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就及其在概念整合下的翻译阐释

2012-11-30

关键词:音波译文事物

彭 玲

(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移就及其在概念整合下的翻译阐释

彭 玲

(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移就作为一种重要和传神的修辞方法,在翻译中常常需要译者的灵活变通。通过介绍移就和概念整合理论,旨在使用概念整合作为阐释工具,分析移就的概念框架,从而为移就的翻译提供一种强大的分析工具。

移就;概念整合;翻译

传统翻译理论对移就的翻译研究多把其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关系。本文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的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移就,以著名翻译家张培基的《英译现代散文选》中的语句为语料,来探讨移就翻译的新模式。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来揭示移就表层的思维能力背后所隐藏的东西,找出移就现象的形成机制,从而更好的进行移就的翻译。

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介绍移就的定义和分类;其次从认知概念整合角度来分析移就;最后以张培基先生的《英译现代散文选》当中甄选出来的移就语例来阐述移就翻译策略。

一 移就介绍

1.移就的定义。

在英语语言修辞中,与汉语移就基本相同的对应表达式transferred epithet. J.A.Cuddon在他的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认为:“hypallage, also known as transferred epithet, is 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the epithet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appropriate noun to modify another to which it does not really belong” (Cuddon, 1979, p.315); 胡曙中援引A Handbook to literature中的定义:“an adjective used to limit grammatically a noun which it does not logically modify, though the relation is so close that the meaning is left clear” (1996, p.143); 另一位学者冯翠华在其《英语修辞大全》中的定义为:“As its name implies, transferred epithet is a figure of speech where an epithet (an adjective or descriptive phrase)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noun it should rightly modify to another to which it does not really belong. ” 《辞海》中”移就”的解释为:甲乙两项关联,就把原属于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于乙事物,叫移就。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说:“遇有甲乙两个印象连在一起时,作者就把原属于甲印象的性状移用于乙印象,名叫移就辞格。”

可以看出,国内外对移就的定义大同小异,主要有两点:一是甲的修饰语或特征移用到乙身上,二是这个修饰语或性状适合甲,但并不适合乙。其中 A Handbook to literature的定义中强调了修饰语语法上符合英语规则而搭配上并不属于常规逻辑,虽然意思更明确,但笔者认为这个定义一定程度掩盖了形容词原本搭配的甲和移就后搭配的乙之间的关系,不如其它定义来得全面。

2.移就的分类。

为了对移就的实质有更加清晰地认识,本文对于移就的分类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进行,首先介绍移就这一修辞格在修辞当中属于哪一位置,其次从移就的具体方式来对移就本身进行分类并以例子来进行阐释。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将其归为积极修辞。积极的修辞和消极的修辞不同,消极的修辞只在使人“理会”。使人理会只须将意思的轮廓,平实装成语言的定形,便可了事。积极的修辞,却要使人“感受”。 积极的修辞,是具体的,体验的。价值的高下全凭意境的高下而定。只要能够体现生活的真理,反映生活的趋向,便是现实界所不曾经见的现象也可以出现,逻辑律所未能推定的意境也可以存在。其轨道是意趣的连贯。它同事实虽然不无关系,却也不一定有直接的关系。(陈望道,《修辞学发凡》1997:48-49)

何善芬,《英汉词义修辞格对比》将之称为诗化语言的一种。诗化语言虽表面上违背了常规模式,其实是利用事物间相近、相关、相属的原理,依靠人们合乎逻辑的比拟、联想,在一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相互发掘,形成一种新的搭配关系,揭示出内在的深层语义关系。使人们从中体会出一种隐含的完全符合逻辑的思维联想图像,获得语言美的新感受。英汉移就就是根据这一思维方式存在的。(何善芬,《英汉词义修辞格对比》2002:383-384)

从语用角度来看,移就辞格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移人于物。

And the first tenor singing of the passionate throat of a young collier, who has since drunk himself to death. (D.H. Lawrence,Tortoise Shout)

移人于物,即把描写人的表述词语移用来修饰具体事物、抽象事物或某种行为、动作等。“passionate”本应描写“人”或是有生命物的名词,现在却巧接在“throat”上了。喉咙的“热情”实际上描写了那种歌唱者唱歌时热情四溢的场景。

(2)移物于人。

He is in a white fury.

