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
2012-11-30史一成
史一成
(浙江省嵊州市中医院,浙江 嵊州 312400)
笔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浙江省嵊州市中医院住院CHF患者60例,诊断符合文献[1]标准,NYHA分级属Ⅱ~Ⅳ级,中医辨证属心肾阳虚、瘀阻水停证[2]。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2~75岁,中位年龄64岁;病程3月至10年,平均4.56年;原发病冠心病15例,高心病7例,风心病5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心功能Ⅳ级11例,Ⅲ级16例,Ⅱ级3例。对照组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41~75岁,中位年龄63岁;病程4个月至11年,平均4.88年;原发病冠心病17例,高心病7例,风心病4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心功能Ⅳ级10例,Ⅲ级17例,Ⅱ级3例。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卧床休息,低盐低脂饮食,给予利尿剂,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药物等。治疗组加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方药:黄芪30 g,党参20 g,制附子 10 g,桂枝 6 g,茯苓 12 g,五味子 6 g,葶苈子 10 g,白术10 g,车前子 10 g,丹参 20 g,泽兰 12 g,甘草 6 g。每日 1 剂,水煎400 mL分2次温服。两组治疗2周后评效。
1.3 观察项目 观察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心功能改善情况,静息时心率,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显效: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心功能改善2级或恢复至Ⅰ级。有效:治疗后心功能改善1级,一般处于Ⅰ级~Ⅲ级。无效:治疗后心功能无改善或加重。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及心功能比较 见表2。结果两组治疗后心率、心功能较前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及心功能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及心功能比较(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 别 心率(次/min) LVEF(%)治疗组 治疗前 113.22±12.52 37.12±5.42(n=30) 治疗后 85.20±11.23*△ 57.80±7.62*△对照组 治疗前 114.22±12.68 38.62±4.19(n=30) 治疗后 95.18±12.83* 49.82±7.68*
3 讨 论
中医学无心衰之病名,从临床表现,归属为“心悸”、“喘证”、“水肿”、“胸痹”等范畴,病位在心,涉及其他四脏。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以心肾阳虚为本,瘀血内阻、水湿泛滥为其标。中医学认为人体心脏的正常搏动,有赖于心气的推动,心阳的温煦,故心之阳气是维持血液循环的基本动力。而心气虚、心阳不振,不能温煦推动血脉,血液瘀阻,痹阻心脉,则心悸、口唇紫绀胸痛。心气阳虚,日久必累及于肾,致肾阳虚衰,肾失制水之权,水湿内停,外则泛溢肌肤,内则凌心射肺,出现胸闷、气喘、水肿等症。故本方以标本兼治为原则,治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之法。黄芪甘温,补气之要药,善补胸中大气,大气得升,气行而血畅;制附子大辛大热之品,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温阳扶阳之要药;党参、白术、茯苓、车前子以益气健脾利水;桂枝温通经脉,温阳化气行水;五味子以阴中求阳,制约附子之燥热;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丹参、泽兰活血通脉利水;甘草益气复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合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之功。药理表明,黄芪能利尿,还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Na+-K+-ATP酶起到类似洋地黄的强心作用,增强心肌收缩力[4]。附子中去甲乌头碱具有β受体兴奋作用,可增加心肌细胞内cAMP水平,提高心肌收缩力,同时还可兴奋α受体而扩张血管,减轻心脏前后负荷[5]。桂枝能增强冠脉血流量,增加心脉营养流量[6]。葶苈子主要成分为毒毛花子配基、伊夫单苷、葶历苷、伊夫双苷和糖芥苷、异硫氰酸类、脂肪类,近年来的临床及基础实验研究证实其具有强心、利尿、止咳、平喘等作用[7]。丹参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心输出量增加,扩张血管,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同时肾动脉血流量增加,尿量增多,使心力衰竭纠正[8]。诸药合用,可以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增强心肌收缩力,从而达到治疗心衰的目的,亦符合西医治疗强心利尿、扩血管的原则。同时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标本兼治,充分发挥二者之长,能更好地改善心衰,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1]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66-16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心痛协作组.胸痹心痛中医急诊诊疗规范[J].中国中医急症,1995,4(4):179-18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7-85.
[4]李阳革.黄芪对心血管保护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09,4(7):149-150.
[5]贺泽龙,袁红卫,邹玲.参附注射液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及机理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4):386-387.
[6]侯家玉.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0-31.
[7]瞿星光,张朝晖.葶苈子对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症ARDS患者血液动力学及氧合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7):1063.
[8]田浪,艾俊,吴熙.丹参注射液与多巴酚丁胺合用治疗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4,26(4):20-21.