素,是顶峰体验全系统的“阀门”;4)顶峰体验在行为上的反应丰富了顶峰体验的内涵;5)顶峰体验是具有超越性动机的行为者取得超越性自我实现时的心理状态,包括积极情绪、舒适感和成就感。

[1]郭永玉.马斯洛晚年的超越性人格理论的形成与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0(2):53-58.

[2]马斯洛.谈谈高峰体验[A].林方.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66-381.

[3]孟昭兰.体验是情绪的心理实体——个体情绪发展的理论探讨[J].应用心理学,2000,6(2):48-52.

[4]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1-131.

[5]任俊,施静,马甜语.Flow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1):210-217.

[6]苏雅娟.简述马斯洛的“高峰体验”理论[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3):124-126.

[7]田学红,刘徽,郑碧波.马斯洛高峰体验学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3):86-88.

[8]王斌,马红宇,侯斌.对张健成功横渡渤海海峡顶峰体验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2,22(1):15-17.

[9]张相乐.论作为心理学概念的体验[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2):111-113.

[10]郑剑虹,黄希庭.西方自我实现研究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2):296-303.

[11]DANIEL B HOLLANDER,EDMUND O ACEVEDO.Successful English Channel Swimming:The Peak Experience[J].Sport Psychol,2000,14:1-16.

[12]EDWARD HOFFMAN.Peak Experiences in Childhooda:An Exploratory Study[J].J Human Psychol,1998,38(1):109-120.

[13]FREDERICK C.THORNE.The Clinical Use of Peak and Nadir Experience Reports[J].J Clin Psychol,1963,19(2):248-250.

[14]JALEH FATEMI.An exploratory study of peak experience and other positive human experiences and writing[D].Texas:Texas A&M University,2004:43-59.

[15]LORRAINE S LANIER,GAYLE PRIVETTE,STEVE VODANOVICH,et al.Peak Experiences:Lasting Consequences and Breadth of Occurrences Among Realtors,Artists,and a Comparison Group[J].J Soc Behavior Personality,1996:11(4),781-791.

[16]MARGOSHES A,LITT S.Vivid experiences:Peak and nadir[J].J Clin Psychol,1966,22(2):175.

[17]MARY HARRINGTON HALL.The last interview of Abraham Maslow[J].Psychol Today,1968,1:69-73,89.

[18]PATRICK J COHN.An Exploratory Study on Peak Performance in Golf[J].Sport Psychol,1991,5:1-14.

[19]PRIVETTE G.Factors associated with functioning which transcends modal behavior[D].Florid:University of Florida.,1964:34-77.

[20]PRIVETTE G.The phenomenology of peak performance in sports[J].Int J Sport Psychol,1981,12:51-60.

[21]PRIVETTE G.Peak experience,peak performance,and flow: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ositive human experiences[J].J Personality Soc Psychol,1983,43:1361-1367.

[22]PRIVETTE G.Reliability and Readability of Questionnaire:peak performance and peak experience[J].Psychol Reports,1986,58(2):491-494.

[23]RAVIZZA K.Peak-experiences in sport[J].J Humanistic Psychol,1977,17:35-40.

[24]STRONGMAN T.Emotional Experience-A Review[J].Current Psychol Rev,1981,1:17-33.

[25]TERRY ORLICK,JOHN PARTINGTON.Mental Links to Excellence[J].Sport Psychol,1988,2:105-130.

猜你喜欢

火炬手顶峰马斯洛
马斯洛需要理论指引下双维分级护理模式对老年晚期肿瘤患者的影响分析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我国冰雪体育旅游靶向营销策略研究
传递火炬
主动出击
江善明
王秋杨 路在顶峰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敲石工人的话
马庄文明“火炬手”孟庆喜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