移物于人,即把说明事物的属性移用来说明人或人的行为。“white”本来是用来修饰物的,在此移用来修饰人的“fury”,“white fury”是指他已经愤怒至极。

(3)移物于物。

I enjoyed the clean voluptuousness of the warm breeze on my skin and the cool support of the water. (V. Sackville West: No Signposts in the Sea)

移物于物, 即把描写甲事物的表述词语转移修饰乙事物或概念上。我享受着这暖风浴肤, 凉水托体所带来的清新快感。clean和cool是用来修饰具体事物the breeze the water的表述词, 在此移来修饰抽象名词voluptuousness和support, 形象生动地将我陶醉在暖风浴肤, 凉水托体的惬意中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二 概念整合下的移就翻译

1.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是人认识世界的产物,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是对一类事物进行概括的符号表征(赵艳芳 2001:81),每一个概念都不是空洞的,都包括这和这个概念相关的投射物。比如我们可以从“骄傲”这个概念中分析出“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表现和“骄兵必败”的结果。概念整合理论是 Fauconnier 从他早些时候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空间是概念整合的基本理念。“概念整合”是人类把来自不同空间的输入空间的输入信息有选择地提取其部分意义整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概念结构的一系列认知活动。概念整合理论的四个心理空间,分别是类属空间、输入空间 1、输入空间2与合成空间。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的图式加以描述:

输入空间 I和输入空间 II通过跨空间映射,将两个输入空间的一些抽象结构与组织投射到更为抽象的第三空间(类属空间)里,然后这三个空间都投射到第四空间 (合成空间),形成层创结构。层创结构通过组合、完善以及扩展三个步骤的整合就形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

人们对某一概念的获得并不是“一步到位”的,是经历了这样的整合过程:首先是对事物的初步印象,将其外观、表象的东西“组合“在一起,这是初步的、大概的、笼统的;然后将获得的初步材料进行文化的、认知的处理,在知识框架中使初步获得的东西“完善”,这是“组合”的继续;然后把“完善”了的概念进行精致加工整合,所以概念整合过程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获得概念产品的连续过程。作为一种普遍的认知过程, 概念整合理论为理解移就提供了一种有力的认知工具。

2.概念整合的移就个案分析。

张培基先生的《英译现代散文选》中精选近现代名家散文,而张精湛的译文,常被用来作为翻译范例。本文从中甄选了数个移就示例,旨在说明译文是原文符号激活译者认知框架中的概念,经译者心智空间认知加工而形成的、引导译文读者理解的认知框架。译文指引着意义的产生。

例1:他甚至在失败的废墟上,还要堆起破碎的砖石重建九级宝塔。(巴金;《做一个战士》)

在上例中,两个输入空间分别有各自的心理框架,一个是战争失利,战士战败,另一个是战后战场满目疮痍,在各自的空间里,谁也不会想到废墟还能是失败的。战士战败的沮丧难过以及战后废墟的景象,两种元素分别有选择地投射到合成空间之中,通过组合、完善、扩展等几个步骤,产生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层创结构,“失败的废墟”这样一个新组合,带给人多方位的感受,从而使得前后文的对比反差意味更浓烈。“失败的废墟”这样不规范的表达在概念整合机制下完成了认知解码。

而在翻译中,译者也是通过概念整合原文,以符合英语习惯用法的方式将其翻译出来。

译文:He will pile up broken pieces of brick and stone to rebuilt a nine-story pagoda on the ruins of failure.(张培基 119)

在这里,并没有简单直译成容易在英语中引人误解的failed ruins. 而以of结构来完成。failure即可理解成抽象的失败,也可理解成具体的失败的战事。这样的话, 进行认知时,就可以将废墟纳入到了跟它相匹配的空间当中去了,既失败的战事过后成为废墟的战场,并且也能够传达failure一词所体现的情感。下面是相似的例子:

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

译文:Not because, drowned by the overwhelming din of merry-making or suffering, it has thus become inaudible, but because this place is utterly devoid of autumn insects. (张培基:31)

例2:他斜视着你,他那高傲的眼光从鼻梁经过嘴角而后往下流着。 (萧红;《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译文:When he looked askance at me, superciliousness gushed from his eyes down the bridge of his nose and then off the corners of his mouth.(张培基:226)

此例中,输入空间1是高傲的神态,输入空间2是眼光。投射到类属空间抽象出高傲神态和眼光以及神态和眼光带给人的感受,这三个空间最后都投射到合成空间,通过组合、完善、扩展就把情感等其它因素融入到认知整合的运作过程中,就形成了概念整合网络,形象地描绘了父亲对于“我”的不屑和轻视。

译者在翻译中,也没有简单的直译,而是将元素还原到原来属于空间,根据原文中就有的比喻,巧妙地进行了还原。这里很明显,高傲和眼光两个还原到本来所属的心理空间。以原文中的比喻为桥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下面是相似的例子:

我从没有见过这么骄傲、这么坚强、这么坚定的眼光。(巴金;《一个车夫》)

译文:I had never seen eyes showing so much pride, indomintability and resoluteness. (张培基:187)

例3:欢愉的音波,在金色的暮霭中游泳。(郭沫若:《夕暮》)

译文:The joyous sound wave drifted through the golden evening mist.

在这一例子中,两个输入空间分别有各自的认知框架,一个是人的精神状态,另一个是水波的性状,在输入空间里,我们谁也不会想到音波还有什么感情,但是到了合成空间,经过组合、完善、扩展等几个步骤,形成输入空间里所没有的层创结构,通过整合令人联想到音波的水波荡漾,人的欢欣鼓舞之情就转移到音波之上了。“欢愉的音波”这样的异类表达在概念整合机制下完成了认知解码。

译者在翻译中,因为英语中存在着相似的认知习惯,所以便直译成,保留了原文的神和形。相似例子:

我在找寻炫目的光辉。但是四周只有几点垂死的灯光。(巴金:《撇弃》)

译文:I had been searching for dazzling brilliance, only to find a few dying lamplights around me.

三 结语

英语移就辞格是特殊语言环境中词语搭配的一种临时迁就。具有灵活多变,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等特点,这使得它的运用具有广阔的前景。了解这种修辞法不仅能开拓语言运用的新天地,而且启发人们的联想、渲染气氛、加深意境的能力。概念整合理论以其独有的语义构建分析,对移就格有着较强的解释力,给移就的翻译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1]Cuddon, J.A. 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Great Britain:W and J Mackay Limited,1979.

[2]Fauconnier G.amp;M.Turner.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 [M].New York: Basic Books,2002.

[3]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5]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6]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7]张培基.英译现代散文选一amp;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8]何善芬.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9]赵艳芳.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0]熊学亮.信仰空间的话语功能[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2).

[11]罗玲.概念整合理论视野下的移就认知阐释[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9(7).

[12]邓国栋. 移就的认知分析及其翻译策略研究[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3).

[13]尹桂强, 王青. 移就的修辞方式修辞效果及翻译方法[J]. 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 2007(4).

ClassNo.:H315.9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TransferredEpithetandItsInterpret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ConceptualBlendingTheory

Peng Ling

As an important and vivid rhetoric device, transferred epithet has to be translated in a flexible way.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ransferred epithet and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aiming to apply the later as a tool for interpretation to analyze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the rhetoric device, so as to provide a powerful analyzing method of transferred epithet.

transferred epithet;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translation

彭玲,在读硕士,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翻译,修辞学。

1672-6758(2012)06-0082-3

H315.9

A

猜你喜欢

音波译文事物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美好的事物
译文摘要
基于音波的复杂环境泄漏点检测算法
奇妙事物用心看
I Like Thinking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基于负压波和音波的成品油管道泄漏定位综合分析
基于音波法的输气管道泄漏检测技术研究
输气管道泄漏音波信号传播特性及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